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詩歌的百花争豔
關燈
小
中
大
盛唐時代從玄宗開元元年(713)到代宗大曆元年(766),這五十多年經過開元、天寶的經濟繁榮時期,接着是安史之亂的七年混戰,以及代宗初年的吐蕃侵犯。
這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曆史上變化最劇烈的一段,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大都反映在豐富多彩的盛唐詩歌中。
一、盛唐詩歌的主要特點 就初、盛、中、晚四個時期來說,盛唐時期最短,傑出的詩人卻最多,特别是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詩篇更是放出異樣的光芒。
從詩歌的題材上來講,盛唐詩歌的内容最廣闊。
從詩歌的體裁上來講,也要推盛唐詩歌最為多樣化。
無論是五古、七古、樂府、歌行,或者是五、七言近體詩,都有特别擅長的大家,尤其是杜甫,更是無體不善。
盛唐詩歌,從内容到形式,從風格流派到創作方法,都表現了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在天寶末年以前,殷璠(fán)在編一部當代詩選《河嶽英靈集》時,就已經初步指出了盛唐詩歌的基本特點。
他在這個選本的《集論》裡提出選錄詩歌的标準說:“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漢獻帝年号)為傳,論宮商則太康(晉武帝年号)不逮。
”這裡所謂的“文質半取”,是說内容與形式并重,“《風》《騷》兩挾”是說繼承《詩經》和《楚辭》的傳統,既具有《詩經》《風》、《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具有《楚辭·離騷》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
“言氣骨則建安為傳”是說繼承建安時代詩歌的“風骨”,也就是上引陳子昂《修竹篇序》裡所說的“漢魏風骨”;“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則是指盛唐詩歌的聲律諧和為晉、宋所不及。
這幾句話雖然不能全面概括盛唐詩歌的實質,卻基本上抓住了唐代詩歌的主流。
隻是這時他沒有選錄杜甫詩,在對盛唐詩歌主要特點的認識上,還嫌深度不夠。
今天看來,盛唐詩歌的特點,除去思想内容、題材、體裁、風格流派、技巧的多樣化以外,更主要的是它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在盛唐詩歌中,除去李白、杜甫的詩篇具有重大意義以外,其餘的許多詩人,可以大體上根據他們所擅長的題材和主要的風格特點,分成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兩個主要流派。
但這絕不意味着盛唐詩歌的内容隻限于這兩方面,也不意味着擅長山水田園詩的就不寫邊塞詩,像李白、杜甫就是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都寫得好,而且他們的成就還不限于這兩方面。
二、邊塞詩派 邊塞詩是唐代邊塞生活的反映。
唐代的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帝國,随着國勢的強盛,和歐亞各國及國内各個民族之間加強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但也發生了一些民族矛盾。
邊塞戰争是由民族矛盾所引起的。
由于邊塞戰争的頻繁,盛唐的邊塞生活成為許多詩人所經常歌詠的題材。
它的主題已經不限于民族矛盾,而牽涉到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
其中也包含有對邊塞風光的描繪。
所以邊塞詩本身的内容是豐富多彩的。
在邊塞詩派當中成就最高的是高适和岑參,因此有人把邊塞詩派叫作高岑詩派。
高适(702?—765),滄州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人。
他早期家境貧寒,曾經随軍到東北塞外征過契丹,有親身的邊塞生活的體驗。
壯年在梁、宋(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漫遊,過着落拓潦倒的生活,曾一度“求丐自給”(見《舊唐書》本傳,意思是靠向别人求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他在客遊梁、宋時寫的《别韋參軍》詩裡說:“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可見就在他落魄失意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向上爬到統治集團裡的念頭。
但是他“兔園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良苦”。
由于他早期在生活上接近勞動人民,又曾參過軍,他的邊塞詩就比其他的詩人寫得深刻。
《燕歌行》雖然是他比較早的作品,卻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傑作。
詩說: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chán)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1],胡騎憑陵[2]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3]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4]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5]應啼别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6]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7]! 這首詩描寫的是在幽薊(今北京通州一帶)間所進行的連年戰争,雖然這些戰争基本上是正義的,然而長期的拉鋸戰卻給士兵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作者在這首詩裡反映的既有民族矛盾,也有階級矛盾。
