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報創始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我國現代報紙之産生,均出自外人之手。
最初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又次之。
本章所述以中文雜志為一類,日報為一類,外國文報紙又為一類,而譯報附焉。
并為便利起見,一論今日外報在我國之狀況。
至我國人所自辦之報紙,并無外人資本在内,僅雇用外人或挂洋旗者,概不列入。
第一節 外報之種類 (一)中文雜志 官報僅輯錄成文,無訪稿,無評論,蓋Bulletin(公報)之一類耳。
若在我國而尋求所謂現代的報紙,則自以馬六甲(Malacca)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原名ChineseMonthlyMagazine)為最早,時民國前九十七年(嘉慶二十年)西曆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也。
先是,嘉慶十二年(一八〇七年)之春,倫敦布道會遣馬禮遜(RobertMorrison)來我國傳教,是為基督教新教入我國之始。
馬禮遜在倫敦,嘗從粵人揚善達遊。
又在博物院中,得讀中文《新約》及拉丁文、中文《合璧字典》,而一一親自謄錄之。
至廣州後,又繼續練習中語,故當時歐人之精通中文中語者隻三人,馬禮遜其一也。
當時歐人之來我國者,以經商為範圍。
故馬禮遜之行為,極為官廳所注意。
基督教舊教中人尤忌之,至不許其居留澳門。
馬氏幸兼任東印度公司翻譯,始得免于驅逐。
馬禮遜之工作,最緻力于文字,初編輯《華英辭典》及《文法》,又翻譯《新約》為中文,秘密雇人刻版。
乃事機不密,為官廳所知,刻工恐禍将及己,舉所有付之一炬以滅迹,損失甚巨。
嘉慶十八年,倫敦布道會又派米憐(WilliamMilne)東來為之助。
次年,馬禮遜亦收得刻工蔡高為教徒,此為我國人崇信基督教新教之始。
馬禮遜知官廳偵之嚴,恐再蹈前轍,乃遣二人同往馬六甲設立印刷所,印刷書報,并創辦華英書院,教授中國人以英文。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即發刊于斯時也。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自嘉慶二十年起,至道光元年止(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一年),凡七卷,五百七十四頁。
内有數期,由馬禮遜、麥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及梁亞發三人編輯,餘均出自米憐一人之手,梁氏為米憐所收之教徒,我國之第一基督教新教教士亦即正式服務報界之第一人也。
〔梁亞發(亦譯梁發)生于乾隆五十四年。
世居粵東内地,距廣州約二百裡。
家貧,十一歲始就塾讀書,十四歲辍學。
初在廣州學筆工,繼為梓民。
嘉慶十五年,因母喪,曾返裡一次。
嘉慶二十年,随米憐赴馬六甲,刻印華文書報。
次年受洗入基督教新教。
嘉慶二十四年回國,為宣傳教旨,特刊小書,分贻諸親友。
時官廳視該教為異端,捕梁笞三十,并籍沒小書木版火之。
越二日,由馬禮遜設法保釋,再往馬六甲。
道光三年,由馬禮遜聘為倫敦傳道會助手。
道光七年,受教士職,中國之第一基督教新教教士也。
道光十四年,官廳以其在内地分送教會書報,又捕之,幸馬禮遜之子,時在英領署,出資斡旋,乃得釋放。
親友鹹勸其避往馬六甲,梁因挈子去南洋,來往馬六甲新加坡間,勤勞無間。
道光十九年,再返祖國,每日向鄉人講道,老而不倦,至鹹豐五年謝世,享年六十六歲。
葬廣州河南鳳凰岡。
其著述之可考者,有《救世撮要略解》《熟學聖理略論》《真道問答淺解》《聖書日課》《初學便用勸世良言小書》等。
其最後一種,洪秀全曾加翻印,傳播最廣。
〕 此報所載,關于宗教之事居大半,餘為新聞及新智識。
最初每期印五百冊後增至二千冊。
每逢粵省縣試、府試與鄉試時,由梁亞發攜往考棚,與宗教書籍一同分送;餘則借友人遊曆船舶之便利,銷售于南洋群島、暹羅、交趾支那各地華僑荟萃之區。
其第二期中,米憐曾自述辦報之旨趣如下: “第一期本報文字印刷,胥不免于簡陋之譏。
惟積學之士,當能心知其意,而曲為之諒。
記者深願此後假以時日,俾得于中國文字研究益深,而逐漸加以改善。
至本報宗旨,首在灌輸智識,闡揚宗教,砥砺道德,而國家大事之足以喚醒吾人之迷惘,激發吾人之志氣者,亦兼收而并蓄焉。
