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報界之現狀

關燈
有讀書之暇,多與以薪,使無生計之憂。

    倘能實行年功加俸之制,則人自不至見異思遷,視報館如傳舍矣。

     第九節 附刊與小報 音樂會與跳舞會不多有,戲園與遊戲場喧嚣龌龊特甚,當此社會設備不完美之時,凡有文字知識者,舍讀日報副張以調節其腦筋外,幾别無娛樂之可言。

     今日各報之副張,果能應此需要否?或偏于舊,一意模仿古人作品;或偏于新,有類學校講義。

    下焉者,則搜羅新奇之事物,謂姑志之以供博物學家之研究,非失之荒唐,即失之滑稽。

    是編者欲供讀者以娛樂,而結果适得其反。

     吾意副張之材料,必以文藝為基礎,如批評、小說、詩歌、戲曲與新聞之類,凡足以引起研究之興味者,均可兼收并蓄,而要在與日常生活有關,與讀者之常識相去不遠。

     歐戰以後,一切社會制度,皆入于懷疑之狀态。

    此後須另覓新知識,為生活之指導。

    于是報紙上時見讨論學問之文,而周刊遂應運而生。

    每館少者一二種,多者六七種。

    大率政治問題雖足以一時引起全國人之視線,然社會分子複雜,未必盡有關系。

    報紙為力避單調之弊,與迎合各方面讀者計,每周供給以專門之材料,亦時勢所要求也。

     日報與雜志,隻供人以趣味,研究學問須用書籍,此通論也。

    然我國雜志不多,專門之雜志尤少,于是周刊又兼有一部分之雜志工作。

    關于宗教、哲學、科學、文學、美術等,乃幾無所不包。

    然二者性質終屬不同,蓋專門雜志務求其深,周刊務求其廣,且須力避教科書之色彩也。

     圖畫為無音之新聞,不識字者亦能讀之。

    故在各種周刊中,以圖畫周刊為最受讀者歡迎。

     我國報紙,每逢雙十節與新年,必增出若幹紙,述一年中之經過與希望,今已成為一種風氣。

    鑒往知來,綢缪未雨,其意未可厚非也。

     京師為人文淵薮,其中有思想高超,研究深密,發為文章,投諸報紙者,雖片語隻字,都覺可觀。

    以言附刊之精彩,舉國無其匹也。

     報館因紀念而出之書籍,有《時報》新屋落成紀念冊,《申報》五十年紀念冊,《新聞報》三十年紀念冊;其中以《申報》五十年紀念冊為材料最豐富而又精彩。

    關于報紙者,有《時報》之《世界報紙大觀》。

     與大報副張颉颃者有小報,以其篇幅小故名。

    其上焉者,亦自有其精彩,未可以其小而忽之也。

    戊戌以後,《笑林報》《世界繁華報》等,踵《時務報》等而起,文辭斐茂,為士夫所樂稱。

    今則北京之《春生紅》、上海之《晶報》等,均銷數甚暢,不讓大報。

    其優點乃在能紀大報所不紀,能言大報所不言,以流利與滑稽之筆,寫可奇可喜之事,當然使讀者易獲興趣。

    惟往往道聽途說,描寫逾分,即不免誨淫誨盜之譏。

    若夫攻讦陰私,以尖刻為能,風斯下矣。

     第十節 圖畫與銅版部 文義有深淺,而圖畫則盡人可閱;紀事有真僞,而圖畫則赤裸裸表出。

    蓋圖畫先于文字,為人類天然愛好之物。

    雖村夫稚子,亦能引其興趣而加以粗淺之品評。

    英國名記者北岩氏謂圖畫為無音之新聞,最能吸引讀者而推廣一報之銷路,誠至論也。

     我國報紙之有圖畫,其初純為曆象、生物、汽機、風景之類,镂以銅版,其費至巨。

    石印既行,始有繪畫時事者,如《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書畫譜報》等是。

    惜取材有類《聊齋》,無關大局。

    迨《民立》《輿論》《時事》《太平洋》等畫報出,乃漸有進步,有時諷刺時局,可與大報相輔而行。

    惟描寫未必與真相相符,猶是一病耳。

    自照相銅版出,與圖畫以一大革新。

    光複之際,民軍與官軍激戰,照片時見于報端。

    圖畫在報紙上地位之重要,至此始露其端。

    近則規模較大之報館,均已設有銅版部,圖畫常能與有關之新聞同時披露,已于時間上争先後,乃可喜之現象也。

     銅版部之設備,最要者為照相房與暗室。

    其用具則有照相架、鋸床、鑽床、刨床等。

    照相架每具約四百元,自制者僅百五十元左右,但對光常不甚準确。

    鏡頭每枚自百五十元至三百五十元,銅版則有六十五線、八十五線、百線、百三十三線之分,價各不同。

    報紙質粗,宜用六十五線與八十五線;道林紙質細,宜用百線與百三十三線。

    如夜間制版,須用鎂燈,每盞約二百元。

    至在外間照相之六寸快鏡,合于報館用者,每具約二百元。

    由照相起至制成銅版止,其時間常需二小時半。

     民國九年,《時報》創《圖畫周刊》,注意中外大事,印以道林紙,是為我國有現代畫報之始。

    近北京《晨報》亦發行《星期畫報》,注意時事與藝術,皆取材嚴謹,足以引起國民之美感。

    吾意畫報之精彩,第一在印刷清晰,圖畫則必取生動者。

    一片之優點何在,須能表而出之。

    至材料之時時變易,排列之參差有緻,又其次焉者也。

     圖畫之色澤濃淡不分者,如地圖表解之類,可制鋅版,凡善制銅版者必優為之。

    近來各報館銅版部,有以代制銅版鋅版為業者,其收入亦頗豐,借以減輕銅版部之支出。

    惟本報上之圖畫反不多見,舍本逐末,則未免有失設部之意耳。

     新聞照相,在取得一事之要點,與普通照相之專供紀念者不同。

    歐美報館,均有照相隊,其搜羅材料之能力,常與記者并駕齊驅。

    我國報館,今尚未知養成此種專材,故多與照相館合作。

     歐美以供給照相于報館為業者,其規模極大。

    蓋各報莫不重視圖畫,其需要至廣也。

    數年前,北京曾有人組織“中央寫真通信社”,每月平均送稿八次,每月取費十元,其材料頗合報紙之用。

    惜各報多無銅版部之組織,訂購者不過數家,故未能持久。

    近上海亦有人拟組“攝影通信社”,但以費绌,至今尚未送稿。

    茲錄其章程如下,以供參考: 上海“攝影通訊社”章程 本社專事攝制時事、裝飾、風景、風俗、藝術(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舞台劇、電影劇)以及種種影片,以便本外埠各報及各雜志之采取。

