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威尼斯
關燈
小
中
大
市國家人口一經固定在10萬左右,經商給了他們一個共通的目的,而且緊湊的居住在海島上,他們也感到休戚相關。
再加以威尼斯有了好幾個世紀不斷的發展,在這經濟生活中,經常産生一種生活上的動态,富于打破環境的經驗,與衆不同。
和歐洲中世紀大部分尚在一成不變的情形下比較,愈顯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動活潑。
所以拜倫一方面嫉視威尼斯的貴族,一方面仍覺得威尼斯傳奇性的不平凡,有令人尋味之處。
布羅代爾說:“資本主義之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乃是願意冒險,願意投機。
”他又認為“欺騙”也是因素之一。
“這競賽的規則乃是發明一種新規則——去針對市場的現行規律和手段,使它做不同的運轉。
”為什麼另外一位經濟學家,在他的書裡強調“浮士德眼界”(Faustianoutlook)(浮士德是一位傳奇人物,可算作不安本分,一心要打開現局的代表),是現代經濟的哲學基礎?得隴望蜀乃人之常情。
目前的問題既已解決,則企圖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單調的目的既已達成,則開始制造繁複的問題。
以前不合法不敢嘗試的事項現在則使之合法且毅然嘗試。
這種突出環境進入新領域的精神使威尼斯的曆史成為一段傳奇。
人家能如是想,隻有此城能如此做。
威尼斯和她10萬左右人口,有似中國明朝的偏僻小縣。
她在1000多年的曆史中,也做過一些不仁不義之事。
可是她的成功并不是使全部公民都成市儈。
她曾防止土耳其人勢力西侵,成為文藝複興的中流砥柱。
她的建築和幾個世紀以來收集的美術品,至今仍是傳世之寶。
她的印刷業,也一度是西歐文物的先驅。
而她在商業組織與造船業的成就,當然更在世界曆史裡樹立了一座裡程碑。
威尼斯之成為一座自由城市,大部分由于曆史上各種因素的不期彙集。
她緊靠着意大利半島,原屬西羅馬帝國。
自從日耳曼民族在5世紀席卷意大利半島之後,東羅馬帝國(國都在君士坦丁堡,也稱拜占庭帝國,實系希臘人經營的一個王朝)的查士丁尼(Justinian)皇帝曾于6世紀中葉一度派兵恢複半島上的大部疆土。
可是日耳曼民族的問題還未解決,回教徒的勢力又伸張,查士丁尼死後,拜占庭帝國僅能保持意大利半島靴形的疆域中的靴尖及足跟的小部分。
威尼斯及今日之南斯拉夫海岸,名義上仍為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實際上則為獨立。
意大利半島也疊經其他民族與王朝的侵占。
西元800年教皇李奧三世(LeoIII)加冕于查理曼,使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在名義上恢複西方帝國的辦法。
其實查理曼所控制的土地在北方,其居民以操德法語的為多。
此例一開,隻引起以後近1000年教皇與查理曼之繼承人在各處争權。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在今日之德奧,但是她的勢力又侵入意大利。
威尼斯除了極少數情形之下,對各方都不得罪,隻保持她實質上的獨立。
同時她以外交手腕,獲得各處通商和免稅減稅的權利。
威尼斯擴張的經過,可以最簡單的幾個整數日期概況之:西元1000年前,她的經營大緻不出波河兩岸及附近沿海。
1000年後才伸張到亞德裡亞海裡去,并且參加近東(Levent)的貿易。
1200年後經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威城大為擴張海外殖民地,連接一連串的領土、港灣和重要城市裡的居留地造成一座商業王國。
