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詩的成就和影響

關燈
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極為突出的地位。

    唐詩的成就,無論就思想的活躍、題材的廣闊,創作方法的多樣化來說,都是以前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比拟的。

    從數量來看:清朝康熙年間編的《全唐詩》,就收錄有詩人兩千三百多家,作品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現在發現《全唐詩》遺漏的詩還不在少數,另外還有大量的詩已經失傳。

    從思想内容來看:有揭露剝削壓榨、同情民間疾苦的,有刻畫醜惡嘴臉、指責殘暴荒淫的;有歌頌正義戰争、抒發愛國思想的,也有反對非正義戰争、諷刺窮兵黩武的;有訴說稼穑艱難的,也有攻擊貪污浪費的;有議論朝政得失的,也有詠歌史事借古諷今的;有訴說個人不幸遭遇的,也有抒發遠大理想的;有朋友贈答,也有男女戀情;有壯麗河山的浩歌,也有花前月下的恬吟。

    總之,大而國家人民,小而魚鳥草蟲,無不是詩人歌詠的對象。

    從表現形式來看,許多長篇短什,大都詞語精練,色彩絢麗,結構謹嚴,聲調铿锵。

    有唐一代,詩壇上萬紫千紅的燦爛局面,真是盛況空前! 由于唐詩有這樣高的成就,它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從積極方面來說:我們讀了唐詩,認識到我國曆史上像唐朝這樣國力的強大,經濟的繁榮,人民精神的昂揚,會增加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而且從唐詩裡認識到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更會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使我們相信從中國古典文學的寶庫裡,可以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來發展我們的民族新文化。

     我們從唐詩裡看到愛國主義精神是源遠流長的。

    例如杜詩的偉大力量,就突出地表現在對祖國命運的時刻關懷。

    他的不朽的愛國主義詩篇,不僅鼓舞了曆代的愛國詩人,而且教育後代無數的讀者保衛祖國,堅貞不屈。

    這種影響,在南宋時期和明、清之際,表現得尤為顯著。

    像南宋詩人陸遊、文天祥,詞人辛棄疾;明、清之際的學者兼詩人顧炎武,都繼承了杜詩的愛國主義傳統。

    宋人劉應時說:“放翁(陸遊自号‘放翁’)前身杜陵老(杜甫自稱‘杜陵野老’),胸中如覺天地小。

    ”(《頤庵居士集·讀劍南集》)文天祥被俘後,在四年的牢獄生活中,常讀杜詩,并有《集杜詩》二百首。

    宋朝的抗戰英雄宗澤、李綱也是從杜詩裡吸取了營養和力量的。

    今天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自然和唐詩中表現的愛國思想有本質的不同,不過還是可以從唐詩裡受到啟發的。

     唐詩的浪漫主義傳統,我們經過批判,可以受到它的鼓舞;經過消化改造,還可以局部地借鑒。

    例如李白詩中反抗束縛的精神,追求自由的理想,建功立業的高度熱情和豪邁氣概,以及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奔放的語言,多變的形式,在唐朝以後都有一定的影響。

    他的事迹和蔑視權貴的氣度,也曆來為人們所贊揚。

    又如岑參的以邊疆生活為題材的詩篇,表現出雄偉奇特的塞上風光,表現出人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如何精神奮發地從事戰鬥,也能激發人們熱愛生活、艱苦奮鬥的精神。

    以他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而論,這首詩本來是送大将出征的。

    我們批判了其中以将軍為主體的個人英雄崇拜以外,詩中的不怕困難、藐視敵人、敢于鬥争、信心百倍的精神,讀了之後,會受到啟發,受到鼓舞,對于我們的革命事業還是有利的;自然我們今天無産階級革命目的的崇高偉大,遠不是古人所能想象的。

     唐詩不僅使我們看到唐朝國力強大的一面,也使我們了解了唐代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剝削制度的殘酷。

    例如在白居易的筆下,我們看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以及他在嚴冬“身上衣正單”的時候,反而“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慘痛心情。

    反過來,我們從杜甫《麗人行》裡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