     本社因采取材料手續繁簡之關系,故于每一攝成之影片上加以等級,并定相當之價格如下(見下頁表)。

     影片業經選定,即須将款付足。

     影片如已選定,及經付款手續後,不得掉換及退還。

     關于時事之照片,本社有以同一稿件分送各報者,惟能切實擔保其形式上之不同(如因瞬息間攝成而無重攝機會者不在此例)。

     按月特約者,本社每日下午六時以前将稿件送到,稿費每逢陽曆月底清算。

     本社除上列辦法外,亦能受人特别約定,指攝任何事物,但除面訂手續費外,尚須收取材料及車資等費用(如在遠地,并須供給旅費)。

     本社除攝影外,尚有各種附帶事業:甲、有關時事之諷刺畫及報頭插圖;乙、評論藝術及其他簡短而有興趣之文字。

     本章程有未盡善處,得随時修正之。

     第十一節 華僑報紙 外人之經商我國者,凡聚居之處,莫不有報紙,淺言之,可以互通聲氣研究商情,法至善,利至溥也。

    華人之僑居于國外者,其數近千萬[1],則其所發行之報紙,殊有可述之價值也。

     華僑以英荷二屬為最多,故有報紙亦較早。

    [2]如新加坡之《叻報》,八打威之《華铎報》,其著者也。

    各報銷數多者二千份,少者數百紙,然其中亦有以獲利聞者,則兼營印刷之故也。

     華僑報紙之言論,大率在前清分為維新與革命二派。

    光複後,維新、革命,均失其标幟,色彩漸淡。

    未幾洪憲事起,乃又分為擁袁與倒袁二派。

    袁死,擁袁者轉而擁陳炯明,倒袁者轉而擁孫中山,互相攻擊,今猶未已。

    其他則模棱兩可,無一定之宗旨也。

     華僑報紙之難于發展其故有四:(一)華僑教育未興,生長其地者,且不識華文,故社會程度甚幼稚,非特閱報者少,即覓一有價值之新聞亦不易也;(二)編輯人才缺乏,大率執筆者,在南洋方面多系政客,美日方面多系學生,此輩來去無常,報館内部,遂時有更變;(三)某些報人成見甚深,視報紙為黨争之工具,互相攻讦,置華人生活之苦痛于不顧;(四)前清時,華僑報紙,可自由發抒意見,今外人見中國民氣之蓬勃,華僑知識之增進,乃摧殘不遺餘力。

    總之華僑無遠大之眼光,以報紙為對外之利器。

    我國果注意僑務,莫妙于由國内實業教育兩界中人,赴華僑聚居之處,創辦日報,導華僑在商業上,與外人相競争。

    政府若能創辦此種報紙,亦足聯絡祖國與華僑之感情,于華僑事業之發展上,實至有關系也。

     注釋 [1]據民國十五年四月三日《時報》載,駐外各領事報告僑民數目,約九百六十三萬四千人。

    計香港四十四萬四千六百四十四人,緬甸十三萬人,坎拿大一萬二千人,荷領印度一百八十三萬五千人,西伯利亞二萬五千人,俄國七萬一千零二十一人,澳洲二萬五千七百七十二人,美國十五萬人,菲列濱四萬二千人,馬來半島九萬三千人,爪哇二萬七千人,法領印度一百零三萬人,秘魯四萬人,朝鮮一萬人,喜浪島三千五百人,法領不拉紀魯二千人,美領愛姆一百五十萬人,其他各國屬地共十四萬三千人。

     [2]舊金山華僑,于同治十三年六月初二日,發行周報,石印,是為華僑報紙之最早者,惜不知其名。

    (見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申報》) 第十二節 通信社 因報紙上新聞材料之需要殷繁,而有通信社。

    又因世界報紙之發達,而通信社遂成大規模之營利事業,二者蓋相互為用者也。

    自今日之國際眼光觀之,報紙之銷路常為文字及地域所限,若通信社之消息,則常能間接遍及各國。

    故通信社之勢力,骎骎乎駕報館而上之。

    此各國政府所以不惜歲糜巨帑,從事于此,為外交上之利器也。

     我國人自辦之通信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國五年七月,邵振青所創之新聞編譯社是也。

