第六章 美國、日本和德國
關燈
小
中
大
自從1689年英國進入資本主義體制之後,世界形勢起了很大變化。
英國的新體制,使農業上的經濟因素與工商業并為一元,公私組織也凝結為一,彼此都受金錢的管制。
這是一種優勢的組織。
于是在公私場合之中、有心與無心的情況下、在平時及戰時,英國都以這種優勢淩駕鄰國未曾改組的體制。
首當其沖的是法國。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時,1704年布侖翰(Blenheim)一役,約翰·邱吉爾(JohnChurchill)即賴英倫銀行的經濟動員,打敗路易十四的部隊(第四章)。
此後亘18世紀,英法兩國又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七年戰争和美國獨立戰争,兵戎相見。
在财政壓力下,法國終于爆發大革命。
而法國内部情形複雜,更不容易進入數目字管理的方式,其經過容後(第七章)論及。
長時間内,這樣的壓力也及于殖民地與尚未構成民族國家的地區。
這些地方企圖獨立創設民族國家的時候,其領袖人物通常以民主自由解放、維新等名目為号召。
然則在各人人身經驗之外,這些口号及運動要不外在政治體系中樹立一個各種經濟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交換的原則,于是新型的法律,不倚賴人事關系、不低頭于社會階級的權威,即能廣泛地推行。
在資金全面的流通、人才不分畛域的雇聘,和技術的支持因素全盤活用的三個條件之下,範圍隻有越做越大,資本也愈積愈多。
其間雖有程度之不同,任何一個“維新”的國家,無法完全脫離上述我們認為資本主義這一套技術的安排。
倘非如此,其社會的下層結構即無從全面自治,更談不上自主的成長。
蘇聯與中國的革命,好像已經脫離這種程序。
可是因其下層無法固定,隻好藉教條的禁锢和警察權的督責加強管制。
且其下端既為牽強組織而成,由上向下的壓力也始終不能放松,其數目字也始終無法累積。
現在看來,這種辦法仍不外是過渡期間的體制,主要的目的是以戰時的姿态存積資本。
如欲恢複經常持久的體制,仍要引用以上一般原則,雖說其強調國家資本和社會資本,有社會主義性格,但組織上并沒有别開生面另起爐竈。
這些情形也待下章縷列。
法國的舊體制(ancienregime)、帝俄和傳統中國改造困難,乃因其過去有中央集權的體制,其組織上向來不按上述的安排。
反之,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過去愈缺乏中央集權的經驗,愈有以數目字管理的潛力,改造比較容易,常能捷足先入資本主義體制。
其造成内部各因素能自由交換的情形也不一緻,而各按其本身在曆史上發展的程度為轉移。
以下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不同的例子: 美國——自然地進入資本主義? 美國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似乎比較容易解釋。
簡而言之,不外将一個在英國試驗成功的體制推行于一個空曠的地區。
因其缺少既成因素的阻礙,所以這運動不受挫折,又富于資源,所以環境上更利于創造。
但事實之發展并不如此簡單。
第一,北美洲并非英國獨占之殖民地,17世紀法國已擁有加拿大,西班牙也占領了佛羅裡達(Florida),紐約和赫德遜河畔一帶則是荷蘭人移殖地,更西南則有瑞典人創立的“新瑞典”。
第二,美國獨立前的13個州并沒有共通的體制,弗吉尼亞(Virginia)和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是由已立案的商業公司開拓的殖民地,紐約則是第一次英荷戰役後的戰利品,為約克公爵的私産。
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和馬裡蘭(Maryland)雖然也由私人出名領有,卻分别用以扶助教友會及天主教徒的被迫害者。
喬治亞(Georgia)在18世紀由慈善事業者創建,收容在英國負債而被監禁及其他類似之人,使其有自新之道。
如此,不容易使這13個地區共同推行某種體制。
說到資源,大陸領土尚待開辟,需要的資本多而獲利遙不可期,不如西印度群島有蔗糖,新西蘭有水産,加拿大有木材,這才是投資者的近途。