1400年後,才在意大利大陸拓土,可是這“朝西的發展”也象征着朝東及海外的發展已趨盡頭。
1500年後她雖然以精力和财富對文藝複興有實質上的貢獻,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則大不如前,雖想保持幾百年來經營的海上王國,事實上已不可能。
如此粗線條的綱要不免為專家所笑,在此卻符合我們的需要。
初期資本主義的成功,端在專利,專利則要消滅競争者。
威尼斯首先制鹽,她又有船隻,通行附近各口岸,于是早期即為波河各處食鹽的供給者。
但是威城自己所産的食鹽不夠供應,即由政府出面,定購其他産鹽處的全部生産,同時也向消費的城鎮訂約,供應他們全部需要。
雖然有時也通融産鹽的市鎮,少量的直接供給鄰近的地區,但是一般的原則,不讓買方和賣方直接碰頭,威尼斯做中間人。
這種辦法也為其他市鎮所樂于接受,因為這些城鎮也有他們自己的食鹽專利,批發的來源和出路一固定,這些市鎮也可以對民間專買或專賣。
同時威尼斯也派有警衛和船隻巡行波河。
從食鹽的供應推廣到食糧。
小麥的供應不能全部管制,無法專利。
但是威尼斯首先鼓勵各處剩餘的食糧發送到她城中發賣。
在一定時間之内,她擔保最低價格,如果找不到主顧,由本地政府承包收買,逐漸的指定威尼斯為亞德裡亞海的特定市場(staplecity)。
她派船隻将亞德裡亞海的海盜肅清,勒令所有的運糧船一律都要到威尼斯卸貨。
威尼斯商人私自将糧食直接運往其他港口将遭嚴罰。
各處來港購糧的船隻當然也不是全部空艙而來,于是木材、蔬菜、豬肉、薪炭,都集中于威城海沼之中。
在今日之南斯拉夫沿岸的兩個港口城市,一為查拉(Zara),一為拉固沙(Ragusa),也有相當多的船舶,想在商業上出頭。
威尼斯派兵占領這地區,于是土人不服,叛變的情事在曆史連亘的發生。
可見得自始至終威尼斯的政府要不是商人的發言人和主持人,就是他們的武裝和後盾。
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對威尼斯曆史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近代作家湯普森說:“隻要看地圖,我們也可一目了然,威尼斯是距歐洲中心點最近的港口。
日耳曼的商人在此地先與海岸接觸,中東的商人也是由此地将他們的貨物資運到距市場最近的地方。
”其實此優勢還不限于直線上的短距離。
意大利半島的北端與大陸的主體相接之處,隻有幾個為數不多的要隘。
在東部與德奧相通的為布侖納隘道(BrennerPass),從這高地到海上是一段沒有障礙的大斜坡,直達威尼斯。
西部則以聖伯納隘道(St.BernardPass)通日内瓦及法國之香槟省(Cham-pagne),後者在中世紀的市集經常引起國際商人注意。
而當地的貨物一經聖伯納南運之後,也可以循波河東流而入海,與威尼斯也是近在咫尺。
威尼斯在亞德裡亞海的另外一個好處,則是避免了海上的侵犯者。
意大利曾被稱為“世界上被外人侵占最厲害的國家”。
我們剔除陸上的來犯者不說,海上的來犯者,通常來自西南海岸,如法國之諾曼人(Normans)、西班牙之亞拉岡(Aragons)、北非之撒拉生(Saracens)等是,而不及于北岸。
這樣威尼斯将達爾馬希亞(Dalmatia)(即前述之南斯拉夫海岸)控制之後,比其他自由城市有了最初幾百年沒有被間斷發展的優勢。
而達爾馬希亞之森林,也成為威尼斯日後造船不可少的材料。
威尼斯的船隻向地中海東部發展之際,十字軍東征應時而發生。
初期的東征采取陸路,但是不能缺乏海運的支援,同時十字軍既在中東獲得立足之地,跟随着軍人的各色商人也向聖地進發,而天主教徒對聖地的膜拜,更支持一種新生的旅遊業。
