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詩歌的百花争豔
關燈
小
中
大
的心境。
自然這種心境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有很大距離的。
孟浩然除去到過長安、洛陽以外,還在江南漫遊過。
他的足迹曾經到過揚州、潤州(今江蘇鎮江)、宣城(今安徽宣城)、廬山、浙江等地。
他在浙江到處訪名山勝水,寫的山水詩最多,其中比較有名的,如《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45]》。
詩的前半說: 山暝聽猿愁,滄江[46]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第一句的“愁”字,帶出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圖景:山色昏暗,猿鳴哀凄,夜流急遽,風吹兩岸樹林,枝葉沙沙作響,一葉扁舟,在月下孤零零地停泊着。
這首詩可能是從長安出來以後作的。
詩裡寫對于舊友的思念,流露出奔波失意的怨憤和傷感。
孟浩然寫廬山的詩,如《晚泊浔陽望香爐峰[47]》也是比較有名的。
詩的前半首說: 挂席[48]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
這裡寫的是幅度寬廣的大自然,不着重描寫個别景物,充分留有想象的餘地。
王維很愛這幾句詩的高遠,但就全篇來看,思想仍是消沉的。
孟浩然最擅長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也有寫得好的。
像《宿建德江》寫浙江上遊的景色兼寓鄉思,觀察細緻,文筆輕淡。
《春曉》一詩說: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裡寫春深的感覺,表現出詩人對花鳥的熱愛,雖然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境地,但情調微嫌感傷,還是不夠健康的。
王維(701—761),字摩诘,他的母親是當時的名門貴族博陵崔氏女,奉佛三十多年。
王維生長在這個佛教氣氛濃重的家庭裡,九歲就負有才名。
二十一歲考中進士。
他幼年精通音律,曾作過大樂丞(主管朝廷音樂的官)。
他又擅長山水畫和書法。
這和他的詩歌的造詣都是密切相關的。
蘇轼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東坡志林·書摩诘藍田煙雨圖》)可見他的山水詩和山水畫關系是最密切的。
他在政治上和張九齡是接近的,開元末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台,他就開始消極起來。
加上他的妻子在他三十歲那一年死去,他從此就沒有再娶。
中年以後,他越來越笃信佛教,吃長齋,并且隐居在“辋(wǎng)川别業”。
安祿山攻陷兩京,唐玄宗逃往四川,他被挾持到洛陽,拘禁在菩提寺中,安祿山要封他僞官,他不敢反抗,吃藥下痢,僞裝瘖(yīn)疾(病後變成啞巴)。
安祿山大宴僞官于凝碧池,他曾作詩寄慨。
兩京收複,他因此減等論罪,但在政治上卻更消極了。
他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酬張少府》)顯然,他詩中的消極思想和他的政治态度是有關系的。
他在政治方面是妥協的,他不滿意李林甫,但也不能不去歌功頌德;他不甘願去做安祿山的官,但又不敢明顯地表示反抗。
他不甘于同流合污,但又極力避免政治上的沖突,把自己裝點成不官不隐、亦官亦隐的“高人”,和統治者保持着不即不離的聯系,這種傾向越到晚年表現得越突出。
他的詩歌前後期風格不同。
前期詩歌代表他思想積極向上的一面,比較雄壯。
像《老将行》寫老将少年時期英勇過人,屢立戰功。
晚年雖潦倒落泊,卻仍然立志報國,希望在垂暮之年“猶堪一戰立功勳”。
《少年行》四首寫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豪放不羁,以及臨陣英勇殺敵的愛國熱忱,情調都是昂揚的。