北美洲也沒有南美洲發現的大量金銀,更減少了這地區的吸引力。
可是從長遠來看,以上條件反使以後的美利堅合衆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台柱。
所謂資本主義國家固然需要一個新型商業管制的方式,可是本質上的實力仍有賴于生産,所以農業與工礦仍不可少。
其要點則是農業生産組織也能使當中各種因素公平而自由地交換,與商業社會的習慣相通。
工礦則不隻注重貴金屬,首先以煤鐵為主,其次則注重煤油。
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從這些條件上發展,先在低層結構裡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日後飛黃騰達,事半功倍。
隻是南部以奴隸服勞役,和這公平與自由交換的原則沖突,終要待南北戰争來解決,不過這已是19世紀的事了。
最初以商業性質争取急利的拓殖,都遭慘敗。
以普利茅斯(Plymouth)商人為中心的股份公司,希望在緬因(Maine)覓取金銀,忽略了農業的生産,又和印第安人發生沖突,生存者放棄拓殖事業悄然回國,公司失去了特許狀。
倫敦商人拓殖于弗吉尼亞,3年之内,派往的900人隻有450人殘存,以後雖再招募股份,終鮮成效,1624年該公司的特許狀也被宣布作廢。
以後英國在北美洲拓殖成功,而且各處都能各按情形進入資本主義體制,是有幾個條件作背景:一是宗教上的寬容。
當日英國殖民地對宗教的處置不是絕對的自由,有些地方還有零星排斥非本地正教異端的事情。
但是既缺乏一種全國的教會在後主持,則各種不同的信仰都有立足的機會。
當時人以他們自己習慣的方式禮拜,以他們自己崇信的教條教育兒女,符合各人人生之宗旨。
新大陸的自由使他們感覺賓至如歸,各村鎮教友的聯系也增加了地方自治的力量和地方的各别性格,都與個人主義及民主習慣互為表裡。
這些因素有助于資本主義之發展。
二是社會上的向上流動性(upwardsocialmobility)大。
北美洲初開拓時,勞力供不應求,有人曾估計,美國獨立之前,一半移民以“契約勞工”(indenturedlaborer)的方式入境。
這期間橫渡大西洋的船費大約每人6鎊到10鎊,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很少人能負擔。
航行從10星期到12星期,途中病死的機率極高。
在特殊情形之下,有時一半到90%的旅客,一入船艙之後,即沒有機會再見到陸地。
一般勞工男女都有,以自己人身為質,冒險渡洋,抵達美洲之後,由船長将他或她的契約轉賣與人,被賣者即為買主無值的做工,通常5年至7年。
經過如此艱苦奮鬥,這種有期奴隸之契約勞工一朝獲釋,其勤奮可知。
而北美洲也給他們以“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向上機會,有的成為著名的律師,有的成為大地主。
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字的61人中,有兩人原來是契約勞工。
學徒的成分也與契約勞工相仿,一般由東家供給食宿,學徒無值服務7年。
窮苦人家子弟藉此得到學習生計之門徑。
其中也有三人日後成名,簽字于獨立宣言。
三人之一為富蘭克林,他的言行已被韋伯及宋巴特視為資本主義之表率(詳第五章)。
土地領有權容易取得,可以算為第三個條件。
北美各殖民地原無一定之土地政策。
各處非商業之殖民地,一般由領主以封建方式,将整個區域裂土分茅的轉讓與人。
原則是所有土地不得買賣,受領者付“代役租金”(quitrent),遺傳則經過“長子繼承權”(primogeniture)的安排,使地産不緻分裂。
次之則受“遺傳順序”(entail)的限制,使産業不緻落于勞枝側裔之手,緻原有上層領主失去掌握。
總之仍想維持社會上一成不變的形态。
北卡羅來納(NorthCarolina)的憲法由洛克草拟,即寫下了一些領主的貴族頭銜。
馬裡蘭的特許狀,也授權領主頒發頭銜。
可是這種種安排都沒有效果。
美洲社會的動态不符合封建體制。
下一代的年輕人不服從長輩,新來的移民無意遷就原來的定居者,都使傳統無法保持。
代役租金收集困難。
一般土地容易取得,契約勞工合同期滿,主人亦有授讓田土50英畝(約300華畝)的例規,時人謂之“人頭權利”(headright)。
