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詩歌的百花争豔
關燈
小
中
大
什麼事可做,而且衙門内的事情都有一定的規例和期限。
經過一段時間,他體會到“迎拜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這就很形象地刻畫出他既不肯屈身下僚,在鞭打老百姓時也下不了狠手的痛苦心情。
不過下面他又提出要想效法陶潛的“歸去來”,那就不是一種積極的态度了。
其實他并沒有真正歸隐,他辭去封丘尉後,很快到西北邊疆上作幕僚去了。
安祿山起兵以後,高适因忠于唐肅宗,官做得很大,和人民的距離越來越遠,詩歌創作也就大有遜色了。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他父親作過刺史,在他幼年便已死去。
他從小就在貧苦的環境裡刻苦自學。
他早期的詩篇往往慨歎仕途的失意。
他熱愛邊塞生活,抱着報國的壯志,想在戎馬生活中,開辟出一條道路。
當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很器重他,任命他做判官,掌管軍中文書。
他的很多有名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時期作的。
他描寫邊塞戰争的詩,以《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為最有名。
這兩首詩都是歌頌封常清的戰功的。
走馬川和輪台都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内。
《走馬川行》就是走馬川歌,這首歌行說: 君不見走馬川,(此處各本有一“行”字,當是衍文,因題目而誤入。
)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15]碎石大如鬥,随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将西出師。
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16],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17],幕中草檄[18]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19],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20]西門伫獻捷! 《輪台歌》中有一段描寫出征時艱苦而雄壯的景象說: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21],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22]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23]。
《輪台歌》和《走馬川行》的主題是一樣的,背景也差不多。
《走馬川行》通過飛沙走石,來襯托戍邊戰士不怕艱苦的精神。
而《輪台歌》則運用象征的手法和對大軍聲勢的渲染,來歌頌三軍将士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想象和誇張的手法,把邊塞上大自然的劇烈變化,和聲勢浩大的行軍場面融合起來,表現出浪漫主義色彩和愛國主義精神。
所不同的是《輪台歌》兩句一換韻,最後四句一韻作結;而《走馬川行》則是句句押韻,三句一換韻。
岑參描寫塞上風光的詩可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代表。
《白雪歌》不僅寫雪景,也寫了送别的友情: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将軍角弓不得控[24],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25]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剛寫出“胡天八月即飛雪”之後,陡然一轉,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邊塞八月的雪景,比作中原一帶春日盛開的梨花,顯示出詩人對于邊塞風光的熱愛。
接着他又在“紛紛暮雪”的背景上,點染了一杆紅旗。
這面紅旗在雪中剛剛打濕,就馬上凍得僵硬起來,能夠“卷地”的“北風”再也吹不動它了。
在這樣的冰雪之中,友誼更加珍貴,所以在送武判官歸京時,呆立在轅門外面,望着雪上的行人,以至于“山回路轉”望不見友人的蹤影了,還望着雪上遺留的馬蹄痕迹,流露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岑參還有些描繪西北邊塞和異國風光的詩篇。
如《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中鋪寫蒸騰的熱海說: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這種新鮮的題材,加上異國的傳說,在他的筆下奇突地表現出來。
這種奇麗的景物和詩人誇張的藝術想象互相配合,成為邊塞詩的名篇。
又如《火山雲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裡不敢來。
”讀來好像炎熱逼人,富有浪漫氣息。
岑參的詩以七言歌行見長,他的七言絕句也具有特色。
例如《武威[26]送劉判官碛西[27]行軍》詩說: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去馬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28],角聲一動胡天曉。
這是寫曠野中的送别,拂曉時分,友人揚鞭策馬疾馳而去,但作者沒有感傷。
軍營的号角聲迎來了曙光,作者昂揚的情緒創造了一種開朗的氣氛。
到了安史之亂,岑參從西北回到朝廷,後來出任嘉州刺史。
