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報界之現狀

關燈
報界之進步甚速,此章所述,隻以現狀為限。

    就著者所經曆,故所述又以上海之情形為多。

    舉一反三,大緻固不相異也。

     第一節 報館之組織 報館之組織,采公司制度者,常較完備。

    然事務有繁簡之異,則設科用人,即有多寡之殊。

    下列《新聞報》公司系統表,可供辦報者之參考也。

     報館之自建房屋者極少,有之亦與普通房屋無異。

    惟申報館之房屋,此較合于報館之用。

    茲特将其内部之布置,紀之于下,以供參考: 第一層:營業部,接待室,服務部,收款處,印機間,早市發行處,(地底)印機間。

     第二層:總理室,營業主任室,總主筆室,會計處,新聞排字房,告白排字房,鑄字房,侍役室,小便所,(夾層)營業部辦公室,庶務處,問訊處,排字房,西文排字房,打紙版房,澆版房,日用儲藏室。

     第三層:編輯室,校對室,書記室,記者室,招待室,儲字室,書版排字室,銅模室,鑄字室,零寄間,卧室,侍役室,浴室,廁所。

     第四層:銅版室,銅版部辦公室,藏書室,膳室,卧室,箱件間,浴室,廁所。

     第五層:編輯辦公室,文稿儲藏室,會議室,浴室,卧室。

     第二節 新聞 報紙最初所載之新聞,以選錄邸報、轅門抄及告示為大宗,譯報次之,訪稿寥寥可數也。

    蓋當時訪員實由各地派報者兼任,偶有新聞,亦必附緻賬房信中轉交主筆;賬房中人如以為不可登,則竟置諸字紙簏。

    本埠新聞則由主筆就所見聞者記之,或出自各衙門書吏之報告;所謂社會新聞,即官吏起居、鬥毆、拆梢、回錄之事而已。

    有時新聞缺乏,則以邸報中之奏折補充,或竟任之空白。

    社會亦司空見慣,不以為異也。

     戊戌以後,辦報者多曩日當路之士,政治新聞,一時大為改觀。

    而各地報紙紛起,得以互相轉錄,社會新聞,亦遂不虞缺乏。

    以後又有專電及特約通信,彼此仿效競争,進步自一日千裡矣。

     近日報紙新聞之來源,大率不外五種:(一)為本館訪員之所記錄,如電報及特約通信是也。

    北京與上海為政治與商務之中心,故常有專員駐其間,所得新聞,為一報所獨有。

    餘則多就地招聘,其新聞常兼見二三報以上。

    (二)為通信社所送,大率電報多出自外人通信社,而本國通信社亦間有之,新聞則多出自本國通信社。

    (三)為譯報,以翻譯該報所在地之英日文報紙為多。

    (四)為剪報,系轉載他報之新聞。

    (五)為投稿,即公共機關及個人所公布之稿件。

     我國報紙所載之新聞,常注意于何方面,其及于社會之影響又若何;此為讀報者所欲知。

    今取京、津、滬、漢、粵五地之報紙各一種,由十一年十一月十日起,積累四十日,而統計之,分析之,平均之;雖其結果未盡正确,然亦可以得其大要矣。

     下列第一表,為新聞之分類,以國内新聞為限,專電、通信、瑣聞、市情均屬之。

    第二表為新聞面積及性質之測量。

    第三表為新聞面積與全張面積及非新聞面積之百分比,可知一報新聞容量之多寡。

    第四表為新聞面積與國内新聞及國外新聞面積之百分比。

    第五表為國内新聞分類之百分比,可知一報新聞何種最多,何種最少。

    惟各表乃依事實分析,未經科學嚴格之訓練也。

     第一表新聞之分類 甲政治新聞: (1)内讧指對内戰争 (2)内閣指組閣、倒閣及關于内閣各類新聞 (3)議會指縣議會、省議會及國會一切消息 (4)外交指對外一切交涉無論地方中央均屬之 (5)生計指委任、撤任、鬧薪、裁員 (6)和議指統一、議和、休戰 乙經濟新聞: (1)公債指内債、外債、路債 (2)實業指商務、農業、工業 (3)勞動指罷工、加薪、示威 (4)物價指彙水、物價、市價、行情 (5)交通指鐵路、輪船、郵電 (6)稅務指常關、海關、厘卡 (7)金融指銀錢行市、擠兌 (8)财政指整理、清理、籌款、過關 丙文化新聞: (1)教育指學校風潮、學界新聞 (2)演講指學術演講、名人演講 (3)戲劇指新劇、舊劇、電影 丁社會新聞: (1)窮困指窮困自殺、餓死 (2)遊藝指運動、球戲、賽馬、賽槍 (3)土匪指攻城奪地綁票劫人之土匪 (4)集會指開會歡迎、歡送、追悼 (5)訴訟指民事及刑事 (6)慈善指施粥、施衣、施棺 戊罪惡新聞: (1)殺傷指傷人、殺人、暗殺 (2)偷騙指偷、拐、騙 (3)搶奪指盜劫行為 (4)煙賭指種煙煙稅、私吃、聚賭 己雜項:指一切新聞不能歸入以上各目者 (按)此表見《清華學報》,分類頗有未恰處,如罪惡新聞與社會新聞,即有牽混之憾。

     第二表新聞面積及性質之測量 第三表新聞面積與全張面積及非新聞面積之百分比 第四表新聞面積與國内新聞及國外新聞面積之百分比 第五表國内新聞分類之百分比 我國報紙所載之新聞,苟以充篇幅而已。

    叙一事也,常首尾不具,前後矛盾,同一事也,而一日散見二三處,重見二三處,無系統,無組織,浮詞滿紙,不得要領。

    其故前者由于訪員不研究紀事之法,以抄錄為範圍,後者由于編輯不為讀者着想,以省事為要訣。

    累累數十頁之報紙,而精彩黯然,此極可惜之事也。

     報紙材料少,固不足以餍讀者之望;有材料而不善編輯,直如衣錦夜行,在報館尤為極大之損失。

    今将京、津、滬、漢、粵五地報紙之編輯方式,列表于下,以供研究: 上海《申報》(十四年五月八日) 第一張 時評國内專電特約路透電 第二張 特約路透電二公電國外要聞國内要聞(附)遊藝叢刊 第三張 國内要聞二地方通信專件(附)教育消息自由談 第四張 本埠新聞(附)商業市況 第五張 本埠增刊 北京《晨報》(十四年四月十一日) 第一張 軍政要聞為一類國外要聞為一類普通新聞為一類 第二張 各處特約通信為一類本京新聞為一類(附)經濟界北京 天津《益世報》(十四年四月十日) 第一張 社論專電譯電公電要聞命令 第二張 時評一要聞二教育叢載 第三張 時評二順直新聞本埠新聞本埠瑣聞 國内新聞分類之百分比圖 第四張 益智粽專件 漢口《中西報》(十四年五月六日) 第一張 評論專電中國電報通信社電快信譯電公電命令緊要新聞一 第二張 緊要新聞二各省新聞 第三張 本埠特别新聞武昌新聞各屬新聞漢口新聞公布欄 第四張 舊藝林 廣州《七十二行商報》(十四年四月八日) 第一張 電訊大元帥令國聞省聞本市新聞 第二張 本市新聞瑣聞(附)國家研究科學研究 第三張 中外要聞小商人 以上五報,以《晨報》紙張最少,而其編制獨精。

