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報勃興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官報,無民意之可言也。
外報,僅可代表外人之意思;雖其間執筆者有華人,然辦報之宗旨不同,即言之亦不能盡其意也。
我國民報之産生,當以同治十二年在漢口出版之《昭文新報》為最早。
次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彙報》,在香港出版之《循環日報》,光緒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報》,及光緒十二年在廣州出版之《廣報》;斯四者皆當時深悉外情者之所為,惜國人尚不知閱報為何事,未為社會所見重耳。
迨光緒二十一年,時适中日戰後,國人敵忾之心頗盛,強學會之《中外紀聞》與《強學報》,先後刊行于京滬,執筆者皆魁儒碩士,聲光炳然。
我國人民之發表政論,蓋自此始。
後此《時務報》與《時務日報》等接踵而起,一時報紙,興也勃焉。
語其比較知名者如下: 上海:《蘇報》《國民日日報》《俄事警聞》《警鐘日報》《時報》《神州日報》《中國公報》《新世界日報》《指南報》《維新報》《博聞報》《愛國日報》《華洋報》《申江日報》《少年中國報》《獨立報》《江浙彙報》《蘇海彙報》《民籲報》《民立報》《民呼報》《天铎報》《民意報》《時事報》《輿論報》《輿論時事報》《海上日報》《時事新報》《國民公報》《商務日報》《南方報》《世界通報》(以上日報) 《農學報》《藝學報》《算學報》《中外算報》《實學報》《萃報》《工商學報》《商務報》《江南商務報》《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普通學報》《通學報》《學報》《新學報》《格緻新聞》《新世界學報》《政治學報》《集成報》《求是報》《女報》《外交報》《求我報》《蒙學畫報》《新中國白話報》《大陸》《教育世界》《教育雜志》《中外大事報》《五洲時事彙報》《揚子江叢報》《新小說》《科學世界》《東方雜志》《譯林》《選報》《衛生報》《預備立憲公會報》《書畫譜報》《歐美法政介聞》《飛影閣畫報》《飛雲閣畫報》《政論》《國風報》《民聲雜志》《進步》(以上雜志) 北京:《京話日報》《強學報》《燕京時報》《京報》《刍言報》《北京日報》《中華報》《中國報》《全京日報》《帝國日報》《京都時報》《帝京新聞》《華字彙報》《金台組報》《憲志日報》《公論實報》《國民公報》《新聞彙報》《京津時報》(以上日報) 《啟蒙畫報》《工藝報》《憲法新聞》《地學雜志》《北京商務報》(以上雜志) 天津:《津報》《國聞報》《天津時報》《天津日日新聞》《大公報》《時聞報》《北方日報》《多聞報》《通報》《中外實報》(以上日報) 《國聞彙編》《農學報》(以上雜志) 廣州:《博文報》《嶺南報》《嶺海報》《寰球報》《商務報》《紀南報》《廣智報》《羊城報》《七十二行商報》《越峤紀聞》《南越報》《商務總會報》《人權報》《粵東公報》《公言報》《時敏報》《亞東報》《亞洲報》《醒報》《廿世紀報》《國事報》《光華報》《光漢報》《震旦報》《天運報》《國民報》《中原報》《又新報》《可報》《陀城報》《安雅書局世說編》(以上日報) 《報華五日大事紀》《南洋七日報》《半星期報》《農工商報》《保國粹旬報》(以上雜志) 潮州:《公理報》 蘇州:《蘇報》《蘇州白話報》《日新報》 無錫:《錫金日報》(日報)《無錫白話報》(雜志) 鎮江:《揚子江日報》 揚州:《淮南日報》(日報)《廣陵濤》(雜志) 蕪湖:《商務日報》《皖江日報》《皖報》《鸠江日報》 安慶:《愛國新報》 南昌:《博聞報》《新民報》《自治日報》 九江:《江報》 贛州:《又新日報》 漢口:《漢報》《商務報》《武漢新報》《中西報》《大江報》《夏報》《楚報》《湖北日報》《漢臯新聞》《鄂報》《繹言報》《新漢報》《大漢報》 武昌:《通俗報》《湖北商務報》 長沙:《湘報》《長沙日報》(以上日報)《外交俚語報》《湘學報》《經濟報》《廣雅俗報》《算報》《蒙養學報》《演說通俗報》《通俗教育報》(以上雜志) 重慶:《救時報》《重慶日報》(以上日報)《渝報》《廣益叢報》(以上雜志) 成都:《蜀學報》《蜀報》(雜志) 濟南:《濟南報》《簡報》(以上日報)《國文報》(雜志) 煙台:《膠州報》《芝罘日報》《山東日報》《勃海日報》 青島:《青島報》 太原:《晉報》《晉陽日報》 奉天:《東三省日報》《大中公報》《微言報》《醒時報》《盛京報》 吉林:《自治日報》 長春:《長春公報》 營口:《營商日報》 哈爾濱:《濱江日報》《東陲公報》 伊犁:《伊犁白話報》 杭州:《杭報》《經世報》《全浙公報》《浙江日報》《危言報》(以上日報) 《杭州白話報》《醫學報》《五日報》《新政交儆報》《群學社編》(以上雜志) 甯波:《四明日報》《甬報》 廈門:《漳泉日報》《福建日日報》(以上日報)《鹭江報》(雜志) 福州:《福報》《福建日日新聞》《福建日報》《福建新聞報》(以上日報)《福建七日報》(雜志) 汕頭:《嶺東月報》《中華新報》 貴州:《西南日報》 桂林:《廣仁報》(日報)《官話報》(雜志) 梧州:《廣西新報》 香港:《循環日報》《中國日報》《公益報》《維新日報》《香港新報》《公益報》《有所謂報》《少年報》《香港商報》《通報》《廣東報》《香海日報》 澳門:《澳報》(日報)《知新報》(雜志) 新加坡:《天南星報》《日新報》《叻報》《總彙新報》《圖南報》《中興日報》《陽明報》 槟榔嶼:《槟城新報》 雪梨:《東華新報》《廣益華報》 爪哇:《烏島日報》 巴達維亞:《華铎報》 馬尼剌:《岷報》 舊金山:《文興日報》《金港日報》《華洋報》《大同晨報》《世界日報》《少年中國晨報》《翰香報》《實文報》《中西報》《華美報》《萬球報》 檀香山:《新中國報》《隆記報》《華夏報》《麗記報》 溫哥武:《大漢公報》《華英日報》 紐約:《光報》《紐約日報》 巴黎:《新世紀》 神戶:《東亞報》《日華新報》 東京:《浙江潮》《湖北學生界》《江蘇》《雲南雜志》《四川雜志》《河南》《晉乘》《粵西》《直說》《遊學譯編》《譯書彙編》《新譯界》《中國新報》《學報》《牖報》《學海》《醫藥學報》《衛生世界》《中國商業》《研究會日報》《南洋群島商業》《研究會雜志》《農商雜志》《中國蠶絲業會報》《法政學交通社月報》《政法學報》《憲法新志》《大同報》《廿世紀之中國女子》《新女界》《廿世紀之支那》《天義報》《民報》《複報》(以上雜志) 橫濱:《大同學錄》《開智錄》《清議報》《新民叢報》(以上雜志) 高麗:《皇城新聞》 暹羅:《啟南報》《華暹新報》 西貢:《光興日報》 以上各報,其中一大部分,始因外侮之刺激,倡議維新,繼以滿人之頑固,昌言革命。
