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國成立以後
關燈
小
中
大
武昌舉義,全國景從,報紙鼓吹之功,不可沒也。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既載諸臨時約法中;一時報紙,風起雲湧,蔚為大觀。
茲舉其知名者如下: 北京:《共和報》《新民公報》《亞細亞日報》《通報》《中華日報》《燕京時報》《北京日日新聞》《民命報》《民權報》《商務報》《國華報》《國報》《民意報》《中華民報》《大凡日報》《公論報》《中央新聞》《共和日報》《新華日報》《民國報》《群強報》《新中華報》《亞東新報》《民牖報》《五民日報》《五族民報》《大民報》《大自由報》《東大陸日報》《快報》《大一統報》《工商公報》《民主報》《北京時報》《國權報》《新直報》《新社會日報》《黃鐘報》《新華報》《世紀新聞》《救國報》《興華日報》《先聞報》《平權報》《國民自強報》《新中國報》《燕聲日報》《新世界報》《塞北公報》《女學日報》 天津:《民意報》《天津公論》《國風日報》 漢口:《國民新報》《共和報》《震旦民報》《民國日報》《新聞報》《大漢報》 武昌:《武昌公報》《群報》 南昌:《晨鐘報》《民報》《商務日報》《大江報》《天傭報》《新聞迅報》《豫章日報》《章貢潮》 安慶:《民岩報》《皖報》《公論日報》 南京:《中華報》 揚州:《民聲報》《揚州日報》 常州:《公言報》《新蘭陵報》 無錫:《錫報》《新無錫報》 蘇州:《蘇州日報》 南通:《通海新報》 上海:《大共和日報》《民國報》《民報》《太平洋報》《黃報》《中華民報》《民信日報》《共和新報》《民強報》《民權報》《愛國報》《民聲日報》《民國新聞》《啟民愛國報》《演說報》 杭州:《之江日報》《漢民日報》 紹興:《越铎報》 福州:《民聽報》《民言報》《民心報》《群報》《共和報》《福建民報》《求是報》《民興報》《正言日報》《輿論日報》《民生日報》 汕頭:《中華新報》 廣州:《震旦報》《平民報》《廣南報》《新醒報》《廣州共和報》《大公報》《嶺華日報》《南越報》《惟一報》《天職報》《華嚴報》《華國報》《商權報》 奉天:《醒時報》 吉林:《吉長日報》《新吉林報》 濟南:《大東日報》《山東日報》《新齊魯公報》 煙台:《鐘聲報》 太原:《山西公報》 開封:《自由報》《河聲報》《民立報》 長沙:《長沙日報》《湖南公報》《黃漢湘報》 常德:《沅湘日報》 成都:《川報》《民國公報》《蜀報》《民憲報》 香港:《香港實報》《大光報》 槟榔嶼:《光華日報》 雪梨:《民國報》 菲列濱:《民号報》《公理報》 磐谷:《中華民報》 當時統計全國達五百家,北京為政治中心,故獨占五分之一,可謂盛矣。
乃未幾二次革命發生,凡屬國民黨與贊同革命黨之報紙,幾全被封禁。
籌安議起,更以威迫利誘之手段,對付報館,至北京報紙,隻餘二十家,上海隻餘五家,漢口隻餘二家,報紙銷數亦由四千二百萬降至三千九百萬。
蓋自報紙條例公布,檢查郵電,閱看大樣,拘捕記者,有炙手可熱之勢也。
自是而後,有督軍團之禍,張勳之複辟,護法之役,直皖、直奉及江浙之戰,與最近東南及東北之戰,兵連禍結,歲無甯日。
雖内地報館,前仆後繼,時有增益,然或仰給于軍閥之津貼,或為戒嚴法所劫持,其言論非偏于一端,即模棱兩可,毫無生氣。
以視民國初元之僅以事雜言龐為病者,蓋不勝今昔之感焉。
第一節 兩度帝制之倏現 袁世凱本無意于共和,姑假之以覆清室耳。
故自贛甯一役後,即以大刀闊斧之手段,努力排除異己,積極為家天下之預備。
其首先覺察袁氏之陰謀者,為北京之《國民公報》。
當時又有北京之《國風日報》,天津之《民意報》,漢口之《震旦民報》《民國日報》,廣州之《覺魂報》,開封之《民立報》,南昌之《新聞迅報》,福州之《民心報》《民世報》《民聽報》《福建民報》,香港之《實報》《新民報》等,相繼而起,類皆據理執言,公正雄健,莫不首遭封禁之禍。
迨美人古德諾氏之《君主與共和利弊論》在北京報紙上披露,旋有籌安會應之而起。
