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國成立以後
關燈
小
中
大
法律、社會、心理、曆史、哲學等文字,均兼容并包,不以法政為範圍。
《努力》,于民國十一年六月,發刊于北京,由胡适編輯,為讨論政治之周刊。
民國十二年,因胡病停刊。
《向導》,于民國十一年九月發刊于廣州,為陳獨秀等所編輯,每周一冊。
以統一、獨立、自由、和平為标語。
中國共産黨之宣傳品也。
《現代評論》,于民國十三年十二月發刊于北京,為周鲠生等所編輯,每周一冊。
言論趨重實際,不尚空談;态度趨重研究,不尚攻讦。
包含政治、經濟、法律、文藝、哲學、教育、科學各種文字。
《語絲》,于民國十四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由周作人等編輯,每周一冊。
注重于新思想之宣傳,其評論政治社會各方面之事實,隽永有味。
《遠東》,于民國十四年十月發刊于北京,為吳統續所編輯,每月二冊。
以研究遠東問題與宣達國際消息為宗旨。
用中、英、法三國文字合刊。
與交通系有關系。
以改革文學思想及批評社會為主體者。
《新青年》,于民國四年九月發刊于上海,為陳獨秀所編輯,每月一冊。
初提倡文學革命,後則轉入共産。
勉青年以“發揮人間固有之智能,抉擇人間種種之思想,孰為新鮮活潑而适于今世之生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留于腦際。
利刃斷鐵,快刀斬麻,決不作牽就依違之想”。
《新潮》,于民國八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所編輯,每月一冊,亦提倡文學革命者。
《每周評論》,于民國八年,發刊于北京,為陳獨秀李大钊等所編輯,志在改革社會思想,但不久即為警廳所封禁。
《創造季刊》,于民國十一年六月,發刊于上海,為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所編輯,志在提倡國語文學。
次年五月,又創周刊,但後均停止。
第三節 國内外會議與我國報界 我國報紙之紀載,曩隻注重東亞一隅,所譯歐洲消息,徒以充篇幅而已。
自民國三年夏奧塞因事起釁,德、法、英、俄、意、比先後卷入漩渦,釀成有史以來空前之大戰。
至是,滬報始購用路透公司電報,以求消息之靈通。
是年秋,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宣戰,與英兵合占青島。
于是歐戰遂直接與我國發生關系。
日本以列強不遑東顧,于次年一月十八日,突向我國提出二十一條之要求。
五月七日,迫令承認。
其苛酷足以制我國之死命而有餘,并要求嚴守秘密禁止報紙登載。
當時各報之論調,均憤慨異常,莫不主張拒絕日本無理之要求,并有提議召集國民大會,抵制日貨,以為政府之後盾者。
各地日領,乃請中國官吏,禁止報界開會。
上海《公論西報》(TheNationalReview)以《失信》一文,責英人與日人同惡相濟,竟被控于法庭。
[1]強權之下,固無公理之可言也。
民國六年,我國以德潛艇之任意襲擊商船,繼美而向之宣戰。
各國與我國曾互提希望條件。
孰知民國七年,巴黎和會開幕後,為英、美、日、法、意各國所把持,對于我國所提出之由德國直接交還山東之一切權利,取消被迫承認之二十一條要求,及取消列強所得于我國之種種不平等條約各條件,均曲徇日本之意,無公平之解決。
此消息傳至中國,舉國大嘩,電代表不得簽字于德約。
五月四日,北京學生有激烈之示威運動,且請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親日派。
全國學生響應,商界繼之。
上海商店首先罷市,杭州、南京、武漢、天津、九江、山東、安徽、廈門繼之。
工界亦有罷工者。
報界則發起救國儲金,為實力對外之提倡。
日人知我國民氣之不可侮,時以直接交涉相引誘。
美上院亦以處置山東問題未當,不批準和約。
旋于民國十年,召集華盛頓會議,期挽回其國際上之地位。
我國亦被邀請,提出前此未解決之各案。
各報均直接由美發電,并試用交通部南洋大學無線電,以傳達消息。
此種消息常置于國内電報之前,其注意可知矣。
自山東問題起,始喚起中國報界對外之輿論;而駐外特派員,乃漸萌芽。
如參與巴黎和會之胡霖;參與國際聯盟之朱少屏、夏奇峰、王一之、李昭實;參與華盛頓會議之許建屏、王伯衡、錢伯涵等,雖不能向外宣傳,然而有關于我國之消息,固常有通信報告也。