本報雖以闡發基督教義為唯一急務,然其他各端,亦未敢視為緩圖而掉以輕心。
智識科學之與宗教,本相輔而行,足以促進人類之道德,又安可忽視之哉。
中國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縛,而呻吟憔悴無以自拔者,相沿迄今,二千餘載,一旦欲喚起其潛伏之本能,而使之發揚蹈厲,夫豈易事?惟有抉擇适當之方法,奮其全力,竭其熱忱,始終不懈,庶幾能挽回于萬一耳。
作始雖簡,将畢必巨,若幹人創之于前,若夫發揮光大,則後之學者,責無旁貸矣。
是故不揣谫陋,而率爾為之,非冒昧也,不過樹之風聲,為後人之先驅雲爾。
” “本報篇幅有限,種種資料,自不能網羅無遺;然非割棄或停止也,将循序而為之耳。
前此所載論說,多屬宗教道德問題,天文、轶事、傳記、政治各端,采擇甚寡。
此則限于地位,緻較預計為少,非本意也。
” “欲使本報随時改良,以引起讀者之興味,非竭教士一人半月之時間以從事于斯不為功,且須征求外來稿件,以補其不足。
記者甚願緻力于是。
他日國人之習華文者日多,當有佳作以光本報之篇幅,而年來最不易得者,即此項資料是也。
本報發展,尚在萌芽時代,更無酬報可言。
年來月印五百冊,借友人通信遊曆船舶之便利,以銷售于南洋群島、暹羅、交趾支那各地華僑荟萃之區,而内地亦時有輸入焉。
近者改印一千冊,需要大增,銷路漸暢,三四年後,或能增至二千冊以上,未可知也。
”[1] 繼《察世俗每月統紀傳》而起者,為《特選撮要》(原名MonthlyMagazine),發刊于巴達維亞(Batavia)。
自道光三年起,至道光六年止(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二六年),凡四卷,所載為宗教、時事、曆史及雜俎等。
《天下新聞》(原名UniversalGazette),自道光八年起至道光九年止(一八二八年至一八二九年),發刊于馬六甲,為麥都思等所編輯。
所載為中國新聞、歐洲新聞、科學、曆史與宗教之類。
此報系活版與報紙所印,在當時為創見。
《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原名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自道光十三年起至十七年止(一八三三年至一八三七年),凡四卷。
最初發刊于廣州,所載為宗教、政治、科學、商業與雜俎等。
後由郭實獵(CharlesGutzlaff)主持,遷至新加坡。
至道光十七年,又讓與在華傳播實用知識會(TheSocietyfortheDiffusionofUsefulKnowledgeinChina)。
此報發刊于中國境内,故我國言現代報紙者,或推此為第一種,因前三種皆發刊于南洋也。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香港以鴉片戰争之結果,割于英。
英華書院即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斯時教士之從歐美來者漸衆,所制中國鉛字亦漸完備,于是出版事業日興。
茲擇其重要者,略記于後: 《遐迩貫珍》(原名ChineseSerial),自鹹豐三年起(一八五三年),每月發行于香港,每冊自十二頁至二十四頁。
初由麥都思為主筆;次年,由奚禮爾(C.B.Hillier)為主筆,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年),改由理雅各(JamesLegge)為主筆。
旋即停刊。
《中外新報》(原名ChineseandForeignGazette),為半月刊,于鹹豐四年(一八五四年)發刊于甯波;每期四頁,所載為新聞、宗教、科學與文學。
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年),改為月刊,始由瑪高溫(DanielJeromeMacgowan)主持。
後彼赴日本,乃歸應思理(E.B.Inslee)主持。
至一八六〇年停刊。
《六合叢談》(原名ShanghaiSerial)[2],于鹹豐七年(一八五七年)發刊于上海。
每月一冊,所載為宗教、科學、文學與新聞等。
大半出自偉烈亞力(AlexanderWylie)之手,餘系投稿。
次年,遷至日本,印刷較精美。
但關于宗教之著作,均被删去。
文字之旁,且加入日本文法之符号。
旋即停刊。
《香港新聞》為《孖剌報》(ChinaMail)之副刊。