而這些事情的背景則有西歐的經濟,經過漫長遲緩的發展,在11世紀後表現突然開朗起來。
于是對威尼斯經商有利的條件一時彙集。
她向東方輸出之貨品有毛巾、木材、金屬,内中尤以銅、銀在中東最受歡迎。
從東方輸入的物資包括絲綢、食糖、香水、木棉和調味香料。
後者包括胡椒、肉桂、豆蔻等,來自遠東,通常容積小,不多占船艙位置,所以每一容積内價格高,為冷凍尚未發明之前儲制肉食之必需品,西方又無其他來源,所以最為重要。
谷物的供應也是威尼斯商業中重要的一環。
迄至15世紀之前,威尼斯無意作食物之生産者。
她的食糧來自意大利南部、西西裡島,甚至遠至小亞細亞及黑海之濱。
威尼斯甯願做食糧的轉口商,乘着各處氣候不同、收成有盈短、糧價有波動時赢利,而不願自己經營農業。
這和中國官僚處處籌謀食物之自給自足,不鼓勵各地專業發展其所長,忽視分配與運輸的組織有絕大的不同。
威尼斯的态度影響西方的社會心理至大。
販賣奴隸是初期商業鍊條的一個重要環節,威尼斯參與其事,視作當然,也沒有在各種記錄中留下在良心上責備的痕迹。
基督教徒的一個觀念,則是信徒不使同教人做奴隸(因為根據他們的信念,一個人要受洗禮,才真是神前的蒼生赤子,否則仍是野蠻人,讓他們服役于無酬給的勞動,也不為過)。
即算這種信條,也是規避的辦法,例如拜占庭帝國的人民屬于希臘正教,名義上屬于天主教之威尼斯即可以強辭的說他們都是異教徒。
俘虜隻是奴隸來源之一,大部分奴隸出于本地人之綁架,在希臘境内尚有特别組織的公司專營此業,他們将捕獲的人口販賣與他種人。
再有則中世紀以來,海軍、海商與海盜,難有實質上的區别。
有些武裝商船突然出現于無防備的海岸,擄獲女人和幼童亦常有之。
非洲的黑人可以北運,斯拉夫人可以南運,希臘人和鞑靼人可以西運,并沒有一定的型式,也沒有一貫的主持人。
奴隸在意大利多為家中仆婢,有的也為妾媵。
在中東有的為宦官,在埃及收入軍隊裡。
土耳其各部落的習慣則專門收集年幼的奴隸,訓練成為特種幹部,儲備為日後的高級将領。
看樣子也是當時奴隸來源充裕,于是土耳其人利用這種環境,使這些沒有家庭關系的年輕人為他們舍死亡命,日後也收到種族通婚的成效。
不過,大多數的奴隸則被發放于克裡特及塞浦路斯(Cyprus)島種田割甘蔗。
迄至1000年左右,威尼斯是歐洲最大的奴隸市場。
至1366年威城才禁止公開拍賣人口。
不過零星販賣奴隸之事,仍常有之。
這類事情以及威尼斯在亞德裡亞海發展之經過,隻顯示資本主義國家之初興起時其積存資本不擇手段,有時難以避免中國人所謂“為富不仁為仁不富”之說法。
十字軍一開始就把資本主義的冒險精神與宗教上的虔誠混為一談。
參與者固然是和回教徒作戰奮不顧身,一方面也在趁火打劫,順便侵略拜占庭帝國,觊觎希臘人在中東的屬地,包括今日在叙利亞及以色列沿海各城鎮。
意大利沿海的三個城市國家,即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Pisa),又經常内哄。
他們的争執,尚牽涉到愛琴海及黑海各處之發展與在拜占庭帝國經商的優先權。
簡略言之,即是在地中海制海權這題目上争霸。
這些事迹已經很複雜。
而内中情節之傳奇性接近荒唐者,無過于十字軍之第四次東征。
其荒誕不經,一位曆史學家稱之為“可恥的光榮”(shamefulglory)。
第四次東征之領導者為香槟之元帥威哈陶因(GeoffreydeVillehardouin)。
香槟省的伯爵,同時為英國、法國兩國王之侄子,所以由他發動組織第四次東征,歐洲各地的武士響應熱烈。
威哈陶因與威尼斯的統領丹多羅(EnricoDandolo)簽定合同,預定參與東征的有騎士4500人,侍騎9000人及所有的馬匹、步卒20000人,于1202年6月24日在威尼斯集合,後者供備船隻籌備給養一年,為價84000銀馬克。