武漢義旗一舉,而清社遂屋。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第一節 日報之先導 我國人自辦之日報,開其先路者,實為《昭文新報》,《循環日報》次之,《彙報》《新報》《廣報》又次之。
今碩果僅存者,惟《循環日報》耳。
《昭文新報》于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即民國前三十九年創刊于漢口,為艾小梅所發起。
最初每日一出,以閱者甚少,乃改為五日一出。
但銷路仍不佳,未幾遂停。
《循環日報》,創刊于同治十三年之春。
先是,有王韬(紫诠)者,以上書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之嫌,清廷欲得而甘心,乃随麥華陀牧師走香港。
旋應英華書院之聘,編輯《聖經》,遂家焉。
迨歐海理牧師解散英華書院,王氏遂與該院買辦黃平甫集股購入,易名中華印務總局,此同治十年事也。
後就印務總局改組《循環日報》。
“循環”雲者,意謂革命雖敗,而借是報以傳播其種子,可以循環不已也。
王氏自主筆政,洪幹甫及其婿錢昕伯輔之。
錢氏蓋奉《申報》主人美查之命,赴港調查報務以資仿效者也。
初創時,新聞用洋紙印刷,船期尚用土紙(南山貝)。
新聞常占篇幅三分之一,區為三欄:首欄選錄《京報》,次欄為羊城新聞,又次則為中外新聞欄。
然其時交通未便,消息難通,故主筆政者常須述野語稗史以補白。
次年,附刊月報,擇重要時事彙為一冊,每年取費一元。
嗣因銷數不多,未期年而罷。
當時該報有一特色,即冠首必有論說一篇,多出自王氏手筆。
取西制之合于我者,諷清廷以改革。
《弢園文錄外編》,即集該報論說精華成之。
其學識之淵博,眼光之遠大,一時無兩。
自是而後,上海、新加坡等地報紙漸興,互相轉錄,材料遂不虞缺乏。
光緒四年,該報因省港消息靈通,特将每日報紙于先一夕派送,是為香港漢文晚報之先聲。
但往省船隻,例于下午四時開行,而報紙印竣須在八時,故寄往廣州澳門者,仍須俟諸次日。
曆四年,因時促事忙,遂取消晚報。
光緒三十年,增加篇幅,分為莊諧二部,附以歌謠曲本,字句加圈點,閱者一目了然。
光緒三十四年,京滬要事以電報傳達,于是港中各報遂以專電互競優劣。
近年該報又疊有改良,無待縷述矣。
《彙報》,于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創刊于上海,為中國第一留學生容闳(純甫)所發起。
集股萬兩,投資者多粵人,招商局總辦唐景星實助成之。
然又以文字易于賈禍,乃延英人葛理為總主筆,黃子韓、賈季良等為編輯。
新聞中時涉及官事,股東不以為然。
至七月二十一日,由葛理出名承頂,易名《彙報》,延管才叔為主筆。
以《申報》為外人所開設,遇有當時以為不利于中國之事,即與之筆戰。
但營業不佳,乃清理賬目,加入新股,于光緒元年六月十四日,易名《益報》,延朱蓮生為主筆。
至是年十一月初七日,朱氏辭職,斯報遂廢。
此三報以為時勢所限,緻難銷行。
然每日報首必載新聞目錄,使閱者一目了然,是其特色也。
《新報》,于光緒二年十月初八日創刊于上海。
由各省商幫出名,而其款實出自道庫。
新聞中英文并列;後此《南方報》《太平洋報》實仿之。
惟外人未必閱此報,故次年五月即将英文取消,報名亦改橫寫為直寫。
至八年五月二十九日,以銷路不暢,遂歸并于制造局。
《廣報》,于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創刊于廣州,為邝其照(蓉階)所發起。
延吳大猷、林翰瀛為主筆。
其形式與《申報》同。
當道以報館之館字不妥,令改為局字。
光緒十七年,以事觸怒粵督李小泉,令番南兩縣封閉,不準複開。
有“辯言亂政,法所不容。
廣報局妄談時事,淆亂是非,膽大妄為,實堪痛恨,亟應嚴行查禁,以免淆惑人心!”等語。
該報不得已,乃遷沙面租界,請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中西日報》,繼續出版。
後又易名《越峤紀聞》,但不久亦停。
第二節 《中外紀聞》與《強學報》 強學會者,清季維新運動之總機關也。
先是,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徐勤、湯覺頓等,在南方組織桂學會,謂非變法自強,則無由救國;并聯合公車一再伏阙上書請求革新政治,此光緒二十年事也。
時北方由文廷式之主倡,亦有強學會之組織,已而改為強學會書局,其目的亦在改良政治。
其會員有黃紹箕、汪康年、黃遵憲、岑春煊、陳寶琛、陳三立等,而工部尚書孫家鼐、湖廣總督張之洞胥其有力之後援者。
康有為等聞之,因即遵海北遊,往來上海北京,加入斯會,于是強學會勢益大振,時光緒二十一年秋季也。
斯會最初著手之事業,為辦報館與圖書館。
袁世凱首捐金五百,加以各處募集,得千餘金,遂在北京後孫公園設立會所,向上海購得譯書數十種,而以辦報事委之梁啟超,英人李提摩太亦參與之。
當時會中殊無自購印刷機器之力,而坊間亦不聞有此物,乃向售《京報》處,托用粗木闆雕刻印行,日出一冊,名曰《中外紀聞》。
其形式與《京報》相似,即托售《京報》人随《宮門鈔》分送諸官宅,酬以薪金。
發行月餘,每日居然可送出二三千冊。
是年冬季,上海分會亦發行《強學報》[1],用鉛字排印,每日出一小冊,亦不取費。
守舊派見而忌之,由楊崇伊奏請封禁。
翌年二月下谕:“禦史楊崇伊奏參翰林院學士文廷式一折,據稱文廷式在松筠庵廣集徒衆,妄議朝政,及賄通内監,結黨營私等事。
雖查無實據,事出有因。
文廷式著革職永不叙用,并即行驅逐回籍,不許逗留。