    蓋專電俱有題目,且與新聞合登,重要者排列在前,不問其為京内京外之事也。

    其他紙張愈多者,分欄亦愈多,支離破碎,毫無活氣。

    欲求其美觀醒目,自不可能矣。

     英國報界巨子北岩創辦《每日郵報》,以戰勝倫敦各報及使體裁能适合于公忙者為目的。

    吾人細味“适合于公忙者”之恉,即知編制有改良之必要。

    或者謂中國人讀報,嘗能自首至尾,一字不遺;但此種人心非真正注意時事之人,否則必無此餘暇也。

    著者前編《時報》,即首将專電分類标題,關系全局之事,則專電與新聞合登,有時助以圖畫。

    今各報已漸見采行。

    自其趨勢上言之,專電之有标題及與新聞合登,似已不成問題;今後之競争,将在編制之藝術方面矣。

     歐美名記者對于我國報紙之評論,佥謂“政治新聞多,而社會新聞少;外來之新聞多,而自行采集之新聞少”。

    誠為不刊之言。

    蓋一般記者,重視軍人政客權利之争,而社會生活及學問藝術,絕不措意。

    有某批評家言,若各通信社同日停止送稿,則各報雖不交白卷,至少必須縮成一版。

    此非近于滑稽之言,試觀各報新聞,十分之七八類同,編制亦無大異,閱過一報,則他報即一無可閱,事實誠如此也。

     報紙雖以揭載新聞為主,然評論為意見之表示,亦未可輕視。

    歐美大報社,均設所謂論說記者團,以總主筆為之領袖。

    今我國多以編輯兼之,精神不能貫注,則敷衍塞責,亦固其所。

    美國名記者韋廉之言曰,“新聞、評論及廣告各欄,務求其能引起閱者最濃厚之興味”。

    願我國報界其注意之。

     第三節 廣告 廣告費之銷耗,以報紙為最巨;而報紙之支出,亦多仰給于廣告。

    故在歐美發達之報紙,其廣告費常占收入十分之九而強。

    我國商業未興,無劇烈之競争,視廣告為無足重輕,而報館又不能表顯其廣告之效力,以博得商人之信托,而裕其财源;一方面又不知廣告之内容,亦足引起讀者之注意,與新聞同其價值。

     又如(1)廣告章程,視為具文,取費時并不依據,此何以取信?(2)廣告編輯,雜亂無章,不若外報将同性質者彙列一處,使讀者易于尋覓。

    (3)北方報紙所載之官營業廣告,如鐵路廣告、銀行廣告等,實為津貼之變相,足以養成報館貪惰之風,此皆廣告不能發達之大原因也。

     往者交通阻滞,報紙鮮少。

    偶有廣告,亦隻輪船進出、拍賣貨物及尋人之類耳。

    然猶西人之廣告居多。

    同治年間,每字取錢五文;光緒年間,乃易錢碼為洋碼。

    後又分論前、論後、長行、短行,而論前取費倍于其他。

    民國初元,又加二成。

    近則分類益繁。

    茲擇上海中國各報所定最高之價,列表如下: 一等登于新聞中,高三英寸強,每日每行四角五分。

     二等登于封面及專電或評前,高十英寸,每日每行一元四角。

     三等登于分類欄,以六十字起計算,如超過此數,以十五字遞加,每日每字一分二厘;登于文藝欄下同。

     四等登于普通地位,高十英寸,每日每行八角;短行每日每字一分。

     例外以方寸計算者,每方寸七角;但以普通地位為限。

     報紙廣告之來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商人直接送至報館者;(二)由報館派人招攬者;(三)由廣告掮客或廣告社介紹者。

     廣告之定價,各地不同,又因銷數之多寡而折扣亦異。

    有高至九折者,有低至一二折者。

    廣告介紹人,又常較普通得再減一二折。

     廣告雖為商人所登載,亦由商人自負其責,然一經報紙宣布,遂影響于社會。

    故歐美報紙之登載廣告,其慎重與新聞等。

    凡有害于風俗人心者,皆在拒絕之列。

    我國報紙上之廣告,對于以上所言為如何,試取京、津、滬、漢、粵五地之報紙各一種自十四年四月十日起積累三十日而分析之,其結果恐不免饑不擇食之诮。

    故第二屆全國報界聯合會曾勸告各報禁載有惡影響于社會之廣告也。

     下列第一表為廣告之分類。

    第二表為廣告面積及性質之測量;其面積以醫藥一種所占最大,外人以東亞病夫谥我國,誠非誣也。

    第三表為廣告面積與全張及新聞面積之比較;讀之可知何報廣告面積最大,及廣告面積多于新聞若幹。

    第四表為廣告每門面積與廣告全部面積之比較;讀之可知何報何種廣告最多,及何地何種事業最盛。

    第五表為廣告各門之每次平均面積;讀之可知何報于何種廣告登載力最強,及其平均所占地位若幹。

    惟各表乃事實上之分析,非科學之分析也。

     第一表廣告之分類 甲商務廣告: (1)商事指商店開張、遷移、讓盤、拍賣等 (2)商品指商品之未列入特項者 (3)金融指金融界之廣告及儲蓄招股等 (4)物價指市價漲落 (5)機器指重要機械物品 (6)醫藥指醫生及藥品 (7)奢侈品指煙酒及化妝品等 乙社會廣告: (1)集會指各商業機關各商店召集之會議 (2)聲辯指聲明辯正等 (3)法律指公告律師保障等 (4)招尋指尋人謀事招租等 (5)慈善指赈濟施舍等 (6)遊戲指戲劇遊藝等 (7)賭博指彩票跑馬等 丙文化廣告: (1)教育指學校招生開學展覽會等 (2)書籍指各種出版物 丁交通廣告: 指航期、車班、郵電等 戊雜項: 凡不能列入以上各門者屬之 第二表廣告面積及性質之測量 第三表廣告面積與全張及新聞面積之百分比 第四表廣告每門面積與廣告全部面積之百分比 廣告分類之百分比圖 第五表廣告各門每次平均面積 廣告為商業發展之史乘,亦即文化進步之紀錄。