威尼斯本身再配備武裝船隻50艘,無代價,但是東征獲得領士,威城得分享其一半。
在預定集合之前,這種協定已有相當的蹊跷。
參加十字軍的人物鑒于前次的經驗,認為要徹底解決回教徒的勢力,隻有繼續南進,徹底打擊埃及。
而威尼斯則因為商業的利益,和埃及訂有密約,不打算南犯。
威尼斯的眼光針對北方,并且懷疑拜占庭帝國和回教徒也有秘密的協議,而事實也确如此,他們已經在背面接頭。
可是在表面上講威尼斯已經履行了她的合約,在1202年各事都已準備妥當。
運輸船艦200多艘,有的尚系特别新造,船頭有艙門專供馬匹上下。
此外武裝船隻之蜈蚣船,因一船有100多名劃槳手,當船槳伸出時狀似多足的爬蟲,其所謂武裝,則系近敵時,此100多名槳手都可以投入戰鬥。
威尼斯整備蜈蚣船50隻,最低限度即需劃槳手6000人,雖說部分可以在亞德裡亞海北岸斯拉夫人的地區招募,以一座隻有1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如時完成這樣的整奮,也可謂已經竭盡其力。
可是威哈陶因不能履行他的合約。
東征人馬預定33500,屆時隻有10000人湊集停當,同時他們沒有辦法籌集84000銀馬克之供應費。
領導人再三請贊助人捐輸,也隻湊得50000銀馬克。
威尼斯則堅持合同裡的條款,不能減半的或部分的執行。
這10000遠征軍駐紮于威尼斯一座外圍島上,進退不得。
統領丹多羅年已80多歲,雙目失明,在各種記錄之中,也是一位傳奇人物,有些曆史家臆度他早已預料威哈陶因無法履約,于是胸有成竹。
然而這時的查拉,在匈牙利國王援助與慫恿之下,又叛變威尼斯,勢為一個新對頭,也可能為亞德裡亞海商業間的競争者。
況且地處于威尼斯船艦往東途中,也是今後安全的威脅。
丹多羅即建議,如果東征的武士會同他剿滅查拉的叛變,獲得的戰利品不難抵作合同内的供應費計算。
西歐的武士無意将對土耳其人及埃及人作戰的計劃用在斯拉夫人身上,同時這一改變計劃要他們攻擊基督教徒的同教人,隻是船隻與供養都在威尼斯人手裡,他們駐地和威尼斯也有海沼之隔,總之無可奈何,隻好聽丹多羅擺布。
十字軍不費氣力的攻占查拉,已是1202年的11月,而且這地方一被占領,拉丁的武士即與威尼斯海軍隊伍因争奪戰利品發生沖突,雙方經過制壓之下,沒有釀成大變,但是嚴冬快要降臨,于是決定在查拉過冬,明春再向聖地進發。
此時即有所謂阿魯修士皇子(YoungAlexius)出現。
阿魯修士皇子是現下拜占庭皇帝阿魯修士三世的侄子。
據他稱叔父篡位,并且又對十字軍的運動毫無貢獻。
如果威哈陶因的10000人和威尼斯的海軍幫他進軍君士坦丁堡,趕走篡位的叔父,他自己登上拜占庭大寶之後,當立即打開國庫,盡量的支援東征,甚至還派兵10000人參加戰役。
十字軍的武士既已在查拉有了一次的改變路線,再迂回一次,也無礙大局,況且他們也早聞名于君士坦丁堡之富裕,所以除少數的武士不同意而中途退出,大部分船艦人馬,放棄了東征的路線,而移戈北向。
經過一場戰鬥,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占領,但是在紛亂期間阿魯修士三世出走之前,已将國庫金銀及珍寶攜走一空。
阿魯修士皇子雖登極為阿魯修士四世,他的政令還不能奉行,他頒布的新稅也為人民反抗。
他自己率兵企圖擒獲在逃的叔父,也沒有結果。
此時十字軍已退出城外駐紮,他們向阿魯修士四世讨賬,從夏至冬毫無結果,有一次還幾乎為拜占庭人設伏所害。
1204年年初拜占庭帝國裡的希臘人發生政變,他們将阿魯修士四世處死,又立了一個新皇帝,稱阿魯修士五世。
新皇帝對西方聯軍毫無負擔債務的表示,卻一心着手修理君士坦丁堡的防禦工事,于是丹多羅和威哈陶因商量,決心推翻整個拜占庭希臘人的政府,另推選西方來的一個貴族作皇帝,也另派一個威尼斯人做君士坦丁堡的主教。
事成之後新皇帝管轄國都與國境1/4的地方,其餘3/4,由威尼斯和十字軍的統率人對分。