前期的詩可以《觀獵》為代表,詩說: 風勁角弓鳴,将軍獵渭城[49]。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50],還歸細柳營[51]。
回看射雕處,千裡暮雲平。
這是描寫一位将軍打獵的詩。
通過詩人從旁的細緻觀察,顯示出将軍打獵的雄姿。
他一開始就繪影繪聲,造成一種雄壯的氣氛。
北風勁吹,用的又是獸角裝飾着的硬弓,一拉開就發出裂帛似的響聲。
這裡從“弓鳴”顯出“風勁”,又從“風勁”顯出了弓力。
這樣先聲奪人,造成一個強烈的印象,然後才點出是将軍射獵,使讀者好像身曆其境一般。
下面說因草枯而動物沒有掩護,獵鷹很快地發現目标,就顯得它的眼力特别敏銳。
地上雪融盡了,既不泥濘,又無煙塵,獵馬奔騰起來,才顯得特别輕快。
這兩句寫的是自然景物,并沒有寫出将軍本人的形象來,但是通過角弓,通過迅疾的鷹眼,通過輕快的馬蹄,我們可以想象出騎在馬上的将軍是如何勇敢而矯健!這位将軍一日千裡,到了晚間歸營,回頭看看原來射獵的地方,隻見一片暮雲,距離已經很遠了。
這首詩可以說是用粗線條勾勒出的一幅狩獵圖。
王維早年曾體驗過邊塞生活,而且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那樣壯闊的景色。
就是他寫的長江和漢水的風光,也帶有雄壯的氣派。
《漢江臨眺(一作“泛”)》的中二聯寫道: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52],波瀾動遠空。
這是王維在漢水上登臨眺望描寫襄陽風光的詩。
這裡寫出水勢浩蕩,好像流出于天地之外,而山水微茫若有若無。
因為水勢盛而波瀾在遠空中起伏動蕩,就會引起一種錯覺,好像前面水邊的郡邑城市都在水面上浮動起來。
這種通過自己的主觀感覺,來刻畫漢江的壯闊面貌和翻騰的水勢,形象顯得分外生動突出。
同時“江流”一聯,以“天地”對“有無”,對仗也十分工整。
但從詩的末兩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53]”看,還是流露出封建士大夫自我陶醉的閑适生活趣味。
王維不僅善于寫水,也善于寫山。
他的《終南山》就抓住山的高大、雲氣變化和各部分氣候不同等特點,突出了終南山雄偉多姿的面貌。
詩的第二聯說: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這是寫登上最高峰後,回望半山的白雲,白茫茫的一片,好像封鎖了山的四周,所以叫作“白雲回望合”。
從遠處望去,山上好像彌漫了一片青蒼的雲霭,等到走入山中,再去找這雲霭時,卻不見了,所以說“青霭入看無”。
這樣細緻而生動的描繪,沒有畫家的親身體會,是寫不出來的。
然而在這陰晴變化、雲霧彌漫的深山中,卻是人煙稀少,以至于“欲投人處宿”,還得“隔水問樵夫”,這就顯示出一種靜穆的氣氛。
但是從詩中所寫的終南山的總的面貌看,還是雄偉壯麗的。
同樣是寫自然景色,王維到了晚年,由于“好靜”的關系,風格就大變了。
他後期的詩歌,像《山居秋暝》和《辋川集二十首》中的《鹿柴(zhài)》、《竹裡館》等,都是一片靜穆。
不過《山居秋暝》還是靜中有動的,這詩内容是寫秋日晚間山村的景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裡說空山新雨之後,到了晚間天氣才有秋意。
雨過天晴,松樹是那樣地茂密,可是一點風絲也沒有,所以月光才能通過松間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而由于雨後水漲,連石面上也流過潺潺的清泉。
竹林裡傳出來一片喧笑聲,原來浣紗的女郎歸來了;蓮葉間也發生一片波動,原來晚間打漁的船駛下來了。
宅邊有竹,水上有蓮,打破了月夜的沉寂;而漁舟激起的水花也使蓮葉微微顫抖。
這樣就使靜的畫面動起來了。
《楚辭·招隐士》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又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這裡卻反過來說,任憑春草春花随意地衰歇吧,秋景依然可愛,公子王孫(指他自己)還是可以留在山中的。
全詩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到末聯更為突出,和農村風光不夠協調。