    人類生活,因科學之發明日趨于繁密美滿,而廣告即有促進人生與指導人生之功能。

    如留聲機之廣告,可供世人以高尚之音樂,得精神上之安慰;汽車之廣告,可化世界之險阻為坦途,同臻交通利便之域。

    其他廣告,均可與世人以利益與便宜。

    故廣告不僅為工商界推銷出品之一種手段,實負有宣傳文化與教育群衆之使命也。

     我國廣告事業,年有進展,自為可喜之現象。

    如《申報》《新聞報》《益世報》之經濟充裕,不可謂非廣告之賜。

    然就上列各表觀察,則外貨居十之六七,國貨僅十之二三;而就國人廣告論人,除書籍外,大半為奢侈品及藥品,其中且有不道德與不忠實之廣告。

    此不但為我國實業界之大憂,亦廣告界之大恥也。

    報紙為買賣貨物之媒介,雜志亦然;應設法引誘本國商人登載廣告,為之計畫,為之打樣,為之盡力,必使商人不感困難,又排列務求美觀,印刷務求清晰,地位務求明顯,俾易入讀者眼簾,使其出費小而收效大。

    而欲得買賣雙方之信托,尤應嚴厲拒絕含有欺騙性質之廣告。

    是一方雖為推廣報館營業,而一方即足以促進實業。

    至關于商業之報紙與雜志,可特辟專欄,研究廣告學,以引起商人對于廣告之興趣,則又應盡之天職也。

     年來上海報紙所載之廣告,以屬于英日商人者為最多。

    五四運動後,拒登日商廣告;五卅案後,又拒登英商廣告。

    從各報之收入上言之,誠受一極大打擊。

    關于此問題,尚有一事足述,在五卅案發生後,上海工部局發行一種宣傳品,名曰《誠言》者,遍貼市肆之間,無非英人片面辯護之詞;嗣又在《申報》與《新聞報》之廣告欄登載,以期傳布較廣。

    次日各界見而大憤。

    上海學生聯合會即在其他各報,登載啟事,将該會在該二報所登廣告,一律撤銷;同時又在華界扣留該二報,不準出售,并拟通告全國,一緻激烈對付。

    該二報不得已,向學生會解釋内容。

    學生會因提出要求:(一)登載辟《誠言》之廣告,(二)登載辟《誠言》之評論,(三)登載啟事,向全國道歉,(四)印辟《誠言》傳單十萬份,(五)捐助工人十萬元,該二報除第五條改為自定捐助數目外,餘均承認,其事始寝。

    因一廣告而發生極大波瀾,此乃上海報界之創聞也。

    然事過境遷,今又有登載英日商人廣告者,未聞有人訾議。

    其報界之健忘欤?抑社會之健忘欤? 附件一全國報界聯合會通過勸告禁載有惡影響于社會之廣告案: 廣告固為報社營業收入之一種,然報紙之天職在改良社會,如廣告有惡影響于社會者,則與創辦報社之本旨已背道而馳。

    如獎券為變相之彩票,究其弊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計,且引起社會投機之危險思想。

    又如春藥及誨淫之書,皆足以傷風敗俗,惑亂青年。

    此種廣告,皆與社會生極大之惡影響,而報紙登載,恬不為怪。

    雖曰營業,毋乃玷污主持輿論之價值乎?且貪有限之廣告,而種社會無量之毒,抑亦可以休矣。

    報界聯合會為全國報界之中樞,有糾正改良之責,宜令在會各報一律禁載上述之廣告。

    其類此者,亦宜付諸公決,禁止登載。

    犧牲廣告費之事小,而影響于社會大也。

     附件二《新聞報》廣告簡章: 一本報收登廣告,其措詞與體裁,以宗旨正當不越法律範圍者為限;其有關風化及損害他人名譽,或迹近欺騙者,一概不登。

     二廣告種類計分六等: (一)特等(登于新聞欄内者); (二)頭等(登于封面及專電前者); (三)二等(登于緊要分類欄内者); (四)三等(登于快活林欄下者); (五)四等(登于後幅之長行); (六)五等(登于後幅之短行)。

