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報創始時期

關燈
載也。

    香港之《孖剌報》,于民國前五十四年(鹹豐八年)即西曆一八五八年,由伍廷芳提議,增出中文晚報,名曰《中外新報》;始為兩日刊,旋改日刊,為我國日報最先之一種。

    繼之而起者,為西洋人羅郎也之《近事編錄》;《德臣報》(DailyPress)之《華字日報》;上海則有字林洋行之《上海新報》與《滬報》,英人美查(F.Majer)之《申報》,丹福士之《新聞報》;天津則有德人德璀琳(S.Detring)之《時報》,及漢納根之《直報》,北京有德人畢連士之《北京日報》。

    惟歲月既久,人事變更,今巍然尚存者,隻上海之《申報》與《新聞報》,香港之《華字日報》三種耳。

     《中外新報》為《孖剌報》之中文版。

    初該報因印刷《中英合璧字典》,曾購中文活字一副。

    旋從伍廷芳之建議,附刊中文報紙,即延伍氏主其事。

    西人對于中文報紙之經營,當然非其所長,且在斯時,華人之有報紙,實為創見,辦理尤非易事;故名為《孖剌報》所有,實為華人單獨主持,所有一切營業權利,皆屬華人,而《孖剌報》隻每年享有若幹權利,以為報酬而已。

    聞其互惠條件,大約《孖剌報》之店面及機器鉛字,供《中外新報》之用,不取租值,隻取印刷工價。

    《中外新報》則登載《孖剌報》所招來之西人廣告,亦不取費。

    此為清末時事,創始時是否如此,則不得而知之矣。

    民國初元,該報攻擊龍濟光頗力,為粵人所歡迎,銷數逾萬,為該報之最盛時期。

    然經理無方,财政非常竭蹶,乃加入新股若幹。

    歐戰時,段祺瑞力主參戰,該報持論反對,為港政府所控,從輕罰锾百零一元。

    該報新股東多系穩健商人,經此波折,不欲再辦。

    其時龍濟光已退守瓊崖,而圖粵之心未死,乃收買該報,以為言論機關。

    然該報之機器鉛字,并非己有,龍氏之所謂收買者,不過每月撥款若幹,充該報經費,而派人管理收支,主持編輯而已。

    于是該報言論,遂由反龍而變為擁龍,前後若出兩報,誠該報曆史上之一大缺憾也。

    迨龍氏再敗,瓊崖不守,該報經濟告絕,惟有停版,資格最老之《中外新報》,至此遂廢。

     中文日報之現存者,當以《華字日報》為最早。

    該報創刊于同治三四年間,為《德臣報》之中文版。

    動議者為該報主筆陳藹亭,而其戚伍廷芳、何啟實助成之。

    陳氏邃于國學,因鑒香港割讓于英以後,華人以得為買辦通事為榮,不特西學僅得皮毛,且将祖國文化視若陳腐,思借報紙以開通民智,乃展轉向教會西人,購得舊鉛字一副,編輯陳氏自任之,印刷發行由《德臣報》任之。

