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唐詩的夕陽返照

關燈
兩個“籠”字,寫月下的秦淮河水和河邊的沙灘都是一片煙霧籠罩,來象征他内心的怅惘。

    他選擇了酒家對面河邊上的僻靜處所停泊下來。

    因為這個地方接近酒家,才聽到隔江酒樓上傳出賣唱女子的歌聲,并且聽出唱的是陳後主當年所制的舞曲《玉樹後庭花》。

    陳後主耽于酒色,不理朝政,以緻亡國。

    如今在國勢日下的時期,達官貴人還在那裡欣賞這亡國之音,真是毫無心肝!詩人卻不直接指責他們,而指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其實秦淮河的歌女唱什麼都是狎客們點的,她們哪裡能夠自己做主呢! 杜牧的抒情寫景詩也是脍炙人口的,如《山行》詩說: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裡寫秋日晚間,寒山深處,曲徑通幽,而竹籬茅舍在“白雲生處”若隐若現,詩人因為(“坐”,作“因”字解)愛這楓林的晚景而特意停車下來。

    你看,這霜林的紅葉比春天的花朵還要紅呢!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杜牧在晚唐華豔纖巧的詩風中,還是能夠保持明朗俊爽的獨特風格的。

     二、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義山,号玉溪生,出身于沒落的小官僚家庭。

    他的一生正當牛(僧孺)李(德裕)兩大官僚集團黨争的時代。

    李商隐恰好是兩黨夾縫中的人物,因而潦倒一生。

     李商隐是由牛黨要人令狐楚、令狐绹(táo)父子提拔起來的,卻和李黨王茂元的女兒結了婚。

    從此就大受牛黨的攻擊和排斥,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隻好到王茂元的幕下當一名幕僚。

    那時宦官專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内部矛盾,都已達到極其尖銳的地步。

    李商隐寫了《安定(今甘肅泾川)城樓》來抒發自己的懷抱。

    在這首詩裡,他以漢朝的政治家兼文學家賈誼自比,并表明自己的抱負是:“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意思是說:自己常想做出一番回天轉地的大事業,到白發的時候,就功成身退,乘一葉扁舟,歸隐江湖。

    這兩句表現了他旋轉乾坤的壯志,極為王安石所贊賞。

    可是他空有大志,卻受到朝中當權派的排擠打擊,自己隻能寄人籬下,過了一輩子幕僚生活。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詠懷詩、詠史詩和愛情詩。

    在詠懷詩中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詩篇:1.反映當時的政治混亂情況的,如《重有感》、《隋師東》等;2.發抒個人懷抱的,如上引的《安定城樓》。

    詠史詩則主要是用來借古諷今,如《隋宮》二首、《瑤池》等。

     在他的詠懷詩中,規模最大的一首現實主義詩篇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這首詩學習杜甫《北征》的手法,開頭寫他從陝西南鄭回長安途中,親眼看到人民所遭受的苦難。

    然後回憶貞觀時代的盛世,接着叙述安史之亂,下面再寫德宗以後的内憂外患。

    這樣寫了唐代二百多年由盛轉衰的曆史以後,又揭露當時社會的動亂不安,顯示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即将來臨。

    這是一首樸實無華而又沉郁簡練的長篇巨制,表現出他對現實政治的關懷。

    可是篇末卻要向皇帝叩頭哭訴,而且把緻亂的原因歸結到“使典[9]作尚書,厮養[10]為将軍”,顯然是錯誤的。

     《隋師東》一作《随師東》,是李商隐在唐文宗太和三年(829)随從令狐楚出師東赴郓州(今山東郓城)途中作的。

    在這年以前,李同捷不受朝廷的命令,稱兵作亂。

    朝廷發諸道兵讨伐他,很久沒有成功。

    唐軍每有小勝,就虛報斬獲,以求重賞。

    這首詩諷刺朝廷征讨藩鎮不力,勞民傷财,謊報戰績。

    詩中用馬谡等人的典故,暗指唐軍的軍令不嚴,結尾慨歎戰後河北一帶的荒涼景象是“積骸成莽陣雲深”。

     最能代表他的特殊作風的是詩中借用古事來諷刺現實。

    他特别喜歡用典,往往通過典故的暗示作用,使詩歌的内含豐富,意味深長,富有含蓄性。

    他的藝術構思也有較大的獨創性,善于用細節表達重大的主題。

    如《隋宮》二首之一: 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谏書函[11]?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12]半作帆。

     “隋宮”指的是隋炀帝在揚州所建的行宮。

    這首詩通過隋炀帝南遊下揚州的史實,來譴責統治者奢侈浪費、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

    由于隋炀帝一意孤行,“乘興南遊”,卻令全國把最華貴的錦緞——“宮錦”裁開,一半用來作“障泥”,一半用來作船帆。

    這樣通過細節的刻畫,就把當年隋炀帝奢侈害民的罪狀揭示出來了。

     李商隐不僅用史實來借古諷今,有時也利用神話傳說來進行諷刺。

    《瑤池》一首就是用西王母等着周穆王去瑤池相會的神話故事作為題材,借以諷刺唐代皇帝求長生之藥的愚頑。

     李商隐有一種表面上是詠史而實際上是詠懷的詩篇。

    例如《賈生》一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