     三登戶須先付清刊費,然後照登;價格依刊例,不折不扣。

     四登戶納費,均以上海通用銀元為限,零數不滿大洋一元者,照市貼水,雜鈔次洋不收。

     五廣告收稿股辦事時間,每月以上午九時起至下午六時為止。

     六廣告來稿,須用墨筆繕寫清楚,注明等次,登出日期、行數,或面積,或字數,加蓋圖章或簽字,并注明通訊處或電話。

    登戶如不能撰稿,可委托本館代為拟撰,不另收費。

     七廣告來稿,經本館認為必要時,得酌囑登戶覓具保證人,填立保證書。

    前項之廣告一經登出,如發生交涉時,由登戶及保證人負責。

     八廣告經紀人送登之廣告,登戶如欲停止或改字,或到期後仍須繼續登載,應自向原經紀人接洽。

     九出版物之廣告,不得有誨淫詞句;如标題奇突,書目穢亵者,該書内容須經本館檢閱後,認為無關風化,方可登載。

     十廣告地位,由本館支配,按日次第推動,登戶不能指定何處。

    但有特約者,不在此例。

     十一廣告内所需銅版鋅版,可委托本館制版科代制,照例納費(制版價目另詳)。

    如登戶自備,應向本館廣告收稿股詢問張數;因本館系用複版印報,如僅一版,不能照登。

     十二登戶如委托本館所備之信箱代收信件,須照下列各項辦理: (甲)信箱廣告,登戶不得征收投函人之保證金或其他有價值之證券。

     (乙)登戶須将姓名住址詳細書明,交存本館廣告收稿股備查。

     (丙)登戶于送登廣告時,本館給以取信憑單,注明信箱号數,以便憑單随時取信;惟以廣告登完後半個月為限,逾時須續繳信箱費。

     (丁)登戶如委托本館将已收到之信件由郵局轉遞,則不另給取信憑單;無論挂号平信,郵資概由登戶自理,先期交付本館。

     (戊)廣告登出後,如有信到本館,随即保存于指定之信箱内,以備登戶來取;但廣告登完後,設并無信到者,本館不負責任。

     (己)寄函人不将應納之郵費貼足,所有欠資,概由登戶負責繳還本館。

     (庚)兩廣告所征求之函件,不得用同号信箱。

     (辛)信箱代收信件,每次納費大洋一元。

     十三廣告刊例另訂之;如有變更時,依本報報端所列者為準,不另通告。

     十四本簡章如有未盡事宜,本館得随時增訂之。

     附件三《申報》廣告章程(原件系英文): (一)賜登廣告,須附稿樣。

     (二)指登廣告之日,如遇本館紙張缺乏、罷工、水災或力不能免之困難,得将該項廣告延期登載。

     (三)定期合同須指明每周或每月中登載之日期。

     (四)每版尺寸為二十吋半長之“格吋columninch”七個半,全張共為一百五十三又四分之三“格吋”(每“格吋”為二吋寬一吋長)。

     (五)廣告地位,至少一“格吋”。

    雙行廣告,其長度不能少于二吋;三行者不得少于四吋;四行者六吋;五行者七吋;六行者八吋;九行以上之廣告,必須全行(全行長十又四分之一吋)。

     (六)繪圖制版等工作,另行計價。

    來稿及來版,如有模糊不清,本館概不負責。

     (七)承賜定單,即視為承認本館一切價目及條件;同時本館即在報紙上留出相當地位。

    如因筆誤,關系價目上下,本館可不經通知手續,徑行登載,照價目表計價。

     (八)訂有折扣合同者,如所用地位,較少于合同所訂,則付價時之折扣,須照折扣表上較低之一級;但所用較多,不超過次級數目,得适用次級折扣。

    惟超出之數(即超過合同之數)如在新價目單刊出後使用,亦須照新價計算。

     (九)廣告中如有重要舛誤,得于出版後二日内聲請免費更正。

    惟其舛誤對于廣告不生重大影響及過期者,均不在此限。

     附件四《申報》廣告刊例: 日常報紙,每日每“格吋”一元四角。

     星期增刊,每日每“格吋”一元六角。

     長年登載之折扣 (甲)以地位計算者(包括日常報紙及星期增刊) 上項折扣,僅給與訂有合同者,每次至少二“格吋”。

    其以時間計算而享有折扣權利者,不再給此項折扣。

     (乙)以時間計算者(包括日常報紙及星期增刊) 上項折扣,須在一年中每周繼續登載,每次至少二“格吋”。

     特别地位價目(按照折扣合同) 第四節 發行 報紙編輯印刷俱佳,而不善于分配是永與讀者無謀面之機會也。

    我國報紙之發行,初系贈送不取費,次則雇人兜售,及托商店代售,遠道則以信局為媒介,如是而已。

    近則報紙大行,已成社會之公共讀物。

    凡直接訂閱者,本埠由館中派人專送,外埠則由郵局寄遞;間接訂閱者,本埠由報販批購,外埠由分館或代派處代發。

    以上海情形言,此種報販人數極多,組有捷音公所,團結甚堅。

    有立街頭叫賣者,有專送住宅商店者,各有主顧,不相侵犯,誠足推廣報紙之銷路也。

    然報館對于發行之法多不研究,如每日将報中大事揭示于路人注目之處,尚無人舉行;稍僻之區及鄉鎮,即無售報處所;遠道則非長年訂閱者不可得;已訂閱者無地址之存留,一朝停閱,便成陌路;未訂閱者,亦不設法兜攬。