雖說綜合100多年來橫跨千餘英裡的土地所有,勢必挂一漏萬,我們不妨根據一位專家之理論,他說: 〖我們可以從這體系内最重要的地方得出相當明确的結論。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則是移民取得土地相當容易而不耗費。
我們甚至可以說土地等于白送。
最低限度,一個農夫隻花一筆極小的費用,可以獲得足夠土地維持生計。
而且還有新墾的邊地,司法權尚未确立,他至少可以擅自占用,給自己來個開場,等到法律趕上來提到所有權的時候再說。
很多情形之下,他日後即因此取得所有權,也用不着再付費。
這和西歐人口稠密,土地價昂,所有權又集中于少數人的手裡之情況是一個很大的差别。
在那邊,地主總是要從佃農身上抽取高量的佃金或其他費用和服務。
〗 土地容易獲得或主權不明,并不足以構成資本主義。
以上情形之有利于日後資本主義展開者,乃是大多數移民以全部勞力施用于土地耕耘,加以又有剩餘,利于初期資本之累積,等到資本湊成,卻不受封建體系之限制,又有歐洲移民繼續輸入,遂利于資本主義之展開。
在美洲領有土地的“貴族”,縱然不是白手起家,也是有心計的企劃者,富有競争性。
以弗吉尼亞的卡特(RobertCarter)為例:他在18世紀初期擁有土地30萬英畝。
“卡特經過不同的試驗。
煙草無利可圖時,他改種谷物,特别是小麥,也種麻、亞麻,甚至棉花。
他覺得奴工太耗費的時候,則改用雇工和佃農。
他不以農業的收入為滿足,大量買賣小麥。
又自開磨坊,販賣面粉,自烤面包,做到商業上的程度。
他在農場裡制造紡織品,投資于巴爾的摩(Baltimore)的紡織廠,執有巴爾的摩鐵廠的股份,又經營一個制鹽廠好幾年,都獲利不淺。
”弗吉尼亞還有一個比較保守的地區,北部紐約州一帶,地主兼營商業與律師業務的情形更普遍。
李文斯頓(RobertLivingston),蘇格蘭人,在荷蘭長大,19歲來美洲,1674年(20歲)在奧本尼(Albany)市鎮裡當秘書。
他以這地位反婚姻關系,和印第安人交易,而擁有赫德遜河畔土地16萬英畝。
所以“紐約的大地主對農業的注意力少,對土地投資的興緻高”。
北美洲殖民地之農業,不久即因商業組織的關系,在各地區間樹立專業。
水運費用低,航海法案(NavigationAct,詳第四章)亦增強殖民地與母國間的交通關系,對專業農産品的出現都有促進的功效。
南方各殖民地最重要的産品為煙草,其生産使大規模的農場普遍展開,開始兼并小自耕農的産業(不過,失地的小自耕農仍可向腹地發展),又普遍使用白人契約勞工及黑人奴工。
次之為稻米,其種植不照中國精耕的辦法,而是普遍地種在沼澤地帶(有些地區至今仍如此,惟已用飛機撒種)。
獲利高時可得成本的40%,但有不少奴隸死在沼澤中。
再次為靛青,迄至化學染料登場之日,仍為紡織業的必需品,以上各物均為英國所無,也大受英國歡迎。
它們的生産需要大規模農場和大量勞工,如此使奴隸制度在南方擴大,也加緊從非洲輸入。
棉花在南北戰争前成為南方的經濟命脈,可是在分離棉子的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尚無大規模的生産,到獨立戰争之後才嶄露頭角。
中部的殖民地以賓州為盛,以小自耕農為多,主要生産食物。
一般傳說,迄至獨立戰争爆發時,賓州糧産可以供應全北美殖民地所需。
磨面坑及鋸木廠也遍設于中部。
因為這區域缺乏其他特産,于是大多從事小規模之制造。
起先從修理整補家具農器着手,逐漸制造木器、織機、鐵釘、犁耙、鍊條等,婦女則從事織造,凡麻、亞麻織品及毛織品都以家庭工業的方式生産。
東北之稱為“新英格蘭”者,玉蜀黍為主要農産品,小麥及麥片隻占輔助的地位。
于是集中于森林木材的輸出,擅氏于造船業及漁業,也以釀酒著名。
紐約之奧本尼則是與印第安人交易中心,出産皮毛。
英國在北美洲殖民地的布置,自始即與法國和西班牙在殖民地之組織有很大的差别。
後二者由國王派遣總督,在海外有絕對的威權。
英國的殖民地則根據特許狀發給情形,分别由領主、拓殖公司和國王派遣的總督管理。
雖然前兩種的土地都有趨向于後者的趨勢,即變成“皇家屬地”(royalprovince),由總督統轄,但是每一個殖民地都有一個由當地民意選舉的州議會,一般選舉權都有财産所有數額的限制。
