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唐詩歌的新陳代謝

關燈
[25],風煙望五津[26]。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是送别之作。

    詩一開頭點明送别的地點是在長安,接着點明杜少府(對縣尉的尊稱)上任的地方遠在四川。

    中間兩聯都在安慰對方,從思想上來開導他。

    先說兩人都是宦遊四方,分别也就不足為奇;再說形體上雖然分别,精神上還是聯系的。

    隻要知道還有知己存在海内,盡管相隔天涯,實際上也就和鄰居一般了。

    所以不需兒女情長地在送别的路上涕淚沾巾。

    詩中五、六兩句是全詩主幹,也是曆來傳誦的名句。

    這兩句表示真摯的友誼不會因空間的隔離而削弱。

    末聯有安慰也有勸勉。

    全詩都表現了作者曠達爽朗的胸襟,沒有一點凄苦悲傷的情調,思想比較健康。

     在“四傑”中,因為身世的不幸,也有愁苦之作。

    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27]蟬聲唱,南冠[28]客思深。

    那堪玄鬓[29]影,來對白頭[30]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在武則天當權時,曾上書言天下大計,觸怒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這首詩是他在獄中作的。

    這是一首帶有象征性的詠物抒情詩,駱賓王把一腔悲憤沉痛的心情都寄托在詠物之中。

    第五、六兩句說霧露太重,蟬就不易高飛遠去;風吹得太多,蟬的叫聲就易于消失,言外之意是說環境惡劣,自己不能有所作為。

    末聯說沒有人相信自己心地的高潔,正因為沒有人了解自己,所以這首詩的序文裡才有“感而綴詩,贻諸知己”的話。

     以上這兩首都是比較成熟的五言律詩。

    兩詩都在首聯用對起法。

    所不同的是《在獄詠蟬》的二、三兩聯對仗都很工整,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第二聯采用的則是順接法。

     楊炯的五律,以《從軍行》為最有名。

    詩說: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31],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32],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33],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寫一個愛國志士投筆從戎的形象,反映了初唐許多讀書人想到邊疆立功的壯志,也表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豪爽的心情。

    而且對仗工整,音韻铿锵,在形式上也是比較完美的。

    楊炯還有《紫骝馬》一詩,用的也是樂府舊題,實際是用五律寫的邊塞詩,内容是寫遊俠生活和立功邊疆的願望。

     五律之外,王勃還寫了幾十首五言絕句,寫風景,寫行旅的艱辛,寫對親友的懷念等等。

     “四傑”和沈、宋同時,因為身世和政治地位不同,在詩的創作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在推廣五言律詩方面還是有共同之處。

    隻是“四傑”不像沈、宋的多數詩篇那樣内容空洞。

     三、陳子昂的複古與革新 當宮體詩正在武則天的宮廷上盛行之時,一個從四川出來的陳子昂(661—702)走上了文壇,他是一個具有豪俠氣概的人。

    他雖然也歌頌武則天政權,卻不同意沈、宋那般人的作法。

    他在《修竹篇序》裡說:“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常暇時觀齊、梁間詩,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詠)歎。

    ”他認為齊、梁以來的詩,都是堆砌大量的華麗詞藻,而内容空洞,沒有理想,沒有寄托。

    從《詩經》的《風》、《雅》以來所運用的比興手法,都已成為絕響。

    至于漢、魏詩歌中那種具有感染力的雄健的詩篇,則是從晉、宋以來就失傳了。

    從這段話裡,可見他認為作詩要有“風骨”,就是要具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修竹篇序》)的雄健風格;要有“興寄”,就是通過比興的手法來寄托一種理想。

    這樣的詩,顯然是和形式主義的宮體詩針鋒相對的。

     他的詩歌創作實踐和他的詩歌創作理論是一緻的。

    在《陳子昂集》的一百多首詩裡,幾乎沒有應制詩,律詩也比較少。

    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都是五言古詩。

    《感遇三十八首》不是一時之作,内容不同,其中的思想高度、藝術造詣也不一緻,但總的說來,都是學習阮籍的《詠懷》詩。

    《感遇》詩所寫的是對于他遭遇到的事情所生發的感觸。

    其中每一首詩都各自獨立,卻沒有單獨的題目,後來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就是學習這種寫法的。

     在《感遇三十八首》中像“蘭若生春夏”、“本為貴公子”、“蒼蒼丁零塞”、“丁亥歲雲暮”等都是有名的。

    前二首抒寫的是個人身世和理想,後二首則是反對非正義戰争的邊塞詩。

    現在我們看看《感遇》詩的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34]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35]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袅袅[36]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全詩都是用比興的手法,來寄托身世之感。

    他用澤蘭、杜若這類香草來比喻自己的高潔。

    然而他這幽深孤獨的品質,卻使林色為之一空(“空”與“冒”對,都是動詞)。

    而轉眼秋風一來,“歲華搖落”,雖有出人頭地的壯志,能有什麼成就呢? 陳子昂出川以後,是希望能夠一鳴驚人,出人頭地的。

    陳子昂想為國家做一番事業,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