他的晚期雖然有為國靖難的壯志,但在壯志無法實現的時候,思想往往變得消沉起來,這時的作品也就沒有中期詩篇那樣的銳氣了。
高岑二人作為邊塞詩人,有許多共同的地方:(1)兩人都是早歲孤貧,在社會上受到不少冷落,心懷不平之氣。
(2)兩人都積極用世,在仕進道路上雖然受過挫折,卻是不甘寂寞。
(3)兩人都有邊塞立功之志,曾經從軍邊疆,參加幕府,親自體驗過豪壯、艱苦的軍旅生活。
因此,兩人的詩歌都具有悲壯的風格特色。
但是兩人也有不同的地方。
岑參寫的邊塞詩數量比較多,而且表現了比較積極樂觀的精神,但在對于戰争的認識和反映民間疾苦方面,沒有高适前期的詩來得深刻。
在表現方法上,高适的詩多是夾叙夾議,直抒胸臆,除去極少數的名篇以外,寫得比較樸素,寫景之筆不多。
岑參詩則幾乎每首都多少有點景物描寫,他所寫的景物多半色彩絢爛。
他善于運用誇張、想象,筆法變化多端,具有寓情于景的特點,這又是高适所不及的。
高岑以外,王昌齡(698—757)的邊塞詩多是采用樂府舊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寫出來的。
因為七言絕句篇幅很短,需要選擇一個斷面,作為典型,來進行最大的概括。
例如《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寫一個長期戍守在邊關的戰士,在孤寂的月下發出了慨歎。
他感歎自秦、漢以來,不知有多少戰士把守邊關,也不知在戰争中犧牲了多少戰士,而這個秦、漢時就已經存在的邊關,在月下依然如故。
詩人為這些艱苦的戰士發出呼籲:希望有一個英勇的将領,像飛将軍李廣那樣,能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使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的還表現了将士們在戰場上勇敢殺故的報國熱情。
例如《從軍行》第四首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29]終不還。
”第五首說:“前軍夜戰洮河[30]北,已報生擒吐谷渾[31]。
”前者寫出身經百戰、金甲磨穿的将士們誓掃樓蘭的雄心;後者刻畫戰士們聽到前軍捷報的情景,顯示出他們内心的振奮。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時不直接描寫邊塞的戰士,而從閨閣中輾轉反映出來。
如《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一首,詩人隻是從思婦的生活中吐露出當時的婦女在封建道德觀念統治下内心的隐痛,可惜這首詩對待戰争的态度是消極的。
王昌齡不僅同情閨中的思婦,也同情在深宮中消磨歲月的宮女。
他的“宮怨”詩中的代表作是《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一首。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班婕妤的凄涼境遇和孤寂心情,實際上是為成千上萬的宮女鳴不平。
王之渙雖然傳下來隻有六首詩,但他的《涼州詞》和《登鹳(guàn)雀樓》都是傳誦之作。
《登鹳雀樓》
經過一段時間,他體會到“迎拜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這就很形象地刻畫出他既不肯屈身下僚,在鞭打老百姓時也下不了狠手的痛苦心情。
不過下面他又提出要想效法陶潛的“歸去來”,那就不是一種積極的态度了。
其實他并沒有真正歸隐,他辭去封丘尉後,很快到西北邊疆上作幕僚去了。
安祿山起兵以後,高适因忠于唐肅宗,官做得很大,和人民的距離越來越遠,詩歌創作也就大有遜色了。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他父親作過刺史,在他幼年便已死去。
他從小就在貧苦的環境裡刻苦自學。
他早期的詩篇往往慨歎仕途的失意。
他熱愛邊塞生活,抱着報國的壯志,想在戎馬生活中,開辟出一條道路。
當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很器重他,任命他做判官,掌管軍中文書。
他的很多有名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時期作的。
他描寫邊塞戰争的詩,以《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為最有名。
這兩首詩都是歌頌封常清的戰功的。
走馬川和輪台都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内。
《走馬川行》就是走馬川歌,這首歌行說: 君不見走馬川,(此處各本有一“行”字,當是衍文,因題目而誤入。
)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15]碎石大如鬥,随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将西出師。
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16],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17],幕中草檄[18]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19],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20]西門伫獻捷! 《輪台歌》中有一段描寫出征時艱苦而雄壯的景象說: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21],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22]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23]。
《輪台歌》和《走馬川行》的主題是一樣的,背景也差不多。
《走馬川行》通過飛沙走石,來襯托戍邊戰士不怕艱苦的精神。