    如外商得一新顧客,則曲意與之聯絡,斷不使其中止;即使其中止,亦必連寄數月,希望其赓續。

    登載一關于某人之新聞,必設法使某人知之,而勸其訂報若幹年或若幹月。

    若在我國則不然。

    辦事者疏懶成性,偶有詢問報紙因何不到,亦置不複;若有投報紙以不滿意之函,亦未嘗研究如何可以改良;對于分館推銷,亦任其自然,不為之計畫而指導之。

    故吾國報紙之銷行日多,乃社會進步促成之,非報館之努力也。

     上海華字日報之定價,以《申報》為最高,茲照錄如下: 國内零售每份大洋四分。

     預定一月一元二角,三月三元四角,六月六元六角,一年十二元八角。

     新疆蒙古每月二元二角五分。

     國外日本朝鮮與國内同。

     歐美各國一月二元七角,三月八元一角,六月十六元二角,一年三十二元四角。

     以此定價,與歐美日本相比較,似無所軒轾;若自我國人民生活程度言之,則較歐美日本為高。

    但趸購之價則又甚廉,故于報販最為有利。

     附件一《申報》分館章程: 本報除由上海總館與閱報人直接寄送外,于内地各處,又廣設分館,代派本報,所以便閱報人随時随地與之間接購定也。

    凡願承辦此種分館而專以行銷本報為其職務者,該分館得襲用本館名義,定名為申報分館。

    其性質不與分售處同,即其應守辦法亦稍差别,茲為揭載如下: 一資格于指定區内,承認本報每日銷數達五百份以上者,始得稱為分館。

     一責任分館被人積欠款項,由分館經理人自負其責,與本館絲毫無關;即分館營業上一切開支,無關盈绌,本館亦概不過問。

     一承攬承辦分館之先,例有承攬訂立。

    自訂立後,須照承攬辦理,雙方皆應遵守。

     一證金訂立承攬時,須按照認定報紙數目,繳存證金,每份計銀圓一元。

    于退辦時,如無積欠未了情事,準可如數收回。

     一保證證金以外,更須自覓滬地妥保來館接洽,如将來分館不照承攬辦理或有積欠等情,其責任當由保證人擔負之。

     一年期承辦分館,于承攬上須訂立年期,期内不得自行退辦;惟若違背本館章程,雖未滿期,本館得以中止之。

     一界域承辦分館,須先劃定所屬之界域,于所屬以外,不得侵犯他分館之權限。

     一銷數照承攬載明認定之數,隻許有增無減,如于認定之後,其銷數不能達到承攬所載之數目者,本館仍須以承攬上之數目結算收賬。

     一付款上月應付之款,不得延至下月十号以外,須照數付清。

    如有不能踐約,應将報紙即行停寄,一面向保證人追繳。

    再付款之時,銀兩須照上海市價計算,銀圓須求通用,如郵票代價,概作九折,病洋照市貼水。

     一權利分館應享之權利大别為三:(一)為得本館優待,凡所訂定報紙,其價格外從廉。

    (一)為得本館特許,如蒙介紹廣告,于刊費之内,可提出一定折扣,以作酬勞。

    (一)為得本館贊助,凡遇法律上當行之事,若分館力薄不勝,本館可協助之。

    惟一切使用,仍須由分館自行擔任。

     附件二《申報》分銷章程: 凡未設本報分館及分銷之處,如有願與本報經理者,本館無任歡迎,所有承辦條例,開列如下: 一銷數每日認銷之數,須以十份起碼。

    自開辦後,隻可增加,不能減退。

    但銷至十份以上,亦得酌予增減。

     一證金每份報紙,須預存證金一元。

    先照認銷之數,将證金寄來,方能發報。

    嗣後增添報數,證金應按數加增。

     一批價每份報紙批價大洋二分二厘,連郵費在内。

    銷數多寡,一律照份數計算。

     一繳款每月報費,須按月清繳,例如甲月報費,乙月十号以前,必得如數交到。

    否則查欠款已超過所存證金之數,報紙即照停發。

    除将證金抵沖外,倘有不足,仍須向經理人追償。

    “本館賬目來往,均以陽曆計算,每逢月底,有賬單開寄。

    ” 一寄報本館一俟證金及詳細地址交來,報紙随即由郵作總包寄交承銷人,歸其自行分送閱戶。

     第五節 銷數 報紙之銷數,各館常秘不以告人,否則即以少報多,更不可信。

    然合全國而統計之,最多者一館不過十萬,最少者乃僅數紙。

    若分而計之,則各省之報紙銷路常不逾一省,其能銷至各省者以滬報為多。

    至一報之良否,則不必系乎銷數之多寡。

    如《倫敦時報》(Times)銷數不及《每日郵報》(DailyMail),而聲價則遠過之。

    又如我國之《民報》與《民立報》,其壽命甚短,而至今猶在人記憶中也。

     歐美報紙常自宣布其銷數,請會計師或專門家證明之,以誇示于同業,而誘緻多量之廣告。

    故全國報紙銷數之統計,于年鑒中,不難一檢即得。

    若在我國,則殊無法可以知之。

    今姑照郵局之統計,以與人口相比較,則報紙最多之地,每九人可閱一份報紙;最少之地,每三萬人隻閱一份;全國平均每一百六十四人可閱一份。

    然此尚包括印刷物在内,足見我國報紙之缺乏也。

     報紙銷數之進步,有非報館自身努力之所能緻者;故與教育、實業、交通、社會各方面之進步均有連帶關系。

    然觀于民國以來郵政之統計,舍籌安時代,則固年有進步,誠不勝欣慰者也。

     甲表郵遞報紙之統計 乙表(民國十三年)報紙與人口之比較 上二表所列數字,系郵局得自各處報告,自屬可信。

    所不免遺憾者,即各報館在本地未經郵局遞送之報紙并未計入,且其數頗夥,至少較此表須增加十分之三四。

    欲知報紙之實在銷數,可由此推之也。

     第六節 印刷 古代文字之傳世者,以刻骨最先,刻金、刻石次之,刻竹、刻木又次之。

    冗重艱難,不可名狀。

    自蒙恬造筆,乃多書缣;蔡倫造紙,乃有書卷。

    然僅知鈔錄,繕寫費時;抽閱卷舒,甚為不便。

    故非蘭台石室,或王侯之家,不能藏書。

    《河汾燕閑錄》:“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敕廢像遺經,悉令雕造”[1],是為我國雕闆之始。

    唐五代因之,至宋而其道大備。

    自有印闆,節費便藏;文明之化,遂日以廣。

    然一書之闆,動至千百;一書之成,動逾數載。

    雕刻印刷,手續繁而費用多,雖有可傳之書,人猶憚于印行。

    《夢溪筆談》:“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自馮瀛王始印五經,以後典籍皆為闆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為活版。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闆,持就火燒之。

    藥稍熔,則以一平面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一二本,未為簡易。

    若印數十百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闆,一闆印刷,一闆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而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闆内有重複者。

    不用,則以紙貼之。

    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不沾污。

    昇死後,其印為群從所得,至寶藏之。

    [2]《金泥石屑》附說:“古活字,予曾得一枚,以石膏為之,薄分許,上有紐可貫穿,疑北宋物。

    沈存中記畢昇作活字,王祯又記之《農書》中,述其法益詳,然皆不言有紐以聯貫之。

    又言用泥為字,泥不任印刷,今乃知為石膏,誤以為泥也。

    ”是為我國活字版之發明。

    西人以文明始祖尊德國谷騰堡(Guttenberg)而不知其發明活字,已後此五百年[3],後此活字有瓦燒者,有金屬鑄者,有木刻者,日有進步。

    而清康熙時為印《圖書集成》,乾隆時為印《四庫全書》,曾刻銅字木字,十餘萬枚,謂之聚珍闆,尤為我國活字印書之盛舉。

    精美一如刊闆,其用益便矣。

     印刷為我國傳入歐洲技術之一,西籍多載之。

    美人卡德氏(Carter)所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TheInventionofPrintinginChina)紀之尤詳。

