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唐詩的中興

關燈
一、中唐前期的低潮 唐詩在李白、杜甫之後,走入了一個低潮。

    代宗大曆年間以後,經過安史之亂,經濟凋敝,人口逃亡,土地荒蕪,突厥、吐番的侵擾,甚至威脅到唐朝的京城。

    由于社會的動亂和唐王朝的衰微,詩歌多半染上了感傷的色彩。

    有些詩人浮在社會中上層,沒有深入生活,不能認清社會動亂的實質。

    這時李、杜的詩風還沒有盛行,詩人們着重在山水田園自然景物方面的描寫。

    他們隻是講求形式技巧,局限于狹窄的境界中,沒有反映安史亂後的社會現實。

     這個時期的有名詩人像韋應物是專門學習山水田園詩的,盧綸和李益則寫了一些邊塞詩,可是他們在山水田園詩方面沒有新的創造,在邊塞詩方面也沒有盛唐詩的氣派。

    韋應物的《滁州[1]西澗》說: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2]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的是春天傍晚的雨景。

    第一句寫低頭看到澗邊生出幽靜的芳草而特别喜愛,第二句是說忽然聽到黃莺的叫聲而擡頭觀望。

    連上下聯的春潮帶雨,野渡舟橫,形成一幅冷漠的畫面,顯示出所謂“高雅閑淡”的情調。

    不過在反映現實方面,韋應物也有較好的詩篇,如《雜體》五首之三指責“長安貴豪家”婦女的“妖豔”奢侈,并對兩種不同階級的婦女生活作了對照。

    《采玉行》則是寫平民百姓被征去藍田山下采玉的慘狀。

     李益較有名的邊塞詩《夜上受降城[3]聞笛》說: 回樂烽[4]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5],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寫的是邊塞月夜由胡笳聲勾起戰士的鄉愁。

    “沙似雪”、“月如霜”是寫沙飛月白,舉目凄然。

    李益的七言絕句學王昌齡,但是寫的比較悲涼,沒有王昌齡詩那樣開闊,那樣有氣派。

    這種悲涼色彩和時代是有關系的。

    中唐時期,國勢大為衰落,所謂“受降城”已成為曆史上的陳迹,當然不可能寫出盛唐時期那種有氣派的邊塞詩來。

     在中唐前期,跟着杜甫道路走的隻有元結、顧況。

    元結(719—772),字次山。

    他作詩多反映人民疾苦,反對聲律,《元次山集》所收大都是古體詩。

    代宗廣德二年(764)任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縣)刺史時,他作過《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

    道州是漢舂陵國故地,廣德元年冬,曾被一個叫“西原蠻”的少數民族攻下,占領了一月多。

    所謂“賊退”即指此而言。

    當時詩人把少數民族當作“賊”,現在看來,顯然是不對的,不過這兩首詩确實反映了道州人民的痛苦生活。

    《舂陵行》中寫道: 州小經亂亡,遺人[6]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7]。

    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

    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8]。

    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撻之! 在這裡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刻同情。

    下面譴責了官吏們的嚴刑苛政,并且向統治階級提出質問道:“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為!”最後,他表示自己甯肯“逋緩[9]違诏令”,而甘心受處罰。

     《賊退示官吏》一首,寫得更加沉痛,這首詩從過去自己過隐居山林的生活寫起,接着說: 今來典斯郡[10],山夷[11]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郡,此州獨見全。

    使臣将王命[12],豈不如賊焉?今被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這是說哪能滅絕人民的性命,來做當時所謂的賢才。

    在這裡用“作亂”的“山夷”和負有撫養人民責任的所謂“王臣”作一鮮明對照。

    “山夷”看到這些饑餓困頓的人民,還有“不忍之心”,可是朝廷的命官們,卻為滿足私欲,不惜“迫之如火煎”,所以他認為這樣的官吏,比盜賊還不如。

    最後他才提出甯願棄官歸隐,也不能同流合污。

    這兩首詩杜甫讀了以後大為贊賞,并且作了一首《同元使君“舂陵行”》。

    像這一類的詩和杜甫寫的《麗人行》、《兵車行》等新題樂府,實質上是一樣的。

    不過元結這種愛民的思想還是從忠君出發,對于少數民族的反抗也缺乏正确的認識。

     元結雖然絕少作律詩,卻接受民歌的影響,他曾經寫過《欸乃[13]曲》五首,叫舟子歌唱取樂。

     元結的詩在當時影響不大,沒有形成一個流派。

    後來繼承這種精神的有顧況。

    顧況(727—815)的詩比起元結來,稍為多樣化一點,并且吸收了俗語方言入詩,風格也較活潑。

    他的有名的四言詩《囝(jiǎn)》是反對閩地的閹奴制度的。

    他的《公子行》寫貴公子的驕奢淫逸,《棄婦詞》則傾訴婦女被人遺棄的不幸命運。

     元結、顧況都寫了不少新題樂府詩,他們二人可以算是杜甫與白居易之間的橋梁,杜甫所開創的新題樂府,就是由元結、顧況繼承下來,而到憲宗元和時期發展壯大為新樂府運動的。

    隻是元結、顧況在藝術上的成就不高,也沒有提出有系統的詩歌理論來。

     二、新樂府運動和白居易 白居易說:“詩到元和體變新。

    ”(《餘意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元和時期的詩歌之所以繼盛唐而中興,是因為它變了新體,就是說形成了新的時代風格。