    今據中外報章類纂社所調查,全國共有通信社一百五十五家,北京最多,武漢次之。

    自其數目上言,誠不為少,但實際設備甚簡,隻為一黨一派而宣傳其消息,至不為國内報紙所信任,對外更無論矣。

    其中惟胡霖(政之)所主持之國聞通信社,内部較有組織,現方于京、津、滬、漢各埠試發電報,則四年來努力之結果也。

     宣統二年,全國報界俱進會議決設立通信社,先從北京、上海、東三省、蒙古、西藏、新疆及歐美入手以次推及内地。

    [1]民國九年,全國報界聯合會又議決組織國際通信社,選派富有學識經驗之員,分赴歐美重要都會,協同該處留學生,将國際情勢,探訪調查,緩用郵告,急以電達。

    [2]所見甚遠,惜均未實行。

    外人所設之通信社,其為本國宣傳,夫人而知之。

    然我國報紙以經濟拮據,不得不用,所謂飲鸩而止渴也。

    歐戰以前,我國報紙之國外新聞,大率譯自外報。

    歐戰發生,始出資購買,與外報同日登載。

    然謂各報注意國外新聞乎,則又未必。

    平時則徒以充篇幅,有事則為人宣傳,似至今未覺悟也。

    路透電報社(TheReuterTelegraphCo.)為英人之機關,供給我國報紙以國外及太平洋之消息,而于英國事為最詳。

    其取費以報館大小為等差,每月由五元至一百七十五元。

    外人通信社中之翹楚也。

    次為東方通信社,為日本政府之機關;電報通信社,為日本政黨之機關。

    供給日本消息,而于我國北方事為特詳,其取費甚廉。

    次則蘇聯通信社為俄政府之機關,中美通信社為美人之機關。

    此外,如上海顧家宅無線電台,膠東無線電台,可接收法德二國所發之半官消息,而間接供給于各報。

    近美國聯合通信社(TheUnitedPress)已由無線電供給各西報以該國之消息,我國報紙時有譯載,但以取費甚昂,尚未購用。

     外人通信社勢力之龐大既如此,華人通信社勢力之薄弱又如彼。

    當此進退維谷之際,吾意較有力之報館,應有自助之法。

    其法維何?即由報館合組通信社是。

    [3]美國有合衆通信社(TheAssociatedPress)者,為各重要報館所合組。

    每一報館為一社員,相互的為新聞之搜集與交換,其經費因力量之大小而分任之,與普通新聞社之以新聞而營利者大異。

    今則倫敦、巴黎、柏林、羅馬、東京、北京、維也納各大都會,均有其分社,消息靈通,勢力雄厚,是我國報界所可效法者也。

     至國際間交換新聞,非有大規模之組織不可。

    且必須于國内有鞏固之基礎與信用,而後始可向外發展,得對方之尊重。

    如英之路透、法之哈瓦斯(Havas)、德之華夫(Wolff)、意之司丹法(Stefam)、澳之考比潤(Corburean)、日本之聯合、美之合衆,其所以能占世界一部分勢力者,豈一朝一夕之故哉! 注釋 [1]報界俱進會組織通信社之提案:“報館記事,貴乎詳、确、捷。

    今日吾國訪員程度之卑劣,無可為諱。

    報館以采訪之責付諸數輩,往往一事發生,報館反為訪員所利用,颠倒是非,無所不至。

    試問各報新聞,能否适合乎詳、确、捷三字?吾恐同業諸君,亦不自以為滿意,而虛耗訪薪,猶其餘事。

    同人等以為俱進會者,全國公共團體,急宜乘此時機,附設一通信機關,互相通信,先試行于南北繁盛都會及商埠,俟辦有成效,逐漸推行,俾各報館得以少數之代價,得至确之新聞,以資補助而促進步。

    是否有當,應請公決。

    ” [2]全國報界聯合會通過之組織國際通信社案:“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外交樞機,尤貴神速。

    苟應付之術少疏,斯禍患之來無已。

    千鈞一發,稍縱即逝。

    報紙為輿論代表,對于政府各種政策,皆有監督批評指導之責。

    言論必本諸記載,判斷必根于事實。

    真僞既殊,是非自别。

    是以采訪不厭其周詳,調查務求其真确,良以立言之當否,影響于國家前途之安危者,至重且大也。

    吾國報紙,歐美情勢及外交消息,類皆取材外電,彼多為己國之利害計,含有宣傳煽惑之作用,故常有颠倒是非變亂真僞之舉。

    抄載稍一不慎,鮮不堕其術中。

    而各國通信社在吾國中者,其數又多,各本其主旨,任意散布,指鹿為馬,入主出奴,混淆龐雜,取信無從。

    報紙之論評,既難期中鹄;閱者之從違,自旁皇莫定。

    将欲矯除此弊,使對外之言論趨于一緻,非自行創立一通信社,探報各國情形不可。

    惟茲事體非因循敷衍所能奏功,亦非一手一足所能為力。

    必合群策衆思,共同籌謀,始克有成。

    最近雖留法學生有巴黎通信社之設,然資力微弱,難稱完美。

    鄙意拟由全國報界聯合會醵集基金,組織一國際通信社,選派富有學識經驗之員,分赴歐美重要都會,協同該處留學生,将國際情形探訪調查,緩用郵告,急以電達,俾對外言論,有所遵循,不至為外電所左右。

    是否有當,統俟公決。

    ” [3]國聞通信社緣起及簡章:新聞紙者國民之喉舌,社會之縮影也。

    無論何國,欲觇其群衆之意志,與社會之現象,胥可于其新聞紙中得之。

    中國之有報已有年矣。

    顧其規模與勢力,恒不能與歐美日本諸國之報比拟。

    除通都大邑間有報紙足以代表一部分輿論外,即其他省會商埠亦往往不能求一比較完善之報。

    此誠國民之羞也。

    閑嘗思之,輿論之發生,根于事實之判斷。

    而事實之判斷,則系于報館之探報。

    因采訪之不周,或來虛僞之記載,視聽既淆,判斷易誤。

    輿論之根據已不确實,其不足以表現國民之真正意志,蓋無待論。

    各國報館,内部有完善之組織,外部有得力之訪員,更有通信社搜集材料為之分勞。

    其消息靈确,輿論健全,實由于此。

    中國則因報界組織不完全之故,報道歧出,真相難明。

    同在一國,而南北之精神隔絕。

    同在一地,而甲乙所傳各别。

    吾人欲謀新聞事業之改進,舍革新通信機關殆無他道。

    同人創立茲社,志趣在此。

    将欲本積年之經驗,訪真确之消息,以社會服務之微忱,助海内同志之宏業。

    創設之始,規模雖簡,而發展之途,則期懷頗遠。

    尚乞明達,賜予扶持。

    謹具簡章,即希公鑒: 第一條本社以探訪各地各界确實消息,彙集發表,以供新聞界之采擇為主旨。

     第二條本社報告,以事實為主,不加議論。

     第三條本社職員如下: 第四條本社總社設于上海。

    分社設于北京、天津、奉天、漢口、長沙、重慶、廣州、貴陽等處。

     第五條本社于總支社均特約得力通信員。

    關于各種新聞,随時以專電快信,為詳确靈敏之報告。

     第六條本社除于各外國陸續聘任專員通信外,凡各國報紙有重要消息,仍随時譯述,以供報界參考。

     第七條本社通信,在上海每日發刊兩次,外埠每日發刊一次。

     第八條本社通信價目如下: 一、私人訂閱 每月四元; 二、本埠各報訂閱 每月六元; 三、外埠各報訂閱 每月八元; 四、外埠快郵訂閱 每月十元。

     第九條本社社員均系新聞界積有經驗之士,願任外埠各報館特别通信職務。

    無論函電,均可擔任。

    其報酬應另行函訂。

     第十條本簡章 于本社成立之日實行之。

    未盡事宜,随時酌議增補。

     第十三節 報業教育 報業教育,在歐美亦甚新,矧在我國,其幼稚固不待言也。

     歐美名記者,往昔佥謂報館為最佳之報學院,實用方法,恐難于教室内教授。

    故報業教育初興之時,頗遭報界之輕視。

    然自此種人材加入報界之後,覺成績優良,遠過于未受專門訓練者,于是報界之懷疑始去,而樂與教育界攜手。

    世間有一颠撲不破之公例,即學問絕無害于經驗,而有助于經驗也。

     記者之職責至重,而社會之希望于記者亦甚高。

    然執今之報界中人,而詢其因何而為記者,如何而後成良好之記者,恐能作明了之答覆者,千百之十一耳。

    故由道德上理想上以造就報業人材,則報館不如學校;學問與經驗,兩不宜偏廢也。

     抑尤有進者,報業職業也[1];一論、一評、一紀事,須對讀者負責任,非有素養者,曷足以語此?譬之醫之處方,可以活人,亦可以殺人。

    往昔私相傳授,惟重經驗;今則非大學生不得肄習,非有卒業證書,不得為人治病。

    此無他,慎重人命而已。

    歐美名記者,固有出身于報館者,然此種人不數數見,豈足以應報界之需?故報業之必須有教育,即使有志于此者,于未入報界之先,予以專門之訓練,及關于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上之高級知識,乃尊重職業之意,豈有他哉? 報學之有人研究,不自今日始。

