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詩興盛的原因

關燈
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摸索、調整、淘汰,到了唐朝,四聲的區分就合并成平、仄兩類:平聲就是四聲中原有的平聲,仄聲則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而八病經過淘汰,還保留了雙聲疊韻、句法整齊、隔句押韻以及在一首短詩内不犯重字等規定,而逐漸形成了律詩。

     漢魏六朝的詩歌,主要是五言詩。

    這是根據漢魏六朝詩歌的内容,适合當時語言發展的特點,在《詩經》的四言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可是由于詩歌的思想内容逐漸複雜化,語言結構跟着起了變化,六朝詩人已經寫了一些七言的詩歌。

    到了唐朝,由于詩歌的内容更加豐富,五言的結構,有時不能很好地表達日益複雜的形象和思想内容,于是七言詩大量産生,并且在五言律詩的基礎上形成了七言律詩。

     律詩是在唐初才形成的,所以唐人把律詩叫作“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除去包括律詩以外,還包括五、七言絕句。

    像絕句這樣的四句小詩,本來在唐朝以前的民歌和文人詩裡都早已存在了,不過六朝的絕句不講究平仄對仗。

    到了唐朝,絕句受了律詩的影響,也有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了。

     律詩、絕句這種新興的詩體,引起唐代詩人極大的興趣,幾乎每位詩人都願嘗試一下這類形式新穎的詩。

    近體詩格律嚴密,整齊勻稱,而又聲調抑揚起伏,富于形式美。

    在實際創作時,詩人并不完全嚴格遵守這些規律,有伸縮的餘地,這使得寫近體詩的人體會到整齊勻稱、抑揚起伏的形式美以外,還有一定的自由,不緻于束縛他們的手腳。

    所以寫近體詩很快地成為當時的風尚,近體詩也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

    這對鍛煉藝術技巧、繁榮詩歌創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古體詩的新變: 唐詩除去新興的“近體詩”以外,還有許多古老的樣式。

    那種學習漢魏六朝五言詩和樂府詩的作品,都叫古體詩、古風或古詩。

    古詩是針對近體詩而言的。

    漢魏六朝的古詩,以五言占絕大多數;到了唐朝則七言古詩大為盛行,和五言古詩成了兩條并行的渠道。

    在七言古詩中還有歌行體。

    這種歌行體的古詩變化很多,有隔句用韻的,也有句句用韻的;有四句換韻的,也有兩句三句一換韻的。

    一般說來,七言詩比較清新流暢,而五言詩則比較典雅莊重。

    詩人可以根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調來選擇适當的形式。

    而且從近體詩形成以來,古體詩也受到律詩的影響,有時在一首古詩中摻雜了一些對仗工穩的律句,例如高适的《燕歌行》就幾乎全是用律句組成的,白居易的《長恨歌》也用了大量的律句。

    這樣“入律”的古詩,在情調和音節上就和“不入律”的古詩有所不同了。

     唐人的古體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樂府詩,這些樂府詩隻是沿用漢魏六朝樂府的古題,并不能夠入樂,也不能唱。

    至于這類樂府詩的内容,則有的是和漢魏六朝樂府的古題大體一緻的,如《出塞曲》總是有關于邊塞生活的。

    另外有一類樂府詩,則是古題新意,題目雖然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而内容卻和樂府古題毫無關系,像李白的《丁都護歌》,描寫的是船夫拉纖的艱苦,和丁都護毫無關系。

     另外還有一種反映現實生活、諷刺朝政的樂府詩,寫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用的題目也是新創的,白居易把它叫作《新樂府》。

    這種新題樂府雖然還是樂府的情調,卻和過去的古樂府沒有多少聯系了。

    這類新樂府一經多人的試驗,就形成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

    這類樂府詩有它獨特的風格,也有時納入律句。

    于是就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用詩歌進行諷刺的工具。

     以上所談的唐詩在表現形式方面的許多變化,主要是由于六朝時期的舊的比較簡單的詩歌形式已經不能适應唐詩的豐富多彩的内容而引起的。

    有了新的和内容相适應的形式,才會有更加多樣化的風格。

    唐詩的題材一直在擴大,它的表現形式也一直在變,在發展。

    有了上面所說的那些社會因素作為條件,然後通過詩歌本身的矛盾發展,才有了唐詩這樣輝煌的成就。

     *** [1]租:田賦。

    庸:力役。

    調(diào):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