    初創時,篇幅甚小,僅及今日該報四分之一。

    其取材亦不外翻譯西報及轉載《京報》而已。

    未幾,陳氏奉命為駐美使館參贊,及古巴總領事,乃由其子鬥垣繼任。

    筚路藍縷,漸臻發達。

    後報館失慎,舊報盡付一炬,從此中西兩報乃各立門戶,《華字日報》不複為《德臣報》之附庸矣。

     《上海新報》發刊于同治元年正月(一八六二年),為《字林報》(NorthChinaDailyNews)之中文版。

    洋紙兩面印,大小約抵普通報紙四分之一。

    每二日出一紙,星期日亦停刊。

    由伍德(Wood)、林樂知等編輯,其新聞大半譯自《字林報》,餘則轉錄《京報》及香港報紙。

    時洪秀全已奠都金陵,該報以外人及教會之關系,能探得官軍及太平軍雙方消息而并載之。

    故凡注意戰事者,靡不人手一紙。

    迨《申報》出版,該報亦改為日刊,且核減報價,刷新内容,以與之競争。

    報首畫黃浦江風景,頗足代表一地方之特色。

    後《申報》挽人遊說,以同系英商,何苦相煎。

    字林洋行亦以經營西文報紙,事務已繁,何必再勞精疲神于毫無利益之中文報紙。

    于是上海最早之《上海新報》,遂自動停刊。

     《申報》發刊于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為英人美查所有。

    美查初與其兄販茶于中國,精通中國語言文字。

    某歲折閱,思改業。

    其買辦贛人陳莘庚鑒于《上海新報》之暢銷,乃以辦報之說進,并介其同鄉吳子讓為主筆。

    美查贊同其議,乃延錢昕伯赴香港,調查報業情形,以資仿效。

    時日報初興,競争者少,其兄所營茶業亦大轉機,故美查得以曆年所獲之利,先後添設點石齋石印書局、圖書集成鉛印書局、申昌書局、燧昌火柴廠與江蘇藥水廠等。

    光緒十四年,美查忽動故國之思,乃添招外股,改為美查有限公司,而收回其原本。

    托其友阿拍拿及芬林代為主持。

    光緒三十二年,公司以申報館營業不振,及江蘇藥水廠待款擴充,由申報館買辦席裕福(子佩)借款接辦,名義則猶屬之外人。

    民國元年,席将申報館售于史家修(量才),于是申報館遂完全歸于華人。

    史氏延陳冷(景寒)為主筆,張竹平為經理,采取新法,引用新人,營業蒸蒸日上矣。

     美查雖為英人,而一以營業為前提。

    謂“此報乃與華人閱看”,故于言論不加束縛。

    有時且自撰社論,無所偏倚,是其特色也。

    光緒二年,以《申報》文字高深,非婦孺工人所能盡讀,乃附刊《民報》,間日出一紙,每月取費六十五文。

    光緒十年,又附刊《畫報》,每十日出一紙;一紙八圖,所繪多時事,每紙取費八文,此為我國日報有增刊之始。

    同治十三年,台灣生番戕殺琉球人,日本興問罪之師,美查四出探訪,務得真相。

    光緒十年,法越構兵,美查雇俄人至法營探報,既詳且碻。

    次年,法艦侵甯波,又遣人前往觀戰,且繪圖附說以明之。

    此為我國報紙有軍事通信員之始。

    光緒七年,津滬電線初通,美查即用以傳遞谕旨。

    迨京津電線續成,朝野大事,亦間有以電報傳遞者,由是社會知閱報之有益。

    凡此荦荦大端,均當時所深為詫怪,而至今報紙尚有未能踵行者。

    至于增加材料,推廣銷路,免除誤會,亦頗煞費苦心,逐漸前進。

    雖其間有效有不效,然美查開路之功,不可沒也。

    [1] 《滬報》亦為《字林報》之中文版,創刊于光緒八年(一八八三年)四月二日;其所以不于初一日出報者,以是日為日蝕之期,舊俗以為不吉也。

    先是該報主筆巴爾福氏(FredericHenryBalfour)見館中存有全副中文鉛字,置而不用,以為可惜,乃商得該行同意,延戴譜笙、蔡爾康(紫黻)等為主筆,重振旗鼓,續出《滬報》。

    其材料大半譯自《字林報》,雜著有《野叟曝言》《花團錦簇樓詩》等。

    據蔡氏語予,當時報界有一種迷信,謂報名縱書者,俱不能長存,以《彙報》《益報》為殷鑒,故《滬報》後改名《字林滬報》而橫書之。

    但營業仍不振,乃售于日人之東亞同文會,改名《同文滬報》。

     《時報》于光緒十二年一月(一八八六年十一月六日)出版于天津,為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與怡和洋行總理笳臣集股所創辦,延李提摩太為主筆。

    每日著論一篇,每七日登一圖,均希望中國仿行新法,以跻富強者。

    《時事新論》一書,即集報中論說成之。

    是報封面畫初出之日,上書《在明明德》四篆文,蓋隐寓時字之意也。

     《新聞報》發刊于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之元旦,初為中外商人所合組,推英人丹福士為總董,延蔡爾康為主筆。

    嗣以經濟竭蹶,遂為美國Buchesster公司所有。

    丹福士于光緒二十五年,以個人所辦浦東磚瓦廠折閱,由美公堂宣告破産。

    該報遂由美人福開森(JohnC.Ferguson)出資購得。

    光緒三十二年,改組英國公司,照香港法律注冊。

    民國五年,又改組美國公司,照特來福省法律注冊。

    福開森任汪龍标(漢溪)為總理。

    汪事必躬親,二十餘年,未嘗稍懈。

    故中國報紙之能經濟獨立者,以《新聞報》為最早。

    汪氏逝世,由其子伯奇繼任。

     最近三十年中,外人在華所刊之中文報紙。

    屬于日人者為最多,英德人次之,茲舉其知名者如下: 《閩報》于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發刊于福州,為日人報紙在華之第一種。