    然研究報學之熱度,則在歐戰後始高。

    如美國歌倫比亞(Columbia)、威斯康新(Wisconsin)等大學,夙為研究報學之最高學府,而歐戰以後研究最力者,則德國是也。

     歐戰或謂之宣傳戰,或謂之報紙戰,蓋大戰之勃發,對于報紙方面最先注意者,英國是也。

    在英國,以稱為報王之北岩爵士(LordNorthcliffe)為宣傳之領袖。

    其下有宣傳最力之二大通信社:一為英國之路透(Reuter),一為法國之哈瓦斯(Havas),此專對外宣傳者也。

    若對于國内之宣傳,則為北岩所有之《倫敦時報》(Times)與《每日郵報》(DailyMail)等。

    德國睹此情形,為之驚愕異常。

    但德國之大陸電報通信社及其所屬之宮廷派保守派同人,對于報學素未容心;雖報紙之利用,為鐵血宰相畢士麥(Bismark)所深悉而曾行之,但終不知愛好與尊重。

    故報紙之進步,當然為之阻礙。

    迨歐戰勃發,英法二國利用二大通信社,巧為對外宣傳,至是而大陸亦踵行之,然已落後一步矣。

    蓋英國有海底電線,長四十五萬開羅,而德國僅有三萬五千開羅。

    且通信社之内部組織,亦優劣迥殊。

    号稱報王之北岩又聚精會神以赴之,德人視之,實有遜色。

    故宣傳政策,謂由歐戰而開一新紀元也無不可。

     德人既于歐戰中得宣傳失敗之經驗,故革命之際,同時知研究報學之價值。

    對于報學有興味者,始有研究報學之組織。

    其後各大學均添設報學科。

    今柏林諸大學之報學科,又比較更為完美,且有報學專門學校。

    加之法科、文科、商科各分科大學内均将報學列為必修科,其意即社會之任何方面,對于報學應有正當之理解,然後對于社會之發達方有正當之引導也。

     近年我國留學歐美之對報紙有研究者,日有歸國;同時歐美之名記者,又多來我國考察,足迹所至,必有關于報紙之演講及種種讨論;而報館因營業上之發展,亦漸有改良之傾向,于是報學之在我國,遂引起興味而下一種子。

     民國元年全國報界俱進會曾提議設立新聞學校,是為我國知有報業教育之始。

    [2]民國九年,全國報界聯合會已進一步,議決新聞大學組織大綱。

    [3]惜兩會均因不久瓦解,未能見諸實行。

    民國七年,國立北京大學學生,得學校當局之贊助,設立新聞學研究會,是為報業教育之發端。

    民國九年,上海聖約翰大學于文科中,設立報學系。

    民國十年,廈門大學成立,列報學于所設八科之一。

    民國十二年北京平民大學,民國十三年北京國際大學與燕京大學,民國十四年上海南方大學等,又先後設立報學系。

    最近上海光華大學與國民大學成立,亦有報學課程。

    至是,報學乃在教育上占一位置,誠可喜之現象也。

     國立北京大學之有報學課程,已五六年于茲,為政治系四年級選修課之一。

    然該校學生之有報學興味者不少,故最近選修是科者,竟達七十人,文科法科均有之。

    每周授課二小時,教授為徐寶璜。

    去年曾新編講義,但未幾即改用其所著之《新聞學》以為課本。

    參考書指定為HarringtonandTrankenbery著之《新聞學要義》(EssentialsinJournalism);Given著之《報紙的構成》(TheMakingofaNewspaper);邵振青著之《新聞學總論》等。

    前曾發行《新聞周刊》,對于一周之新聞,為系統之紀載,下公允之評論,為中國唯一傳播新聞學識之報紙。

     上海聖約翰大學,于民國九年,由教授蔔惠廉(W.A.S.Pott)在教務會議中提議設立報學系,附于普通文科,請《密勒氏評論報》主筆畢德生(D.D.Patterson)兼任其事。