這一方面扶植了民主和自治的精神,一方面也支持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這樣的體制讓私人财産在決定公衆事宜的時候占了一個特殊的比重。
威廉和瑪麗入統英國之後,曾将殖民地改組。
1696年商業及海外農場公署成立,以洛克為督辦(詳第五章)。
議會通過法案,在北美殖民地設立郵政,開設海事法庭,并且給予殖民地生産的某些物品津貼。
殖民地州議會通過的法案,則送到樞密院(PrivyCouncil)審核,審核時先由農場公署檢閱簽議,樞密院有否決權。
不過被否決的案件不多,以後母國與殖民地間的沖突,不是由于法案沒有通過,而是因前者要以自身之意旨強迫加于後者。
18世紀上半期,北美殖民地一度經濟繁榮。
這時候大西洋的國際貿易,通過法屬西印度群島,形成了一種三角形交換的方式。
西印度所産的蔗糖、糖漿和水果,在歐美都極暢銷,北美殖民地則向之輸出面粉、魚類、牲畜和木材。
新英格蘭的殖民地,則以糖漿釀成甘蔗酒(rum)向歐洲傾銷,包括英國。
此外北美洲仍以煙草、稻米、靛青、木材、皮毛、粗鐵、魚油等輸入英國,換取紡織品和各種鐵器。
173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對法屬殖民地向英屬殖民地輸入的蔗糖與糖漿,課以極重的關稅。
這種征取,所牽涉的不僅為糖與酒,又間接涉及整個大西洋的貿易,結果法令不行,各船長僞造提單,海關人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英國又鼓勵殖民地制造生鐵,但不許煉鋼,這種禁令亦同具文。
兩方如此之堅持,使美國終因要脫離英國在經濟上的統治而宣告獨立。
北美洲殖民地的人口,從1700年的30萬到1770年的250萬,70年之間增加了8倍有餘。
這二三百萬的人口很多集中在城市。
獨立戰争前夕,費城有4萬人,是英帝國内僅次于倫敦的城市。
波士頓有2萬人,紐約可能有3萬人,紐波特(Newport)有12000人,查爾斯頓(Charleston)有1萬人。
以上可以算作第一流城市。
此外還有較小的第二流城市,更次則有内河交通樞紐的三等城市。
這些市鎮構成一個大羅網,不僅是農産品吞吐的場所,也是造船業、磨坊、煉鐵廠及其他制造的中心。
而且這些殖民地城市的市政不由官方督導,大部分靠紳商自動組織維持。
例如街道兩旁之設行人道、陰溝之安置、救火器械之采辦、街燈之裝備,全由市民出面解決。
甚至在雇用警察之前,所有及齡男子都有輪流值班、白日巡邏、晚間守夜之義務,否則即需雇用替身,再不然即被罰款。
所以美國的城市自治不待封建領主授予特權,而在一開始即受有私人資本的濃重影響,因此國家也容易具備資本主義的性格。
城市中有酒店型的客棧(tavern),不僅是坐商與客商接頭的地方,也是律師出入之處。
法律公告、選舉結果、定期馬車行車表,都張貼在這些地方。
美洲殖民地起先對律師采取疑懼的态度,但是商業合同、運貨單據和産業憑證的處理,又非他們不可。
18世紀後期不少在英國學法律的學生回美,加上律師公會設立,這種成見才慢慢消除,迄至獨立戰争,律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才告鞏固,如此也算資本主義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
城市生活逐漸展開的時候,除了律師之外,其他很多的行業也靠商人維持生計,如店主、工匠、機工、勞工、運貨人、堆棧小工、水手等。
一位美國曆史學家寫着:“自殖民地開始以來,商業即與農業結合為一元。
”另一位學者隻用了稍微不同的字句。
他說:“商業和船運移動了社會的福利輪軸。
” 18世紀初期,各州及各地區之間固然表現了不同的特色,同時也顯示了若幹共通一緻的地方。
各地區的特殊産品,更截長補短地與西印度群島及歐洲的遠洋貿易間利害一緻。
也是在18世紀初期,報紙出現,迄至獨立戰争爆發之前夕,北美洲共有期刊32種。
各殖民地間之通郵在17世紀末期由民間承辦,18世紀初年由英政府接收。
經過富蘭克林的主持,費城與波士頓之間的交換消息,從3星期縮短到6天。
初期的郵信大抵用于商業,很少為私人家務之用。
殖民地初創,少不得要母國軍備的保護。
英國的重商政策,尤以航海法案的公布,使殖民地獲益匪淺,北美洲的造船業因之突飛猛進。
可是經過100多年來的組織與成長,兩方利害沖突暴露而尖銳化。
我們不能忘記英國也