”于是《中外紀聞》與《強學報》,遂同歸消滅。
注釋 [1]康有為之《強學會報》序雲:号物之大者,曰駝、象、騾、馬、牛,皆彭亨龐巨,倍于人體。
然而檻之,絷之,服之,乘之,甚且刲之,炰之。
駝、牛、馬宛轉悲啼痛苦,受絷、縛、駕、乘、刲、炰,而呼号終莫救,仇怨終莫雪者,何哉?為其弱也。
牛馬無罪無辜,服勤供役,勞亦甚矣;而不免宰割者,何哉?為其愚也。
《書》曰:“兼弱攻昧”,既弱既昧,自召兼攻,奈之何哉?嘗考三千年青史氏之冊,五大洲萬國之志,若劉石之破洛陽,耶律氏之取石晉,金斡離不之破汴,驅虜搒掠,有若犬羊,斷殊骨肉,宛轉道路,托命異類,寄生鼎俎。
當此之時,其與象、駝、牛、馬之受絷、縛、駕、乘、刲割,豈有異哉?豈有異哉?彼馬基頓之破波斯,回教突厥之破羅馬,及近者泰西之分非洲,虜掠淩暴,異種殊族,皆以愚弱被吞食者。
然則天道無知,惟佑強者。
《易》首系乾以自強不息;洪範六極,弱居極下。
蓋強弱勢也,雖聖人亦有不能不奉天者欤?然則惟有自強而已。
夫強者有二:有力強,有智強。
虎豹之猛,而扼于人;虎豹不能學問考論則愚,人能學問考論則智,是智勝也。
至于天人、鬼物、昆蟲、草木,莫不考論,則益智,故貴學。
美人學會繁盛,立國百年,而著書立說多于希臘羅馬三千年。
故兵僅二萬,而萬國莫敢誰何?此以智強也。
夫物單則弱兼則強,至累重什百千萬億兆京陔之則益強。
荀子言物不能群,惟人能群,象、馬、牛、駝不能群,故人得制焉。
如使能群,則至微之蝗,群飛蔽天,天下畏焉,況莫大之象馬而能群乎?故一人獨學,不如群人共學;群人共學,不如合百億兆人共學。
學則強,群則強;累萬億兆皆智人,則強莫與京。
吾中國地合歐洲民衆倍之,可謂龐大魁巨矣,而吞割于日本。
蓋散而不群,愚而不學之過也。
今者思自保之,在學群之。
昔在京師,既與諸君子開會以講中國自強之學,朝土集者百數,然猶未足合天下之才。
海内耆賢通學,捧手推襟,欲推廣京師之會,擇合群之地,而益宏厥規則。
滬上總南北之彙,為士夫所走集,乃群中外之圖書器蓺,群南北之通人志士,講習無間,而因推行于直省焉。
凡吾神明之胄,衣冠之族,思保其教,思保其類,以免為象駝牛馬之受檻、絷、刲割,豈無同心乎?抑其甘淪異類耶?其諸有樂于會友輔仁欤?仁者何?仁吾神明之胄,先聖孔子之教非欤? 第三節 雜志之勃興 北京強學會既被封禁,其上海支會不得已乃改為時務報館;由汪康年為經理,梁啟超為主筆,努力繼續鼓吹其主張,時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也。
《時務報》每旬一冊,每冊二十餘頁,以石版印連史紙上,極清晰而美觀。
所載有論說、谕折、京外近事、域外報譯等;而域外報譯,獨占篇幅至二分之一而強。
時四方新學士子喜康梁之議論新穎,群相呼應,起而組織學會讨論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
舉其著者,如長沙之湘學會、時務學堂;衡州之任學會;蘇州之蘇學會;北京之集學會;其他如算學會、農學會、天足會、禁煙會等,尤不可以計數,而每會必有一種出版物以發表其意見。
于是維新運動,頓呈活躍之觀,而雜志亦風起雲湧,盛極一時。
《勸學篇》謂:“乙未以後,志士文人創開報館,廣譯洋報,參以博議,始于滬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學術皆有焉。
雖論說純駁不一,要以擴見聞,長志氣,滌懷安之鸩毒,破扪龠之瞽論。
于是一孔之士,山澤之農,始知有神州;筐箧之吏,煙霧之儒,始知有時局。
不可謂非有志四方之男子學問之一助也。
”蓋指此時而言也。
《時務報》乃捐款所開辦,而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捐最多。
張以報中論說太新,頻加幹涉,視主筆若資本家之于雇傭。
時梁啟超年少氣盛,不能耐,翌年冬舍而之他;報事遂由汪康年一人主持。
迨光緒二十四年夏,朝廷允禦史宋伯魯之請,改《時務報》為官報,命康有為督辦。
汪康年乃改《時務報》為《昌言報》,延梁鼎芬為主筆,另行出版。
于是時務報館乃發生移交與否之問題,而大開筆戰。
但未幾戊戌事起,康梁出走海外,《昌言報》亦旋停。
此事遂無人過問。
[1] 梁啟超走日本後,又創《清議報》,以攻擊慈禧太後及剛毅、榮祿為事。
清廷相疾甚,至禁止入口。
庚子後,創《新民叢報》,偏重灌輸常識,極受社會歡迎。
嘗複印十餘版,至今流行。
光緒三十三年,發起政聞社,發行機關報,名曰《政論》,但旋為清廷所封禁。
宣統二年,創《國風報》,從各種政治問題,為具體之研究讨論,思灌輸國民以政治常識。
與《新民叢報》同時又創《新小說報》,以鼓吹革命。
中有一小說,名《新中國未來記》,其理想的國,号曰大中華民主國,所言多與後事暗合。
《清議報》,創刊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每旬出版于橫濱,每冊約四十頁。
所載分論說、名家著述、新書譯叢、文苑、外論彙譯、紀事、群報撷華等。
閱三年,以不戒于火而止。
《新民叢報》,創刊于光緒二十七年冬季,每半月發行于橫濱,發行人為馮紫珊。
每冊約四十頁。
所載分論說、學說、時局、政治、雜評、小說、文苑等。
出至七十二冊而止。
《政論》,創刊于光緒三十三年九月,每月發行于上海,由蔣智由編輯,為政聞社之機關。
每冊六十餘頁,所載分演講、論著、記載、社報等。
出至七期而止。
《國風報》,創刊于宣統二年正月,每旬出版于上海,發行人為何國桢。
每冊五六十頁。
所載分論說、時評、著譯、調查、紀事、文苑等。
出至五十三期而止。
當時繼《時務報》而起者,為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在澳門出版之《知新報》,同年三月在長沙出版之《湘學新報》,時有三足鼎立之稱。
《知新報》由康廣仁、何廷光為經理,徐勤、何樹齡等為主筆。
始五日一出,後改每旬一出,每冊約十五頁,杭連紙鉛印。
所載分論說、上谕、近事、譯報等。
初拟名《廣時務報》,後以報主維新不取複沓,乃用此名;至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始止。