    故授課均在晚間。

    《約大周刊》(英文)亦于此時發行,編輯者即為報學系中人。

    一時選讀者達四五十人。

    校長見學生對報學至有興味,乃函告美國董事部,添聘報學教授一人。

    民國十三年,得武道(M.E.Votau)來華主任教務,于是報學課程漸多,每學期選讀者,均約五六十人。

    以教授人數太少,未設專科。

    故畢業者,仍給以文科學士學位。

     廈門大學成立于民國十年,為華僑陳嘉庚所創辦,内設八科,報學其一也。

    斯時草創伊始,教授缺乏,學生隻一人而已。

    課程與文科同,徒有其名。

    翌年夏,江浙學生負笈前往者漸多,入報學科者增至六人。

    惟學校當局重視理科,而漠視其他;報學科學生乃組織同學會,内則要求學校當局聘請主任,添設課程,購買圖書,與印刷機器;外則介紹同志,加入此科。

    民國十一年冬,學校因聘孫貴定為報學科主任。

    孫于報學頗有心得,銳意經營,報學科遂日有起色。

    不意民國十二年,發生反對校長風潮,教授九人與全體學生,宣言離校,赴滬創設大夏大學。

    于是幼稚之廈大報學科,遂成昙花一現。

     北京平民大學創辦之初,即規定設立報學系。

    民國十二年,第一屆預科畢業,該系即正式成立。

    今共有三級,學生計男百〇五人,女八人。

    聘北大報學教授徐寶璜為主任,北京國聞通信社長吳天生,《京報》社長邵飄萍等為教授。

    有自編講義者,有口授而令學生筆記者。

    學生課外組織,有新聞學研究會,有時亦至報館實習。

    其所發行之新聞學系級刊,每半月出版一次,為報學界罕有之出版物。

    [4] 北京燕京大學,于民國十三年設立報學系,分為兩級。

    最初僅有學生九人,内有女子一人,專習者隻二三人,亦有僅選讀課程之一二種者。

    然無論專習或選習,均須三年或四年級生。

    斯系聘布立登(RoswellS.Brittan)為主任,藍序(VeanonNash)等為教授。

    燕京通訊社(YenchingNewsService)為該系師生所合組,随時采集新聞,供給北京、天津、上海、漢口、香港、東京、紐約報紙十餘家。

    始僅出英文稿件,今又增出中文,均酌取稿費。

    該系本拟自出報紙,因經濟關系,尚未實行。

    但《燕大周刊》之新聞副刊,已歸該系編輯。

    該系學生有在《北京導報》(PekingLeader)及其他報館服務者,或為長期,或僅充暑期訪員。

     北京民國大學,于民國十三年設立報學系。

    惟現仍系預科,俟預科畢業,始可正式開課。

     上海南方大學,于民國十四年春,延《申報》協理汪英賓為主任,設立報學系及報學專修科。

    必修之學科凡三:報學原理及廣告原理,由汪自授,訪事學由《時報》編輯戈公振任之。

    專讀者,報學系十八人,内有女子一人,專修科五人,選讀者八十餘人,内有女子一人。

    課外則組織南大通訊社,學生分日出外采集新聞,供給本埠各報館之用,不取費。

    暑假中發生複辟風潮,報學系亦遂渙散。

    今雖尚存其名,然主持已非舊人矣。

    [5] 上海光華大學,為上海聖約翰大學反對校長之師生所組織,學程中仍有報學一課,延汪英賓為教授。

    選讀者六十餘人,文科學生居多。

    廣告學選讀者二十餘人,商科學生居多。

     上海國民大學,為上海南方大學反對校長之師生所組織,設科一仍其舊。

    報學系延戈公振講中國報學史,《商報》編輯潘公展講編輯法,《時事新報》總編輯潘公弼講報館管理,《商報》總編輯陳布雷講社論編寫。

    該系學生曾聯合光華大夏二大學報學學生,合組上海報學社,内則提倡讀書,外則參觀報館。

    學生之課作,有登載各報者,亦有兼任報館訪員者。

    專讀者六人,選讀者三十餘人。

     注釋 [1]威廉氏(W.Williams)之報業定義雲:“新聞家者,主紀錄,辨申訴,買賣新聞,判斷詞訟,保障民權,任指導又任解釋疑議者也。

    若專紀錄,則成鈔胥;專買賣,則成裨販矣。

    嚴格論之報業者,非營業也,職業也,職業之為解釋疑義者也。

    ”(PracticeofJournalism) [2]報界俱進會組織報業學堂之提案:“吾國報業之不發達,豈無故耶?其最大原因,則在無專門之人材。

    夫一國之中,所賴灌輸文化,啟牖知識、陶鑄人才,其功不在教育下者,厥惟報業。

    乃不先養專才,欲起而與世界報業相抗衡,烏乎得?且報業之範圍,固不僅在言論,凡交通、調查諸大端,悉包舉于内,而為一國一社會之大機關。

    任大責重,豈能率爾操觚?吾國報業,方諸先進國,其幼稚殊不可諱。

    一訪事,一編輯,一廣告之布置,一發行之方法,在先進國均有良法寓其間,以博社會之歡迎,以故有報業學堂之設。

    不甯惟是,且有專家日求改良,以濟其後焉。

    吾國報業,既未得根本上之根本籌畫,欲求改良,果有何道?土廣民廣,既甲于世界,若就人口及地面為标準,以設報館(先進國報館取屬人主義,滿若幹人口,應設報館一,取屬地主義者,有若幹地面,應設報館一),則尚邈乎其遠。

    通埠雖稍有建設,而勢尚式微。

    今後若謀進步,擴張之數,正未可量。

    而能勝此重負,幾何不先有以養育之?僅此寥寥有數人才,流貫交通有數之地點,其有補于國家社會之處,固屬有限。

    即對于各本業專學之前途,究如何以有操勝之權,亦未能必也。

    某也目光所及,拟于根本上改良,爰公同提議組織報業學堂,敬候公決。

    ” [3]全國報界聯合會所議決之新聞大學組織大綱: 第一條新聞大學之宗旨:(一)造就新聞專門人材,(二)促進全國新聞業之發達,(三)補助國際輿論,(四)輸入新文化。

     第二條新聞大學之成立,由全國報界聯合會選舉委員五人,擇定國内相當之大學籌備組織之。

     第三條新聞大學設立于擇定大學内,即名為某大學之新聞大學科。

     第四條新聞大學之經費,由擇定大學與本會兩方合并籌足固定基本金三十萬元,存儲生息,以作常年經費之用;以後視發達之程度,逐漸推廣。

     第五條新聞學主要學科,由大學教授會定之。

     第六條新聞大學應附設函授科,周行科,使國内現在從事新聞事業及一般有志入學而不得者,皆得受大學同等之教育,并促進社會之文化。

     第七條新聞大學審經濟之狀況,應聘請國際著有名望得各國輿論信用之新聞學大家主持教授。

     第八條謀新聞大學之發達起見;得設定各種名譽職,授與各方之熱心援助本大學者。

     第九條本大學學員之收錄,由籌備員與擇定之大學協定之。

     第十條本大綱一切應行修改,或未盡事宜,均由籌備員與擇定大學兩方協議定之。

     [4]平民大學新聞學系分年課程表: 第一學年共計十二種科目授課時間二十三小時 一、新聞學概論(2);二、速記術(1);三、經濟學(3);四、政治學(2);五、文學概論(2);六、哲學概論(2);七、民法概要(2);八、中國文學研究(2);九、英文(讀報)(2);十、日文(讀本文法)(2);十一、憲法(2);十二、文字學(1)。

     第二學年共計十二種科目授課時間二十三小時 一、新聞采集法(1);二、新聞編述法(1);三、廣告學(2);四、社會學(2);五、照相制版術(1);六、财政學(3);七、中國近代政治外交史(2);八、平時國際公法(2);九、統計學(2);十、中國文學研究(2);十一、英文(讀報)(2);十二、日文(讀報)(2);十三、文字學(1)。

     第三學年共計十一種科目授課時間二十小時 一、新聞經營法(1);二、新聞評論法(1);三、采編實習(2);四、評論實習(2);五、時事研究(2);六、現行法令綱要(2);七、戰時國際公法(2);八、中國近代财政史(2);九、現代金融論(2);十、近代小說(2);十一、英文(讀報)(2)。

