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詩歌的百花争豔
關燈
小
中
大
說: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鹳雀樓舊址在今山西永濟,樓面對着中條山,下臨黃河。
在暮色蒼茫,夕陽西下的時候,詩人登樓遠望,看到白日移近西山,漸漸落下去,被山遮住了。
俯首下望,在他的面前,便是滔滔滾滾的黃河奔流入海。
在這一幅壯麗的景色面前,詩人遊興未盡,他急于擴大自己的眼界,要想看得更遠一些,于是“更上一層樓”。
後面兩句概括力很強,常被後人作為“站得高、看得遠”的一種比喻。
《涼州詞》那首七言絕句,寫西北風光很有特色,但後兩句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流露出荒涼冷落的感傷情調,也顯示出朝廷對于守關戍卒不給予關懷。
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還有一位比較有成就的是李颀。
他寫的邊塞詩并不很多,但水平比較高。
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32]。
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33]。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34]。
這首詩通過對邊塞軍士悲苦生活的叙述,邊塞景物的悲涼聲色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反對窮兵黩武的精神。
“胡兒眼淚雙雙落”是說戰争也給少數民族人民帶來苦難,使他們悲傷流淚。
聽說玉門關一帶還被敵人控制着,按兵士的責任來說,應當不顧個人生死,随從将帥去征服敵人。
可是這種戰争的結果是毫無意義的,不過換得“葡萄入漢家”而已。
詩人善于捕捉具有特色的形象,用來構造他的畫幅。
“野雲萬裡”、“雨雪紛紛”、“風沙”、“大漠”,“夜飛”的“胡雁”,“交河”的“飲馬”等等,都是邊塞所獨有,給人以遼闊與荒涼之感。
詩中不僅有畫面,還有邊塞特具的音響,如刁鬥聲、幽怨的琵琶聲、胡雁的哀鳴等等,把當時的邊塞景象表現得更加具體。
李颀的《古意》一首表現了少年英勇豪俠、渴望立功的氣概。
開頭就說:“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這裡指性命)。
”歌頌了少年的愛國熱情。
李颀詩的内容是比較多方面的,他寫的聽音樂的詩,如《聽董大彈胡茄弄兼寄語房給事》、《聽安萬善吹觱篥(bìlì)歌》,也為後人所喜愛。
此外,以邊塞詩聞名的還有崔颢。
他的邊塞詩《贈王威古》、《古遊俠呈軍中諸将》都有特色。
而他更有名的代表作則是《黃鶴樓》和《長幹行》。
《黃鶴樓》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35]。
晴川曆曆[36]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37]。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詩是崔颢客遊武昌登黃鶴樓時寫的懷古思鄉的抒情詩。
相傳這首詩是崔颢即興題于樓壁上的,後李白來遊黃鶴樓,見到這首詩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宋人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颢《黃鶴樓》為第一。
”(《滄浪詩話》)其實這首詩從氣概上看,還算豪放雄渾,不過在内容上卻使人有空虛寂寞之感。
這首詩形式上的特點,在于前半是古風的格調,後半才是律詩。
過去把這種律詩叫作“拗體”或“變律”,實際上是一種古風式的律詩。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邊塞詩人有他們的共同特點:他們在人生态度上是積極進取的,而不是消極退卻的。
他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樂觀情緒和英雄氣概,以及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
他們對人民,特别是對士兵,都有深厚的同情,因而他們對于戰争性質的認識基本上是正确的。
他們的作品色彩濃烈,情調高昂,顯示出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量。
他們的風格,一般是豪放悲壯,能夠振奮人心的。
他們善于描寫邊塞風光和戰争氣氛,善于表現征人思婦的離愁别緒。
在詩體上,他們一般是運用七言古詩或七言絕句,因為用七言來表達邊塞戰争的豪情壯志,是更為合适的。
他們的缺點是個人功名思想較重,有時混淆了戰争性質的界限。
三、山水田園詩派 在盛唐時期有一派詩人,他們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山水和田園生活。
這些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因此又叫作王孟詩派。
這一派的詩人都比較喜歡隐居生活,喜歡學習陶淵明的詩。
他們大都屬于社會中上層的地主階級,雖然身居田園,熱愛山水,而對于農村生活卻沒有深刻的認識,山水田園隻是他們欣賞的對象。
他們雖然學陶詩,而他們的詩篇的精神實質和陶詩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一派的詩篇,由于具有較高的藝術技巧,也長期為人所推崇。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在盛唐詩人中是年代最早的。
他出生在一個小莊園地主的家庭,自幼受正統的儒家教育。
少時,隐居鹿門山,但是他并不甘心過隐居生活。
他在《書懷贻京邑同好》詩裡自我介紹說: 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
三十既成立,籲嗟命不通。
慈親向羸老,喜懼[38]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39]夕屢空。