自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起,凡八卷。
專紀船期、貨價,系純粹商業性質之雜志。
《中外雜志》(原名ShanghaiMiscellany),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發刊于上海。
每月一冊,約十二頁至十五頁,所載除普通之新聞外,有關于宗教、科學與文學之著作;英人麥嘉湖(JohnMacgowan)為主筆。
至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停刊。
《中外新聞七日錄》(原名ChineseandForeignWeeklyNews),于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發刊于廣州。
所載為新聞、科學、宗教與雜俎等;查美司(Chalmers)為主筆。
《教會新聞》,自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起,每周發行于上海。
林樂知(YoungJ.Allen)為主筆,慕維廉(WilliamMuirhead)、艾約瑟(JosephEdkins)助之。
此報既專言宗教,則銷路自不能暢。
故出至三百期時,即易名《萬國公報》(原名ChineseGlobeMagazine),每月發行,兼言政教。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又增出《益智新錄》(原名AMiscellanyofUsefulKnowledge),為專言科學之姊妹刊。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又增出《中西教會報》(原名MissionaryReview),為專言宗教之姊妹刊。
惟亦因銷路不暢,未幾即廢。
至《萬國公報》之體例,亦屢有更變。
蓋出資者多教士,主張盡登有關傳教之文字,而普通閱者則又注重時事,故于政教二方面之材料,頗難無所偏重。
然至光緒三十年(西曆一九〇四年)始停刊,其中所載文字,以中東戰紀為最有價值,足以喚醒中國人士。
林樂知支持此報,先後至三十七年之久,其熱心毅力,不能不令吾人欽佩也。
《中西聞見錄》,于同治十年(一八七二年)七月發刊于北京。
由京都施醫院編輯,雜錄各國近事及天文、地理、格緻之學。
時北方多雨,河決屢見,該報關于預防水災之法,言之綦詳,故頗為學者所稱道。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易名《格緻彙編》(原名ChineseScientificMagazine),發行于上海,由英人傅蘭雅主持。
後由月刊改為季刊,至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始終止。
《小孩月報》(Child’sPaper),于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出版于上海,為範約翰(J.M.W.Farnham)所編輯。
連史紙印;文字極淺近易讀,有詩歌、故事、名人傳記、博物、科學等。
插畫均雕刻,銅版尤精美。
至民國四年改名《開風報》,但出五期即止。
《益聞錄》自光緒四年起(一八七八年)發行于上海,為半月刊,未久改為周刊,由南彙李杕主編。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與《格緻新聞》合并,易名《格緻益聞彙報》,每星期發行二次。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又簡稱《彙報》(原名RevuePourTous),而分别出版。
《時事彙編》,每星期出兩次;《科學彙編》,每兩星期出一次。
關于科學問答,由此人赫師慎(VanHee)任之。
次年赫師慎回國,《科學彙編》遂停。
此後《彙報》乃成專紀時事之半周刊,至民國元年,又易名《聖教雜志》,每月發行,至今存在。
此報為基督教舊教之言論機關,繼續出版四十餘年。
在外人所創辦之雜志中,當以此為最久。
《圖畫新報》(原名ChineseIllustratedNews),自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年)起,至民國二年止,為上海聖教書會所出版。
每月發行,連史紙雕刻銅版精印。
有地圖、風景、天文、地理、科學、風俗、時事、名人像等。
