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詩興盛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此外,像繪畫、音樂、書法、舞蹈的繁榮,無論對詩歌内容的豐富,詩歌技巧的提高和詩歌的廣泛流傳,都是有促進作用的。
二、詩歌本身的發展 外因通過内因而起作用,具體到唐詩來說,以上所舉的那些社會因素,也要通過詩歌本身的發展來起作用,才能促成唐詩的高度繁榮。
唐詩擺脫了梁、陳宮體詩的靡靡之音的束縛,從過去宮廷貴族狹隘的生活圈子中解放出來,豐富了詩的思想内容,擴大了詩的社會意義。
唐詩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唐詩的創作方法也是多樣化的。
唐代的詩人既從《詩經》和漢魏樂府中吸取了現實主義的精神和表現手法,也從《楚辭》中吸取了浪漫主義的精神和表現手法。
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從《詩經》中的“風詩”開始的,其中的民歌如《伐檀》、《碩鼠》、《氓》等,就是優秀的代表。
到了漢魏的樂府詩,現實主義的内容和表現手法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像《孔雀東南飛》那樣的長篇傑作。
但是這種優良傳統,在六朝文人的詩篇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杜甫繼初唐詩人陳子昂之後,發揚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并為中唐以後的詩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把現實主義推到更為成熟的階段。
像白居易所提倡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等口号,就是遠法《詩經》,近效杜甫,又從自己的創作經驗中,總結出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
屈原的《楚辭》是我國文人所創造的浪漫主義傳統的第一個高峰。
從西漢到唐初,浪漫主義傳統在民歌和文人創作中也不斷發展。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
在他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像在《離騷》中所構造的那種奇幻的境界,也常常可以讀到類似《楚辭》的帶有“兮”字的句調,如《夢遊天姥吟留别》、《蜀道難》等。
而中唐詩人李賀的創作,則主要地學習《九歌》,從他的名作《雁門太守行》中很顯明地可以看出《九歌·國殇》的影響。
在唐人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上義這兩種創作方法的具體結合,有主有次,有隐有顯。
至于唐詩的風格,也不是毫無所承。
大抵南朝的民歌清新婉約、曲折纏綿,特别是《吳聲》、《西曲》,如《子夜四時歌·秋歌》“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指月光)”就是典型的例子。
北方的民歌,則大抵粗犷豪邁、剛勁雄渾,如《敕勒歌》“敕勒(古代北方民族名)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遊牧民族的帳篷),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漢魏六朝以來的文人詩歌,在風格和表現形式上對于唐詩都有過貢獻。
例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等等每句用韻的格式,對于唐詩的七言歌行體有一定的影響。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靜夜思》),杜甫的“河漢聲西流”(《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就是從曹丕《燕歌行》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變化而來。
杜甫在《春日憶李白》詩中評論李白詩的風格說:“清新庾開府(像北朝詩人庾信),俊逸鮑參軍(像南朝詩人鮑照)。
”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中自道作詩的甘苦說:“頗學陰(陳朝詩人陰铿)何(梁朝詩人何遜)苦用心。
”以上幾方面在不同程度上的結合,造成了唐詩風格上的百花齊放。
唐詩總的傾向是反對齊、梁的形式主義的;但也從齊、梁以來的文人詩歌學習了許多表現形式和藝術技巧。
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說: 1.近體詩的形成: 六朝的文人詩,從南齊永明(483—493)年間以來,由于沈約等人的提倡,就講究在詩裡調協四聲,避免“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這種“聲律論”,雖然因為過多的硬性規定,曾遭到齊、梁一部分文人(如鐘嵘)的反對,但是其中有些方面卻合乎語言聲調自然發展的規律。
經
二、詩歌本身的發展 外因通過内因而起作用,具體到唐詩來說,以上所舉的那些社會因素,也要通過詩歌本身的發展來起作用,才能促成唐詩的高度繁榮。
唐詩擺脫了梁、陳宮體詩的靡靡之音的束縛,從過去宮廷貴族狹隘的生活圈子中解放出來,豐富了詩的思想内容,擴大了詩的社會意義。
唐詩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唐詩的創作方法也是多樣化的。
唐代的詩人既從《詩經》和漢魏樂府中吸取了現實主義的精神和表現手法,也從《楚辭》中吸取了浪漫主義的精神和表現手法。
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從《詩經》中的“風詩”開始的,其中的民歌如《伐檀》、《碩鼠》、《氓》等,就是優秀的代表。
到了漢魏的樂府詩,現實主義的内容和表現手法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像《孔雀東南飛》那樣的長篇傑作。
但是這種優良傳統,在六朝文人的詩篇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杜甫繼初唐詩人陳子昂之後,發揚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并為中唐以後的詩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把現實主義推到更為成熟的階段。
像白居易所提倡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等口号,就是遠法《詩經》,近效杜甫,又從自己的創作經驗中,總結出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
屈原的《楚辭》是我國文人所創造的浪漫主義傳統的第一個高峰。
從西漢到唐初,浪漫主義傳統在民歌和文人創作中也不斷發展。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
在他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像在《離騷》中所構造的那種奇幻的境界,也常常可以讀到類似《楚辭》的帶有“兮”字的句調,如《夢遊天姥吟留别》、《蜀道難》等。
而中唐詩人李賀的創作,則主要地學習《九歌》,從他的名作《雁門太守行》中很顯明地可以看出《九歌·國殇》的影響。
在唐人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上義這兩種創作方法的具體結合,有主有次,有隐有顯。
至于唐詩的風格,也不是毫無所承。
大抵南朝的民歌清新婉約、曲折纏綿,特别是《吳聲》、《西曲》,如《子夜四時歌·秋歌》“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指月光)”就是典型的例子。
北方的民歌,則大抵粗犷豪邁、剛勁雄渾,如《敕勒歌》“敕勒(古代北方民族名)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遊牧民族的帳篷),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漢魏六朝以來的文人詩歌,在風格和表現形式上對于唐詩都有過貢獻。
例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等等每句用韻的格式,對于唐詩的七言歌行體有一定的影響。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靜夜思》),杜甫的“河漢聲西流”(《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就是從曹丕《燕歌行》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變化而來。
杜甫在《春日憶李白》詩中評論李白詩的風格說:“清新庾開府(像北朝詩人庾信),俊逸鮑參軍(像南朝詩人鮑照)。
”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中自道作詩的甘苦說:“頗學陰(陳朝詩人陰铿)何(梁朝詩人何遜)苦用心。
”以上幾方面在不同程度上的結合,造成了唐詩風格上的百花齊放。
唐詩總的傾向是反對齊、梁的形式主義的;但也從齊、梁以來的文人詩歌學習了許多表現形式和藝術技巧。
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說: 1.近體詩的形成: 六朝的文人詩,從南齊永明(483—493)年間以來,由于沈約等人的提倡,就講究在詩裡調協四聲,避免“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這種“聲律論”,雖然因為過多的硬性規定,曾遭到齊、梁一部分文人(如鐘嵘)的反對,但是其中有些方面卻合乎語言聲調自然發展的規律。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