英國的新體制,使農業上的經濟因素與工商業并為一元,公私組織也凝結為一,彼此都受金錢的管制。
這是一種優勢的組織。
于是在公私場合之中、有心與無心的情況下、在平時及戰時,英國都以這種優勢淩駕鄰國未曾改組的體制。
首當其沖的是法國。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争時,1704年布侖翰(Blenheim)一役,約翰·邱吉爾(JohnChurchill)即賴英倫銀行的經濟動員,打敗路易十四的部隊(第四章)。
此後亘18世紀,英法兩國又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七年戰争和美國獨立戰争,兵戎相見。
在财政壓力下,法國終于爆發大革命。
而法國内部情形複雜,更不容易進入數目字管理的方式,其經過容後(第七章)論及。
長時間内,這樣的壓力也及于殖民地與尚未構成民族國家的地區。
這些地方企圖獨立創設民族國家的時候,其領袖人物通常以民主自由解放、維新等名目為号召。
然則在各人人身經驗之外,這些口号及運動要不外在政治體系中樹立一個各種經濟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交換的原則,于是新型的法律,不倚賴人事關系、不低頭于社會階級的權威,即能廣泛地推行。
在資金全面的流通、人才不分畛域的雇聘,和技術的支持因素全盤活用的三個條件之下,範圍隻有越做越大,資本也愈積愈多。
其間雖有程度之不同,任何一個“維新”的國家,無法完全脫離上述我們認為資本主義這一套技術的安排。
倘非如此,其社會的下層結構即無從全面自治,更談不上自主的成長。
蘇聯與中國的革命,好像已經脫離這種程序。
可是因其下層無法固定,隻好藉教條的禁锢和警察權的督責加強管制。
且其下端既為牽強組織而成,由上向下的壓力也始終不能放松,其數目字也始終無法累積。
現在看來,這種辦法仍不外是過渡期間的體制,主要的目的是以戰時的姿态存積資本。
如欲恢複經常持久的體制,仍要引用以上一般原則,雖說其強調國家資本和社會資本,有社會主義性格,但組織上并沒有别開生面另起爐竈。
這些情形也待下章縷列。
法國的舊體制(ancienregime)、帝俄和傳統中國改造困難,乃因其過去有中央集權的體制,其組織上向來不按上述的安排。
反之,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過去愈缺乏中央集權的經驗,愈有以數目字管理的潛力,改造比較容易,常能捷足先入資本主義體制。
其造成内部各因素能自由交換的情形也不一緻,而各按其本身在曆史上發展的程度為轉移。
以下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不同的例子: 美國——自然地進入資本主義? 美國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似乎比較容易解釋。
簡而言之,不外将一個在英國試驗成功的體制推行于一個空曠的地區。
因其缺少既成因素的阻礙,所以這運動不受挫折,又富于資源,所以環境上更利于創造。
但事實之發展并不如此簡單。
第一,北美洲并非英國獨占之殖民地,17世紀法國已擁有加拿大,西班牙也占領了佛羅裡達(Florida),紐約和赫德遜河畔一帶則是荷蘭人移殖地,更西南則有瑞典人創立的“新瑞典”。
第二,美國獨立前的13個州并沒有共通的體制,弗吉尼亞(Virginia)和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是由已立案的商業公司開拓的殖民地,紐約則是第一次英荷戰役後的戰利品,為約克公爵的私産。
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和馬裡蘭(Maryland)雖然也由私人出名領有,卻分别用以扶助教友會及天主教徒的被迫害者。
喬治亞(Georgia)在18世紀由慈善事業者創建,收容在英國負債而被監禁及其他類似之人,使其有自新之道。
如此,不容易使這13個地區共同推行某種體制。
說到資源,大陸領土尚待開辟,需要的資本多而獲利遙不可期,不如西印度群島有蔗糖,新西蘭有水産,加拿大有木材,這才是投資者的近途。
北美洲也沒有南美洲發現的大量金銀,更減少了這地區的吸引力。