    特節錄如下: “歐洲經過黑暗世紀以後,乃與東方之舊文明相接觸,新思潮澎湃于歐洲之十四世紀。

    火藥、指南針與黑死病,皆從東方輸入。

    而較此尤為重要者,為紙之進步。

    在十四世紀之初葉,紙之材料極少,乃由西班牙或大馬色(Damascus)輸入歐洲。

    ” “歐洲知識的生活既脫離黑暗世紀,而入于光明,于是對于印刷之需要,自然發生。

    從種種事實上研究,中國卻供給許多此項材料。

    吾人可下一斷語,即印刷最初的動機,系由中國而往歐洲。

    ” “當時道路業已開通,蒙古之勢力又極大,由幼發拉底河(Euphrates)與倭爾加河(Volga)達于太平洋。

    在此開放後交通時代之末尾,歐洲之木刻,方始萌芽。

    ” “若考察印刷品自身所用材料、技巧及其共有的性質,可信開放後交通之結果甚大。

    紙固為中國之材料,所用墨汁與中國相同,方法亦與中國無大異。

    且印刷隻在紙一面。

    歐洲與東方之道路既通,若今日将最古之印刷品,如畫像、印刷紙牌加以考察,即可知其關系,已為密切。

    且此後歐洲與中國之印刷進步,亦同一方向以進行,其證據亦至明了。

    雖有人抱與此相反之意見,但吾人可以假定中國對于歐洲之影響,不僅造紙,即歐洲木版之初創,最有價值之原動力,亦受自中國。

    ”[4] 海禁既開,外人紛至。

    清嘉慶中,英人馬施曼在印度學華語,在槟榔嶼譯印新、舊《約》,因造中文鉛字,其書尚有存于我國者。

    後有台約爾繼續研究中文,乃造字模大小二種,建屋曰華英書院。

    鴉片戰後,遷于香港,開局印書。

    台死,美人谷玄繼之,廣印書籍。

    台所作字模未成者,谷竟其業,更作小學及數目字等共四種。

    他處印書購字者,悉于此取給,所謂“香港字”是也。

     時西人兼傳教印書于日本,日人乃推廣其法,制成大小鉛字七種,因其字體為明隆萬時人所寫,故謂之“明朝字”。

    《明文在》:“古書俱系能書之士,各随其字體書之,無所謂宋字也。

    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是即今日流行鉛字之體也。

    我國書報業既興,鉛字輸入日盛。

    華人仿制,以徐雪村錢裁棠為妙手,然每副需一二千元;銅模之價尤昂。

    故當時報館隻備鉛字,而不備銅模。

    每于字版排成後,鉛印則複制泥版,石印則打樣上石,期于原字無損。

    大約月報多用泥版,故常漶漫;雜志多用石印,故極清晰。

    此觀舊日之出版物而可知者。

    ” 現時銅模之價,每枚平均約銀二角。

    通用者:頭号約五千八百枚,二号七千三百六十八枚,三号七千五百五十六枚,四号六千六百八十五枚,五号六千四百三十四枚,六号五千六百四十五枚,各種符号二百九十枚。

    近各報以上引六種,尚不敷用,又增制新二号與新五号二種,大小在二三号與五六号之間,其數在七千枚左右。

     鉛字每一全副,簡用者,每字最少備一枚,繁用者,最多備三百枚,平均在二十枚左右。

    以重量計之,每鉛一磅,可鑄二号字五十枚,或三号字八十枚,或四号字一百枚,或五号字一百七十枚,或六号字三百枚。

    全副重量,二号字為一千四百五十磅,三号字一千二百磅,四号字一千四百五十磅,五号字一千二百五十磅,六号字七百五十磅,外加各種符号約千餘磅,即可印報,而印報亦不虞竭蹶矣。