《益文月報》創刊于光緒十三年六月,每月發行于漢口。
首論天文、地理、格物之學;次載一切新機新法,及略選各省近事;末錄詩詞歌賦,并醫學。
木版印,每冊三十頁左右。
《亞東時報》,自光緒二十四年五月至二十六年三月,發行于上海,為日人組織之乙未會所編輯。
每冊約三十頁,連史紙印。
始為旬刊,繼改為半月刊。
所載分論說、彙譯、雜錄、詩賦等;以中日攜手相标榜。
《大同報》為上海廣學會所出版。
自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至民國六年止,每周發行。
分論說、譯著、新聞三部。
譯著材料最豐富,包括哲學、教育、曆史、宗教、農業、動植物等。
此外,據倫敦中國報載,西曆一八九五年,德國勃立門地方,曾出一中文報紙,名曰“日國”(日耳曼),為柏林大學掌教東方語言文字者所編輯,印刷極精美。
專言中德商務。
其創刊号凡一百五十二頁。
又據聖彼得堡《威得莫斯地報》載,同年俄京曾出一中俄文合璧之報紙,為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科清語學系所編輯,專紀中俄交涉事宜。
外人在本國創辦中文報紙,當以此為僅見。
注釋 [1]見ChineseRepository(《中國文庫》)第二卷第二百三十四頁。
惟彼從漢文譯成英文,此又從英文譯成漢文,與原義恐不無出入。
[2]《六合叢談》小引:溯自吾西人越七萬餘裡航海東來,與中國敦和好之誼,已十有四年矣。
吾國士民旅于滬者,幾曆寒暑,日與中國士民遊,近滬之地,漸能相稔。
然通商設教,僅在五口,而士人足迹未至者,不知凡幾,兼以言語各異,政化不同,安能使之盡明吾意哉?是以必須書籍以通其理,假文字以達其辭,俾遠方之民與西土人士性情,不至于隔閡,事理有可以觀摩,而遐迩自能一緻矣。
始吾西人之僻在西陲也,耳目所及不遠,轍迹所至未周,于時有人采國之奇事異聞,镌闆傳布,因此一舉一動,衆無不知,民甚便之。
迨後日積月盛,其規漸拓,至于家喻戶曉,不獨富貴者能知之,即貧賤者亦預聞焉。
軍國之政,先睹為快,貨殖之書,不胫而走,蓋幾視四海如一室矣。
今予著《六合叢談》一書,亦欲通中外之情,載遠近之事,盡古今之變,見聞所逮,命筆志之,月各一編,罔拘成例,務使穹蒼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遙,如同衽席。
是以瑣言皆登諸紀載,異事不壅于流傳也。
是書中所言天算輿圖及民間事實,纖悉備載。
粵稽中國載籍極博,而所紀皆陳迹也。
如六經諸子三通等書,吾人皆喜泛覽涉獵而獲其益,因以觀事度理,推陳出新,竭心思以探窔略,舍舊說而創妙法,惟在乎學之勤而已。
比來西人學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轶古,啟名哲未解之奧,辟造化未洩之奇,請略舉其綱:一為化學,言物各有質,自能變化,精識之士,條分縷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質也;一為察地之學,地中泥沙與石,各有層累,積無數年歲而成,細為推究,皆分先後。
人類未生之際,鴻蒙甫辟之時,觀此朗如明鑒,此物已成之質也;一為鳥獸草木之學,舉一骨即能辨析入微,知全體形狀之殊異,植群卉即能區别其類,如列國氣候之不同;一為測天之學,地球一行星耳,與他行星同,遠地球者為定星,定星之外,則有星氣,星氣之說,昔以為天空之氣,近以遠鏡窺之,始知系恒河沙數之定星所聚而成,今之談天者,其法較密于古,中國古時有天元求一諸法,今泰西代數最深者為微分法,以之推算天文,無不觸處洞然矣;一為電氣之學,天地人物之中,其氣之精密流動者曰電氣。
發則為電,藏則隐含萬物之内,昔人畏避之,以其能殺人也,今則聚為妙用,以代郵傳,頃刻可通數百萬裡,别有重學流質數端以及聽視諸學,皆窮極毫芒,精研物理,凡此地球中生成之庶彙,由于上帝所造而考察之,名理亦由于上帝所畀,故當敬事上帝,知其聰明權力無限無量。
蓋明其未必深其本,窮其流必溯其源也。
泰西曆代相傳之《聖經》新、舊《約》書,自開辟宇宙以迄聖子降生,上下數千年間,治亂興廢之事,靡不悉舉,讀之深信不疑。
浏覽古今,援考史冊,知《聖經》所言,若合符節。
今于是書中,亦當詳論之,以明非世人所能憶說其言。
帝子耶稣,為世救主,普天之下,鹹當敬畏,率士之濱,并宜尊崇,吾侪托其宇下者,自宜闡發奧旨,借以顯其榮光。
因恩大地之上,惟一造物主,萬民之生,惟一救世主,真道流行,無遠弗屆,聖教所被,靡人不從,是則所望于格物名流也。