可是從長遠來看,以上條件反使以後的美利堅合衆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台柱。
所謂資本主義國家固然需要一個新型商業管制的方式,可是本質上的實力仍有賴于生産,所以農業與工礦仍不可少。
其要點則是農業生産組織也能使當中各種因素公平而自由地交換,與商業社會的習慣相通。
工礦則不隻注重貴金屬,首先以煤鐵為主,其次則注重煤油。
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從這些條件上發展,先在低層結構裡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日後飛黃騰達,事半功倍。
隻是南部以奴隸服勞役,和這公平與自由交換的原則沖突,終要待南北戰争來解決,不過這已是19世紀的事了。
最初以商業性質争取急利的拓殖,都遭慘敗。
以普利茅斯(Plymouth)商人為中心的股份公司,希望在緬因(Maine)覓取金銀,忽略了農業的生産,又和印第安人發生沖突,生存者放棄拓殖事業悄然回國,公司失去了特許狀。
倫敦商人拓殖于弗吉尼亞,3年之内,派往的900人隻有450人殘存,以後雖再招募股份,終鮮成效,1624年該公司的特許狀也被宣布作廢。
以後英國在北美洲拓殖成功,而且各處都能各按情形進入資本主義體制,是有幾個條件作背景:一是宗教上的寬容。
當日英國殖民地對宗教的處置不是絕對的自由,有些地方還有零星排斥非本地正教異端的事情。
但是既缺乏一種全國的教會在後主持,則各種不同的信仰都有立足的機會。
當時人以他們自己習慣的方式禮拜,以他們自己崇信的教條教育兒女,符合各人人生之宗旨。
新大陸的自由使他們感覺賓至如歸,各村鎮教友的聯系也增加了地方自治的力量和地方的各别性格,都與個人主義及民主習慣互為表裡。
這些因素有助于資本主義之發展。
二是社會上的向上流動性(upwardsocialmobility)大。
北美洲初開拓時,勞力供不應求,有人曾估計,美國獨立之前,一半移民以“契約勞工”(indenturedlaborer)的方式入境。
這期間橫渡大西洋的船費大約每人6鎊到10鎊,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很少人能負擔。
航行從10星期到12星期,途中病死的機率極高。
在特殊情形之下,有時一半到90%的旅客,一入船艙之後,即沒有機會再見到陸地。
一般勞工男女都有,以自己人身為質,冒險渡洋,抵達美洲之後,由船長将他或她的契約轉賣與人,被賣者即為買主無值的做工,通常5年至7年。
經過如此艱苦奮鬥,這種有期奴隸之契約勞工一朝獲釋,其勤奮可知。
而北美洲也給他們以“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向上機會,有的成為著名的律師,有的成為大地主。
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字的61人中,有兩人原來是契約勞工。
學徒的成分也與契約勞工相仿,一般由東家供給食宿,學徒無值服務7年。
窮苦人家子弟藉此得到學習生計之門徑。
其中也有三人日後成名,簽字于獨立宣言。
三人之一為富蘭克林,他的言行已被韋伯及宋巴特視為資本主義之表率(詳第五章)。
土地領有權容易取得,可以算為第三個條件。
北美各殖民地原無一定之土地政策。
各處非商業之殖民地,一般由領主以封建方式,将整個區域裂土分茅的轉讓與人。
原則是所有土地不得買賣,受領者付“代役租金”(quitrent),遺傳則經過“長子繼承權”(primogeniture)的安排,使地産不緻分裂。
次之則受“遺傳順序”(entail)的限制,使産業不緻落于勞枝側裔之手,緻原有上層領主失去掌握。
總之仍想維持社會上一成不變的形态。
北卡羅來納(NorthCarolina)的憲法由洛克草拟,即寫下了一些領主的貴族頭銜。
馬裡蘭的特許狀,也授權領主頒發頭銜。
可是這種種安排都沒有效果。
美洲社會的動态不符合封建體制。
下一代的年輕人不服從長輩,新來的移民無意遷就原來的定居者,都使傳統無法保持。
代役租金收集困難。
一般土地容易取得,契約勞工合同期滿,主人亦有授讓田土50英畝(約300華畝)的例規,時人謂之“人頭權利”(headright)。