而《輪台歌》則運用象征的手法和對大軍聲勢的渲染,來歌頌三軍将士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想象和誇張的手法,把邊塞上大自然的劇烈變化,和聲勢浩大的行軍場面融合起來,表現出浪漫主義色彩和愛國主義精神。
所不同的是《輪台歌》兩句一換韻,最後四句一韻作結;而《走馬川行》則是句句押韻,三句一換韻。
岑參描寫塞上風光的詩可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代表。
《白雪歌》不僅寫雪景,也寫了送别的友情: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将軍角弓不得控[24],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25]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剛寫出“胡天八月即飛雪”之後,陡然一轉,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邊塞八月的雪景,比作中原一帶春日盛開的梨花,顯示出詩人對于邊塞風光的熱愛。
接着他又在“紛紛暮雪”的背景上,點染了一杆紅旗。
這面紅旗在雪中剛剛打濕,就馬上凍得僵硬起來,能夠“卷地”的“北風”再也吹不動它了。
在這樣的冰雪之中,友誼更加珍貴,所以在送武判官歸京時,呆立在轅門外面,望着雪上的行人,以至于“山回路轉”望不見友人的蹤影了,還望着雪上遺留的馬蹄痕迹,流露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岑參還有些描繪西北邊塞和異國風光的詩篇。
如《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中鋪寫蒸騰的熱海說: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這種新鮮的題材,加上異國的傳說,在他的筆下奇突地表現出來。
這種奇麗的景物和詩人誇張的藝術想象互相配合,成為邊塞詩的名篇。
又如《火山雲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裡不敢來。
”讀來好像炎熱逼人,富有浪漫氣息。
岑參的詩以七言歌行見長,他的七言絕句也具有特色。
例如《武威[26]送劉判官碛西[27]行軍》詩說: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去馬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28],角聲一動胡天曉。
這是寫曠野中的送别,拂曉時分,友人揚鞭策馬疾馳而去,但作者沒有感傷。
軍營的号角聲迎來了曙光,作者昂揚的情緒創造了一種開朗的氣氛。
到了安史之亂,岑參從西北回到朝廷,後來出任嘉州刺史。
他的晚期雖然有為國靖難的壯志,但在壯志無法實現的時候,思想往往變得消沉起來,這時的作品也就沒有中期詩篇那樣的銳氣了。
高岑二人作為邊塞詩人,有許多共同的地方:(1)兩人都是早歲孤貧,在社會上受到不少冷落,心懷不平之氣。
(2)兩人都積極用世,在仕進道路上雖然受過挫折,卻是不甘寂寞。
(3)兩人都有邊塞立功之志,曾經從軍邊疆,參加幕府,親自體驗過豪壯、艱苦的軍旅生活。
因此,兩人的詩歌都具有悲壯的風格特色。
但是兩人也有不同的地方。
岑參寫的邊塞詩數量比較多,而且表現了比較積極樂觀的精神,但在對于戰争的認識和反映民間疾苦方面,沒有高适前期的詩來得深刻。
在表現方法上,高适的詩多是夾叙夾議,直抒胸臆,除去極少數的名篇以外,寫得比較樸素,寫景之筆不多。
岑參詩則幾乎每首都多少有點景物描寫,他所寫的景物多半色彩絢爛。
他善于運用誇張、想象,筆法變化多端,具有寓情于景的特點,這又是高适所不及的。
高岑以外,王昌齡(698—757)的邊塞詩多是采用樂府舊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寫出來的。
因為七言絕句篇幅很短,需要選擇一個斷面,作為典型,來進行最大的概括。
例如《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寫一個長期戍守在邊關的戰士,在孤寂的月下發出了慨歎。
他感歎自秦、漢以來,不知有多少戰士把守邊關,也不知在戰争中犧牲了多少戰士,而這個秦、漢時就已經存在的邊關,在月下依然如故。
詩人為這些艱苦的戰士發出呼籲:希望有一個英勇的将領,像飛将軍李廣那樣,能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使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的還表現了将士們在戰場上勇敢殺故的報國熱情。
例如《從軍行》第四首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29]終不還。
”第五首說:“前軍夜戰洮河[30]北,已報生擒吐谷渾[31]。
”前者寫出身經百戰、金甲磨穿的将士們誓掃樓蘭的雄心;後者刻畫戰士們聽到前軍捷報的情景,顯示出他們内心的振奮。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時不直接描寫邊塞的戰士,而從閨閣中輾轉反映出來。
如《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一首,詩人隻是從思婦的生活中吐露出當時的婦女在封建道德觀念統治下内心的隐痛,可惜這首詩對待戰争的态度是消極的。
王昌齡不僅同情閨中的思婦,也同情在深宮中消磨歲月的宮女。
他的“宮怨”詩中的代表作是《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一首。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班婕妤的凄涼境遇和孤寂心情,實際上是為成千上萬的宮女鳴不平。
王之渙雖然傳下來隻有六首詩,但他的《涼州詞》和《登鹳(guàn)雀樓》都是傳誦之作。
《登鹳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