于是楊度之《君憲救國論》,劉師培之《國情論》,紛然并作。
其鼓吹最力者,當推《亞細亞報》,蓋禦用之機關也。
又知人民心理殊不贊成帝制,則進行自以秘密為愈。
始則限制報紙,僅得登載将軍巡按使之文電,繼則一律不準登載關于國體問題之文字。
北京之《天民報》,即以學理的對籌安會加以評論而被封禁者。
其他持反對之論調,如《時事新報》《愛國報》《中華新報》《民信報》《民國日報》《民意報》《益世報》等[1],在内地則勒令停版,在租界則停止郵遞,在國外則禁止輸入。
當時真正之民意,幾不能于字面求之矣。
民國四年十二月,參政院推袁為帝,北京各報除日人之《順天時報》外,皆印紅報,阿谀備至,而“臣記者”三字,遂成一新名詞。
但上海之《亞細亞報》,則連于九月、十二月兩度發見炸彈。
[2]是南方之空氣究與北方不同也。
次年改元洪憲,令各報照登。
上海各報獨否,僅載西曆年月。
旋淞滬警察廳緻上海日報公會函雲:“上海各報應各改用洪憲紀元一案,前奉宣武上将軍接準内務部佳電,如再沿用民國五年,不奉中央政令,即照報紙條例,嚴行取締,停止郵遞等因饬行到廳,當經函請遵改在案。
茲接上海郵務管理局來函:以此案奉交通部電饬照辦,函請查照前來。
查各報不用洪憲紀元,既奉部饬停止郵遞,敝廳管轄地内,事屬一律,應即禁止發賣,并将報紙沒收。
第以報紙為言論機關,且上海各報館亦與敝廳感情素笃,為再具函奉告。
務希貴會轉知各報館,即日遵改。
如三日内猶不遵改,則敝廳職責所在,萬難漠視,惟有禁止發賣,并報紙沒收也。
”各報不得已乃以六号字之“洪憲紀元”四字,橫嵌于年月之下,并将警察廳來函,同日登出以求國民之諒解。
近人《虎廠雜記》載此事甚詳,并言及假《時報》事。
亦可見當時除壓制真正民意而外,尚有假造民意之活劇。
其言曰:“籌安時代,京中各報,懾伏于權力之下,鹹一緻擁戴。
惟《順天時報》頗多譏諷不滿之詞。
然此報為日人機關,且日人什九與項城不睦,宜其有非難之聲。
故時人則不重視之。
惟上海各報,除薛大可組織之《亞細亞報》外,所持論調頗為國人所注目。
及民四冬月,項城有令改明年為洪憲元年,曩時部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既載諸臨時約法中;一時報紙,風起雲湧,蔚為大觀。
茲舉其知名者如下: 北京:《共和報》《新民公報》《亞細亞日報》《通報》《中華日報》《燕京時報》《北京日日新聞》《民命報》《民權報》《商務報》《國華報》《國報》《民意報》《中華民報》《大凡日報》《公論報》《中央新聞》《共和日報》《新華日報》《民國報》《群強報》《新中華報》《亞東新報》《民牖報》《五民日報》《五族民報》《大民報》《大自由報》《東大陸日報》《快報》《大一統報》《工商公報》《民主報》《北京時報》《國權報》《新直報》《新社會日報》《黃鐘報》《新華報》《世紀新聞》《救國報》《興華日報》《先聞報》《平權報》《國民自強報》《新中國報》《燕聲日報》《新世界報》《塞北公報》《女學日報》 天津:《民意報》《天津公論》《國風日報》 漢口:《國民新報》《共和報》《震旦民報》《民國日報》《新聞報》《大漢報》 武昌:《武昌公報》《群報》 南昌:《晨鐘報》《民報》《商務日報》《大江報》《天傭報》《新聞迅報》《豫章日報》《章貢潮》 安慶:《民岩報》《皖報》《公論日報》 南京:《中華報》 揚州:《民聲報》《揚州日報》 常州:《公言報》《新蘭陵報》 無錫:《錫報》《新無錫報》 蘇州:《蘇州日報》 南通:《通海新報》 上海:《大共和日報》《民國報》《民報》《太平洋報》《黃報》《中華民報》《民信日報》《共和新報》《民強報》《民權報》《愛國報》《民聲日報》《民國新聞》《啟民愛國報》《演說報》 杭州:《之江日報》《漢民日報》 紹興:《越铎報》 福州:《民聽報》《民言報》《民心報》《群報》《共和報》《福建民報》《求是報》《民興報》《正言日報》《輿論日報》《民生日報》 汕頭:《中華新報》 廣州:《震旦報》《平民報》《廣南報》《新醒報》《廣州共和報》《大公報》《嶺華日報》《南越報》《惟一報》《天職報》《華嚴報》《華國報》《商權報》 奉天:《醒時報》 吉林:《吉長日報》《新吉林報》 濟南:《大東日報》《山東日報》《新齊魯公報》 煙台:《鐘聲報》 太原:《山西公報》 開封:《自由報》《河聲報》《民立報》 長沙:《長沙日報》《湖南公報》《黃漢湘報》 常德:《沅湘日報》 成都:《川報》《民國公報》《蜀報》《民憲報》 香港:《香港實報》《大光報》 槟榔嶼:《光華日報》 雪梨:《民國報》 菲列濱:《民号報》《公理報》 磐谷:《中華民報》 當時統計全國達五百家,北京為政治中心,故獨占五分之一,可謂盛矣。
