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唐詩的夕陽返照
關燈
小
中
大
晚唐的社會政治黑暗腐敗。
一方面是藩鎮割據,形成了“無地不藩,無藩不叛”的局面,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方面是宦官專權,皇帝已成了宦官手中擺弄的傀儡。
與此同時,官僚集團的派系鬥争也激化起來。
因為它是以牛僧孺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兩派之間的鬥争,在曆史上叫作“牛李黨争”。
牛派人物多是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僚,李派官僚則多出于門閥世家。
再就是從“兩稅法”實行以來,到了晚唐,人民向朝廷交納的賦稅增加了三倍,其他額外雜稅徭役,更是數不勝數。
這樣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内部矛盾,都一天天地加深,終于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農民起義失敗後,地主武裝又變作強大的割據力量,唐朝已經衰微得不可收拾,不久就失去皇位,而形成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的局面。
在黃巢農民起義的前夕,雖然有些詩人如杜牧、李商隐等都具有較高的才華,在他們的詩裡,也表現了憂時傷亂、對國家前途的關懷,但這班人缺乏積極向上的偉大氣派,他們大都隻是面對這種垂危的局勢感慨、悲傷,甚至頹廢消極。
晚唐詩人表現在詩的風格上,多數是纖巧有餘,氣度不足。
這正如李商隐的詩裡所說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登樂遊原》) 一、杜牧 杜牧(803—852)的詩在當時極負盛名,和李商隐并稱“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杜牧也擅長古文,他特别喜歡杜甫的詩和韓愈的文章,在《讀韓杜集》中說:“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少時就以經邦濟世之才自負,在《河湟》、《早雁》等詩裡,都表現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早雁》詩寫于武宗會昌二年(841),當時回纥部隊南犯,杜牧聽說北方邊地人民在回纥部隊的壓迫下,倉皇逃難,颠沛流離,他用早雁比喻兵亂中的流亡者,寫了這首詩。
詩說: 金河秋半虜弦開[1],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2],長門燈暗數聲來[3]。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潇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4]。
詩的前四句描寫早雁南飛時的驚恐散亂。
“虜弦開”是說胡虜(當時對少數民族貴族入侵者的貶稱)彎弓射雁,這裡用來影射發動戰争。
第二聯用“月明”、“燈暗”、“孤影過”、“數聲來”烘托早雁離散驚飛的凄涼氣氛。
這些孤雁飛過長安宮庭,皇帝雖處深宮,見此也應引起恻隐之心。
後四句是囑咐早雁不要飛回戰亂的北方。
雁是候鳥,秋日南飛,入春北返。
邊地仍在胡騎的鐵蹄蹂躏之下,如早雁一般南逃的難民,還能随着春風來臨都一一北返嗎?末尾安慰難民暫時在南方的水鄉謀生,潇湘一帶還有菰米、莓苔可食,堪供居留。
這樣通體采用比喻的方法,來寄托對于邊地人民的同情。
杜牧還有《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少數民族)戰中箭身死長句》表現了他對于守土有責不惜犧牲性命的英雄大為贊頌。
由于苦悶的情懷無所宣洩,他在私生活上有些消極頹廢,“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遣懷》),就是他的放浪生活的自我寫照。
杜牧固然也擅長作七律和長篇五古,但在詩歌藝術上,成就較高的主要是他的七言絕句。
他善于利用短小的篇幅,以極精練的語言,勾勒出一幅鮮明的畫面,并且在委婉含蓄之中,流露出無限的感慨。
他能夠用七言絕句這樣的小詩作最大的概括,詠史、感懷、抒情、寫景,無所不勝。
像《過華清宮》三首之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裡寫他過華清宮時,回望長安城中的景色,猶如一堆錦繡,再往前看,則骊山頂上的萬戶千門都陸陸續續地開了。
于是詩人用“一騎紅塵”來暗示天寶年間,為從四川向長安進貢新鮮的荔枝,驿馬日夜奔馳,飛土揚塵,不知踐踏了多少禾稼,犧牲了多少人馬,不過是使荔枝到長安後,色、香、味不變,來博得楊貴妃的一笑。
這種含蓄的寫法是極富諷刺意味的。
又如《赤壁》[5]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6],自将磨洗認前朝[7]。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8]。
這首詩的後二句是他的史論。
他和曹操都注過《孫子兵法》,他認為曹操是善用兵的。
雖然赤壁一戰,周瑜破曹,但如當時沒有東風的便利條件,“二喬”早就成了銅雀台中的俘虜了。
這顯示他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
詠懷詩如《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人在夜泊秦淮河邊的時候,是凄清寂寞的,他用了