     第四學年共計十一種科目授課時間二十小時 一、新聞事業發達史(2);二、特别評論法(戲評書評)(1);三、出版法(1);四、采編實習(2);五、評論實習(2);六、群衆心理(2);七、時事研究(2);八、現代各國政治外交史(2);九、現代社會問題(2);十、近代戲劇(2);十一、英文(新聞學選讀)(2)。

     [5]南方大學報學系及報學專修科規程: 目的報業,高尚之職業也。

    惟其感化人民思想及道德之重大無比,故亟宜訓練較善之新聞記者,以編較善之報章,而供公衆以較善之服務。

    報業之為職業也,舉凡記者、主筆、經理、圖解者、通信員、發行人、廣告員,凡用報章或定期刊以采集預備發行新聞于公衆者皆屬之。

    本科之唯一目的,為養成男女之有品學者,以此職業去服務公衆。

     資格(一)本系生——凡具有入系之資格,即修畢大學本科二年學程者,遵照本系學程研究期得學位者皆屬之。

    (二)專修科生——凡具有入專修科之資格,即大學預科或高級中學畢業相當程度者,遵照本專修科學程研究期得畢業證書者皆屬之。

    (三)特别生——凡無入本系或專修科之資格,并不期得學位或畢業證書,而具下列資格一項者,皆得入本系或專修科為特别生:(甲)有一年編輯之經驗,或本性近相者;(乙)國文精通者;(丙)能直接聽記英文講義者。

     學位與證書報學系生修完必修與選修各課,并滿八十學分而經畢業試驗及格時,授與報學士學位。

    報學專修科生修完必修與選修各課,并滿一百念學分,考試及格時,給與畢業證書。

    特别生選讀學程考試及格時,給與修業證書。

     課程: 第十四節 圖書館與剪報室 記者縱極淵博,絕不能将古今大小事實,一一牢記于腦中,而消息之來常甚兀突而簡單,非加以引申,則讀者将莫名其所以然。

    故足備記者之遺忘,而增加消息之價值,則圖書館與剪報室尚已。

     圖書館,國内多有之,關于圖書館組織之書籍亦不少,予不複論。

    剪報室則未之前聞,茲轉錄予在《東方雜志》所發表《剪報室之研究》一文,以資有志者之仿行。

    近北京有中外報章類纂社之發起,《時報》有刊行索引之舉,方法雖異,而其為用則一也。

     報館剪報室之研究 剪報雲者,即将一人或一事之新聞之散見于各報者,剪取而彙聚之,整理之事也。

    世事綦繁,千變萬化,忽有一事之發生,一人之出處,足以引起社會之興味者,欲借記憶之力,則事多辄緻遺忘。

    若欲翻檢舊籍,正如大海撈針,何從覓得,而新聞記者又安有如許工夫?有此剪報,早于平日預為儲蓄,則綱舉目張,一檢即得。

    其利之可言者,約有四端:一、可以省時間,二、可以得要領,三、可為新聞保存之便利,四、可為事物本原之考查。

     歐美日本大報館均有剪報室之設備,其材料之豐富,視圖書館殊無遜色。

    請分言之: 美國美國報館之剪報室,以《世界報》為最大。

    室與圖書館并列,延十餘人事其事。

    門首張以銅網,非室員絕對不許入内。

    借閱材料,則由銅網上之窗口傳遞。

    其手續與圖書館同。

    剪取之材料,大率出于各種報紙、雜志、小傳與片段之印刷品。

    每件必記其發行日期于其背面,且有兼記報紙名稱者,然後裝入一堅固之大封套内而保存焉。

     剪報之整理,大别之為二部: 甲傳記部:關于個人或個人家族者。

     乙雜部:關于其他者(文字之附有照片者,則照片亦并置封套中)。

     傳記封套以a.b.c.為順序,排列架上,在一定距離以内,間以木闆,以防封套傾側。

    此木闆較封套略高,通稱為節闆。

    每兩闆之中,通稱為一節(onesection)。

    每節闆(sectionplate)之上,必書明右方所置封套之順序。

    如右方封套之順序為Staa-Stae,則節闆所書應與之相同。

    再次一節,封套之順序為Staf-Stah,則節闆之書法亦如之。

     依此排列,檢閱頗便。

    每一節中必有一雜類封套,凡不能獨立之材料,皆入之。

    若某一人之材料不為一封套所容時,即可析而為二。

     同姓之材料,如搜集日富,亦可另置一封套。

    如其姓為Stafford,則封套即書Stafford諸氏。

     同姓之材料,如非常增加,則可以其名(Christianname)分析之,即以其名書于封套之上。

    惟此時應另立一節,節闆之上,亦應書明StaffordA與StaffordB。

    某一人之材料,若收納日富,則以其事實之不同而分置于各封套中,如哈禮門(HarrimanE.H.)者,美國之有名人物也,其材料至可别之如下列: 家庭、親眷、交遊、健康、運動、旅行、政見、演說、報紙上之談話,與羅斯福、與太平洋鐵路、與伊裡諾中央鐵路、與芝加哥鐵路、與紐約中央鐵路、與大北保險公司鐵路、鐵路以外之商業、與内地商業之關系,鐵路以外實業之收入,保險投資之證據,Alaska長途旅行,Harriman之不正行為,Harriman之夫人,《世界報》論說照相雜類(Harriman系之利害)。

     由此觀之,僅HarrimanE.H.一人,已需封套二十餘枚。

    推而至于威爾遜、哈定、羅斯福諸氏,則其量當更夥矣。

     以上關于傳記部剪報之整理,可再概括說明如下: 甲、一人之材料适可置一封套。

     乙、一人之材料日多,可分置二封套至數十封套。

     丙、數人之材料适可置一封套。

     丁、數人之材料日多,可分置二封套或二封套以上。

     今請進而言雜部剪報。

     雜部剪報,析為三十餘類(division),每類又因材料之多寡,而析為若幹節,每節更因題目(subject)之異而析為若幹封套焉。

     《世界報》之分類如下: 1雜類(報紙葬儀),2宗教(婦人),3社交(運動及娛樂),4總會(club及會),5犯罪,6裁判(刑罰慈善),7動物,8教育,9學藝(文藝科學),10醫學,11公共事業,12紐約市,13紐約州,14其他各州,15歐洲,16亞洲,17其他諸國,18人種及蠻人(水陸),19災害,20政治,21政府,22國際關系,23海軍,24遊艇,25船,26鐵路(鐵路雜類),27市街鐵路及其他交通,28勞動,29公司,30商業。