這裡寫他母老家貧,可能有些誇大。
到了四十歲時,他還感歎“我年已強仕[40],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随牧童”(《田家元日》)。
可見他不甘于耕田的生活,而渴望出去做官。
果然,他不久就到長安去考進士,不料落第。
在長安曾和當時的著名詩人廣為結交,但是做官的願望卻沒有實現。
他在《歲暮歸南山》中自己慨歎說:“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相傳他在長安時,王維把他私自邀到内署裡,恰好唐玄宗來了,孟浩然慌忙藏到床下。
玄宗知道了,把他叫出來,聽說他有詩名,命令他吟誦自己作的詩。
孟浩然就吟誦起這首《歲暮歸南山》來。
玄宗聽到“不才明主棄”句,很不高興地對他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孟浩然遂被放還山,從此終生沒有做過正式的官。
這件事雖然未必完全可靠,但至少可以證明孟浩然的返鄉,是因為沒有得到唐玄宗的任用。
他和張九齡比較接近,張九齡貶荊州長史,才約他做幕僚。
他有《望洞庭贈張丞相》說: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41]。
氣吞(一作“氣蒸”)雲夢澤[42],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43]。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裡的張丞相即張九齡。
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水色作為起興,表示自己并不安于隐居生活。
可是出來做官沒有人引薦,就像要想渡湖沒有船一樣。
隻好坐觀别人垂釣,自己空在那裡“臨淵羨魚”,言外之意是希望對方進行援引。
這是一首向權貴幹谒的詩,因而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欲隐欲仕之間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
第二聯是這首詩的名句,意思是說:古代的雲夢湖,本來就夠大的了,可是洞庭湖的氣勢,可以“吞”下雲夢澤;嶽陽城在洞庭湖北岸,從湖的對面望去,洞庭的波濤簡直像把嶽陽城都搖撼起來了。
這是何等雄偉的氣派!可惜孟浩然這樣的詩并不太多。
孟浩然的生活面比較狹窄,他所處的時代又正當開元盛世,在他詩裡所表現的往往是樸素的農村田園生活。
《過故人莊》可作代表: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44],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有很親切的生活氣息,感情表現得直截了當。
他用樸素而平淡的語言,表達出深切、真摯的友情,和對于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喜愛。
在詩裡流露的是悠閑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鹳雀樓舊址在今山西永濟,樓面對着中條山,下臨黃河。
在暮色蒼茫,夕陽西下的時候,詩人登樓遠望,看到白日移近西山,漸漸落下去,被山遮住了。
俯首下望,在他的面前,便是滔滔滾滾的黃河奔流入海。
在這一幅壯麗的景色面前,詩人遊興未盡,他急于擴大自己的眼界,要想看得更遠一些,于是“更上一層樓”。
後面兩句概括力很強,常被後人作為“站得高、看得遠”的一種比喻。
《涼州詞》那首七言絕句,寫西北風光很有特色,但後兩句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流露出荒涼冷落的感傷情調,也顯示出朝廷對于守關戍卒不給予關懷。
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還有一位比較有成就的是李颀。
他寫的邊塞詩并不很多,但水平比較高。
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32]。
野營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33]。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34]。
這首詩通過對邊塞軍士悲苦生活的叙述,邊塞景物的悲涼聲色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反對窮兵黩武的精神。
“胡兒眼淚雙雙落”是說戰争也給少數民族人民帶來苦難,使他們悲傷流淚。
聽說玉門關一帶還被敵人控制着,按兵士的責任來說,應當不顧個人生死,随從将帥去征服敵人。
可是這種戰争的結果是毫無意義的,不過換得“葡萄入漢家”而已。
詩人善于捕捉具有特色的形象,用來構造他的畫幅。
“野雲萬裡”、“雨雪紛紛”、“風沙”、“大漠”,“夜飛”的“胡雁”,“交河”的“飲馬”等等,都是邊塞所獨有,給人以遼闊與荒涼之感。
詩中不僅有畫面,還有邊塞特具的音響,如刁鬥聲、幽怨的琵琶聲、胡雁的哀鳴等等,把當時的邊塞景象表現得更加具體。
李颀的《古意》一首表現了少年英勇豪俠、渴望立功的氣概。
開頭就說:“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這裡指性命)。
”歌頌了少年的愛國熱情。
李颀詩的内容是比較多方面的,他寫的聽音樂的詩,如《聽董大彈胡茄弄兼寄語房給事》、《聽安萬善吹觱篥(bìlì)歌》,也為後人所喜愛。
此外,以邊塞詩聞名的還有崔颢。
他的邊塞詩《贈王威古》、《古遊俠呈軍中諸将》都有特色。
而他更有名的代表作則是《黃鶴樓》和《長幹行》。
《黃鶴樓》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35]。
晴川曆曆[36]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37]。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詩是崔颢客遊武昌登黃鶴樓時寫的懷古思鄉的抒情詩。