《湘學新報》後簡稱《湘學報》,為長沙校經書院所編輯。
每旬發行,每冊約四十頁,木刻連史紙印。
内分史學、掌故學、輿地學、算學、商學、交涉學、格緻淺例等,蓋講義體也。
出至二十三期而止。
其以紀述國内外大事與介紹新學術與新知識,繼此發行,足資稱述者,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在杭州出版之《經世報》;同年八月在上海出版之《實學報》;同年十月在重慶出版之《渝報》;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在成都出版之《蜀學報》;五月在上海出版之《東亞報》;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在上海出版之《東方雜志》及《譯林》;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在廈門出版之《鹭江報》;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在上海出版之《大陸》;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在廣州出版之《振華五日大事記》;及三十四年三月出版之《半星期報》;與宣統二年七月在成都出版之《蜀報》。
《經世報》為章炳麟(太炎)、宋恕等所編輯,論說外,多譯英法文報章;十餘冊即止。
《實學報》為王斯源、王仁俊等所編輯,每月三冊,首載章奏及英日報文,後附刻中西人書籍甚多,均未全。
原此報主義,将分天地人物為四綱,包舉宏廣;惜十餘冊即止。
《渝報》之總理為宋育仁(芸子),主筆為潘清蔭(季約)。
每旬發行,每冊約二十頁,木刻貢川紙印。
所載分谕折、譯報、新論、川省物價、渝城物價、各省新聞、本省新聞、外國新聞等;出至十六期而止。
《蜀學報》每旬發行,為尊經書局所出版。
每冊約二十五頁,木刻毛邊紙印。
總理為宋育仁,主筆為吳之英(伯傑)。
所載分谕旨、學會講義、專論、海外近事、中國近事、蜀中近事等。
《叢書報》為此報之附刊。
《東亞報》為韓昙首等所編輯,分論說、宗教、政治、法律、商務、藝學、經世文選諸門。
每月三冊,發行未一年而止。
《東方雜志》,為商務印書館所出版,注意國内外大事。
始每月一出;十七年後,改為半月刊。
至今繼續發行,為雜志中時期最長久而最努力者。
前年為該報二十周年紀念,曾取二十年内材料之有系統者,仿叢書體例,編為《東方文庫》,計八十二種一百冊,該報精粹之所在也。
《譯林》每冊二十五頁,考貝紙印。
所載分法律、經濟、名人傳、商業史、遊記等。
執筆者為林長民、魏易等,林纾監譯。
出至十二冊即止。
《鹭江報》每旬發行,每冊二十餘頁,杭連紙印。
所載分論說、谕折、中國紀事、各國紀事、彙論、西文譯編、閩峤瑣聞等。
出至八十六期而止。
《大陸》為歸國留日學生江吞所編輯。
每月發行,每期約百頁。
所載分言論、學術、史傳、軍事、商工、教育、時事批評、雜錄、文苑、小說、外論等。
出至三十四期而止。
《振華五日大事記》,每小冊約二十頁。
所載分論說、群言、學理、世界大事、中國大事、本省大事、淺說、白話、粵聲等。
出至五十一期而止。
《半星期報》,每三日發行,為莫梓軨所編輯。
每冊約二十頁。
所載分論說、短評、科學、新法、群言、小說、文苑、世界大事、中國大事、本省大事等。
《蜀報》,每半月發行,每冊約三十頁,鉛字考貝紙印。
由朱山編輯。
所載分論著、文彙、譯叢三大類。
出至十二期而止。
其仿各史紀事本末及中西紀事體者,有光緒二十三年八月在上海發行之《萃報》,主持之者為朱強父。
每周發行,連史紙石印,每冊約三十頁。
所載分谕折、中國要務、各國要務、中華新聞、外事新聞、《路透》電音等。
繼之者為同年九月出版之《求是報》,為曾仰東、陳彭壽等所編輯。
内編分交涉、時事、附錄;外編分西報、西律、制造、格緻、泰西稗編諸門,所采多出自法文書報。
每旬發行。
後此又有《集成報》,及光緒二十八年所出之《選報》,均每旬發行。
而《集成報》印刷最精,所載多各省緊要成案,及各使館檔案,分類編纂,删繁而就簡焉。
其提倡改良農工商事業者,有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在上海出版之《農學報》;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出版之《工商學報》;光緒二十九年出版之《商務報》;光緒三十三年在廣州出版之《農工商報》與《實業報》。
《農學報》,每半月發行,每冊約二十五頁,連史紙石印。
主持之者為羅振玉(叔蘊)、蔣斧。
所載分公文、古籍調查、譯述、專著等。
二十四年改為旬刊,九月讓渡于日人香月梅外。
出至三百十五冊而止。
《工商學報》,為張德坤編輯,每月四冊,每冊二十餘頁,連史紙石印。
所載分谕折、論說、公牍、工商情形、譯論、調查、市情。
不久即停。
《商務報》,每旬發行,每冊三十餘頁。
所載分上谕、公牍、論說、淺說、商情、譯述、實業、小說等。
出至六十五期而止。
《農工商報》,編輯者為江寶衍(俠庵),每旬發行,每期約二十餘頁。
所載分論說、農業、工業、商業、工商時事等。
至四五十期,改名《廣東勸業報》,至宣統二年始止。
《實業報》,每旬發行,每冊約二十頁,為曾公健等所創辦。
體例與《農工商報》相仿佛。
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止。
其偏重數理者,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在上海出版之《新學報》;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出版之《格緻新聞》;光緒二十七年出版之《普通學報》;光緒二十八年出版之《中外算報》。
《新學報》,每半月發行,為新學會與算學會所編輯。
每冊二十餘頁,石版連史紙印。
所載為上谕、算學、政學、醫學、博物等。
《格緻新聞》,每旬發行,為朱開甲、王顯理所創辦,連史紙石印。
