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國成立以後
關燈
小
中
大
報》載有《失信》一文,其原文如下:“中國人知親貴之不可恃,于是改專制而為共和。
今乃知所謂國際條約保護弱小之國以抗禦強敵者,亦曾不足恃。
日英兩國既嘗正式擔保,複一再為明白之宣言,以維持中國之獨立完全為己任,至其間接之聲明,則更不可以次數計也。
然除二三外交家之宣言外,世之确信日本有絲毫維持中國獨立或完全之意者,殊居少數。
若朝鮮之合并,南滿之吸收,與夫暗助黨人陰謀擾亂中國之治安,凡此數端,無不足為日本無意踐言之明證。
蓋日本之視其宣言,初無異于工廠中傭役之婦孺僅思利用以經營事業,而初不足勞其一盻也。
顧日雖如此,而世人猶希冀其信托二國以為信誓,而二國今竟失信。
自今以後,彼于二國之約言,惟視之為一無價值之谵語而已。
顧英方有戰事,不暇東顧,或可借此以自解,然英固可呼美國為助以援中國,而英不然。
故論棄絕中國之辜,美猶在英國之下。
當下議院某議員質問英政府,英美二國間曾否有關于中日交涉之文件往來時,英外相格雷答以無有,謂惟僅有一簡短非正式之談話而已。
夫日本所開之強要條件,凡先于最後通牒或即在最後通牒之内者,其于中國之自立與領土之主權,皆有重要之危險,固為公衆所承認。
乃英國對斯二者,雖嘗有切實之擔保,布告天下,今竟漠然置之。
其他若門戶開放主義,今雖以東蒙之條約而廢棄,已成封閉之域。
英美二國間,且并上三者,不過為一非正式之談話。
中國于此,當可不再望外交之援助,而欲求諸滿口大言毅然以維持中國獨立為完全己任之國,則更不足深恃矣。
要之,日本哀的美敦書之成功,日、英、美、法、俄、德諸國皆應各負其責。
其中除日本為茲罪戾之實犯者外,其負有可恥之罪責者,尤當以英為首。
夫法語之言,其味最苦。
然以為苦而秘之,必于人無若何之裨益,是乃所以為真理也。
”英政府延律師控告該報主筆李治氏(W.ShedonRidge)。
上海英日按察使署以其有意煽惑,違反一九〇九年英日敕令,雙方辯論甚長,不具錄。
證人伍廷芳氏謂此文于中英兩國友誼,隻有益而無害,王寵惠氏亦謂此文不緻發生惡影響于華人,結果,宣告被告無罪。
[2]D.D.Patterson:TheJournalismofChina,P.74. 第四節 結論 民國以來之報紙,舍一部分之雜志外,其精神遠遜于清末。
蓋有為之記者,非進而為官,即退而為營業所化。
故政治革命迄未成功,國事窳敗日益加甚。
從國體一方面觀,當籌安時代,号稱穩健之報紙,多具暧昧之态度,其是否有金錢關系雖不可知,若使無民黨報紙之奮不顧身,努力反抗,則在外人眼光中,我國人之默許袁氏為帝,似無疑義。
故從嚴格立論,若當袁氏蓄意破壞共和之時,各報即一緻舉發,則籌安會中人或不敢為國體問題之嘗試,是以後紛亂,可以不作。
更進一步言之,使袁氏至今而健在,則其為害于民國,有為吾人所不敢想像者。
報紙之失職,有逾于此耶?其實袁氏雖死,繼之而起者,往往倒行逆施,無所恐懼。
雖曰其故甚多,而輿論之軟弱無力,不可謂非一種誘因。
從社會思想方面觀,各種學說,紛纭雜錯,目迷五色,論其學理,無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其果适合于我國國情否,果适用于我國今日之人否,是尚不能無所躊躇。
身為記者,于此應先下一番研究功夫,以徐待事實之證明,若根據捕風捉影之談,人雲亦雲,漫為鼓吹相攻擊,其不為通人所齒冷也幾希。
從科學方面觀,可謂最無貢獻。
因科學之不發達,而迷信遂益難打破。
乩壇可以問政,建醮可以弭兵,野蠻時代之把戲,居然能在二十世紀之新舞台上與人争長短,不可嗤哉?甚至“天皇聖明”“天命所歸”之文字,竟能在報紙上發表,此真足悲憤者也。
從藝術方面觀,如音樂、戲曲、繪畫、文學等,均為人生必不可少之正當娛樂,而報紙多不提及。
試以上海一隅言,大部分之女子,除吃著生育而外,惟有燒香、打牌、看戲、逛遊戲場,請問此為何等生活耶?其所以緻此者,為一方面無高尚之娛樂,一方面多惡劣之引誘。
譬如小說尚不脫章回窠臼,公然提倡嫖賭,無絲毫清醒之氣,則無知女子之日趨堕落,亦不足怪。
報紙于此種現象,豈不應注意耶?聞之埃及都丹(Tutankhamen)王陵之發現,歐美記者紛往參觀,其研究之所得,報紙常連篇累牍而載之。
其在我國,如最近美國博物院所派遣之亞洲考古隊,在蒙古所掘得之古代器物及恐龍獸之化石,歐美各報争相影印,而我國報紙若不知其有事。