     《順天時報》于光緒二十七年,發刊于北京,民國四年,以反對袁世凱為帝,銷數頗暢,其言論多關系中國内政,與該國外交政策相吻合。

     《盛京時報》于光緒三十二年十月,發刊于奉天。

    以張作霖取締中國報紙頗嚴,而該報獨肆言中國内政,無所顧忌,故華人多讀之,東三省日人報紙之領袖也。

     《泰東日報》于光緒三十四年十月,發刊于大連。

    大連者,日人在東三省之商業根據地也。

    後此又有民國八年十一月發刊之《關東報》,與民國十年七月發刊之《滿洲報》。

     《鐵嶺每日新聞》于民國六年十一月,發刊于鐵嶺。

    《大北日報》于民國十一年十月,發刊于哈爾濱。

     《膠東新報》于民國十三年七月,發刊于青島。

    後此又有民國十四年發刊之《大青島報》。

     其已廢刊者,有上海之《華報亞洲日報》;漢口之《湖廣新報》,濟南之《濟南日報》等。

     英人于歐戰時,曾于上海發刊《誠報》,所附戰事畫報印刷甚精美,後此又于北京發刊華文《東方時報》,但現已入華人之手。

     德人曾于上海發刊《協和報》,今廢。

     注釋 [1]《申江新報》緣起,書冊之興,所以紀事述言,因其意以傳之世者也。

    惟今書而賴衆口以傳,則其所傳必不能廣且大,且必不能确;而人之得聞所聞而習所習者,抑亦寡矣。

    吾申新報一事,可謂多見博聞而便于民者也。

    曷言乎其便于民?蓋古書之事,昔日之事;而新報之事,今日之事也。

    今日之事何便乎?蓋古書僅集前人之意以為今事之鑒;新聞則書今日之事,以見今人之才。

    若無新報,則古書所傳可朝稽而夕考,而今人之事,所謂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者,心所未識,耳所未聞,使徒賴衆口以揚目前之事焉,又烏足以殚見而博聞哉?乃世局既以時為變遷,兼之天下之大,萬民之衆,則古記之所雲,實不足以窺今時之全豹矣;又烏可不有新報以集其大成乎?即如今歐羅巴諸國,其規模之日興月盛,人得者知之;而溯其由來,即在數百年之内,人又烏得而知之?蓋歐洲諸國,數百年之前,無新聞紙以紀其事;其人之留心見聞者,亦僅有之。

    迨近數百年間,有新聞紙出,而天下之名山大川,奇聞異見,或因其人而傳之,或因其事而傳之,而人之所未聞者,亦得各擅其矜奇鬥巧之才,以傳其智能之技,作者快之,聞者獲之;甚且不遠千萬裡而受教者有之,講求者有之。

    至合為成書,如遠者《遐迩貫珍》,近者《飛龍報篇》等書,至流傳中國,豈不獲益無窮者哉?則其所以日新而月盛者,非新聞紙其誰歸美乎?今如英京倫敦一處,每日所發之新報不啻數十紙,而每紙且如中國史鑒數十紙之多,其語言文字皆出于才人之筆,故閱之者不憚煩;則所以廣其意而大其識者,豈淺鮮哉?仆嘗念中華為天下第一大邦,其間才力智巧之士,稀奇怪異之事,幾乎日異而歲不同,而聲名文物從古又稱極盛,則其紀述之詳明,議論之精實,當必大有可觀者;又豈僻壤遐陬之可比哉?惜乎聞于朝而不聞于野,聞于此而不聞于彼,雖有新聞而未能傳之天下。

    尤可異者,朝廷以每日所下之訓谕,所上之章禀,鹹登《京報》,為民表率,而民間無一事一聞以上達于君。

    所謂上行而下效者,其果何心乎?夫《京報》以見國家之意,而民亦宜皆有意;苟民之意不達于上,而上所為治理者,其何能如乎民心乎?是故新聞者,真可便民而有益于國者也。

    夫民間不立新聞者何?懼其有诽謗之罪也,懼有虛妄之嫌也。

    乃朝廷不憚煩以垂教萬民,而民反無以獻于上,揆諸古者采風問俗之典,其咎将安歸乎?吾今特與中國士大夫缙紳先生約,願各無惜小費而惠大益于天下,以冀集思而廣益。

    其法捷,其價廉,為活字版以印行,将見日異而月不同焉。

    倘此舉可久行,無大虧損,則不胫而走,得以行吾志焉;是蓋鄙念所甚慰已。

    本館先設海上,故顔曰《申報》。

    至于價目日期,另字申明,不贅書。

    《申報》主人啟。

     申報館條例 啟者:新聞紙之設,原欲以辟新奇,廣聞見,流布四方者也。

    使不事遐搜博采,以廣我見聞,複何資兼聽并觀以傳其新異,是不可徒拘拘于一鄉一邑也。

    茲者本館特将條例開列于下,如貴客願賜教或樂觀者,祈惠顧一切為幸。

     一、本新報議價,于上海各店,零售每張取錢八文,各遠處發賣每張取錢十文;本館趸售每張取錢六文。

     一、如有騷人韻士有願以短什長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區竹枝詞及長歌記事之類,概不取值。