乃未幾二次革命發生,凡屬國民黨與贊同革命黨之報紙,幾全被封禁。
籌安議起,更以威迫利誘之手段,對付報館,至北京報紙,隻餘二十家,上海隻餘五家,漢口隻餘二家,報紙銷數亦由四千二百萬降至三千九百萬。
蓋自報紙條例公布,檢查郵電,閱看大樣,拘捕記者,有炙手可熱之勢也。
自是而後,有督軍團之禍,張勳之複辟,護法之役,直皖、直奉及江浙之戰,與最近東南及東北之戰,兵連禍結,歲無甯日。
雖内地報館,前仆後繼,時有增益,然或仰給于軍閥之津貼,或為戒嚴法所劫持,其言論非偏于一端,即模棱兩可,毫無生氣。
以視民國初元之僅以事雜言龐為病者,蓋不勝今昔之感焉。
第一節 兩度帝制之倏現 袁世凱本無意于共和,姑假之以覆清室耳。
故自贛甯一役後,即以大刀闊斧之手段,努力排除異己,積極為家天下之預備。
其首先覺察袁氏之陰謀者,為北京之《國民公報》。
當時又有北京之《國風日報》,天津之《民意報》,漢口之《震旦民報》《民國日報》,廣州之《覺魂報》,開封之《民立報》,南昌之《新聞迅報》,福州之《民心報》《民世報》《民聽報》《福建民報》,香港之《實報》《新民報》等,相繼而起,類皆據理執言,公正雄健,莫不首遭封禁之禍。
迨美人古德諾氏之《君主與共和利弊論》在北京報紙上披露,旋有籌安會應之而起。
于是楊度之《君憲救國論》,劉師培之《國情論》,紛然并作。
其鼓吹最力者,當推《亞細亞報》,蓋禦用之機關也。
又知人民心理殊不贊成帝制,則進行自以秘密為愈。
始則限制報紙,僅得登載将軍巡按使之文電,繼則一律不準登載關于國體問題之文字。
北京之《天民報》,即以學理的對籌安會加以評論而被封禁者。
其他持反對之論調,如《時事新報》《愛國報》《中華新報》《民信報》《民國日報》《民意報》《益世報》等[1],在内地則勒令停版,在租界則停止郵遞,在國外則禁止輸入。
當時真正之民意,幾不能于字面求之矣。
民國四年十二月,參政院推袁為帝,北京各報除日人之《順天時報》外,皆印紅報,阿谀備至,而“臣記者”三字,遂成一新名詞。
但上海之《亞細亞報》,則連于九月、十二月兩度發見炸彈。
[2]是南方之空氣究與北方不同也。
次年改元洪憲,令各報照登。
上海各報獨否,僅載西曆年月。
旋淞滬警察廳緻上海日報公會函雲:“上海各報應各改用洪憲紀元一案,前奉宣武上将軍接準内務部佳電,如再沿用民國五年,不奉中央政令,即照報紙條例,嚴行取締,停止郵遞等因饬行到廳,當經函請遵改在案。
茲接上海郵務管理局來函:以此案奉交通部電饬照辦,函請查照前來。
查各報不用洪憲紀元,既奉部饬停止郵遞,敝廳管轄地内,事屬一律,應即禁止發賣,并将報紙沒收。
第以報紙為言論機關,且上海各報館亦與敝廳感情素笃,為再具函奉告。
務希貴會轉知各報館,即日遵改。
如三日内猶不遵改,則敝廳職責所在,萬難漠視,惟有禁止發賣,并報紙沒收也。
”各報不得已乃以六号字之“洪憲紀元”四字,橫嵌于年月之下,并将警察廳來函,同日登出以求國民之諒解。
近人《虎廠雜記》載此事甚詳,并言及假《時報》事。
亦可見當時除壓制真正民意而外,尚有假造民意之活劇。
其言曰:“籌安時代,京中各報,懾伏于權力之下,鹹一緻擁戴。
惟《順天時報》頗多譏諷不滿之詞。
然此報為日人機關,且日人什九與項城不睦,宜其有非難之聲。
故時人則不重視之。
惟上海各報,除薛大可組織之《亞細亞報》外,所持論調頗為國人所注目。
及民四冬月,項城有令改明年為洪憲元年,曩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