一方面是藩鎮割據,形成了“無地不藩,無藩不叛”的局面,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方面是宦官專權,皇帝已成了宦官手中擺弄的傀儡。
與此同時,官僚集團的派系鬥争也激化起來。
因為它是以牛僧孺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兩派之間的鬥争,在曆史上叫作“牛李黨争”。
牛派人物多是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僚,李派官僚則多出于門閥世家。
再就是從“兩稅法”實行以來,到了晚唐,人民向朝廷交納的賦稅增加了三倍,其他額外雜稅徭役,更是數不勝數。
這樣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内部矛盾,都一天天地加深,終于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農民起義失敗後,地主武裝又變作強大的割據力量,唐朝已經衰微得不可收拾,不久就失去皇位,而形成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的局面。
在黃巢農民起義的前夕,雖然有些詩人如杜牧、李商隐等都具有較高的才華,在他們的詩裡,也表現了憂時傷亂、對國家前途的關懷,但這班人缺乏積極向上的偉大氣派,他們大都隻是面對這種垂危的局勢感慨、悲傷,甚至頹廢消極。
晚唐詩人表現在詩的風格上,多數是纖巧有餘,氣度不足。
這正如李商隐的詩裡所說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登樂遊原》) 一、杜牧 杜牧(803—852)的詩在當時極負盛名,和李商隐并稱“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杜牧也擅長古文,他特别喜歡杜甫的詩和韓愈的文章,在《讀韓杜集》中說:“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少時就以經邦濟世之才自負,在《河湟》、《早雁》等詩裡,都表現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早雁》詩寫于武宗會昌二年(841),當時回纥部隊南犯,杜牧聽說北方邊地人民在回纥部隊的壓迫下,倉皇逃難,颠沛流離,他用早雁比喻兵亂中的流亡者,寫了這首詩。
詩說: 金河秋半虜弦開[1],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2],長門燈暗數聲來[3]。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潇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4]。
詩的前四句描寫早雁南飛時的驚恐散亂。
“虜弦開”是說胡虜(當時對少數民族貴族入侵者的貶稱)彎弓射雁,這裡用來影射發動戰争。
第二聯用“月明”、“燈暗”、“孤影過”、“數聲來”烘托早雁離散驚飛的凄涼氣氛。
這些孤雁飛過長安宮庭,皇帝雖處深宮,見此也應引起恻隐之心。
後四句是囑咐早雁不要飛回戰亂的北方。
雁是候鳥,秋日南飛,入春北返。
邊地仍在胡騎的鐵蹄蹂躏之下,如早雁一般南逃的難民,還能随着春風來臨都一一北返嗎?末尾安慰難民暫時在南方的水鄉謀生,潇湘一帶還有菰米、莓苔可食,堪供居留。
這樣通體采用比喻的方法,來寄托對于邊地人民的同情。
杜牧還有《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少數民族)戰中箭身死長句》表現了他對于守土有責不惜犧牲性命的英雄大為贊頌。
由于苦悶的情懷無所宣洩,他在私生活上有些消極頹廢,“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遣懷》),就是他的放浪生活的自我寫照。
杜牧固然也擅長作七律和長篇五古,但在詩歌藝術上,成就較高的主要是他的七言絕句。
他善于利用短小的篇幅,以極精練的語言,勾勒出一幅鮮明的畫面,并且在委婉含蓄之中,流露出無限的感慨。
他能夠用七言絕句這樣的小詩作最大的概括,詠史、感懷、抒情、寫景,無所不勝。
像《過華清宮》三首之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裡寫他過華清宮時,回望長安城中的景色,猶如一堆錦繡,再往前看,則骊山頂上的萬戶千門都陸陸續續地開了。
于是詩人用“一騎紅塵”來暗示天寶年間,為從四川向長安進貢新鮮的荔枝,驿馬日夜奔馳,飛土揚塵,不知踐踏了多少禾稼,犧牲了多少人馬,不過是使荔枝到長安後,色、香、味不變,來博得楊貴妃的一笑。
這種含蓄的寫法是極富諷刺意味的。
又如《赤壁》[5]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6],自将磨洗認前朝[7]。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8]。
這首詩的後二句是他的史論。
他和曹操都注過《孫子兵法》,他認為曹操是善用兵的。
雖然赤壁一戰,周瑜破曹,但如當時沒有東風的便利條件,“二喬”早就成了銅雀台中的俘虜了。
這顯示他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
詠懷詩如《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人在夜泊秦淮河邊的時候,是凄清寂寞的,他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