     一、如有名言谠論,實有系乎國計民生,地利水源之類者,上關皇朝經濟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附登新報,概不取酬。

     一、如有招貼告白、貨物船隻、經濟行情等款,願刊登入本館新報者,以五十字為式。

    買一天者,取刊資二百五十文;倘字數多者,每加十字照加錢五十文。

    買二天者收錢一百五十文;字數多者,每加十字照加錢三十文起算。

    如有願買三四天者,該價與第二天同。

     一、如有西人告白附刻本館中者,每五十字取洋一元。

    倘五十字以外,欲再添字數,每一字加洋一分,并先取刊資。

    此隻論附刊一天之例。

    如欲買日子長久,本館新報限于篇幅,該價另議。

    如系西字,本館代譯亦可。

     一、西人告白,惟輪船開行日期及拍賣二款、刊資照中國告白一例。

    倘系西字,欲本館譯出者,第一天加中國刊資一半,并祈先惠。

     一、蘇杭等處地方有欲刊告白者,即向該賣報店司人說明,某街坊某人生理,并須作速寄來該價,另加一半為賣報人飯資。

     一、本館開設伊始,今雇人分送各行号,或沿街零售。

    如貴客欲看者,請向該送報人取閱,每張取錢八文。

    如有願買一月之新報者,先請向送報人注明入冊,本館上期收一月之價,每張取錢六文,餘二文為送報人飯資。

    俟其于月底自取,以免逐日零星收錢之累。

     一、本報之設新報,原冀流傳廣遠,故設法由信局帶往京都各省銷售。

    貴信局如有每日趸買一二百張者,請先赴本館注明入冊,以便逐日分送。

    本館議價每張六文,該價于月底算賬時再付。

    各處不能銷售,俟月底仍将新報交回本館,不取報資。

     一、貴客如欲販至他處銷售,其價錢一切與信局一式,請赴本館面議可也。

     一、本館新報系整賣;貴客如欲零買,向送報各店自取,本館事繁,不能兼顧也。

     以上各款,本館經營伊始,條例未周,望四方君子賜教為幸。

     (三)外國文報紙 外人之在我國辦報也,最初目的,僅在研究中國文字與風土人情,為來華傳教經商者之向導而已;而其發榮滋長,實亦借教士與商人之力。

    今時勢遷移,均轉其目光于外交方面矣。

    語其時間,以葡文為較早;數量以日文為較多;勢力以英文為較優。

    外人在我國殖民政策之努力,可于此推而知也。

     此種外國文報紙之發行,當然系供給其本國人閱覽,然外人在華所設學校之中國學生及少數注意外事之華人,亦有購而讀之者;同時亦能招緻我國大商店及有關外人之廣告,故不能謂其直接與華人無關系也。

     今舉外國文報紙之比較知名者如下,其專言教務者未列入。

     葡文報紙 ▲澳門 AAbelhadaChine(譯意《蜜蜂華報》)發刊于一八二二年(道光元年)九月十二日。

    一八二四年,入一急進黨之手,易名GazetacheMacao。

    越二年停刊。

     ChronicadeMacao(譯意《澳門鈔報》)發刊于一八三四年十月十二日。

    一八三八年停刊。

     OMacaistaImperial(譯意《帝國澳門人》)發刊于一八三六年六月九日。

    一八三八年為政府所封禁。

     Ta-ssi-yang-Kuo(譯意《大西洋國》)發刊于一八三六年十月八日。

     OVerdadiersPatrial(譯意《真愛國者》)發刊于一八三八年。

     TheBoletimOfficialdeGovernodeMacao(譯意“澳門政府公報”)發刊于一八三九年一月九日。

    自第二期起,易名GazettedeMacao。

     按粵省于明初即有葡人足迹,嘉靖十四年,官廳納葡人賄,以曬貨為名,劃澳門地與之。

    三十四年,互市由廣州移澳門,西人、荷人、意人踵至,法人、英人繼之,于是澳門遂成當時東方第一商埠矣。

    英人善經商,葡人忌之,常陰掣其肘。

    英以鴉片啟釁,葡報頗袒中而抑英,蓋恐中國并外人為一談,則将有害于彼之商業也。

    《海國圖志》所載之“夷情備采”,大率譯自上述各報,所謂《澳門月報》似即ChronicadeMacao之譯文也。

     英文報紙 ▲廣州 CantonRegister(譯意《廣東紀錄》)發刊于一八二七年(道光六年)十一月八日,為在華英文報紙之第一種。

    系馬德生JamesMatheson所創辦。

    執筆之知名者,有馬禮遜、施賴德(JohnSlade)等。

    每周一冊。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