嗚呼,疆域雖有攸别,學問要貴相資,聖人不能無過,愚者尚有一得,以中外之大,其所見所知,豈無短長優绌之分哉? (二)中文日報 我國現代日報之産生,亦發端于外人。
蓋斯時商務交涉日繁,其材料非雜志所能盡
最初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又次之。
本章所述以中文雜志為一類,日報為一類,外國文報紙又為一類,而譯報附焉。
并為便利起見,一論今日外報在我國之狀況。
至我國人所自辦之報紙,并無外人資本在内,僅雇用外人或挂洋旗者,概不列入。
第一節 外報之種類 (一)中文雜志 官報僅輯錄成文,無訪稿,無評論,蓋Bulletin(公報)之一類耳。
若在我國而尋求所謂現代的報紙,則自以馬六甲(Malacca)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原名ChineseMonthlyMagazine)為最早,時民國前九十七年(嘉慶二十年)西曆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也。
先是,嘉慶十二年(一八〇七年)之春,倫敦布道會遣馬禮遜(RobertMorrison)來我國傳教,是為基督教新教入我國之始。
馬禮遜在倫敦,嘗從粵人揚善達遊。
又在博物院中,得讀中文《新約》及拉丁文、中文《合璧字典》,而一一親自謄錄之。
至廣州後,又繼續練習中語,故當時歐人之精通中文中語者隻三人,馬禮遜其一也。
當時歐人之來我國者,以經商為範圍。
故馬禮遜之行為,極為官廳所注意。
基督教舊教中人尤忌之,至不許其居留澳門。
馬氏幸兼任東印度公司翻譯,始得免于驅逐。
馬禮遜之工作,最緻力于文字,初編輯《華英辭典》及《文法》,又翻譯《新約》為中文,秘密雇人刻版。
乃事機不密,為官廳所知,刻工恐禍将及己,舉所有付之一炬以滅迹,損失甚巨。
嘉慶十八年,倫敦布道會又派米憐(WilliamMilne)東來為之助。
次年,馬禮遜亦收得刻工蔡高為教徒,此為我國人崇信基督教新教之始。
馬禮遜知官廳偵之嚴,恐再蹈前轍,乃遣二人同往馬六甲設立印刷所,印刷書報,并創辦華英書院,教授中國人以英文。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即發刊于斯時也。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自嘉慶二十年起,至道光元年止(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一年),凡七卷,五百七十四頁。
内有數期,由馬禮遜、麥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及梁亞發三人編輯,餘均出自米憐一人之手,梁氏為米憐所收之教徒,我國之第一基督教新教教士亦即正式服務報界之第一人也。
〔梁亞發(亦譯梁發)生于乾隆五十四年。
世居粵東内地,距廣州約二百裡。
家貧,十一歲始就塾讀書,十四歲辍學。
初在廣州學筆工,繼為梓民。
嘉慶十五年,因母喪,曾返裡一次。
嘉慶二十年,随米憐赴馬六甲,刻印華文書報。
次年受洗入基督教新教。
嘉慶二十四年回國,為宣傳教旨,特刊小書,分贻諸親友。
時官廳視該教為異端,捕梁笞三十,并籍沒小書木版火之。
越二日,由馬禮遜設法保釋,再往馬六甲。
道光三年,由馬禮遜聘為倫敦傳道會助手。
道光七年,受教士職,中國之第一基督教新教教士也。
道光十四年,官廳以其在内地分送教會書報,又捕之,幸馬禮遜之子,時在英領署,出資斡旋,乃得釋放。
親友鹹勸其避往馬六甲,梁因挈子去南洋,來往馬六甲新加坡間,勤勞無間。
道光十九年,再返祖國,每日向鄉人講道,老而不倦,至鹹豐五年謝世,享年六十六歲。
葬廣州河南鳳凰岡。
其著述之可考者,有《救世撮要略解》《熟學聖理略論》《真道問答淺解》《聖書日課》《初學便用勸世良言小書》等。
其最後一種,洪秀全曾加翻印,傳播最廣。
〕 此報所載,關于宗教之事居大半,餘為新聞及新智識。
最初每期印五百冊後增至二千冊。
每逢粵省縣試、府試與鄉試時,由梁亞發攜往考棚,與宗教書籍一同分送;餘則借友人遊曆船舶之便利,銷售于南洋群島、暹羅、交趾支那各地華僑荟萃之區。
其第二期中,米憐曾自述辦報之旨趣如下: “第一期本報文字印刷,胥不免于簡陋之譏。
惟積學之士,當能心知其意,而曲為之諒。
記者深願此後假以時日,俾得于中國文字研究益深,而逐漸加以改善。
至本報宗旨,首在灌輸智識,闡揚宗教,砥砺道德,而國家大事之足以喚醒吾人之迷惘,激發吾人之志氣者,亦兼收而并蓄焉。
本報雖以闡發基督教義為唯一急務,然其他各端,亦未敢視為緩圖而掉以輕心。