     凡新字及不常見之字,若為銅模所未備者,另有空鉛,謂之刻坯,可以随時雕刻。

    若字面逾于鉛字者,則刻木戳。

    然此以廣告為多,新聞中不常見也。

     新式鑄字機,每具約銀八千元,每小時可鑄字三千枚。

    手搖鑄字機,每具約銀一百三十元,每小時隻可鑄字一千枚,且每字不甚光潔,平常須加人工磨琢。

    澆工每千枚平均在二百四分左右。

    鉛字以木制三角式之架承之,架分四橫格,每格可容字盤五六盤。

    常用之字,分置二十四盤,以其取字易也。

     本版印刷之法,以墨勻蘸版上,覆以紙取棕刷之。

    一紙之成,頗費手續。

    迨嘉、道間,印機漸有輸入,略似今之打樣機,以人工轉動,每小時隻可印二百小紙。

    未幾印書機盛行,除添紙後,無需人工。

    每小時可印一二千大張,印刷乃大進步。

    中國制每機一架,約二三千元;外貨倍之。

    凡銷數不多之報紙,則印書機已可應用。

    近來報紙進步頗速,凡銷數至一萬以上者,多購用英美制Duplo式平版卷紙機,每架約一萬元,每小時可印三四千大張。

    銷數至五萬左右者,多購用美德制R.Hae或Scott式之圓版卷紙機,每架約六七萬元。

    此機有印十二頁、十六頁、二十四頁與三十二頁之别,每小時可印二萬五千大張。

    以上二種機器,皆專供報館之用者,自印、自切、自數,無須人工。

    且墨色勻潔,無漶漫不清之弊,若再加裝機件,又可套印顔色二三種。

    自上海報界之情形言之,每遇本埠及國内發生大事時,嘗于最後之數十分鐘内,互争消息之先後。

    故印刷愈遲,消息愈速,然非備有最高速度印機不為功。

    語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此之謂矣。

     報紙銷數,多者常備二印機以上,而字版則必排二副,可以紙版代之。

    法以銀皮紙置字版上,浸以水,以毛刷擊之,使深入;每字之點畫間,裱以厚紙,烘之使幹,而紙版成矣。

    然後置于普通澆鉛版機上,灌以沸鉛,稍冷,即成鉛版,與原版無絲毫之異,即可入印機而印刷矣。

    以人工制紙版及鉛版之用具,約值三百元左右。

    若以機器制紙版及鉛版,非惟節省時間,且絕無漶漫之弊。

    紙版機,每具約八十元;澆圓形鉛版機,每具價同。

     畫報印刷,須極精美,非普通印書機所能勝任。

    今之最通行者,為美制Mirehle式印畫報機,每架約一萬元。

    若歐美所通行之德制KaeruyBarve式之印畫報機,我國隻商務印書館有一架,報界尚未有備之者。

     注釋 [1]《中國雕版源流考》第一頁。

     [2]《夢溪筆談》第十八卷第七八頁。

     [3]Carter:TheInventionofPrinting. [4]羅振玉《唐風樓金石文字跋尾》(三十二頁):“秦瓦量乃濰縣陳氏所藏,以前金石家所未見。

    文字精絕,每行二字,每四字作一陽文範,合十範而印成全文,每範四周必見方廓。

    觀此,知古代刻字之術,發明甚早。

    近人考中國經籍雕闆始于五代,不知三代時已有雕穴也。

    又活字闆始于宋之畢昇,至元代而益改良。

    今此量以四字範,多數排印,而成全史,此實是聚珍闆之原始。

    可見古代文明開化之早。

    ”陳氏所藏秦瓦量拓本,曾印入《神州國光集》中,每四字之周,确見凹文方郭。

    羅氏謂為活字闆之濫觞,其說可信,附此以備參考。

     第七節 紙張 古者紀事用竹簡,後用缣帛;但竹簡質重,缣帛價貴,至不便也。

    《前漢書·外戚傳·孝成趙皇後傳》雲:“武發箧中有裹藥二枚赫蹄書。

    ”顔注引鄧展曰:“赫”音兄弟阋牆之“阋”。

    應劭注:“‘赫蹄’,薄小紙也。

    ”[1]是為紙見于書籍之始,時民國前一千九百二十三年。

    《後漢書·宦者傳》:“蔡倫,字敬仲,位上方令,造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

    元興元年,至元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

    故天下稱蔡侯紙。

    ”[2]後世言紙之發明者,必推蔡倫,蓋倫以近在帝側,易為人所知耳。

    故《書斷》雲:“左伯字子邑,能作紙。

    漢興,有紙代簡。

    至和帝時,蔡倫亦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

    ”[3]則倫實不能專美于前也。

    後人仿其法,有用藤造紙者,有用竹造紙者,有用綿造紙者,種類日多。

    今江西、湖南、浙江、福建諸省,尚以産紙名也。

     我國紙之發明,在二千年以前,于文字之流傳上有功最偉。

    使無此發明,則當時文化之進步,不能如斯迅速,而各民族間将無同化之機會矣。

    不特此也,制紙之術東漸而入高麗後,三百年,由高麗僧人傳至日本。

    唐代我國人與阿拉伯大戰,俘虜中有善制紙者,遂傳其術于斯土,時西曆七五一年也。

    阿拉伯人始設造紙廠于撒馬爾罕(Samarkand),西曆七九三年又設廠于巴格達(Bagdad)及大馬色(Damascus),大開制紙之端。

    其後斯術極盛,遂傳播于西方文明諸國。

    至十世紀,傳至埃及;十一世紀,更發達至阿非利加地方地中海沿岸。

    阿拉伯人侵入歐洲時,制紙術遂傳入西班牙之薩鐵弗(Xativa),時西曆一一五〇年。

    同時十字軍亦由小亞細亞傳其術于意大利之孟泰芬(Montefano)與威尼斯(Venice),時西曆一二七六年。

    此為歐洲制紙業之濫觞。

    降至十二世紀,法蘭西之候潤特(Hiranlt)亦設造紙廠,但至十四世紀乃見其盛。

    此後流傳益廣,瑞士于西曆一三五〇年,澳大利于一三九一年,德意志于一三二〇年,比利時于一四五〇年,英吉利于一四九四年,瑞典挪威于一五四〇年,俄羅斯于一五六七年,先後設立造紙廠。

    最後傳而至美利堅,為西曆一六九〇年。

    最先以機器制紙,為荷蘭人李善漢(W.Rithingham);今則以美利堅為巨擘矣。

     十九世紀以後,制紙術之重大發明,頻繁續出,斯業遂起一大革命。

    機器制法之傳入東亞,始于一八七〇年。

    日本受歐戰之賜,泱泱然為一大制紙國焉。

    我國于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李鴻章創倫章造紙廠于上海楊樹浦,是為新式機器造紙術之創始。