     第一類之材料,乃不能置入其他各類者。

    依abc之順序,分為二十四節。

    如兒童、電氣、大富翁,均自成一節,因其材料較多也。

    新聞及葬儀則分為紐約報紙、報紙雜類、死亡、葬儀四節,而排列于第一類之最後。

     第五類以犯罪之材料為主體。

     第六類專取審判之材料。

     第十八類之材料,以人類為主體。

    如關于中國日本者,第十六類固有之,而移民問題、黃禍問題,則屬于第十八類也。

    每類常分為若幹節,茲舉例以說明之。

     第二十八類勞動:1罷工,2團體,3工資,4雜類,5農業與畜牧,6林業與田畝,7煤炭,8銅,9金,10鐵及鋼,11錫,12礦業,13動物生産,14土地出産,15飲料出品,16發明,17爆發品,18工場出品雜類。

     第二十二類國際關系(陸軍):1英美關系,2對外關系(雜類),3全美問題,4外交官,5條約,6稅則,7互惠條約,8白林海,9漁業,10歐洲事件,11國際雜事,12國防,13美國陸軍,14美西戰争,15軍械及彈藥,16陸軍(雜類)。

     第三十類商業:1商業,2紐約旅館,3各地旅館,4保險,5交易所,6銀行(某銀行),7銀行(紐約),8銀行(雜類),9銀,10投機,11财政,12失敗,13電話電報公司,14電報電話(雜類),15印刷。

     每類之材料多,則分節以儲之;每節之材料多,則分封套以儲之。

    其整理之法,固與傳記部同也。

     又如第二十九類公司中之美孚煤油公司(StandardOilCo.),亦美國之有名公司也,其材料之多,乃獨占一節。

    因題目之異,乃分置封套如下: 紐約百老彙路二十六号該公司辦公處、營業方法、煤油以外營業之收入、分紅、股票收入、雇員罷工、火災爆發、海外收入、海外輸出、各種團體之調查、國内商業分店之調查、煤油管之分布、政治對于律師之規定、煤油價、組織、密蘇裡州(Missouri)之訴訟及調查、俄亥俄州(Ohio)之訴訟及調查、密士失必州(Mississippi)之訴訟及調查、美政府之訴訟及調查、高等法庭之判決(雜類)。

     《世界報》之剪報室,其内容大概如此。

    每封套之内,于材料之外,又附以紅色及黃色硬紙(card)各一。

    黃色之一紙,正反印有若幹橫線,遇該封套須借出時,則取出此紙,書明借閱日期及借閱者姓名,而置于該封套之原址。

    紅色之一紙,則印有文字如下:記者注意:取用此剪報之時,不可不細加辨擇。

    蓋錯誤與虛僞,或在其中,且當時受人非難者,或現已消滅也。

    下筆之時,若有未盡信之理,須研究之。

    今之受人稱譽者,即便曩昔偶有不善,如無正當之理由,決勿形之于筆端。

    總之,在公平與正确而已。

     《世界報》之利用剪報,平均每日五十封。

    換言之,即《世界報》所載之論說與記事,乃參考此種材料而成。

    該報之能揚芬宇宙,占報界之上遊者,蓋努力二十五年之結果,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此外剪報室之規模宏大者,當推歌倫比亞大學之新聞科。