王
自然這種心境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有很大距離的。
孟浩然除去到過長安、洛陽以外,還在江南漫遊過。
他的足迹曾經到過揚州、潤州(今江蘇鎮江)、宣城(今安徽宣城)、廬山、浙江等地。
他在浙江到處訪名山勝水,寫的山水詩最多,其中比較有名的,如《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45]》。
詩的前半說: 山暝聽猿愁,滄江[46]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第一句的“愁”字,帶出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圖景:山色昏暗,猿鳴哀凄,夜流急遽,風吹兩岸樹林,枝葉沙沙作響,一葉扁舟,在月下孤零零地停泊着。
這首詩可能是從長安出來以後作的。
詩裡寫對于舊友的思念,流露出奔波失意的怨憤和傷感。
孟浩然寫廬山的詩,如《晚泊浔陽望香爐峰[47]》也是比較有名的。
詩的前半首說: 挂席[48]幾千裡,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
這裡寫的是幅度寬廣的大自然,不着重描寫個别景物,充分留有想象的餘地。
王維很愛這幾句詩的高遠,但就全篇來看,思想仍是消沉的。
孟浩然最擅長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也有寫得好的。
像《宿建德江》寫浙江上遊的景色兼寓鄉思,觀察細緻,文筆輕淡。
《春曉》一詩說: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裡寫春深的感覺,表現出詩人對花鳥的熱愛,雖然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境地,但情調微嫌感傷,還是不夠健康的。
王維(701—761),字摩诘,他的母親是當時的名門貴族博陵崔氏女,奉佛三十多年。
王維生長在這個佛教氣氛濃重的家庭裡,九歲就負有才名。
二十一歲考中進士。
他幼年精通音律,曾作過大樂丞(主管朝廷音樂的官)。
他又擅長山水畫和書法。
這和他的詩歌的造詣都是密切相關的。
蘇轼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東坡志林·書摩诘藍田煙雨圖》)可見他的山水詩和山水畫關系是最密切的。
他在政治上和張九齡是接近的,開元末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台,他就開始消極起來。
加上他的妻子在他三十歲那一年死去,他從此就沒有再娶。
中年以後,他越來越笃信佛教,吃長齋,并且隐居在“辋(wǎng)川别業”。
安祿山攻陷兩京,唐玄宗逃往四川,他被挾持到洛陽,拘禁在菩提寺中,安祿山要封他僞官,他不敢反抗,吃藥下痢,僞裝瘖(yīn)疾(病後變成啞巴)。
安祿山大宴僞官于凝碧池,他曾作詩寄慨。
兩京收複,他因此減等論罪,但在政治上卻更消極了。
他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酬張少府》)顯然,他詩中的消極思想和他的政治态度是有關系的。
他在政治方面是妥協的,他不滿意李林甫,但也不能不去歌功頌德;他不甘願去做安祿山的官,但又不敢明顯地表示反抗。
他不甘于同流合污,但又極力避免政治上的沖突,把自己裝點成不官不隐、亦官亦隐的“高人”,和統治者保持着不即不離的聯系,這種傾向越到晚年表現得越突出。
他的詩歌前後期風格不同。
前期詩歌代表他思想積極向上的一面,比較雄壯。
像《老将行》寫老将少年時期英勇過人,屢立戰功。
晚年雖潦倒落泊,卻仍然立志報國,希望在垂暮之年“猶堪一戰立功勳”。
《少年行》四首寫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豪放不羁,以及臨陣英勇殺敵的愛國熱忱,情調都是昂揚的。
前期的詩可以《觀獵》為代表,詩說: 風勁角弓鳴,将軍獵渭城[49]。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50],還歸細柳營[51]。