相傳這首詩是崔颢即興題于樓壁上的,後李白來遊黃鶴樓,見到這首詩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宋人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颢《黃鶴樓》為第一。
”(《滄浪詩話》)其實這首詩從氣概上看,還算豪放雄渾,不過在内容上卻使人有空虛寂寞之感。
這首詩形式上的特點,在于前半是古風的格調,後半才是律詩。
過去把這種律詩叫作“拗體”或“變律”,實際上是一種古風式的律詩。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邊塞詩人有他們的共同特點:他們在人生态度上是積極進取的,而不是消極退卻的。
他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樂觀情緒和英雄氣概,以及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
他們對人民,特别是對士兵,都有深厚的同情,因而他們對于戰争性質的認識基本上是正确的。
他們的作品色彩濃烈,情調高昂,顯示出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量。
他們的風格,一般是豪放悲壯,能夠振奮人心的。
他們善于描寫邊塞風光和戰争氣氛,善于表現征人思婦的離愁别緒。
在詩體上,他們一般是運用七言古詩或七言絕句,因為用七言來表達邊塞戰争的豪情壯志,是更為合适的。
他們的缺點是個人功名思想較重,有時混淆了戰争性質的界限。
三、山水田園詩派 在盛唐時期有一派詩人,他們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山水和田園生活。
這些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因此又叫作王孟詩派。
這一派的詩人都比較喜歡隐居生活,喜歡學習陶淵明的詩。
他們大都屬于社會中上層的地主階級,雖然身居田園,熱愛山水,而對于農村生活卻沒有深刻的認識,山水田園隻是他們欣賞的對象。
他們雖然學陶詩,而他們的詩篇的精神實質和陶詩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一派的詩篇,由于具有較高的藝術技巧,也長期為人所推崇。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在盛唐詩人中是年代最早的。
他出生在一個小莊園地主的家庭,自幼受正統的儒家教育。
少時,隐居鹿門山,但是他并不甘心過隐居生活。
他在《書懷贻京邑同好》詩裡自我介紹說: 維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
三十既成立,籲嗟命不通。
慈親向羸老,喜懼[38]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39]夕屢空。
這裡寫他母老家貧,可能有些誇大。
到了四十歲時,他還感歎“我年已強仕[40],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随牧童”(《田家元日》)。
可見他不甘于耕田的生活,而渴望出去做官。
果然,他不久就到長安去考進士,不料落第。
在長安曾和當時的著名詩人廣為結交,但是做官的願望卻沒有實現。
他在《歲暮歸南山》中自己慨歎說:“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相傳他在長安時,王維把他私自邀到内署裡,恰好唐玄宗來了,孟浩然慌忙藏到床下。
玄宗知道了,把他叫出來,聽說他有詩名,命令他吟誦自己作的詩。
孟浩然就吟誦起這首《歲暮歸南山》來。
玄宗聽到“不才明主棄”句,很不高興地對他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孟浩然遂被放還山,從此終生沒有做過正式的官。
這件事雖然未必完全可靠,但至少可以證明孟浩然的返鄉,是因為沒有得到唐玄宗的任用。
他和張九齡比較接近,張九齡貶荊州長史,才約他做幕僚。
他有《望洞庭贈張丞相》說: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41]。
氣吞(一作“氣蒸”)雲夢澤[42],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43]。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裡的張丞相即張九齡。
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水色作為起興,表示自己并不安于隐居生活。
可是出來做官沒有人引薦,就像要想渡湖沒有船一樣。
隻好坐觀别人垂釣,自己空在那裡“臨淵羨魚”,言外之意是希望對方進行援引。
這是一首向權貴幹谒的詩,因而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欲隐欲仕之間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
第二聯是這首詩的名句,意思是說:古代的雲夢湖,本來就夠大的了,可是洞庭湖的氣勢,可以“吞”下雲夢澤;嶽陽城在洞庭湖北岸,從湖的對面望去,洞庭的波濤簡直像把嶽陽城都搖撼起來了。
這是何等雄偉的氣派!可惜孟浩然這樣的詩并不太多。
孟浩然的生活面比較狹窄,他所處的時代又正當開元盛世,在他詩裡所表現的往往是樸素的農村田園生活。
《過故人莊》可作代表: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44],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有很親切的生活氣息,感情表現得直截了當。
他用樸素而平淡的語言,表達出深切、真摯的友情,和對于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喜愛。
在詩裡流露的是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