智識科學之與宗教,本相輔而行,足以促進人類之道德,又安可忽視之哉。
中國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縛,而呻吟憔悴無以自拔者,相沿迄今,二千餘載,一旦欲喚起其潛伏之本能,而使之發揚蹈厲,夫豈易事?惟有抉擇适當之方法,奮其全力,竭其熱忱,始終不懈,庶幾能挽回于萬一耳。
作始雖簡,将畢必巨,若幹人創之于前,若夫發揮光大,則後之學者,責無旁貸矣。
是故不揣谫陋,而率爾為之,非冒昧也,不過樹之風聲,為後人之先驅雲爾。
” “本報篇幅有限,種種資料,自不能網羅無遺;然非割棄或停止也,将循序而為之耳。
前此所載論說,多屬宗教道德問題,天文、轶事、傳記、政治各端,采擇甚寡。
此則限于地位,緻較預計為少,非本意也。
” “欲使本報随時改良,以引起讀者之興味,非竭教士一人半月之時間以從事于斯不為功,且須征求外來稿件,以補其不足。
記者甚願緻力于是。
他日國人之習華文者日多,當有佳作以光本報之篇幅,而年來最不易得者,即此項資料是也。
本報發展,尚在萌芽時代,更無酬報可言。
年來月印五百冊,借友人通信遊曆船舶之便利,以銷售于南洋群島、暹羅、交趾支那各地華僑荟萃之區,而内地亦時有輸入焉。
近者改印一千冊,需要大增,銷路漸暢,三四年後,或能增至二千冊以上,未可知也。
”[1] 繼《察世俗每月統紀傳》而起者,為《特選撮要》(原名MonthlyMagazine),發刊于巴達維亞(Batavia)。
自道光三年起,至道光六年止(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二六年),凡四卷,所載為宗教、時事、曆史及雜俎等。
《天下新聞》(原名UniversalGazette),自道光八年起至道光九年止(一八二八年至一八二九年),發刊于馬六甲,為麥都思等所編輯。
所載為中國新聞、歐洲新聞、科學、曆史與宗教之類。
此報系活版與報紙所印,在當時為創見。
《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原名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自道光十三年起至十七年止(一八三三年至一八三七年),凡四卷。
最初發刊于廣州,所載為宗教、政治、科學、商業與雜俎等。
後由郭實獵(CharlesGutzlaff)主持,遷至新加坡。
至道光十七年,又讓與在華傳播實用知識會(TheSocietyfortheDiffusionofUsefulKnowledgeinChina)。
此報發刊于中國境内,故我國言現代報紙者,或推此為第一種,因前三種皆發刊于南洋也。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香港以鴉片戰争之結果,割于英。
英華書院即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斯時教士之從歐美來者漸衆,所制中國鉛字亦漸完備,于是出版事業日興。
茲擇其重要者,略記于後: 《遐迩貫珍》(原名ChineseSerial),自鹹豐三年起(一八五三年),每月發行于香港,每冊自十二頁至二十四頁。
初由麥都思為主筆;次年,由奚禮爾(C.B.Hillier)為主筆,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年),改由理雅各(JamesLegge)為主筆。
旋即停刊。
《中外新報》(原名ChineseandForeignGazette),為半月刊,于鹹豐四年(一八五四年)發刊于甯波;每期四頁,所載為新聞、宗教、科學與文學。
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年),改為月刊,始由瑪高溫(DanielJeromeMacgowan)主持。
後彼赴日本,乃歸應思理(E.B.Inslee)主持。
至一八六〇年停刊。
《六合叢談》(原名ShanghaiSerial)[2],于鹹豐七年(一八五七年)發刊于上海。
每月一冊,所載為宗教、科學、文學與新聞等。
大半出自偉烈亞力(AlexanderWylie)之手,餘系投稿。
次年,遷至日本,印刷較精美。
但關于宗教之著作,均被删去。
文字之旁,且加入日本文法之符号。
旋即停刊。
《香港新聞》為《孖剌報》(ChinaMail)之副刊。
自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起,凡八卷。
專紀船期、貨價,系純粹商業性質之雜志。