他筆下所刻畫的士兵是英勇的,犧牲也是慘烈的。
廣大戰士雖然以國家安危為重,和敵人作你死我活的白刃戰,而帳下的将軍,卻還在那裡歌舞陶醉,拿士兵的生命來邀取自己的軍功。
結果本來可以早日結束的戰争,卻長期拖延下去。
這首詩開始,士氣是昂揚的。
從第二段“山川蕭條”起,情調突然變化,用鮮明的階級對比,顯示了戰争的艱苦性,以及戰士的思鄉情緒。
到末尾一段(“相看白刃”)又歌頌了戰士的英勇,并為他們的痛苦進行了呼籲。
這些地方都顯示出作者對士兵的同情,和對将帥的抨擊。
這首詩雖然是樂府的歌行體,但中間運用了許多的律句,作者把許多整齊的排比、對偶,用首尾的散行句法把它貫串起來,顯得音節非常和諧。
這樣的詩既有歌行體的生動活潑,又具備律詩的整齊美。
高适的邊塞詩,有的用七言絕句的形式來寫,也很雄壯。
例如《别董大》開頭兩句“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寫的是黃昏景色,但是在暮色蒼茫、風雪交加之中,詩人并沒有傷感落淚,而陡然一轉,迸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表現出作者胸襟開闊,和那種纏綿悱恻的送别詩迥然不同。
高适在飄泊于梁、宋的時期,有些作品反映了農民的疾苦。
他寫了《自淇[8]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第九首說: 朝從北岸來,泊船河南浒[9]。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10]。
園蔬空寥落,産業不足數。
這裡前四句是作者自叙,後六句轉述農民訴苦的話,可以看出農民在旱災和重稅壓迫下的貧困生活景象。
但是作者最後所感慨的卻是“尚有獻芹[11]心,無由見明主”。
顯然他認為解救農民的痛苦,隻有向皇帝獻策,而“天高皇帝遠”,他隻有徒喚奈何。
另外,他在《東平路中遇大水》一詩中描寫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一帶農村遭逢水災的慘象說: 傍沿钜野澤[12],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糜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瀾,西成[13]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14]聲啾啾。
乃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着,野老生殷憂。
他所以能夠寫得這樣驚心動魄,是和他的生活經驗分不開的。
高适對待人民的态度,還流露在另外一首《封丘作》裡。
《封丘作》是高适在作封丘縣(今河南封丘)尉時寫的,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表現内心矛盾痛苦的詩,主題思想并不在同情人民。
可是縣尉主管縣裡的治安,兼負責征糧征稅。
這樣的小官原是給統治階級作爪牙,直接去欺壓人民的。
高适最初作封丘尉時,“隻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當時認為封丘是個小縣,沒有
這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曆史上變化最劇烈的一段,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大都反映在豐富多彩的盛唐詩歌中。
一、盛唐詩歌的主要特點 就初、盛、中、晚四個時期來說,盛唐時期最短,傑出的詩人卻最多,特别是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詩篇更是放出異樣的光芒。
從詩歌的題材上來講,盛唐詩歌的内容最廣闊。
從詩歌的體裁上來講,也要推盛唐詩歌最為多樣化。
無論是五古、七古、樂府、歌行,或者是五、七言近體詩,都有特别擅長的大家,尤其是杜甫,更是無體不善。
盛唐詩歌,從内容到形式,從風格流派到創作方法,都表現了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在天寶末年以前,殷璠(fán)在編一部當代詩選《河嶽英靈集》時,就已經初步指出了盛唐詩歌的基本特點。
他在這個選本的《集論》裡提出選錄詩歌的标準說:“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漢獻帝年号)為傳,論宮商則太康(晉武帝年号)不逮。
”這裡所謂的“文質半取”,是說内容與形式并重,“《風》《騷》兩挾”是說繼承《詩經》和《楚辭》的傳統,既具有《詩經》《風》、《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具有《楚辭·離騷》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
“言氣骨則建安為傳”是說繼承建安時代詩歌的“風骨”,也就是上引陳子昂《修竹篇序》裡所說的“漢魏風骨”;“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則是指盛唐詩歌的聲律諧和為晉、宋所不及。
這幾句話雖然不能全面概括盛唐詩歌的實質,卻基本上抓住了唐代詩歌的主流。
隻是這時他沒有選錄杜甫詩,在對盛唐詩歌主要特點的認識上,還嫌深度不夠。
今天看來,盛唐詩歌的特點,除去思想内容、題材、體裁、風格流派、技巧的多樣化以外,更主要的是它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在盛唐詩歌中,除去李白、杜甫的詩篇具有重大意義以外,其餘的許多詩人,可以大體上根據他們所擅長的題材和主要的風格特點,分成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兩個主要流派。
但這絕不意味着盛唐詩歌的内容隻限于這兩方面,也不意味着擅長山水田園詩的就不寫邊塞詩,像李白、杜甫就是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都寫得好,而且他們的成就還不限于這兩方面。
二、邊塞詩派 邊塞詩是唐代邊塞生活的反映。
唐代的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帝國,随着國勢的強盛,和歐亞各國及國内各個民族之間加強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但也發生了一些民族矛盾。