報中有問答欄,頗便于初學者。
又設學舍,請教士講演,并實地試驗,且得代購一切理化器械。
後因事中止,
外報,僅可代表外人之意思;雖其間執筆者有華人,然辦報之宗旨不同,即言之亦不能盡其意也。
我國民報之産生,當以同治十二年在漢口出版之《昭文新報》為最早。
次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彙報》,在香港出版之《循環日報》,光緒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報》,及光緒十二年在廣州出版之《廣報》;斯四者皆當時深悉外情者之所為,惜國人尚不知閱報為何事,未為社會所見重耳。
迨光緒二十一年,時适中日戰後,國人敵忾之心頗盛,強學會之《中外紀聞》與《強學報》,先後刊行于京滬,執筆者皆魁儒碩士,聲光炳然。
我國人民之發表政論,蓋自此始。
後此《時務報》與《時務日報》等接踵而起,一時報紙,興也勃焉。
語其比較知名者如下: 上海:《蘇報》《國民日日報》《俄事警聞》《警鐘日報》《時報》《神州日報》《中國公報》《新世界日報》《指南報》《維新報》《博聞報》《愛國日報》《華洋報》《申江日報》《少年中國報》《獨立報》《江浙彙報》《蘇海彙報》《民籲報》《民立報》《民呼報》《天铎報》《民意報》《時事報》《輿論報》《輿論時事報》《海上日報》《時事新報》《國民公報》《商務日報》《南方報》《世界通報》(以上日報) 《農學報》《藝學報》《算學報》《中外算報》《實學報》《萃報》《工商學報》《商務報》《江南商務報》《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普通學報》《通學報》《學報》《新學報》《格緻新聞》《新世界學報》《政治學報》《集成報》《求是報》《女報》《外交報》《求我報》《蒙學畫報》《新中國白話報》《大陸》《教育世界》《教育雜志》《中外大事報》《五洲時事彙報》《揚子江叢報》《新小說》《科學世界》《東方雜志》《譯林》《選報》《衛生報》《預備立憲公會報》《書畫譜報》《歐美法政介聞》《飛影閣畫報》《飛雲閣畫報》《政論》《國風報》《民聲雜志》《進步》(以上雜志) 北京:《京話日報》《強學報》《燕京時報》《京報》《刍言報》《北京日報》《中華報》《中國報》《全京日報》《帝國日報》《京都時報》《帝京新聞》《華字彙報》《金台組報》《憲志日報》《公論實報》《國民公報》《新聞彙報》《京津時報》(以上日報) 《啟蒙畫報》《工藝報》《憲法新聞》《地學雜志》《北京商務報》(以上雜志) 天津:《津報》《國聞報》《天津時報》《天津日日新聞》《大公報》《時聞報》《北方日報》《多聞報》《通報》《中外實報》(以上日報) 《國聞彙編》《農學報》(以上雜志) 廣州:《博文報》《嶺南報》《嶺海報》《寰球報》《商務報》《紀南報》《廣智報》《羊城報》《七十二行商報》《越峤紀聞》《南越報》《商務總會報》《人權報》《粵東公報》《公言報》《時敏報》《亞東報》《亞洲報》《醒報》《廿世紀報》《國事報》《光華報》《光漢報》《震旦報》《天運報》《國民報》《中原報》《又新報》《可報》《陀城報》《安雅書局世說編》(以上日報) 《報華五日大事紀》《南洋七日報》《半星期報》《農工商報》《保國粹旬報》(以上雜志) 潮州:《公理報》 蘇州:《蘇報》《蘇州白話報》《日新報》 無錫:《錫金日報》(日報)《無錫白話報》(雜志) 鎮江:《揚子江日報》 揚州:《淮南日報》(日報)《廣陵濤》(雜志) 蕪湖:《商務日報》《皖江日報》《皖報》《鸠江日報》 安慶:《愛國新報》 南昌:《博聞報》《新民報》《自治日報》 九江:《江報》 贛州:《又新日報》 漢口:《漢報》《商務報》《武漢新報》《中西報》《大江報》《夏報》《楚報》《湖北日報》《漢臯新聞》《鄂報》《繹言報》《新漢報》《大漢報》 武昌:《通俗報》《湖北商務報》 長沙:《湘報》《長沙日報》(以上日報)《外交俚語報》《湘學報》《經濟報》《廣雅俗報》《算報》《蒙養學報》《演說通俗報》《通俗教育報》(以上雜志) 重慶:《救時報》《重慶日報》(以上日報)《渝報》《廣益叢報》(以上雜志) 成都:《蜀學報》《蜀報》(雜志) 濟南:《濟南報》《簡報》(以上日報)《國文報》(雜志) 煙台:《膠州報》《芝罘日報》《山東日報》《勃海日報》 青島:《青島報》 太原:《晉報》《晉陽日報》 奉天:《東三省日報》《大中公報》《微言報》《醒時報》《盛京報》 吉林:《自治日報》 長春:《長春公報》 營口:《營商日報》 哈爾濱:《濱江日報》《東陲公報》 伊犁:《伊犁白話報》 杭州:《杭報》《經世報》《全浙公報》《浙江日報》《危言報》(以上日報) 《杭州白話報》《醫學報》《五日報》《新政交儆報》《群學社編》(以上雜志) 甯波:《四明日報》《甬報》 廈門:《漳泉日報》《福建日日報》(以上日報)《鹭江報》(雜志) 福州:《福報》《福建日日新聞》《福建日報》《福建新聞報》(以上日報)《福建七日報》(雜志) 汕頭:《嶺東月報》《中華新報》 貴州:《西南日報》 桂林:《廣仁報》(日報)《官話報》(雜志) 梧州:《廣西新報》 香港:《循環日報》《中國日報》《公益報》《維新日報》《香港新報》《公益報》《有所謂報》《少年報》《香港商報》《通報》《廣東報》《香海日報》 澳門:《澳報》(日報)《知新報》(雜志) 新加坡:《天南星報》《日新報》《叻報》《總彙新報》《圖南報》《中興日報》《陽明報》 槟榔嶼:《槟城新報》 雪梨:《東華新報》《廣益華報》 爪哇:《烏島日報》 巴達維亞:《華铎報》 馬尼剌:《岷報》 舊金山:《文興日報》《金港日報》《華洋報》《大同晨報》《世界日報》《少年中國晨報》《翰香報》《實文報》《中西報》《華美報》《萬球報》 檀香山:《新中國報》《隆記報》《華夏報》《麗記報》 溫哥武:《大漢公報》《華英日報》 紐約:《光報》《紐約日報》 巴黎:《新世紀》 神戶:《東亞報》《日華新報》 東京:《浙江潮》《湖北學生界》《江蘇》《雲南雜志》《四川雜志》《河南》《晉乘》《粵西》《直說》《遊學譯編》《譯書彙編》《新譯界》《中國新報》《學報》《牖報》《學海》《醫藥學報》《衛生世界》《中國商業》《研究會日報》《南洋群島商業》《研究會雜志》《農商雜志》《中國蠶絲業會報》《法政學交通社月報》《政法學報》《憲法新志》《大同報》《廿世紀之中國女子》《新女界》《廿世紀之支那》《天義報》《民報》《複報》(以上雜志) 橫濱:《大同學錄》《開智錄》《清議報》《新民叢報》(以上雜志) 高麗:《皇城新聞》 暹羅:《啟南報》《華暹新報》 西貢:《光興日報》 以上各報,其中一大部分,始因外侮之刺激,倡議維新,繼以滿人之頑固,昌言革命。