這就是日後威尼斯占領君士坦丁堡3/8面積的由來。
第二次攻城戰發動于1204年4月
再加以威尼斯有了好幾個世紀不斷的發展,在這經濟生活中,經常産生一種生活上的動态,富于打破環境的經驗,與衆不同。
和歐洲中世紀大部分尚在一成不變的情形下比較,愈顯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動活潑。
所以拜倫一方面嫉視威尼斯的貴族,一方面仍覺得威尼斯傳奇性的不平凡,有令人尋味之處。
布羅代爾說:“資本主義之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乃是願意冒險,願意投機。
”他又認為“欺騙”也是因素之一。
“這競賽的規則乃是發明一種新規則——去針對市場的現行規律和手段,使它做不同的運轉。
”為什麼另外一位經濟學家,在他的書裡強調“浮士德眼界”(Faustianoutlook)(浮士德是一位傳奇人物,可算作不安本分,一心要打開現局的代表),是現代經濟的哲學基礎?得隴望蜀乃人之常情。
目前的問題既已解決,則企圖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單調的目的既已達成,則開始制造繁複的問題。
以前不合法不敢嘗試的事項現在則使之合法且毅然嘗試。
這種突出環境進入新領域的精神使威尼斯的曆史成為一段傳奇。
人家能如是想,隻有此城能如此做。
威尼斯和她10萬左右人口,有似中國明朝的偏僻小縣。
她在1000多年的曆史中,也做過一些不仁不義之事。
可是她的成功并不是使全部公民都成市儈。
她曾防止土耳其人勢力西侵,成為文藝複興的中流砥柱。
她的建築和幾個世紀以來收集的美術品,至今仍是傳世之寶。
她的印刷業,也一度是西歐文物的先驅。
而她在商業組織與造船業的成就,當然更在世界曆史裡樹立了一座裡程碑。
威尼斯之成為一座自由城市,大部分由于曆史上各種因素的不期彙集。
她緊靠着意大利半島,原屬西羅馬帝國。
自從日耳曼民族在5世紀席卷意大利半島之後,東羅馬帝國(國都在君士坦丁堡,也稱拜占庭帝國,實系希臘人經營的一個王朝)的查士丁尼(Justinian)皇帝曾于6世紀中葉一度派兵恢複半島上的大部疆土。
可是日耳曼民族的問題還未解決,回教徒的勢力又伸張,查士丁尼死後,拜占庭帝國僅能保持意大利半島靴形的疆域中的靴尖及足跟的小部分。
威尼斯及今日之南斯拉夫海岸,名義上仍為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實際上則為獨立。
意大利半島也疊經其他民族與王朝的侵占。
西元800年教皇李奧三世(LeoIII)加冕于查理曼,使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在名義上恢複西方帝國的辦法。
其實查理曼所控制的土地在北方,其居民以操德法語的為多。
此例一開,隻引起以後近1000年教皇與查理曼之繼承人在各處争權。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在今日之德奧,但是她的勢力又侵入意大利。
威尼斯除了極少數情形之下,對各方都不得罪,隻保持她實質上的獨立。
同時她以外交手腕,獲得各處通商和免稅減稅的權利。
威尼斯擴張的經過,可以最簡單的幾個整數日期概況之:西元1000年前,她的經營大緻不出波河兩岸及附近沿海。
1000年後才伸張到亞德裡亞海裡去,并且參加近東(Levent)的貿易。
1200年後經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威城大為擴張海外殖民地,連接一連串的領土、港灣和重要城市裡的居留地造成一座商業王國。
