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詩興盛的原因

關燈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代。

    一提到唐詩,我們就不知不覺回想起許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名句來。

    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珍貴的遺産,千餘年來它影響了許多文學樣式,成為學習詩詞的人吟詠的典範。

    到了今天,無論是研究古典文學的專業人員、青年學生,或廣大的業餘文學愛好者,沒有不喜歡唐詩的。

    無論新詩人或古典詩詞作家,也沒有不從唐詩裡吸取營養的。

    唐詩不僅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精華,就是在整個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地位非常高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們給全世界的文學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唐詩畢竟是封建時代的遺物,就是優秀詩人、甚至偉大詩人的作品,必然有精華也有糟粕。

    我們今天來學習唐詩,決不能無批判地全盤接受,就是大作家的優秀詩篇,也需要批判地繼承。

    這樣才是正确地對待我國詩歌遺産的态度。

     唐詩所以這樣繁榮昌盛,是由于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種種因素,通過詩歌本身的發展所形成的。

     一、社會因素 促使唐詩興盛的原因,首先是經濟的繁榮。

    隋末農民起義之後,六朝以來人身依附的封建關系大大地削弱了,許多奴隸擺脫了人身隸屬,地主和佃客的關系則大大發展起來。

    而且由于起義軍沉重地打擊了豪門地主,瓜分了他們的财産,封建剝削較前減輕,廣大農民辛勤勞動,發展了生産,繁榮了社會經濟。

     唐朝統一全國之後,有鑒于隋朝的迅速滅亡,采取了一些補偏救弊的措施,實行了均田制。

    貞觀(太宗年号,627—649)年間,社會生産有了一定的恢複,封建政治比較上軌道,階級矛盾有所緩和。

    租、庸、調[1],稅法的實施,使賦稅、徭役負擔減輕了一些,勞動人民的處境也有所改善。

    正由于這一系列生産關系的調整變化,唐代迅速強大起來。

    從唐初,經過一百多年,到玄宗開元時期,經濟的繁榮達到了頂點。

    杜甫在《憶昔》第二首中回憶當時的盛況說: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皆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由于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由于對外交通的發達,亞洲各地都非常向往中國,因而唐帝國成了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當時亞洲商人都來華貿易,許多國家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到長安來學習。

     在政治方面,首先是國勢強大,形成了人民的自豪感。

    再就是全國統一,交通便利,使南北文化、中外文化都得到廣泛的交流融合的機會。

    有大量的詩人,飽覽了邊塞的風光,這使他們的生活面擴大了。

     由于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昌盛,才會有更多的人從事于詩歌的創作與欣賞,也才能推動文學藝術的全面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不像漢朝那樣把儒家定于一尊。

    李唐王朝自稱是道家創始人李耳的後代,提高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也讓輸入中國的佛教自由傳播,這樣就活躍了詩人的思想。

     唐承隋制,實行科舉。

    唐太宗最初的目的,本在牢籠知識分子,但由此卻使中下層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比過去更能自由地發展。

    他們用詩歌來反映多方面的現實生活。

    這樣,詩歌從宮廷和少數貴族文人手中解放出來,擴大了内容,加強了和生活的聯系。

    而主要的則是中小地主階級出身的文人為了争取政治地位,與豪門地主以及貴族統治階級有一定的矛盾。

    他們在與豪門地主以及貴族階級進行鬥争時,往往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反映人民的痛苦,因而他們的呼聲符合了人民的利益。

    這一類比較進步的詩人,由于生活上比較接近平民,對人民的生活了解得比較深切,因而能運用辛辣的詩筆,反映出當時的黑暗社會,反映出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比較次要的原因還有,唐朝前期的幾個統治者愛好詩歌,科舉亦以詩賦取士,雖然他們所提倡的并不是具有民主性的詩篇,試帖詩中也沒有好詩,但是統治者的提倡,對于詩歌的繁榮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唐朝廣大人民愛好詩歌已形成了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