回看射雕處,千裡暮雲平。
這是描寫一位将軍打獵的詩。
通過詩人從旁的細緻觀察,顯示出将軍打獵的雄姿。
他一開始就繪影繪聲,造成一種雄壯的氣氛。
北風勁吹,用的又是獸角裝飾着的硬弓,一拉開就發出裂帛似的響聲。
這裡從“弓鳴”顯出“風勁”,又從“風勁”顯出了弓力。
這樣先聲奪人,造成一個強烈的印象,然後才點出是将軍射獵,使讀者好像身曆其境一般。
下面說因草枯而動物沒有掩護,獵鷹很快地發現目标,就顯得它的眼力特别敏銳。
地上雪融盡了,既不泥濘,又無煙塵,獵馬奔騰起來,才顯得特别輕快。
這兩句寫的是自然景物,并沒有寫出将軍本人的形象來,但是通過角弓,通過迅疾的鷹眼,通過輕快的馬蹄,我們可以想象出騎在馬上的将軍是如何勇敢而矯健!這位将軍一日千裡,到了晚間歸營,回頭看看原來射獵的地方,隻見一片暮雲,距離已經很遠了。
這首詩可以說是用粗線條勾勒出的一幅狩獵圖。
王維早年曾體驗過邊塞生活,而且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那樣壯闊的景色。
就是他寫的長江和漢水的風光,也帶有雄壯的氣派。
《漢江臨眺(一作“泛”)》的中二聯寫道: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52],波瀾動遠空。
這是王維在漢水上登臨眺望描寫襄陽風光的詩。
這裡寫出水勢浩蕩,好像流出于天地之外,而山水微茫若有若無。
因為水勢盛而波瀾在遠空中起伏動蕩,就會引起一種錯覺,好像前面水邊的郡邑城市都在水面上浮動起來。
這種通過自己的主觀感覺,來刻畫漢江的壯闊面貌和翻騰的水勢,形象顯得分外生動突出。
同時“江流”一聯,以“天地”對“有無”,對仗也十分工整。
但從詩的末兩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53]”看,還是流露出封建士大夫自我陶醉的閑适生活趣味。
王維不僅善于寫水,也善于寫山。
他的《終南山》就抓住山的高大、雲氣變化和各部分氣候不同等特點,突出了終南山雄偉多姿的面貌。
詩的第二聯說: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這是寫登上最高峰後,回望半山的白雲,白茫茫的一片,好像封鎖了山的四周,所以叫作“白雲回望合”。
從遠處望去,山上好像彌漫了一片青蒼的雲霭,等到走入山中,再去找這雲霭時,卻不見了,所以說“青霭入看無”。
這樣細緻而生動的描繪,沒有畫家的親身體會,是寫不出來的。
然而在這陰晴變化、雲霧彌漫的深山中,卻是人煙稀少,以至于“欲投人處宿”,還得“隔水問樵夫”,這就顯示出一種靜穆的氣氛。
但是從詩中所寫的終南山的總的面貌看,還是雄偉壯麗的。
同樣是寫自然景色,王維到了晚年,由于“好靜”的關系,風格就大變了。
他後期的詩歌,像《山居秋暝》和《辋川集二十首》中的《鹿柴(zhài)》、《竹裡館》等,都是一片靜穆。
不過《山居秋暝》還是靜中有動的,這詩内容是寫秋日晚間山村的景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裡說空山新雨之後,到了晚間天氣才有秋意。
雨過天晴,松樹是那樣地茂密,可是一點風絲也沒有,所以月光才能通過松間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而由于雨後水漲,連石面上也流過潺潺的清泉。
竹林裡傳出來一片喧笑聲,原來浣紗的女郎歸來了;蓮葉間也發生一片波動,原來晚間打漁的船駛下來了。
宅邊有竹,水上有蓮,打破了月夜的沉寂;而漁舟激起的水花也使蓮葉微微顫抖。
這樣就使靜的畫面動起來了。
《楚辭·招隐士》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又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這裡卻反過來說,任憑春草春花随意地衰歇吧,秋景依然可愛,公子王孫(指他自己)還是可以留在山中的。
全詩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到末聯更為突出,和農村風光不夠協調。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