    二十五年,又設華章造紙廠于上海浦東。

    三十二年,又與商人合設龍章造紙廠于上海之龍華路。

    宣統三年,财政部又設造紙廠于漢口砧家矶。

    他如武昌之白沙洲,山東之洛南,廣東之江門、鹽步及香港,又先後各設一廠。

    于是我國之制紙術,乃環世界一周而歸宗焉。

     制紙術之發明,為我國對于世界之一大貢獻,西籍紀載極多。

    茲僅節錄名著韋爾斯(H.G.Wells)之《曆史大綱》,以見一斑。

    [4]“造紙一事,尤為重要。

    即為歐洲再興之得力乎紙,亦未為過也。

    造紙之術,創始于中國,其應用蓋在西元前之二世紀。

    當七五一年時,中國進襲撒馬爾罕之阿拉伯回教徒,為守者所敗。

    俘虜中有長于造紙者,回教徒遂傳其術。

    九世紀以來之阿拉伯紙稿,至今猶有存者。

    造紙術之傳入基督教國,或經由希臘,或由于基督教徒克複西班牙時,占得回教徒紙廠,唯當在基督教徒勢力之下。

    時西班牙造紙之業,至為衰替。

    十三世紀末造以前,良紙名箋,非歐洲所能制造。

    十三世紀而後,亦僅以意大利産者為佳。

    至十四世紀時,其術始傳入德國。

    逮本世紀末葉,産量方盛,為值亦廉,刊印書籍者,方得借以牟利。

    印刷之業,當然随之而發達。

    知識生活,亦因之而面目一新。

    人類知識之相傳,不複如往昔之隻為涓滴,至是成為滔滔之洪水。

    預其役者,數以千萬計矣。

    ” 我國日報初興,在香港出版者用報紙,在上海出版者用我國賽連紙。

    惟賽連紙質薄而軟,受濕易破,且一遇雨雪,山中車馬難行,常不能按時運到;有時亦以毛太紙、連史紙、關杉紙等充數。

    迨洋紙輸入漸多,始則以價廉而用油光紙;繼則以兩面印刷,其價益廉,而用報紙。

    今則洋紙之輸入,一歲在二千萬兩以上,浸成一大漏卮焉。

     今日所通行之報紙,大率分為兩種:一平紙,一卷紙。

    平紙約長四十三英寸,闊約三十一英寸,每五百張,謂之一令(Ream)。

    卷紙則如布匹,由印刷機随印随裁,用此可免添紙之勞。

    每卷約十二令至二十一令,其價以重量計,每磅在三兩三錢左右,但時因來貨之豐啬而漲落。

    此貨以日本來者為最多,意大利瑞典次之;挪威德意志又次之。

    我國仿造洋紙廠,最近統計不下十餘所,然規模太小,出貨無多,營業不振,時起時蹶。

    以地大物博之中國,又為發明制紙術之鼻祖,竟沉淪不振,坐視利權外溢,誠可慨也! 據海關之統計,洋紙之輸入,幾年有增進。

    茲列表于下以明之。

    惜其中包括印書紙、綿紙、包皮紙之類,不能分析。

    但報紙最占多數,平均約在四分之一而弱。

    據美國商務報告,民國十三年上海一埠報紙之輸入,計重量四九、四三一、四七七磅,值二、七四三、四七五海關兩雲。

     甲表 乙表民國十三年進口始最多之國 觀于上列各表,則我國造紙工業之急待振興,夫何待言?當民國元年,全國報界俱進會在上海開會時,其第一議案,即為自辦造紙廠。

    [5]惜其規模太大,非少數資本所能将事,迄無成議。

    茲将商務印書館所述困難情形,附錄于後,以供參考。

     “查造紙一事,敝公司于五六年前,曾經詳細考查。

    我國雖有種種原料,而欲以機器制造,必須先将原料造成塊片、紙漿方可通用。

    若竹若草,均可用作原料,但如何化制成漿,我國此時尚無所發明。

    最高之料,厥為碎布。

    查各紙廠所用碎布,凡分五等。

    惟我國之碎布,或使用過久,質已腐爛,或攙有雜物,污穢不堪,加以選擇工資太巨,故欲與各國所分五等之碎布相比,尚且不及。

    則惟有用極強烈之化學藥品,以資溶洗,原有纖維腐蝕殆盡,故造成之紙毫無韌力。

    即市上所稱洋連史,恐即欲作上等包裹之用,而亦有所不能。

    今世界所通用者,為木類所造之漿。

    我國東三省境内所産此類木料甚豐,盡可敷用。

    然漿廠規模更大,且必須有鐵路煤礦與森林毗連,更有極大之水源,以供一切之用,方可著手。

    我國此時,是否有此偉大之資本家?即有此資本家,東三省此時能否發起此等工業,恐尚是一問題。

    否則仍須向外國購辦原料,而機器及其他一切附屬物品,均須仰給于人,恐仍不足以為漏卮之塞也。

    ” 我國報紙需要量之日增既如彼,而造紙之困難又如此,則為目前計,報界應有節用報紙之覺悟。

    大城市日報,每份可減至二張,小城市日報,可減至一張,如此,不特可稍塞漏卮,而徒充篇幅之材料亦可大大删削。

    總之,我國倘不自造紙,終不免仰人供給,一旦與外人開戰,則來源絕,而報業停,國人其不閉明塞聰有若聾聩者幾希矣。

     注釋 [1]《前漢書》第九十七卷第四頁。

     [2]《後漢書》第百〇八卷(第十一頁);元興元年為西曆一〇五年。

     [3]《書斷列傳》第一第六頁。

     [4]H.G.Wells:TheOutlineofHistory(Thirdedition),Chap.XXIV,§4,P.718. [5]全國報界俱進會自辦造紙廠議案:“報社支出,紙為大宗,統計全國報館,不弱五百,平均日出二大張,發行五千份,日用紙當得五千令,每令平均一兩七錢五分,則日支出銀須八千七百五十兩,年計三百十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兩,此三百十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兩之紙費,今因己國無适用之紙,悉輸諸海外。

    此巨項之紙,自外輸入,水腳關稅及保險費等,平均以百分之十計,當得銀三十一萬九千三百七十五兩。

    使己國有一适用之紙廠,則關稅保險水腳諸費,可減至十分之二,約赢二十五萬五千三百兩。

    而賣紙之赢利,亦将轉而利吾己國之資本家矣。

    集上述之款為紙廠基本金,得其人,得其法,不數年間,即可以良好适合之紙,遍飨全國報館。

    利權之收回,豈不甚溥?不然者,蹉跎十年,金錢之輸出者,将益不赀。

    矧今後言論方興未已,輸出之紙款,将更不止此耶?因是拟議由全國報界俱進會發起,創辦紙廠,自造報紙,以挽利權,草議二條,述之如下,請議:(一)先設造紙廠籌辦處于京、滬、粵、漢等處;(二)由全國報館認募股份,每報認股在一萬兩以上。

    ” 第八節 用人 報館譬之人體,人材則靈魂也。

    故報紙之良不良,可自其人材多寡而知之。

    大率一館之中,出類拔萃者僅十之二三,餘備員而已。

     總理為一館之領袖,故宜知編輯、營業、印刷三方面之真相,尤貴在知人善任,以全力盡忠于其職務。

    其月薪在三百元左右。

     總編輯亦稱總主筆,為編輯部之領袖。

    其職務在平日似甚簡單,惟有時定大計,決大疑,其無形之責任則滋重也。

    總編輯常兼司社論,其月薪在一百五十元至三百元之間。

    次于總編輯,為編輯長,亦可稱理事編輯。

    其事務至繁,指揮館員,考核訪員皆屬之,而要在能估計一日所需之材料,而善為調節,其月薪在一百五十元左右。

    在編輯長之下者,有要聞編輯,取舍關于全國或國際間之新聞。

    有地方新聞編輯,取舍關于一省一縣或一地方之新聞,其月薪均在八十元左右。

    有特派員,如上海報館必有專員駐京,或專事發電,或專事通信,每人月薪均在百元左右,交際費在外。

    有特約通信員,或在國内,或在國外,大率以篇計算,每文一篇,在十元左右。

    有訪員遍駐國内各要埠,專任者每名月薪約四十元,兼任者僅十餘元。

    有翻譯,每名月薪約五十元至八十元。

    有校對,有譯電人,每名月薪二十元左右。

     本埠編輯亦可稱城市編輯,亦為編輯部之要人,宜熟知當地情形,且富有訪事之經驗。

    未來之事,排日書之于冊,或揭示編輯部中。

    雖至瑣屑之新聞,亦常以與讀者接近,而勿任其遺漏。

    其月薪在八十元左右。

    屬于本埠編輯指揮之下者,有特别訪員,為本館所專聘。

    平時外出交際,有事發生,則立即出而訪問,以補普通訪員所不及,月薪在四十元至六十元之間。

    有體育訪員,專紀運動新聞,月薪在三十元左右。

    有普通訪員,常兼任他報;但報館亦得令其專注意某一事,而作為特别訪稿。

    以上海情形言,論區域,有英界、法界、城内、閘北、浦東、吳淞之分;論事務,則有教育、商務、市政、軍事、司法之别;論交通,則有鐵路、輪船之殊。

    各事其事,不相侵犯。

    每人月薪在十元至三十元之間。

     副張均載文藝及滑稽之作,另有一編輯司之,月薪六十元左右。

    副張之名稱,各報不同,其取材亦異。

    如北方重文藝,南方偏于滑稽,是乃一地之風氣使然耳。

     此外,有各報所特注意之事而另出增刊者,如教育、經濟、外交、婦女、小說、勞工、科學、圖畫、汽車之類,須延一專門家司之,亦有由一學術機關供給材料者。

    其薪水與報酬,至不一律。

     營業部有部長,純粹為商人性質,須幹練而長于會計,月薪在百元左右。

    屬于其下,有專司廣告者,有專司代派者,有專司定報者,有專司零售者,有專司出納者,有專司中外書牍者,有兜攬廣告者,有承接制版印件者,其月薪每人均在三十元左右。

     印刷部由娴于機械者管理之,或由營業部長兼任。

    屬于其下者,有排字之工人,有鑄字之工人,有打紙版澆鉛版之工人,有印刷之工人。

    其制度有直接雇用者,每名月薪均在十元至二十元之間,但仍須擇一人為領袖。

    使監察一部分之事務,月薪約四十元。

    有包辦者,其費視事務之多寡而異。

    大都直接雇用,則館中責重事繁;包辦則領袖漁利,用人有濫竽之弊,是不易避免耳。

     制銅版鋅版者,另為一部,有時兼外出照相,月薪均在三四十元之間。

     以今日生活程度之高,而薪水之少如此(此就上海而言,他處恐尚不及此數),其不能養廉必矣。

    上焉者,則兼任館外之事,下焉者,則有外面津貼,其數且常較報館所給為優。

    報館以為經濟所限,亦明知故昧,而無如之何也。

     才難之歎,自古已然。

    況甫具萌蘖之報界乎?今後之辦報者,欲卓然有所樹立,将不在資本之募集,而在專材之養成。

    故遇有可造之材,宜少責以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