1400年後,才在意大利大陸拓土,可是這“朝西的發展”也象征着朝東及海外的發展已趨盡頭。
1500年後她雖然以精力和财富對文藝複興有實質上的貢獻,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則大不如前,雖想保持幾百年來經營的海上王國,事實上已不可能。
如此粗線條的綱要不免為專家所笑,在此卻符合我們的需要。
初期資本主義的成功,端在專利,專利則要消滅競争者。
威尼斯首先制鹽,她又有船隻,通行附近各口岸,于是早期即為波河各處食鹽的供給者。
但是威城自己所産的食鹽不夠供應,即由政府出面,定購其他産鹽處的全部生産,同時也向消費的城鎮訂約,供應他們全部需要。
雖然有時也通融産鹽的市鎮,少量的直接供給鄰近的地區,但是一般的原則,不讓買方和賣方直接碰頭,威尼斯做中間人。
這種辦法也為其他市鎮所樂于接受,因為這些城鎮也有他們自己的食鹽專利,批發的來源和出路一固定,這些市鎮也可以對民間專買或專賣。
同時威尼斯也派有警衛和船隻巡行波河。
從食鹽的供應推廣到食糧。
小麥的供應不能全部管制,無法專利。
但是威尼斯首先鼓勵各處剩餘的食糧發送到她城中發賣。
在一定時間之内,她擔保最低價格,如果找不到主顧,由本地政府承包收買,逐漸的指定威尼斯為亞德裡亞海的特定市場(staplecity)。
她派船隻将亞德裡亞海的海盜肅清,勒令所有的運糧船一律都要到威尼斯卸貨。
威尼斯商人私自将糧食直接運往其他港口将遭嚴罰。
各處來港購糧的船隻當然也不是全部空艙而來,于是木材、蔬菜、豬肉、薪炭,都集中于威城海沼之中。
在今日之南斯拉夫沿岸的兩個港口城市,一為查拉(Zara),一為拉固沙(Ragusa),也有相當多的船舶,想在商業上出頭。
威尼斯派兵占領這地區,于是土人不服,叛變的情事在曆史連亘的發生。
可見得自始至終威尼斯的政府要不是商人的發言人和主持人,就是他們的武裝和後盾。
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對威尼斯曆史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近代作家湯普森說:“隻要看地圖,我們也可一目了然,威尼斯是距歐洲中心點最近的港口。
日耳曼的商人在此地先與海岸接觸,中東的商人也是由此地将他們的貨物資運到距市場最近的地方。
”其實此優勢還不限于直線上的短距離。
意大利半島的北端與大陸的主體相接之處,隻有幾個為數不多的要隘。
在東部與德奧相通的為布侖納隘道(BrennerPass),從這高地到海上是一段沒有障礙的大斜坡,直達威尼斯。
西部則以聖伯納隘道(St.BernardPass)通日内瓦及法國之香槟省(Cham-pagne),後者在中世紀的市集經常引起國際商人注意。
而當地的貨物一經聖伯納南運之後,也可以循波河東流而入海,與威尼斯也是近在咫尺。
威尼斯在亞德裡亞海的另外一個好處,則是避免了海上的侵犯者。
意大利曾被稱為“世界上被外人侵占最厲害的國家”。
我們剔除陸上的來犯者不說,海上的來犯者,通常來自西南海岸,如法國之諾曼人(Normans)、西班牙之亞拉岡(Aragons)、北非之撒拉生(Saracens)等是,而不及于北岸。
這樣威尼斯将達爾馬希亞(Dalmatia)(即前述之南斯拉夫海岸)控制之後,比其他自由城市有了最初幾百年沒有被間斷發展的優勢。
而達爾馬希亞之森林,也成為威尼斯日後造船不可少的材料。
威尼斯的船隻向地中海東部發展之際,十字軍東征應時而發生。
初期的東征采取陸路,但是不能缺乏海運的支援,同時十字軍既在中東獲得立足之地,跟随着軍人的各色商人也向聖地進發,而天主教徒對聖地的膜拜,更支持一種新生的旅遊業。
而這些事情的背景則有西歐的經濟,經過漫長遲緩的發展,在11世紀後表現突然開朗起來。
于是對威尼斯經商有利的條件一時彙集。