武漢義旗一舉,而清社遂屋。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第一節 日報之先導 我國人自辦之日報,開其先路者,實為《昭文新報》,《循環日報》次之,《彙報》《新報》《廣報》又次之。
今碩果僅存者,惟《循環日報》耳。
《昭文新報》于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即民國前三十九年創刊于漢口,為艾小梅所發起。
最初每日一出,以閱者甚少,乃改為五日一出。
但銷路仍不佳,未幾遂停。
《循環日報》,創刊于同治十三年之春。
先是,有王韬(紫诠)者,以上書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之嫌,清廷欲得而甘心,乃随麥華陀牧師走香港。
旋應英華書院之聘,編輯《聖經》,遂家焉。
迨歐海理牧師解散英華書院,王氏遂與該院買辦黃平甫集股購入,易名中華印務總局,此同治十年事也。
後就印務總局改組《循環日報》。
“循環”雲者,意謂革命雖敗,而借是報以傳播其種子,可以循環不已也。
王氏自主筆政,洪幹甫及其婿錢昕伯輔之。
錢氏蓋奉《申報》主人美查之命,赴港調查報務以資仿效者也。
初創時,新聞用洋紙印刷,船期尚用土紙(南山貝)。
新聞常占篇幅三分之一,區為三欄:首欄選錄《京報》,次欄為羊城新聞,又次則為中外新聞欄。
然其時交通未便,消息難通,故主筆政者常須述野語稗史以補白。
次年,附刊月報,擇重要時事彙為一冊,每年取費一元。
嗣因銷數不多,未期年而罷。
當時該報有一特色,即冠首必有論說一篇,多出自王氏手筆。
取西制之合于我者,諷清廷以改革。
《弢園文錄外編》,即集該報論說精華成之。
其學識之淵博,眼光之遠大,一時無兩。
自是而後,上海、新加坡等地報紙漸興,互相轉錄,材料遂不虞缺乏。
光緒四年,該報因省港消息靈通,特将每日報紙于先一夕派送,是為香港漢文晚報之先聲。
但往省船隻,例于下午四時開行,而報紙印竣須在八時,故寄往廣州澳門者,仍須俟諸次日。
曆四年,因時促事忙,遂取消晚報。
光緒三十年,增加篇幅,分為莊諧二部,附以歌謠曲本,字句加圈點,閱者一目了然。
光緒三十四年,京滬要事以電報傳達,于是港中各報遂以專電互競優劣。
近年該報又疊有改良,無待縷述矣。
《彙報》,于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創刊于上海,為中國第一留學生容闳(純甫)所發起。
集股萬兩,投資者多粵人,招商局總辦唐景星實助成之。
然又以文字易于賈禍,乃延英人葛理為總主筆,黃子韓、賈季良等為編輯。
新聞中時涉及官事,股東不以為然。
至七月二十一日,由葛理出名承頂,易名《彙報》,延管才叔為主筆。
以《申報》為外人所開設,遇有當時以為不利于中國之事,即與之筆戰。
但營業不佳,乃清理賬目,加入新股,于光緒元年六月十四日,易名《益報》,延朱蓮生為主筆。
至是年十一月初七日,朱氏辭職,斯報遂廢。
此三報以為時勢所限,緻難銷行。
然每日報首必載新聞目錄,使閱者一目了然,是其特色也。
《新報》,于光緒二年十月初八日創刊于上海。
由各省商幫出名,而其款實出自道庫。
新聞中英文并列;後此《南方報》《太平洋報》實仿之。
惟外人未必閱此報,故次年五月即将英文取消,報名亦改橫寫為直寫。
至八年五月二十九日,以銷路不暢,遂歸并于制造局。
《廣報》,于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創刊于廣州,為邝其照(蓉階)所發起。
延吳大猷、林翰瀛為主筆。
其形式與《申報》同。
當道以報館之館字不妥,令改為局字。
光緒十七年,以事觸怒粵督李小泉,令番南兩縣封閉,不準複開。
有“辯言亂政,法所不容。
廣報局妄談時事,淆亂是非,膽大妄為,實堪痛恨,亟應嚴行查禁,以免淆惑人心!”等語。
該報不得已,乃遷沙面租界,請英商必文出面,改名《中西日報》,繼續出版。
後又易名《越峤紀聞》,但不久亦停。
第二節 《中外紀聞》與《強學報》 強學會者,清季維新運動之總機關也。
先是,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徐勤、湯覺頓等,在南方組織桂學會,謂非變法自強,則無由救國;并聯合公車一再伏阙上書請求革新政治,此光緒二十年事也。
時北方由文廷式之主倡,亦有強學會之組織,已而改為強學會書局,其目的亦在改良政治。
其會員有黃紹箕、汪康年、黃遵憲、岑春煊、陳寶琛、陳三立等,而工部尚書孫家鼐、湖廣總督張之洞胥其有力之後援者。
康有為等聞之,因即遵海北遊,往來上海北京,加入斯會,于是強學會勢益大振,時光緒二十一年秋季也。
斯會最初著手之事業,為辦報館與圖書館。
袁世凱首捐金五百,加以各處募集,得千餘金,遂在北京後孫公園設立會所,向上海購得譯書數十種,而以辦報事委之梁啟超,英人李提摩太亦參與之。
當時會中殊無自購印刷機器之力,而坊間亦不聞有此物,乃向售《京報》處,托用粗木闆雕刻印行,日出一冊,名曰《中外紀聞》。
其形式與《京報》相似,即托售《京報》人随《宮門鈔》分送諸官宅,酬以薪金。
發行月餘,每日居然可送出二三千冊。
是年冬季,上海分會亦發行《強學報》[1],用鉛字排印,每日出一小冊,亦不取費。
守舊派見而忌之,由楊崇伊奏請封禁。
翌年二月下谕:“禦史楊崇伊奏參翰林院學士文廷式一折,據稱文廷式在松筠庵廣集徒衆,妄議朝政,及賄通内監,結黨營私等事。
雖查無實據,事出有因。
文廷式著革職永不叙用,并即行驅逐回籍,不許逗留。
”于是《中外紀聞》與《強學報》,遂同歸消滅。
注釋 [1]康有為之《強學會報》序雲:号物之大者,曰駝、象、騾、馬、牛,皆彭亨龐巨,倍于人體。
然而檻之,絷之,服之,乘之,甚且刲之,炰之。