又如敦煌石室之發現,實為研究我國古代藝術之絕好材料,在理我國報紙應大拓篇幅,以發揮我先民之優越,其價值與埃及王陵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試問我國報紙對于此種事業之成績如何,能不扪心自愧否?今日之報紙,惟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事物,以博無知讀者之一笑。
其幼稚誠不堪言矣。
從外交方面觀,國際因交通與經濟之關系,息息相通。
外人之對我國也,其政策均有一定步驟,雖五卅慘案之猝然發生,可謂震動全國,而外人之态度依然不改其鎮靜。
蓋由平日知之有素,自可因病而下藥也。
我國報紙向不注意國際間事,外交常識可雲絕無。
每遇交涉,則手忙腳亂,恒不能導民衆入于有利之途。
上者為外人宣傳而不自覺,下者則以受外人之津貼為得計。
言念及此,不寒而栗矣。
雖然民國以來,報紙對于社會,亦非全無影響。
如人民閱報之習慣業已養成,凡具文字之知識者,幾無不閱報。
偶有談論,辄為報紙上之紀載。
蓋人民漸知個人以外,尚有其他事物足以注意。
本來我國人對于“自己”之觀念甚深,而對于社會國家之觀念則甚薄。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之消極人生觀,實為我民族積弱之由來。
今則漸知自己以外,尚有社會,尚有國家,去真正醒覺之期不遠矣,且人民因讀報而漸有判斷力,當安福專政時代,報紙多為收買,凡色彩濃厚者,俱為社會所賤惡,而銷數大跌。
年來報紙之主張不時變易者,雖竭力振刷精神,而終不得社會之信仰。
是可見閱報者之程度日見增高,能辨别孰真而孰僞,孰公平而孰偏頗。
宣傳之術,不容輕售矣。
此外,報紙之作用,已為一般人所谉知。
故一家庭有報,一學校有報,一商店有報,一工廠有報,一團體有報,一機關有報。
其不能有報者,亦知借他報以發抒其意見。
即就報界自身言,亦知經濟獨立之重要,而積極改良營業方法;知注意社會心理,而積極改良編輯方法。
不過自本國言之,似比較的有進步;若與歐美之進步率相比較,則其進步将等于零。
至此,吾不能不希望我國報紙之覺悟,吾更不能不希望我國報界之努力!
今乃知所謂國際條約保護弱小之國以抗禦強敵者,亦曾不足恃。
日英兩國既嘗正式擔保,複一再為明白之宣言,以維持中國之獨立完全為己任,至其間接之聲明,則更不可以次數計也。
然除二三外交家之宣言外,世之确信日本有絲毫維持中國獨立或完全之意者,殊居少數。
若朝鮮之合并,南滿之吸收,與夫暗助黨人陰謀擾亂中國之治安,凡此數端,無不足為日本無意踐言之明證。
蓋日本之視其宣言,初無異于工廠中傭役之婦孺僅思利用以經營事業,而初不足勞其一盻也。
顧日雖如此,而世人猶希冀其信托二國以為信誓,而二國今竟失信。
自今以後,彼于二國之約言,惟視之為一無價值之谵語而已。
顧英方有戰事,不暇東顧,或可借此以自解,然英固可呼美國為助以援中國,而英不然。
故論棄絕中國之辜,美猶在英國之下。
當下議院某議員質問英政府,英美二國間曾否有關于中日交涉之文件往來時,英外相格雷答以無有,謂惟僅有一簡短非正式之談話而已。
夫日本所開之強要條件,凡先于最後通牒或即在最後通牒之内者,其于中國之自立與領土之主權,皆有重要之危險,固為公衆所承認。
乃英國對斯二者,雖嘗有切實之擔保,布告天下,今竟漠然置之。
其他若門戶開放主義,今雖以東蒙之條約而廢棄,已成封閉之域。
英美二國間,且并上三者,不過為一非正式之談話。
中國于此,當可不再望外交之援助,而欲求諸滿口大言毅然以維持中國獨立為完全己任之國,則更不足深恃矣。
要之,日本哀的美敦書之成功,日、英、美、法、俄、德諸國皆應各負其責。
其中除日本為茲罪戾之實犯者外,其負有可恥之罪責者,尤當以英為首。
夫法語之言,其味最苦。
然以為苦而秘之,必于人無若何之裨益,是乃所以為真理也。
”英政府延律師控告該報主筆李治氏(W.ShedonRidge)。
上海英日按察使署以其有意煽惑,違反一九〇九年英日敕令,雙方辯論甚長,不具錄。
證人伍廷芳氏謂此文于中英兩國友誼,隻有益而無害,王寵惠氏亦謂此文不緻發生惡影響于華人,結果,宣告被告無罪。
[2]D.D.Patterson:TheJournalismofChina,P.74. 第四節 結論 民國以來之報紙,舍一部分之雜志外,其精神遠遜于清末。