她向東方輸出之貨品有毛巾、木材、金屬,内中尤以銅、銀在中東最受歡迎。
從東方輸入的物資包括絲綢、食糖、香水、木棉和調味香料。
後者包括胡椒、肉桂、豆蔻等,來自遠東,通常容積小,不多占船艙位置,所以每一容積内價格高,為冷凍尚未發明之前儲制肉食之必需品,西方又無其他來源,所以最為重要。
谷物的供應也是威尼斯商業中重要的一環。
迄至15世紀之前,威尼斯無意作食物之生産者。
她的食糧來自意大利南部、西西裡島,甚至遠至小亞細亞及黑海之濱。
威尼斯甯願做食糧的轉口商,乘着各處氣候不同、收成有盈短、糧價有波動時赢利,而不願自己經營農業。
這和中國官僚處處籌謀食物之自給自足,不鼓勵各地專業發展其所長,忽視分配與運輸的組織有絕大的不同。
威尼斯的态度影響西方的社會心理至大。
販賣奴隸是初期商業鍊條的一個重要環節,威尼斯參與其事,視作當然,也沒有在各種記錄中留下在良心上責備的痕迹。
基督教徒的一個觀念,則是信徒不使同教人做奴隸(因為根據他們的信念,一個人要受洗禮,才真是神前的蒼生赤子,否則仍是野蠻人,讓他們服役于無酬給的勞動,也不為過)。
即算這種信條,也是規避的辦法,例如拜占庭帝國的人民屬于希臘正教,名義上屬于天主教之威尼斯即可以強辭的說他們都是異教徒。
俘虜隻是奴隸來源之一,大部分奴隸出于本地人之綁架,在希臘境内尚有特别組織的公司專營此業,他們将捕獲的人口販賣與他種人。
再有則中世紀以來,海軍、海商與海盜,難有實質上的區别。
有些武裝商船突然出現于無防備的海岸,擄獲女人和幼童亦常有之。
非洲的黑人可以北運,斯拉夫人可以南運,希臘人和鞑靼人可以西運,并沒有一定的型式,也沒有一貫的主持人。
奴隸在意大利多為家中仆婢,有的也為妾媵。
在中東有的為宦官,在埃及收入軍隊裡。
土耳其各部落的習慣則專門收集年幼的奴隸,訓練成為特種幹部,儲備為日後的高級将領。
看樣子也是當時奴隸來源充裕,于是土耳其人利用這種環境,使這些沒有家庭關系的年輕人為他們舍死亡命,日後也收到種族通婚的成效。
不過,大多數的奴隸則被發放于克裡特及塞浦路斯(Cyprus)島種田割甘蔗。
迄至1000年左右,威尼斯是歐洲最大的奴隸市場。
至1366年威城才禁止公開拍賣人口。
不過零星販賣奴隸之事,仍常有之。
這類事情以及威尼斯在亞德裡亞海發展之經過,隻顯示資本主義國家之初興起時其積存資本不擇手段,有時難以避免中國人所謂“為富不仁為仁不富”之說法。
十字軍一開始就把資本主義的冒險精神與宗教上的虔誠混為一談。
參與者固然是和回教徒作戰奮不顧身,一方面也在趁火打劫,順便侵略拜占庭帝國,觊觎希臘人在中東的屬地,包括今日在叙利亞及以色列沿海各城鎮。
意大利沿海的三個城市國家,即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Pisa),又經常内哄。
他們的争執,尚牽涉到愛琴海及黑海各處之發展與在拜占庭帝國經商的優先權。
簡略言之,即是在地中海制海權這題目上争霸。
這些事迹已經很複雜。
而内中情節之傳奇性接近荒唐者,無過于十字軍之第四次東征。
其荒誕不經,一位曆史學家稱之為“可恥的光榮”(shamefulglory)。
第四次東征之領導者為香槟之元帥威哈陶因(GeoffreydeVillehardouin)。
香槟省的伯爵,同時為英國、法國兩國王之侄子,所以由他發動組織第四次東征,歐洲各地的武士響應熱烈。
威哈陶因與威尼斯的統領丹多羅(EnricoDandolo)簽定合同,預定參與東征的有騎士4500人,侍騎9000人及所有的馬匹、步卒20000人,于1202年6月24日在威尼斯集合,後者供備船隻籌備給養一年,為價84000銀馬克。
威尼斯本身再配備武裝船隻50艘,無代價,但是東征獲得領士,威城得分享其一半。
在預定集合之前,這種協定已有相當的蹊跷。