駝、牛、馬宛轉悲啼痛苦,受絷、縛、駕、乘、刲、炰,而呼号終莫救,仇怨終莫雪者,何哉?為其弱也。
牛馬無罪無辜,服勤供役,勞亦甚矣;而不免宰割者,何哉?為其愚也。
《書》曰:“兼弱攻昧”,既弱既昧,自召兼攻,奈之何哉?嘗考三千年青史氏之冊,五大洲萬國之志,若劉石之破洛陽,耶律氏之取石晉,金斡離不之破汴,驅虜搒掠,有若犬羊,斷殊骨肉,宛轉道路,托命異類,寄生鼎俎。
當此之時,其與象、駝、牛、馬之受絷、縛、駕、乘、刲割,豈有異哉?豈有異哉?彼馬基頓之破波斯,回教突厥之破羅馬,及近者泰西之分非洲,虜掠淩暴,異種殊族,皆以愚弱被吞食者。
然則天道無知,惟佑強者。
《易》首系乾以自強不息;洪範六極,弱居極下。
蓋強弱勢也,雖聖人亦有不能不奉天者欤?然則惟有自強而已。
夫強者有二:有力強,有智強。
虎豹之猛,而扼于人;虎豹不能學問考論則愚,人能學問考論則智,是智勝也。
至于天人、鬼物、昆蟲、草木,莫不考論,則益智,故貴學。
美人學會繁盛,立國百年,而著書立說多于希臘羅馬三千年。
故兵僅二萬,而萬國莫敢誰何?此以智強也。
夫物單則弱兼則強,至累重什百千萬億兆京陔之則益強。
荀子言物不能群,惟人能群,象、馬、牛、駝不能群,故人得制焉。
如使能群,則至微之蝗,群飛蔽天,天下畏焉,況莫大之象馬而能群乎?故一人獨學,不如群人共學;群人共學,不如合百億兆人共學。
學則強,群則強;累萬億兆皆智人,則強莫與京。
吾中國地合歐洲民衆倍之,可謂龐大魁巨矣,而吞割于日本。
蓋散而不群,愚而不學之過也。
今者思自保之,在學群之。
昔在京師,既與諸君子開會以講中國自強之學,朝土集者百數,然猶未足合天下之才。
海内耆賢通學,捧手推襟,欲推廣京師之會,擇合群之地,而益宏厥規則。
滬上總南北之彙,為士夫所走集,乃群中外之圖書器蓺,群南北之通人志士,講習無間,而因推行于直省焉。
凡吾神明之胄,衣冠之族,思保其教,思保其類,以免為象駝牛馬之受檻、絷、刲割,豈無同心乎?抑其甘淪異類耶?其諸有樂于會友輔仁欤?仁者何?仁吾神明之胄,先聖孔子之教非欤? 第三節 雜志之勃興 北京強學會既被封禁,其上海支會不得已乃改為時務報館;由汪康年為經理,梁啟超為主筆,努力繼續鼓吹其主張,時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也。
《時務報》每旬一冊,每冊二十餘頁,以石版印連史紙上,極清晰而美觀。
所載有論說、谕折、京外近事、域外報譯等;而域外報譯,獨占篇幅至二分之一而強。
時四方新學士子喜康梁之議論新穎,群相呼應,起而組織學會讨論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
舉其著者,如長沙之湘學會、時務學堂;衡州之任學會;蘇州之蘇學會;北京之集學會;其他如算學會、農學會、天足會、禁煙會等,尤不可以計數,而每會必有一種出版物以發表其意見。
于是維新運動,頓呈活躍之觀,而雜志亦風起雲湧,盛極一時。
《勸學篇》謂:“乙未以後,志士文人創開報館,廣譯洋報,參以博議,始于滬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學術皆有焉。
雖論說純駁不一,要以擴見聞,長志氣,滌懷安之鸩毒,破扪龠之瞽論。
于是一孔之士,山澤之農,始知有神州;筐箧之吏,煙霧之儒,始知有時局。
不可謂非有志四方之男子學問之一助也。
”蓋指此時而言也。
《時務報》乃捐款所開辦,而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捐最多。
張以報中論說太新,頻加幹涉,視主筆若資本家之于雇傭。
時梁啟超年少氣盛,不能耐,翌年冬舍而之他;報事遂由汪康年一人主持。
迨光緒二十四年夏,朝廷允禦史宋伯魯之請,改《時務報》為官報,命康有為督辦。
汪康年乃改《時務報》為《昌言報》,延梁鼎芬為主筆,另行出版。
于是時務報館乃發生移交與否之問題,而大開筆戰。
但未幾戊戌事起,康梁出走海外,《昌言報》亦旋停。
此事遂無人過問。
[1] 梁啟超走日本後,又創《清議報》,以攻擊慈禧太後及剛毅、榮祿為事。
清廷相疾甚,至禁止入口。
庚子後,創《新民叢報》,偏重灌輸常識,極受社會歡迎。
嘗複印十餘版,至今流行。
光緒三十三年,發起政聞社,發行機關報,名曰《政論》,但旋為清廷所封禁。
宣統二年,創《國風報》,從各種政治問題,為具體之研究讨論,思灌輸國民以政治常識。
與《新民叢報》同時又創《新小說報》,以鼓吹革命。
中有一小說,名《新中國未來記》,其理想的國,号曰大中華民主國,所言多與後事暗合。
《清議報》,創刊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每旬出版于橫濱,每冊約四十頁。
所載分論說、名家著述、新書譯叢、文苑、外論彙譯、紀事、群報撷華等。
閱三年,以不戒于火而止。
《新民叢報》,創刊于光緒二十七年冬季,每半月發行于橫濱,發行人為馮紫珊。
每冊約四十頁。
所載分論說、學說、時局、政治、雜評、小說、文苑等。
出至七十二冊而止。
《政論》,創刊于光緒三十三年九月,每月發行于上海,由蔣智由編輯,為政聞社之機關。
每冊六十餘頁,所載分演講、論著、記載、社報等。
出至七期而止。
《國風報》,創刊于宣統二年正月,每旬出版于上海,發行人為何國桢。
每冊五六十頁。
所載分論說、時評、著譯、調查、紀事、文苑等。
出至五十三期而止。
當時繼《時務報》而起者,為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在澳門出版之《知新報》,同年三月在長沙出版之《湘學新報》,時有三足鼎立之稱。
《知新報》由康廣仁、何廷光為經理,徐勤、何樹齡等為主筆。
始五日一出,後改每旬一出,每冊約十五頁,杭連紙鉛印。
所載分論說、上谕、近事、譯報等。
初拟名《廣時務報》,後以報主維新不取複沓,乃用此名;至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始止。
《湘學新報》後簡稱《湘學報》,為長沙校經書院所編輯。
每旬發行,每冊約四十頁,木刻連史紙印。
内分史學、掌故學、輿地學、算學、商學、交涉學、格緻淺例等,蓋講義體也。