蓋有為之記者,非進而為官,即退而為營業所化。
故政治革命迄未成功,國事窳敗日益加甚。
從國體一方面觀,當籌安時代,号稱穩健之報紙,多具暧昧之态度,其是否有金錢關系雖不可知,若使無民黨報紙之奮不顧身,努力反抗,則在外人眼光中,我國人之默許袁氏為帝,似無疑義。
故從嚴格立論,若當袁氏蓄意破壞共和之時,各報即一緻舉發,則籌安會中人或不敢為國體問題之嘗試,是以後紛亂,可以不作。
更進一步言之,使袁氏至今而健在,則其為害于民國,有為吾人所不敢想像者。
報紙之失職,有逾于此耶?其實袁氏雖死,繼之而起者,往往倒行逆施,無所恐懼。
雖曰其故甚多,而輿論之軟弱無力,不可謂非一種誘因。
從社會思想方面觀,各種學說,紛纭雜錯,目迷五色,論其學理,無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其果适合于我國國情否,果适用于我國今日之人否,是尚不能無所躊躇。
身為記者,于此應先下一番研究功夫,以徐待事實之證明,若根據捕風捉影之談,人雲亦雲,漫為鼓吹相攻擊,其不為通人所齒冷也幾希。
從科學方面觀,可謂最無貢獻。
因科學之不發達,而迷信遂益難打破。
乩壇可以問政,建醮可以弭兵,野蠻時代之把戲,居然能在二十世紀之新舞台上與人争長短,不可嗤哉?甚至“天皇聖明”“天命所歸”之文字,竟能在報紙上發表,此真足悲憤者也。
從藝術方面觀,如音樂、戲曲、繪畫、文學等,均為人生必不可少之正當娛樂,而報紙多不提及。
試以上海一隅言,大部分之女子,除吃著生育而外,惟有燒香、打牌、看戲、逛遊戲場,請問此為何等生活耶?其所以緻此者,為一方面無高尚之娛樂,一方面多惡劣之引誘。
譬如小說尚不脫章回窠臼,公然提倡嫖賭,無絲毫清醒之氣,則無知女子之日趨堕落,亦不足怪。
報紙于此種現象,豈不應注意耶?聞之埃及都丹(Tutankhamen)王陵之發現,歐美記者紛往參觀,其研究之所得,報紙常連篇累牍而載之。
其在我國,如最近美國博物院所派遣之亞洲考古隊,在蒙古所掘得之古代器物及恐龍獸之化石,歐美各報争相影印,而我國報紙若不知其有事。
又如敦煌石室之發現,實為研究我國古代藝術之絕好材料,在理我國報紙應大拓篇幅,以發揮我先民之優越,其價值與埃及王陵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試問我國報紙對于此種事業之成績如何,能不扪心自愧否?今日之報紙,惟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事物,以博無知讀者之一笑。
其幼稚誠不堪言矣。
從外交方面觀,國際因交通與經濟之關系,息息相通。
外人之對我國也,其政策均有一定步驟,雖五卅慘案之猝然發生,可謂震動全國,而外人之态度依然不改其鎮靜。
蓋由平日知之有素,自可因病而下藥也。
我國報紙向不注意國際間事,外交常識可雲絕無。
每遇交涉,則手忙腳亂,恒不能導民衆入于有利之途。
上者為外人宣傳而不自覺,下者則以受外人之津貼為得計。
言念及此,不寒而栗矣。
雖然民國以來,報紙對于社會,亦非全無影響。
如人民閱報之習慣業已養成,凡具文字之知識者,幾無不閱報。
偶有談論,辄為報紙上之紀載。
蓋人民漸知個人以外,尚有其他事物足以注意。
本來我國人對于“自己”之觀念甚深,而對于社會國家之觀念則甚薄。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之消極人生觀,實為我民族積弱之由來。
今則漸知自己以外,尚有社會,尚有國家,去真正醒覺之期不遠矣,且人民因讀報而漸有判斷力,當安福專政時代,報紙多為收買,凡色彩濃厚者,俱為社會所賤惡,而銷數大跌。
年來報紙之主張不時變易者,雖竭力振刷精神,而終不得社會之信仰。
是可見閱報者之程度日見增高,能辨别孰真而孰僞,孰公平而孰偏頗。
宣傳之術,不容輕售矣。
此外,報紙之作用,已為一般人所谉知。
故一家庭有報,一學校有報,一商店有報,一工廠有報,一團體有報,一機關有報。
其不能有報者,亦知借他報以發抒其意見。
即就報界自身言,亦知經濟獨立之重要,而積極改良營業方法;知注意社會心理,而積極改良編輯方法。
不過自本國言之,似比較的有進步;若與歐美之進步率相比較,則其進步将等于零。
至此,吾不能不希望我國報紙之覺悟,吾更不能不希望我國報界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