    這種具有新的時代風格的詩篇,是反映中唐社會的一面鏡子。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到貞元(735—805)元和時代,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争,長江流域的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複,再由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市民也逐漸形成一個階層。

    可是在這時期,由于戶口逃亡,土地兼并,地主和農民更加向兩極分化。

    而由安史之亂所遺下的後患,如藩鎮的割據,宦官的跋扈,少數民族統治者的侵擾都有增無已。

    同時在詩壇上也形成了“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是一種用新題來反映時事的樂府詩。

    這種詩篇大體還是樂府的體格,可是用的是新題,寫的是新事,它在内容和表現形式方面,都不受漢魏六朝樂府的限制。

    杜甫雖然開始寫了這類的新體詩,他并沒有給它起一個名字,當時也沒有形成一種運動。

     到了貞元元和時期,張籍、王建、李紳、元稹、白居易都喜歡作這種新題樂府,自然地形成一個流派。

    這一派是中唐詩歌的主流。

    他們都推崇杜甫,學習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

    這些現實主義詩人寫作的社會目的比杜甫說得更明确,他們的詩歌力求明顯易懂,往往采取徑直表達的方式,風格力求平淺明快,不像杜詩那樣沉郁頓挫,因而形成他們的獨特面貌。

     在這一派詩人中,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出身于一個小官僚家庭。

    少年“家貧多故”,從十一、二歲起就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

    十六歲到長安應試,以《賦得古原草送别》一詩,得到老詩人顧況的贊賞。

    可是經過幾次科目不同的考試,到三十五歲時,才做到縣尉。

    元和三年他被任為左拾遺。

    左拾遺是個谏官,品級雖低,卻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

    這時他“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阙,而難于指言者,辄詠歌之”(《與元九書》)。

    這裡所說的“救濟人病”,就是救濟人民的痛苦,所謂“裨補時阙”,就是揭露當時政治上的阙失而企圖進行補救。

    他認為詩歌應該負起“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重大使命,所以他“每與人言,多詢時務”(以上均見《與元九書》)。

    在這一時期,他寫出了以《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為代表的諷谕詩。

     這些詩引起當時統治集團很大的震動,不久,他就遭受一系列的排斥、誣蔑和打擊,而在元和十年(815)被貶為江州司馬[14]。

    這一年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在他的思想裡本來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元九書》)的兩面。

    在四十四歲貶為江州司馬以前是他的“兼濟天下”的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的時期,但是也還摻雜着消極避世的成分。

    到了後期,則是“獨善其身”的思想占了統治地位,并且釋道兩家的思想也在他的身上滋長起來。

    雖然他的關懷人民的基本态度沒有變,但往往為個人利益着想,采取了随遇而安、息事甯人的妥協态度。

    他的鬥争的鋒芒在詩篇裡不大暴露了,在他的後期詩歌中,“閑适詩”占了大量篇幅。

    他自稱“香山居士”,過着“樂天知命”的半官半隐的生活,雖然直到暮年,他并沒有忘記人民生活的疾苦,卻再也沒有前期詩歌中所表現的銳氣了。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把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谕詩、閑适詩、感傷詩、雜律詩。

    諷谕詩裡有諷刺,有贊美,而諷刺是主要的。

    他不僅利用這些詩篇對皇帝進行諷谏,對于當時的社會也起了曉谕的作用。

    他的諷谕詩雖然不及全部詩篇的十分之一,但卻是他全部詩歌創作的精華。

    這些諷谕詩中,《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可以作為代表,其餘如《觀刈麥》、《采地黃者》、《宿紫閣山北村》之類,都屬于諷谕詩。

     白居易的諷谕詩,從思想内容上看,所反映的都是當時社會中的某些重要問題。

    這裡邊主要的内容有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的,如《觀刈麥》、《采地黃者》、《村居苦寒》、《缭绫》等;有諷刺橫征暴斂的,如《重賦》、《杜陵叟》等;有指責貪官強暴的,如《宿紫閣山北村》、《賣炭翁》等;有揭露豪門貴族驕奢淫逸的罪行的,如《輕肥》、《買花》、《紅線毯》等;有表現對邊事和邊民的關懷的,如《西涼伎》、《縛戎人》等;有反對非正義的擴邊戰争的,如《新豐折臂翁》;有同情婦女的悲慘命運的,如《上陽白發人》、《陵園妾》、《井底引銀瓶》等。

     作者寫這些詩,都是有為而發的,因此它的表現形式也是随内容而轉移的。

     1.為了突出目标,每首詩的主題都很專一。

    《新樂府》每首還有小序,說明寫作目的。

     2.為了使主題明确,采用了“卒章顯志”的表現手法,在每首詩的末尾,用很顯著的語句,點明主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