雖說綜合100多年來橫跨千餘英裡的土地所有,勢必挂一漏萬,我們不妨根據一位專家之理論,他說: 〖我們可以從這體系内最重要的地方得出相當明确的結論。
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則是移民取得土地相當容易而不耗費。
我們甚至可以說土地等于白送。
最低限度,一個農夫隻花一筆極小的費用,可以獲得足夠土地維持生計。
而且還有新墾的邊地,司法權尚未确立,他至少可以擅自占用,給自己來個開場,等到法律趕上來提到所有權的時候再說。
很多情形之下,他日後即因此取得所有權,也用不着再付費。
這和西歐人口稠密,土地價昂,所有權又集中于少數人的手裡之情況是一個很大的差别。
在那邊,地主總是要從佃農身上抽取高量的佃金或其他費用和服務。
〗 土地容易獲得或主權不明,并不足以構成資本主義。
以上情形之有利于日後資本主義展開者,乃是大多數移民以全部勞力施用于土地耕耘,加以又有剩餘,利于初期資本之累積,等到資本湊成,卻不受封建體系之限制,又有歐洲移民繼續輸入,遂利于資本主義之展開。
在美洲領有土地的“貴族”,縱然不是白手起家,也是有心計的企劃者,富有競争性。
以弗吉尼亞的卡特(RobertCarter)為例:他在18世紀初期擁有土地30萬英畝。
“卡特經過不同的試驗。
煙草無利可圖時,他改種谷物,特别是小麥,也種麻、亞麻,甚至棉花。
他覺得奴工太耗費的時候,則改用雇工和佃農。
他不以農業的收入為滿足,大量買賣小麥。
又自開磨坊,販賣面粉,自烤面包,做到商業上的程度。
他在農場裡制造紡織品,投資于巴爾的摩(Baltimore)的紡織廠,執有巴爾的摩鐵廠的股份,又經營一個制鹽廠好幾年,都獲利不淺。
”弗吉尼亞還有一個比較保守的地區,北部紐約州一帶,地主兼營商業與律師業務的情形更普遍。
李文斯頓(RobertLivingston),蘇格蘭人,在荷蘭長大,19歲來美洲,1674年(20歲)在奧本尼(Albany)市鎮裡當秘書。
他以這地位反婚姻關系,和印第安人交易,而擁有赫德遜河畔土地16萬英畝。
所以“紐約的大地主對農業的注意力少,對土地投資的興緻高”。
北美洲殖民地之農業,不久即因商業組織的關系,在各地區間樹立專業。
水運費用低,航海法案(NavigationAct,詳第四章)亦增強殖民地與母國間的交通關系,對專業農産品的出現都有促進的功效。
南方各殖民地最重要的産品為煙草,其生産使大規模的農場普遍展開,開始兼并小自耕農的産業(不過,失地的小自耕農仍可向腹地發展),又普遍使用白人契約勞工及黑人奴工。
次之為稻米,其種植不照中國精耕的辦法,而是普遍地種在沼澤地帶(有些地區至今仍如此,惟已用飛機撒種)。
獲利高時可得成本的40%,但有不少奴隸死在沼澤中。
再次為靛青,迄至化學染料登場之日,仍為紡織業的必需品,以上各物均為英國所無,也大受英國歡迎。
它們的生産需要大規模農場和大量勞工,如此使奴隸制度在南方擴大,也加緊從非洲輸入。
棉花在南北戰争前成為南方的經濟命脈,可是在分離棉子的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尚無大規模的生産,到獨立戰争之後才嶄露頭角。
中部的殖民地以賓州為盛,以小自耕農為多,主要生産食物。
一般傳說,迄至獨立戰争爆發時,賓州糧産可以供應全北美殖民地所需。
磨面坑及鋸木廠也遍設于中部。
因為這區域缺乏其他特産,于是大多從事小規模之制造。
起先從修理整補家具農器着手,逐漸制造木器、織機、鐵釘、犁耙、鍊條等,婦女則從事織造,凡麻、亞麻織品及毛織品都以家庭工業的方式生産。
東北之稱為“新英格蘭”者,玉蜀黍為主要農産品,小麥及麥片隻占輔助的地位。
于是集中于森林木材的輸出,擅氏于造船業及漁業,也以釀酒著名。
紐約之奧本尼則是與印第安人交易中心,出産皮毛。
英國在北美洲殖民地的布置,自始即與法國和西班牙在殖民地之組織有很大的差别。
後二者由國王派遣總督,在海外有絕對的威權。
英國的殖民地則根據特許狀發給情形,分别由領主、拓殖公司和國王派遣的總督管理。
雖然前兩種的土地都有趨向于後者的趨勢,即變成“皇家屬地”(royalprovince),由總督統轄,但是每一個殖民地都有一個由當地民意選舉的州議會,一般選舉權都有财産所有數額的限制。
這一方面扶植了民主和自治的精神,一方面也支持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這樣的體制讓私人财産在決定公衆事宜的時候占了一個特殊的比重。