參加十字軍的人物鑒于前次的經驗,認為要徹底解決回教徒的勢力,隻有繼續南進,徹底打擊埃及。
而威尼斯則因為商業的利益,和埃及訂有密約,不打算南犯。
威尼斯的眼光針對北方,并且懷疑拜占庭帝國和回教徒也有秘密的協議,而事實也确如此,他們已經在背面接頭。
可是在表面上講威尼斯已經履行了她的合約,在1202年各事都已準備妥當。
運輸船艦200多艘,有的尚系特别新造,船頭有艙門專供馬匹上下。
此外武裝船隻之蜈蚣船,因一船有100多名劃槳手,當船槳伸出時狀似多足的爬蟲,其所謂武裝,則系近敵時,此100多名槳手都可以投入戰鬥。
威尼斯整備蜈蚣船50隻,最低限度即需劃槳手6000人,雖說部分可以在亞德裡亞海北岸斯拉夫人的地區招募,以一座隻有10萬人口的城市國家,如時完成這樣的整奮,也可謂已經竭盡其力。
可是威哈陶因不能履行他的合約。
東征人馬預定33500,屆時隻有10000人湊集停當,同時他們沒有辦法籌集84000銀馬克之供應費。
領導人再三請贊助人捐輸,也隻湊得50000銀馬克。
威尼斯則堅持合同裡的條款,不能減半的或部分的執行。
這10000遠征軍駐紮于威尼斯一座外圍島上,進退不得。
統領丹多羅年已80多歲,雙目失明,在各種記錄之中,也是一位傳奇人物,有些曆史家臆度他早已預料威哈陶因無法履約,于是胸有成竹。
然而這時的查拉,在匈牙利國王援助與慫恿之下,又叛變威尼斯,勢為一個新對頭,也可能為亞德裡亞海商業間的競争者。
況且地處于威尼斯船艦往東途中,也是今後安全的威脅。
丹多羅即建議,如果東征的武士會同他剿滅查拉的叛變,獲得的戰利品不難抵作合同内的供應費計算。
西歐的武士無意将對土耳其人及埃及人作戰的計劃用在斯拉夫人身上,同時這一改變計劃要他們攻擊基督教徒的同教人,隻是船隻與供養都在威尼斯人手裡,他們駐地和威尼斯也有海沼之隔,總之無可奈何,隻好聽丹多羅擺布。
十字軍不費氣力的攻占查拉,已是1202年的11月,而且這地方一被占領,拉丁的武士即與威尼斯海軍隊伍因争奪戰利品發生沖突,雙方經過制壓之下,沒有釀成大變,但是嚴冬快要降臨,于是決定在查拉過冬,明春再向聖地進發。
此時即有所謂阿魯修士皇子(YoungAlexius)出現。
阿魯修士皇子是現下拜占庭皇帝阿魯修士三世的侄子。
據他稱叔父篡位,并且又對十字軍的運動毫無貢獻。
如果威哈陶因的10000人和威尼斯的海軍幫他進軍君士坦丁堡,趕走篡位的叔父,他自己登上拜占庭大寶之後,當立即打開國庫,盡量的支援東征,甚至還派兵10000人參加戰役。
十字軍的武士既已在查拉有了一次的改變路線,再迂回一次,也無礙大局,況且他們也早聞名于君士坦丁堡之富裕,所以除少數的武士不同意而中途退出,大部分船艦人馬,放棄了東征的路線,而移戈北向。
經過一場戰鬥,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占領,但是在紛亂期間阿魯修士三世出走之前,已将國庫金銀及珍寶攜走一空。
阿魯修士皇子雖登極為阿魯修士四世,他的政令還不能奉行,他頒布的新稅也為人民反抗。
他自己率兵企圖擒獲在逃的叔父,也沒有結果。
此時十字軍已退出城外駐紮,他們向阿魯修士四世讨賬,從夏至冬毫無結果,有一次還幾乎為拜占庭人設伏所害。
1204年年初拜占庭帝國裡的希臘人發生政變,他們将阿魯修士四世處死,又立了一個新皇帝,稱阿魯修士五世。
新皇帝對西方聯軍毫無負擔債務的表示,卻一心着手修理君士坦丁堡的防禦工事,于是丹多羅和威哈陶因商量,決心推翻整個拜占庭希臘人的政府,另推選西方來的一個貴族作皇帝,也另派一個威尼斯人做君士坦丁堡的主教。
事成之後新皇帝管轄國都與國境1/4的地方,其餘3/4,由威尼斯和十字軍的統率人對分。
這就是日後威尼斯占領君士坦丁堡3/8面積的由來。
第二次攻城戰發動于12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