美人畢德生,所著《中國之報業》一書中,曾言及中國報紙在外交上活動之成績,著者曾譯載《東方雜志》中。
茲節錄如下: “歐洲大戰期間,藍辛、石井條約簽字後,中國各報紙之第一報告,均含有日本在中國之特權主張已經美國承認之意味。
此種紀載之結果如何,則中國全國事實上不論何處何人,均憤怒如狂是也。
幸而此一種外交之實在内容,其後為中國人士所知,始得風平浪靜。
其次則二十一條件,中日兩政府簽字之際,學生運動及各報界繼起而抵制日貨,亦報紙活動之結果也。
及至華盛頓會議,關于山東問題,中國與日本舉行分離的會議時,中國報紙所得之急報,隻有直接交涉之一語。
但未曾說明在每次會議時,英美二國之全權代表,必出席其間;又中國保存完全抗議之一端,亦未曾聲明。
中國讀者,遂以為中國政府方面數次拒絕。
如此會議後,中國代表竟終至于賣國,各國竟均承認日人行動。
于是華盛頓中國公使館,接受無數忠告之海底電報,中國全國各處皆有示威運動,均要求中國代表辭職。
英美及其他各國,均受中國人之非難,中國人的信念幾完全震動矣。
一月後,始有第一之正确報告,但其時中國代表已将辭職,華盛頓會議之中國民間的各方面代表,亦同時證實直接交涉,而不加以詳細之說明,直至外交總長顔惠慶發出正式報告,将情形詳說後,中國人始稍得安靜。
此一例,可具體證明中國報之勢力。
讀報者雖限于少數人士,但報紙發表之意見,由公衆的或私人的議論,幾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傳。
讀者之人數固日見增加,已受較良訓練之新聞記者之活動,亦日有進步,有力出版物銷行亦盛。
此乃關于國内将來之安定,中國在國際間位置之穩固上,大有希望之一端也。
更進一步言之,雖謂為萬國和平上一真希望,亦無不可。
”[2] 民國以來,以法律之争執,成南北對峙之局。
八年二月,南北各派代表議和于上海,各報以此會關系國内和平,均派員至滬,以通消息。
因各地記者之聚集,遂成立全國報界聯合會;當時并出有《和平日刊》,與會相終始,為嚴密之監視。
後此又有國是會議、國民會議、善後會議等。
雖或發起而未開,或開而無結果,然各派均知利用報紙以宣傳一己之主張也。
注釋 [1]民國四年五月十五日,上海《公論西
《努力》,于民國十一年六月,發刊于北京,由胡适編輯,為讨論政治之周刊。
民國十二年,因胡病停刊。
《向導》,于民國十一年九月發刊于廣州,為陳獨秀等所編輯,每周一冊。
以統一、獨立、自由、和平為标語。
中國共産黨之宣傳品也。
《現代評論》,于民國十三年十二月發刊于北京,為周鲠生等所編輯,每周一冊。
言論趨重實際,不尚空談;态度趨重研究,不尚攻讦。
包含政治、經濟、法律、文藝、哲學、教育、科學各種文字。
《語絲》,于民國十四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由周作人等編輯,每周一冊。
注重于新思想之宣傳,其評論政治社會各方面之事實,隽永有味。
《遠東》,于民國十四年十月發刊于北京,為吳統續所編輯,每月二冊。
以研究遠東問題與宣達國際消息為宗旨。
用中、英、法三國文字合刊。
與交通系有關系。
以改革文學思想及批評社會為主體者。
《新青年》,于民國四年九月發刊于上海,為陳獨秀所編輯,每月一冊。
初提倡文學革命,後則轉入共産。
勉青年以“發揮人間固有之智能,抉擇人間種種之思想,孰為新鮮活潑而适于今世之生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留于腦際。
利刃斷鐵,快刀斬麻,決不作牽就依違之想”。
《新潮》,于民國八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所編輯,每月一冊,亦提倡文學革命者。
《每周評論》,于民國八年,發刊于北京,為陳獨秀李大钊等所編輯,志在改革社會思想,但不久即為警廳所封禁。
《創造季刊》,于民國十一年六月,發刊于上海,為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所編輯,志在提倡國語文學。
次年五月,又創周刊,但後均停止。
第三節 國内外會議與我國報界 我國報紙之紀載,曩隻注重東亞一隅,所譯歐洲消息,徒以充篇幅而已。
自民國三年夏奧塞因事起釁,德、法、英、俄、意、比先後卷入漩渦,釀成有史以來空前之大戰。
至是,滬報始購用路透公司電報,以求消息之靈通。