    該室占圖書館地位三分之一,其整理系從杜威氏法則(Davy’ssystem),此為一般藏書家所熟知,予不贅述。

     德國德國報館之編輯員,人各一室,各人所需之參考材料,亦各置之己之室内,無剪報室之設備也。

     來比錫(Leipzig)大學及門占(Muenchen)大學之新聞研究所,其所采用之整理法,并不以實用為目的,故不足供新聞家之參考。

     法國法國報館之内容,一部分與德國同,但多數于圖書室内設有剪報部,以供館員之參考。

    巴黎報館,以《晨報》為最大。

    其所用之方法,與剪報異,乃一種索引也。

    自該報第一号起,直至今日,以硬紙每日紀其内容而整理之;以與剪報較,自覺範圍狹隘耳。

     《晨報》之整理法,可分為二部:甲、記事部;乙、照片部。

    記事以人名、地名、雜類為别,各書于一硬紙上,而附以簡單之說明,再以abc之順序排列之,檢閱頗便。

    如紀載人名之紙片,則人名書于頂端,俾顯而易見;次為說明,字較小;再次則為該報登載此人之号數、頁數與欄數。

     照片部,則有兩種索引:一為abc,一為年月日。

    abc之索引,夫人而知之。

    若年月日之索引,則用之者甚鮮。

    蓋有許多照片,外觀似無大差異,而當登載之時,必另有一原因,為期日久,将不知以何種題目而保存。

    《晨報》之複以年月日為索引者,職是故耳。

     《晨報》于保存照片外,且保存紙版,以供臨時之需求。

     英國英國報館之剪報整理法,因頗自矜秘,外間甚難得其真相。

     日本日本報館視剪報與收藏圖書照相并重,名曰“切拔”,并已有兼以此為營業者,名曰切拔通信社,其制度與歐美同,受定閱此項切拔之預囑。

    譬如關于礦業者,即每期以此礦業之新聞切拔寄與定閱者,其于他業亦然,人鹹稱便。

    蓋以報紙浩如煙海,安得舉全國報紙而一一讀之?有此切拔通信,則僅就我所欲讀者讀之可矣。

     結論: 我國報館,以限于經濟,微特無剪報室,即圖書室亦無之。

    設有之,則圖書亦寥寥可數,不足供參考之用也。

    剪報之法,簡而易行。

    以我國出版界之沉滞,與專門著述之缺乏,欲求事實上之便利,則剪報室之設置,以轉急于圖書館。

    我國人對于新聞無興味,對于國外之新聞尤甚。

    則一事之突然而起,雖報紙累日聯篇以載之,而閱者常不知其原因之所在。

    是皆平日無預備,臨時無參考之故也。

     日本名記者本山有言:“新聞貴新鮮,有如蔬菜魚肉之不可陳腐,而儲蓄禦冬之計,亦不可不為之綢缪。

    ”吾國報館,有起而行之者乎?跂予望之! 民國十四年度《時報》索引緒言 報紙之功用,非隻傳遞消息而已。

    舉凡世界大事,人群進化,科學發明,文藝著述,莫不統見于是,洵一活頁之曆史也。

    報紙之取材,除供人逐日浏覽之外,亦極有參考之價值。

    試詳言之: (一)供給最近之消息與最新之學說。

    凡科學工藝有所發明,朝夕間即可披露,較書本雜志,尤為迅速。

    故研究學術者,欲得最新學理與發明,非參考報紙不可。

     (二)報紙所載之材料,有因範圍極小,為書本雜志所未及者,或因篇幅有限,不能撰成專書者,往往在報上發表。

    如名人之演講,發明家之口述等,均極有參考之價值。

     (三)報紙逐日出版,内容極為複雜。

    其中雖多一時一地之事,但紀載一事,其起因結果,無不詳為采讨。

    苟彙而存之,于曆史上極有參考之價值。

     (四)所載事項,每探取各方面之意見及各地方之消息,逐一披露。

    較書本雜志,似少偏倚。

     由此可見報紙與吾人學術思想之關系,及其參考之價值。

    惟閱者閱後,每多随手棄去,良可惜也。

    故近來各圖書館各機關及各科學者,莫不有報紙之貯藏,以備異日之參考。

    但報載内容,異常複雜。

    若欲查考一事,非憶及其年月日期不可。

    苟代遠年湮,忘其時日,即失其效用。

    如欲逐一檢查,則虛耗時間,豈可勝算?欲求補救之法,故有日報索引之編輯。

    如美國之NewYorkTimesIndex,NewYorkTimes;IndextoDatesofCurrentEvents,Bonker;InformationAnnual,N.Y.CumulativeDigestCorp,英國之LondonTimesOfficialIndex,德國之HalbmonatlichesVerzeichnis,将報中重大事件,分類羅列,而系以月日,編成索引。

    考其利益,厥有五端: (一)将一年中重大事件,分目羅列,一目了然。

    既便檢查,且可節省時間。

     (二)凡事不必記其年月,隻須依類檢查,一索即得。

     (三)保存報紙,原欲便于檢查,如無索引,則檢查困難,即失其效用。

     (四)報紙叙事,或斷或續,或散見數處,或綿延數月,今有索引,可以依類歸列,前後互見,既有系統,複便檢查。

     (五)各事分類編列,每題之下,載明月日。

    即不參閱原文,亦可知各事之起訖,及其關系。

     我國刊行報紙,垂數十年,但未聞有索引之舉。

    本報有見及此,爰将本年度之報紙,編為索引,以便閱者之檢查即向未收藏本報者,亦可因其日月,旁考其他各報,如于學術上有所參考,須檢閱原文者,則本報所藏原文,亦可公諸同好。

    如因事不能到館檢閱原文者,本館亦可代為抄錄,務使報載各件,均足為我國學者參考之助,以求學術上之進步。

    是則本報之微意也。

     凡例 (一)本索引,自民國十四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二)凡下列各件,均分類編入: 1.凡關于全世界或全國之事件; 2.凡關于地方之事,而為全國或全世界所注意者; 3.凡關于科學之發明,研究之報告及重要問題之讨論; 4.凡關于各地方各種學術工商業之調查報告; 5.凡關于地方之事而為全國或全世界所注意者,名人之演講及著述,要人之曆史及傳記; 6.凡篇幅較長,叙事較有系統,而有參考之價值者; 7.凡關于各項重要統計; 8.其他重要事項。

     (三)凡關于下列事項概從略: 1.凡例行各件,如火車時刻表、物價單、審判報告等; 2.凡廣告啟事、征求聲明等; 3.凡短篇文字,如時評、雜纂及地方新聞等; 4.凡無關重要之電報、通電、命令、雜訊等; 5.凡局部暫時之事,無參考之價值者。

     (四)本索引分類,系仿杜定友著之《圖書分類法》,分類而略加增删,以應實用。

     (五)每事列為一條,每條之下,注有數目,以代表日月及張數。

    如十一、十五、四,即系十一月十五日第四張。

     (六)每類名之前,有号碼一枚,系用以指明各類之次序。

    如200為教育,300為政治等,以便閱者按号檢查。

     (七)各類号碼不相連貫,以便以後有新材料之插入。

     (八)凡同屬一類之事件,則依性質相近者,排列一處,庶便檢查。

     (九)凡一事可以歸入二類,或二類以上者,則分隸各類,一一重見,以便互相引證。

     (十)各條以事實為标題,如報中有同一事件,而标題各異者,則擇用其一,或另定題目,以歸一律。

     (十一)本篇因時間上手續上之關系,隻列分類索引一種,其餘如人名索引、類名索引、标題索引、地名索引及日期索引等,暫從略。

     (十二)本索引,事屬創舉,疏漏在所不免,幸閱者諒之。

     中外報章類纂社簡章: 第一條 本社廣集國内各埠及歐美名都報章,用科學的分類法,從事纂集,逐日剪貼于本社特制之紙片,成為類稿。

    俾各報所載,皆以類相從,有條不紊。

    雖曆時數年,俯拾即得。

    定名為中外報章類纂社。

     第二條 本社貼報之紙片,大小一律,極便裝訂及保存。

    凡訂閱本社類稿者,無異收藏中外報章之全量,其消費可謂極廉。

    本社類稿曾經極精之分類,閱者就其需要,擇類訂閱,比之直接閱報,其時間之省,尤不可數計。

     第三條 本社所用之分類法,綱目極繁,非簡章所能備舉。

    茲為訂閱者便利計。

    因“人”與“事”之别,區其類稿為二種: 甲種報章紀載之關于個人者。

    (說明一)此種類稿之訂閱者,不僅限于本人,凡社會有名之士,其親若友,或其敵黨,欲注意中外報章有關其人之紀事或評論,皆可委托本社征集。

     乙種報章紀載之關于某種事項者。

    (說明二)本社為引起閱者興味起見,閱者得就其欲研究之事項,自由命題。

    大者若政治經濟,其資料之廣與專書無異,本社必以其能力所及,詳分細目,明其系統。

    小者若政治中之某一事,經濟中之某一項,閱者亦得自訂範圍,委托本社,其範圍以内,若能分目,本社亦必善為分析,以便閱者。

    其尤小者,例如“瘋犬咬人”,此至細微之事,雖研究社會事業者或無暇注意及之,若有閱者欲征集此類事實,稍積歲月,自可得一明确之觀念。

    若更加以統計,至少應知瘋犬咬人之事,每年何時發生最多,何地發生最多,被咬後之病态。

    究有幾種,其治法安出,其預防之法若何,此類知識為書卷所不載,最有益于人群。

    (說明三)本社剪貼報章,不複不遺。

    各報同紀一事,其内容相異者并存之,相同者不複存,借以節閱者之消費。

     第四條 本社類稿收費以件計,每件收費五分。

    其篇幅較長,分載報章數日始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