《中外雜志》(原名ShanghaiMiscellany),于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發刊于上海。
每月一冊,約十二頁至十五頁,所載除普通之新聞外,有關于宗教、科學與文學之著作;英人麥嘉湖(JohnMacgowan)為主筆。
至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停刊。
《中外新聞七日錄》(原名ChineseandForeignWeeklyNews),于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發刊于廣州。
所載為新聞、科學、宗教與雜俎等;查美司(Chalmers)為主筆。
《教會新聞》,自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起,每周發行于上海。
林樂知(YoungJ.Allen)為主筆,慕維廉(WilliamMuirhead)、艾約瑟(JosephEdkins)助之。
此報既專言宗教,則銷路自不能暢。
故出至三百期時,即易名《萬國公報》(原名ChineseGlobeMagazine),每月發行,兼言政教。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又增出《益智新錄》(原名AMiscellanyofUsefulKnowledge),為專言科學之姊妹刊。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又增出《中西教會報》(原名MissionaryReview),為專言宗教之姊妹刊。
惟亦因銷路不暢,未幾即廢。
至《萬國公報》之體例,亦屢有更變。
蓋出資者多教士,主張盡登有關傳教之文字,而普通閱者則又注重時事,故于政教二方面之材料,頗難無所偏重。
然至光緒三十年(西曆一九〇四年)始停刊,其中所載文字,以中東戰紀為最有價值,足以喚醒中國人士。
林樂知支持此報,先後至三十七年之久,其熱心毅力,不能不令吾人欽佩也。
《中西聞見錄》,于同治十年(一八七二年)七月發刊于北京。
由京都施醫院編輯,雜錄各國近事及天文、地理、格緻之學。
時北方多雨,河決屢見,該報關于預防水災之法,言之綦詳,故頗為學者所稱道。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易名《格緻彙編》(原名ChineseScientificMagazine),發行于上海,由英人傅蘭雅主持。
後由月刊改為季刊,至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始終止。
《小孩月報》(Child’sPaper),于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出版于上海,為範約翰(J.M.W.Farnham)所編輯。
連史紙印;文字極淺近易讀,有詩歌、故事、名人傳記、博物、科學等。
插畫均雕刻,銅版尤精美。
至民國四年改名《開風報》,但出五期即止。
《益聞錄》自光緒四年起(一八七八年)發行于上海,為半月刊,未久改為周刊,由南彙李杕主編。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與《格緻新聞》合并,易名《格緻益聞彙報》,每星期發行二次。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又簡稱《彙報》(原名RevuePourTous),而分别出版。
《時事彙編》,每星期出兩次;《科學彙編》,每兩星期出一次。
關于科學問答,由此人赫師慎(VanHee)任之。
次年赫師慎回國,《科學彙編》遂停。
此後《彙報》乃成專紀時事之半周刊,至民國元年,又易名《聖教雜志》,每月發行,至今存在。
此報為基督教舊教之言論機關,繼續出版四十餘年。
在外人所創辦之雜志中,當以此為最久。
《圖畫新報》(原名ChineseIllustratedNews),自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年)起,至民國二年止,為上海聖教書會所出版。
每月發行,連史紙雕刻銅版精印。
有地圖、風景、天文、地理、科學、風俗、時事、名人像等。
《益文月報》創刊于光緒十三年六月,每月發行于漢口。
首論天文、地理、格物之學;次載一切新機新法,及略選各省近事;末錄詩詞歌賦,并醫學。
木版印,每冊三十頁左右。