是年秋,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宣戰,與英兵合占青島。
于是歐戰遂直接與我國發生關系。
日本以列強不遑東顧,于次年一月十八日,突向我國提出二十一條之要求。
五月七日,迫令承認。
其苛酷足以制我國之死命而有餘,并要求嚴守秘密禁止報紙登載。
當時各報之論調,均憤慨異常,莫不主張拒絕日本無理之要求,并有提議召集國民大會,抵制日貨,以為政府之後盾者。
各地日領,乃請中國官吏,禁止報界開會。
上海《公論西報》(TheNationalReview)以《失信》一文,責英人與日人同惡相濟,竟被控于法庭。
[1]強權之下,固無公理之可言也。
民國六年,我國以德潛艇之任意襲擊商船,繼美而向之宣戰。
各國與我國曾互提希望條件。
孰知民國七年,巴黎和會開幕後,為英、美、日、法、意各國所把持,對于我國所提出之由德國直接交還山東之一切權利,取消被迫承認之二十一條要求,及取消列強所得于我國之種種不平等條約各條件,均曲徇日本之意,無公平之解決。
此消息傳至中國,舉國大嘩,電代表不得簽字于德約。
五月四日,北京學生有激烈之示威運動,且請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親日派。
全國學生響應,商界繼之。
上海商店首先罷市,杭州、南京、武漢、天津、九江、山東、安徽、廈門繼之。
工界亦有罷工者。
報界則發起救國儲金,為實力對外之提倡。
日人知我國民氣之不可侮,時以直接交涉相引誘。
美上院亦以處置山東問題未當,不批準和約。
旋于民國十年,召集華盛頓會議,期挽回其國際上之地位。
我國亦被邀請,提出前此未解決之各案。
各報均直接由美發電,并試用交通部南洋大學無線電,以傳達消息。
此種消息常置于國内電報之前,其注意可知矣。
自山東問題起,始喚起中國報界對外之輿論;而駐外特派員,乃漸萌芽。
如參與巴黎和會之胡霖;參與國際聯盟之朱少屏、夏奇峰、王一之、李昭實;參與華盛頓會議之許建屏、王伯衡、錢伯涵等,雖不能向外宣傳,然而有關于我國之消息,固常有通信報告也。
美人畢德生,所著《中國之報業》一書中,曾言及中國報紙在外交上活動之成績,著者曾譯載《東方雜志》中。
茲節錄如下: “歐洲大戰期間,藍辛、石井條約簽字後,中國各報紙之第一報告,均含有日本在中國之特權主張已經美國承認之意味。
此種紀載之結果如何,則中國全國事實上不論何處何人,均憤怒如狂是也。
幸而此一種外交之實在内容,其後為中國人士所知,始得風平浪靜。
其次則二十一條件,中日兩政府簽字之際,學生運動及各報界繼起而抵制日貨,亦報紙活動之結果也。
及至華盛頓會議,關于山東問題,中國與日本舉行分離的會議時,中國報紙所得之急報,隻有直接交涉之一語。
但未曾說明在每次會議時,英美二國之全權代表,必出席其間;又中國保存完全抗議之一端,亦未曾聲明。
中國讀者,遂以為中國政府方面數次拒絕。
如此會議後,中國代表竟終至于賣國,各國竟均承認日人行動。
于是華盛頓中國公使館,接受無數忠告之海底電報,中國全國各處皆有示威運動,均要求中國代表辭職。
英美及其他各國,均受中國人之非難,中國人的信念幾完全震動矣。
一月後,始有第一之正确報告,但其時中國代表已将辭職,華盛頓會議之中國民間的各方面代表,亦同時證實直接交涉,而不加以詳細之說明,直至外交總長顔惠慶發出正式報告,将情形詳說後,中國人始稍得安靜。
此一例,可具體證明中國報之勢力。
讀報者雖限于少數人士,但報紙發表之意見,由公衆的或私人的議論,幾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傳。
讀者之人數固日見增加,已受較良訓練之新聞記者之活動,亦日有進步,有力出版物銷行亦盛。
此乃關于國内将來之安定,中國在國際間位置之穩固上,大有希望之一端也。
更進一步言之,雖謂為萬國和平上一真希望,亦無不可。
”[2] 民國以來,以法律之争執,成南北對峙之局。
八年二月,南北各派代表議和于上海,各報以此會關系國内和平,均派員至滬,以通消息。
因各地記者之聚集,遂成立全國報界聯合會;當時并出有《和平日刊》,與會相終始,為嚴密之監視。
後此又有國是會議、國民會議、善後會議等。
雖或發起而未開,或開而無結果,然各派均知利用報紙以宣傳一己之主張也。
注釋 [1]民國四年五月十五日,上海《公論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