出至二十三期而止。
其以紀述國内外大事與介紹新學術與新知識,繼此發行,足資稱述者,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在杭州出版之《經世報》;同年八月在上海出版之《實學報》;同年十月在重慶出版之《渝報》;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在成都出版之《蜀學報》;五月在上海出版之《東亞報》;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在上海出版之《東方雜志》及《譯林》;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在廈門出版之《鹭江報》;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在上海出版之《大陸》;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在廣州出版之《振華五日大事記》;及三十四年三月出版之《半星期報》;與宣統二年七月在成都出版之《蜀報》。
《經世報》為章炳麟(太炎)、宋恕等所編輯,論說外,多譯英法文報章;十餘冊即止。
《實學報》為王斯源、王仁俊等所編輯,每月三冊,首載章奏及英日報文,後附刻中西人書籍甚多,均未全。
原此報主義,将分天地人物為四綱,包舉宏廣;惜十餘冊即止。
《渝報》之總理為宋育仁(芸子),主筆為潘清蔭(季約)。
每旬發行,每冊約二十頁,木刻貢川紙印。
所載分谕折、譯報、新論、川省物價、渝城物價、各省新聞、本省新聞、外國新聞等;出至十六期而止。
《蜀學報》每旬發行,為尊經書局所出版。
每冊約二十五頁,木刻毛邊紙印。
總理為宋育仁,主筆為吳之英(伯傑)。
所載分谕旨、學會講義、專論、海外近事、中國近事、蜀中近事等。
《叢書報》為此報之附刊。
《東亞報》為韓昙首等所編輯,分論說、宗教、政治、法律、商務、藝學、經世文選諸門。
每月三冊,發行未一年而止。
《東方雜志》,為商務印書館所出版,注意國内外大事。
始每月一出;十七年後,改為半月刊。
至今繼續發行,為雜志中時期最長久而最努力者。
前年為該報二十周年紀念,曾取二十年内材料之有系統者,仿叢書體例,編為《東方文庫》,計八十二種一百冊,該報精粹之所在也。
《譯林》每冊二十五頁,考貝紙印。
所載分法律、經濟、名人傳、商業史、遊記等。
執筆者為林長民、魏易等,林纾監譯。
出至十二冊即止。
《鹭江報》每旬發行,每冊二十餘頁,杭連紙印。
所載分論說、谕折、中國紀事、各國紀事、彙論、西文譯編、閩峤瑣聞等。
出至八十六期而止。
《大陸》為歸國留日學生江吞所編輯。
每月發行,每期約百頁。
所載分言論、學術、史傳、軍事、商工、教育、時事批評、雜錄、文苑、小說、外論等。
出至三十四期而止。
《振華五日大事記》,每小冊約二十頁。
所載分論說、群言、學理、世界大事、中國大事、本省大事、淺說、白話、粵聲等。
出至五十一期而止。
《半星期報》,每三日發行,為莫梓軨所編輯。
每冊約二十頁。
所載分論說、短評、科學、新法、群言、小說、文苑、世界大事、中國大事、本省大事等。
《蜀報》,每半月發行,每冊約三十頁,鉛字考貝紙印。
由朱山編輯。
所載分論著、文彙、譯叢三大類。
出至十二期而止。
其仿各史紀事本末及中西紀事體者,有光緒二十三年八月在上海發行之《萃報》,主持之者為朱強父。
每周發行,連史紙石印,每冊約三十頁。
所載分谕折、中國要務、各國要務、中華新聞、外事新聞、《路透》電音等。
繼之者為同年九月出版之《求是報》,為曾仰東、陳彭壽等所編輯。
内編分交涉、時事、附錄;外編分西報、西律、制造、格緻、泰西稗編諸門,所采多出自法文書報。
每旬發行。
後此又有《集成報》,及光緒二十八年所出之《選報》,均每旬發行。
而《集成報》印刷最精,所載多各省緊要成案,及各使館檔案,分類編纂,删繁而就簡焉。
其提倡改良農工商事業者,有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在上海出版之《農學報》;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出版之《工商學報》;光緒二十九年出版之《商務報》;光緒三十三年在廣州出版之《農工商報》與《實業報》。
《農學報》,每半月發行,每冊約二十五頁,連史紙石印。
主持之者為羅振玉(叔蘊)、蔣斧。
所載分公文、古籍調查、譯述、專著等。
二十四年改為旬刊,九月讓渡于日人香月梅外。
出至三百十五冊而止。
《工商學報》,為張德坤編輯,每月四冊,每冊二十餘頁,連史紙石印。
所載分谕折、論說、公牍、工商情形、譯論、調查、市情。
不久即停。
《商務報》,每旬發行,每冊三十餘頁。
所載分上谕、公牍、論說、淺說、商情、譯述、實業、小說等。
出至六十五期而止。
《農工商報》,編輯者為江寶衍(俠庵),每旬發行,每期約二十餘頁。
所載分論說、農業、工業、商業、工商時事等。
至四五十期,改名《廣東勸業報》,至宣統二年始止。
《實業報》,每旬發行,每冊約二十頁,為曾公健等所創辦。
體例與《農工商報》相仿佛。
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止。
其偏重數理者,有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在上海出版之《新學報》;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出版之《格緻新聞》;光緒二十七年出版之《普通學報》;光緒二十八年出版之《中外算報》。
《新學報》,每半月發行,為新學會與算學會所編輯。
每冊二十餘頁,石版連史紙印。
所載為上谕、算學、政學、醫學、博物等。
《格緻新聞》,每旬發行,為朱開甲、王顯理所創辦,連史紙石印。
報中有問答欄,頗便于初學者。
又設學舍,請教士講演,并實地試驗,且得代購一切理化器械。
後因事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