《亞東時報》,自光緒二十四年五月至二十六年三月,發行于上海,為日人組織之乙未會所編輯。
每冊約三十頁,連史紙印。
始為旬刊,繼改為半月刊。
所載分論說、彙譯、雜錄、詩賦等;以中日攜手相标榜。
《大同報》為上海廣學會所出版。
自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至民國六年止,每周發行。
分論說、譯著、新聞三部。
譯著材料最豐富,包括哲學、教育、曆史、宗教、農業、動植物等。
此外,據倫敦中國報載,西曆一八九五年,德國勃立門地方,曾出一中文報紙,名曰“日國”(日耳曼),為柏林大學掌教東方語言文字者所編輯,印刷極精美。
專言中德商務。
其創刊号凡一百五十二頁。
又據聖彼得堡《威得莫斯地報》載,同年俄京曾出一中俄文合璧之報紙,為聖彼得堡大學東方學科清語學系所編輯,專紀中俄交涉事宜。
外人在本國創辦中文報紙,當以此為僅見。
注釋 [1]見ChineseRepository(《中國文庫》)第二卷第二百三十四頁。
惟彼從漢文譯成英文,此又從英文譯成漢文,與原義恐不無出入。
[2]《六合叢談》小引:溯自吾西人越七萬餘裡航海東來,與中國敦和好之誼,已十有四年矣。
吾國士民旅于滬者,幾曆寒暑,日與中國士民遊,近滬之地,漸能相稔。
然通商設教,僅在五口,而士人足迹未至者,不知凡幾,兼以言語各異,政化不同,安能使之盡明吾意哉?是以必須書籍以通其理,假文字以達其辭,俾遠方之民與西土人士性情,不至于隔閡,事理有可以觀摩,而遐迩自能一緻矣。
始吾西人之僻在西陲也,耳目所及不遠,轍迹所至未周,于時有人采國之奇事異聞,镌闆傳布,因此一舉一動,衆無不知,民甚便之。
迨後日積月盛,其規漸拓,至于家喻戶曉,不獨富貴者能知之,即貧賤者亦預聞焉。
軍國之政,先睹為快,貨殖之書,不胫而走,蓋幾視四海如一室矣。
今予著《六合叢談》一書,亦欲通中外之情,載遠近之事,盡古今之變,見聞所逮,命筆志之,月各一編,罔拘成例,務使穹蒼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遙,如同衽席。
是以瑣言皆登諸紀載,異事不壅于流傳也。
是書中所言天算輿圖及民間事實,纖悉備載。
粵稽中國載籍極博,而所紀皆陳迹也。
如六經諸子三通等書,吾人皆喜泛覽涉獵而獲其益,因以觀事度理,推陳出新,竭心思以探窔略,舍舊說而創妙法,惟在乎學之勤而已。
比來西人學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轶古,啟名哲未解之奧,辟造化未洩之奇,請略舉其綱:一為化學,言物各有質,自能變化,精識之士,條分縷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質也;一為察地之學,地中泥沙與石,各有層累,積無數年歲而成,細為推究,皆分先後。
人類未生之際,鴻蒙甫辟之時,觀此朗如明鑒,此物已成之質也;一為鳥獸草木之學,舉一骨即能辨析入微,知全體形狀之殊異,植群卉即能區别其類,如列國氣候之不同;一為測天之學,地球一行星耳,與他行星同,遠地球者為定星,定星之外,則有星氣,星氣之說,昔以為天空之氣,近以遠鏡窺之,始知系恒河沙數之定星所聚而成,今之談天者,其法較密于古,中國古時有天元求一諸法,今泰西代數最深者為微分法,以之推算天文,無不觸處洞然矣;一為電氣之學,天地人物之中,其氣之精密流動者曰電氣。
發則為電,藏則隐含萬物之内,昔人畏避之,以其能殺人也,今則聚為妙用,以代郵傳,頃刻可通數百萬裡,别有重學流質數端以及聽視諸學,皆窮極毫芒,精研物理,凡此地球中生成之庶彙,由于上帝所造而考察之,名理亦由于上帝所畀,故當敬事上帝,知其聰明權力無限無量。
蓋明其未必深其本,窮其流必溯其源也。
泰西曆代相傳之《聖經》新、舊《約》書,自開辟宇宙以迄聖子降生,上下數千年間,治亂興廢之事,靡不悉舉,讀之深信不疑。
浏覽古今,援考史冊,知《聖經》所言,若合符節。
今于是書中,亦當詳論之,以明非世人所能憶說其言。
帝子耶稣,為世救主,普天之下,鹹當敬畏,率士之濱,并宜尊崇,吾侪托其宇下者,自宜闡發奧旨,借以顯其榮光。
因恩大地之上,惟一造物主,萬民之生,惟一救世主,真道流行,無遠弗屆,聖教所被,靡人不從,是則所望于格物名流也。
嗚呼,疆域雖有攸别,學問要貴相資,聖人不能無過,愚者尚有一得,以中外之大,其所見所知,豈無短長優绌之分哉? (二)中文日報 我國現代日報之産生,亦發端于外人。
蓋斯時商務交涉日繁,其材料非雜志所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