邊塞戰争是由民族矛盾所引起的。
由于邊塞戰争的頻繁,盛唐的邊塞生活成為許多詩人所經常歌詠的題材。
它的主題已經不限于民族矛盾,而牽涉到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
其中也包含有對邊塞風光的描繪。
所以邊塞詩本身的内容是豐富多彩的。
在邊塞詩派當中成就最高的是高适和岑參,因此有人把邊塞詩派叫作高岑詩派。
高适(702?—765),滄州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人。
他早期家境貧寒,曾經随軍到東北塞外征過契丹,有親身的邊塞生活的體驗。
壯年在梁、宋(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漫遊,過着落拓潦倒的生活,曾一度“求丐自給”(見《舊唐書》本傳,意思是靠向别人求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他在客遊梁、宋時寫的《别韋參軍》詩裡說:“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可見就在他落魄失意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向上爬到統治集團裡的念頭。
但是他“兔園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良苦”。
由于他早期在生活上接近勞動人民,又曾參過軍,他的邊塞詩就比其他的詩人寫得深刻。
《燕歌行》雖然是他比較早的作品,卻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傑作。
詩說: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chán)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1],胡騎憑陵[2]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3]塞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4]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5]應啼别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6]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7]! 這首詩描寫的是在幽薊(今北京通州一帶)間所進行的連年戰争,雖然這些戰争基本上是正義的,然而長期的拉鋸戰卻給士兵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作者在這首詩裡反映的既有民族矛盾,也有階級矛盾。
他筆下所刻畫的士兵是英勇的,犧牲也是慘烈的。
廣大戰士雖然以國家安危為重,和敵人作你死我活的白刃戰,而帳下的将軍,卻還在那裡歌舞陶醉,拿士兵的生命來邀取自己的軍功。
結果本來可以早日結束的戰争,卻長期拖延下去。
這首詩開始,士氣是昂揚的。
從第二段“山川蕭條”起,情調突然變化,用鮮明的階級對比,顯示了戰争的艱苦性,以及戰士的思鄉情緒。
到末尾一段(“相看白刃”)又歌頌了戰士的英勇,并為他們的痛苦進行了呼籲。
這些地方都顯示出作者對士兵的同情,和對将帥的抨擊。
這首詩雖然是樂府的歌行體,但中間運用了許多的律句,作者把許多整齊的排比、對偶,用首尾的散行句法把它貫串起來,顯得音節非常和諧。
這樣的詩既有歌行體的生動活潑,又具備律詩的整齊美。
高适的邊塞詩,有的用七言絕句的形式來寫,也很雄壯。
例如《别董大》開頭兩句“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寫的是黃昏景色,但是在暮色蒼茫、風雪交加之中,詩人并沒有傷感落淚,而陡然一轉,迸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表現出作者胸襟開闊,和那種纏綿悱恻的送别詩迥然不同。
高适在飄泊于梁、宋的時期,有些作品反映了農民的疾苦。
他寫了《自淇[8]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第九首說: 朝從北岸來,泊船河南浒[9]。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10]。
園蔬空寥落,産業不足數。
這裡前四句是作者自叙,後六句轉述農民訴苦的話,可以看出農民在旱災和重稅壓迫下的貧困生活景象。
但是作者最後所感慨的卻是“尚有獻芹[11]心,無由見明主”。
顯然他認為解救農民的痛苦,隻有向皇帝獻策,而“天高皇帝遠”,他隻有徒喚奈何。
另外,他在《東平路中遇大水》一詩中描寫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一帶農村遭逢水災的慘象說: 傍沿钜野澤[12],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糜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瀾,西成[13]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14]聲啾啾。
乃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着,野老生殷憂。
他所以能夠寫得這樣驚心動魄,是和他的生活經驗分不開的。
高适對待人民的态度,還流露在另外一首《封丘作》裡。
《封丘作》是高适在作封丘縣(今河南封丘)尉時寫的,這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表現内心矛盾痛苦的詩,主題思想并不在同情人民。
可是縣尉主管縣裡的治安,兼負責征糧征稅。
這樣的小官原是給統治階級作爪牙,直接去欺壓人民的。
高适最初作封丘尉時,“隻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當時認為封丘是個小縣,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