威廉和瑪麗入統英國之後,曾将殖民地改組。
1696年商業及海外農場公署成立,以洛克為督辦(詳第五章)。
議會通過法案,在北美殖民地設立郵政,開設海事法庭,并且給予殖民地生産的某些物品津貼。
殖民地州議會通過的法案,則送到樞密院(PrivyCouncil)審核,審核時先由農場公署檢閱簽議,樞密院有否決權。
不過被否決的案件不多,以後母國與殖民地間的沖突,不是由于法案沒有通過,而是因前者要以自身之意旨強迫加于後者。
18世紀上半期,北美殖民地一度經濟繁榮。
這時候大西洋的國際貿易,通過法屬西印度群島,形成了一種三角形交換的方式。
西印度所産的蔗糖、糖漿和水果,在歐美都極暢銷,北美殖民地則向之輸出面粉、魚類、牲畜和木材。
新英格蘭的殖民地,則以糖漿釀成甘蔗酒(rum)向歐洲傾銷,包括英國。
此外北美洲仍以煙草、稻米、靛青、木材、皮毛、粗鐵、魚油等輸入英國,換取紡織品和各種鐵器。
173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對法屬殖民地向英屬殖民地輸入的蔗糖與糖漿,課以極重的關稅。
這種征取,所牽涉的不僅為糖與酒,又間接涉及整個大西洋的貿易,結果法令不行,各船長僞造提單,海關人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英國又鼓勵殖民地制造生鐵,但不許煉鋼,這種禁令亦同具文。
兩方如此之堅持,使美國終因要脫離英國在經濟上的統治而宣告獨立。
北美洲殖民地的人口,從1700年的30萬到1770年的250萬,70年之間增加了8倍有餘。
這二三百萬的人口很多集中在城市。
獨立戰争前夕,費城有4萬人,是英帝國内僅次于倫敦的城市。
波士頓有2萬人,紐約可能有3萬人,紐波特(Newport)有12000人,查爾斯頓(Charleston)有1萬人。
以上可以算作第一流城市。
此外還有較小的第二流城市,更次則有内河交通樞紐的三等城市。
這些市鎮構成一個大羅網,不僅是農産品吞吐的場所,也是造船業、磨坊、煉鐵廠及其他制造的中心。
而且這些殖民地城市的市政不由官方督導,大部分靠紳商自動組織維持。
例如街道兩旁之設行人道、陰溝之安置、救火器械之采辦、街燈之裝備,全由市民出面解決。
甚至在雇用警察之前,所有及齡男子都有輪流值班、白日巡邏、晚間守夜之義務,否則即需雇用替身,再不然即被罰款。
所以美國的城市自治不待封建領主授予特權,而在一開始即受有私人資本的濃重影響,因此國家也容易具備資本主義的性格。
城市中有酒店型的客棧(tavern),不僅是坐商與客商接頭的地方,也是律師出入之處。
法律公告、選舉結果、定期馬車行車表,都張貼在這些地方。
美洲殖民地起先對律師采取疑懼的态度,但是商業合同、運貨單據和産業憑證的處理,又非他們不可。
18世紀後期不少在英國學法律的學生回美,加上律師公會設立,這種成見才慢慢消除,迄至獨立戰争,律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才告鞏固,如此也算資本主義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
城市生活逐漸展開的時候,除了律師之外,其他很多的行業也靠商人維持生計,如店主、工匠、機工、勞工、運貨人、堆棧小工、水手等。
一位美國曆史學家寫着:“自殖民地開始以來,商業即與農業結合為一元。
”另一位學者隻用了稍微不同的字句。
他說:“商業和船運移動了社會的福利輪軸。
” 18世紀初期,各州及各地區之間固然表現了不同的特色,同時也顯示了若幹共通一緻的地方。
各地區的特殊産品,更截長補短地與西印度群島及歐洲的遠洋貿易間利害一緻。
也是在18世紀初期,報紙出現,迄至獨立戰争爆發之前夕,北美洲共有期刊32種。
各殖民地間之通郵在17世紀末期由民間承辦,18世紀初年由英政府接收。
經過富蘭克林的主持,費城與波士頓之間的交換消息,從3星期縮短到6天。
初期的郵信大抵用于商業,很少為私人家務之用。
殖民地初創,少不得要母國軍備的保護。
英國的重商政策,尤以航海法案的公布,使殖民地獲益匪淺,北美洲的造船業因之突飛猛進。
可是經過100多年來的組織與成長,兩方利害沖突暴露而尖銳化。
我們不能忘記英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