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國成立以後
關燈
小
中
大
二種。
近自研究院成立,王國維梁啟超等為講師,中文季刊大見精彩。
《民铎》,于民國五年六月發刊于日本東京,為中華學術研究會之言論機關,由李石岑編輯。
初每季一冊,後改每二月一冊,現改每月一冊。
以促進民智,培養民德,發揚民力為宗旨,立說務求平近而切世用,力去艱澀之弊。
《新教育》,于民國八年二月,發刊于上海,為新教育共進社之言論機關,由蔣夢麟等編輯。
其主旨在以教育為方法,養成健全之個人,使國人能思能言能行,能擔重大之責任,創造進化的社會。
現歸中華教育改進社主持。
又增刊《新教育評論》,由陶行知等編輯,每周一冊。
《學藝》,于民國八年四月發刊于日本東京,為中華學藝社之言論機關。
志在介紹科學及藝術,從兩方面發闡自然及人生諸問題。
初為季刊,後改為月刊。
分文科、理科、小說、雜文、通信諸欄。
《史地學報》,于民國十年十一月發刊于上海,為國立東南大學史地學會之言論機關。
初每季一冊,現改每年八冊。
分通論、專著、研究、世界新聞等欄。
《北京大學月刊》,于民國八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職員學生共同研究學術,發揮思想,發表心得之言論機關。
每期由校長及各系主任輪流編輯。
每年十冊,材料多則出增刊。
其印法旁行上左,與《科學雜志》同。
《學林》,于民國十年九月發刊于北京,每月一冊。
以研究學術,批評世界思潮為宗旨。
分哲學文學組、社會經濟組、政治法律組,與交通系有關系。
《學衡》,于民國十一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為劉伯明、吳宓等所編輯,每月一冊。
以昌明國學、融化新知為宗旨。
蓋提倡文學革命之反響也。
《社會學雜志》,于民國十一年二月發刊于上海,為中國社會學會之言論機關,由餘天休編輯。
每年六冊,用中英文合刊。
《社會科學季刊》,于民國十一年十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教授顧孟馀等所編輯,每季一冊。
泛論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倫理、史地,分其他社會科學,從學理上立言。
《國學叢刊》,于民國十二年夏季發刊于上海,為國立東南大學高師國學研究會之言論機關,由顧實編輯。
以整理國學,增進文化為宗旨。
每季一冊。
曾特刊《小學》《經學》《史學》《文學》《諸子學》等專号。
《華國》,于民國十二年十月發刊于上海,為章太炎所編輯。
以甄明學術,發揚國光為宗旨。
每月一冊,分通論、學術、文苑、記事諸欄。
《國學季刊》,于民國十二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教授胡适等所編輯,以發表國内及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學之結果為宗旨。
其方法:(一)用曆史的眼光,來擴大國學研究的範圍;(二)用系統的整理,來部勒國學研究的材料;(三)用比較的研究,來幫助國學材料的整理與解釋。
現因材料甚富,又附出周刊。
其博大精深,為國内外學術界所推重。
《工程》,于民國十四年一月創刊于上海,為中國工程學會所編輯,每季出一冊,其宗旨為發展工程學識引起社會對于工程之興趣。
《自然界》,于民國十五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為杜亞泉、周建人等所編輯。
每年十冊,志在提倡中國的科學化,而以考訂名詞、調查、納非科學的環境于科學中三者為工具。
以政治為主體者 《獨立周報》,于民國元年九月發刊于上海,為章士钊所編輯。
分紀事、社論、專論、投函、評論之評論、别報、文藝諸欄。
蓋章出《民立報》後而别主調和之說者。
《庸言》,于民國元年十二月發刊于天津,由梁任公主撰,系繼《國風報》而發行者。
意在利用袁世凱。
每月二冊,分建言、譯述、藝林、佥載四大部。
《不忍》,于民國二年二月出版于上海,由康南海主撰。
志在以孔教為國教。
每月一冊,分政論、說教、瀛談、藝林等欄。
是年十一月,南海丁母艱,停刊。
至民國六年十二月,曾續出,但未幾亦廢。
《國民》,于民國二年五月發刊于上海,為國民黨之言論機關。
孫中山黃興作出世辭。
每月一冊,分言論、專載、紀事、叢錄四類。
勉黨員以“進步思想,樂觀精神,準公理,據政綱,以達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之目的”。
《雅言》,于民國二年十二月發刊于上海,為康宭所編輯。
每月二冊,分論說、紀事、文藝諸欄。
蓋康出《甲寅》後而别主贊助袁世凱之論者。
《正誼》,于民國三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為谷鐘秀、楊永泰、丁世峄、孫潤宇、盧信等所組織。
每月一冊,分論說、紀載、譯述、文藝諸欄。
為失望于袁世凱而作。
《甲寅》,于民國三年五月發刊于日本東京,為章士钊所編輯。
每月一冊,分時評、評論、論評、通信、文藝諸欄。
以條陳時弊,樸實說理為宗旨。
蓋反對袁世凱而有學理之出版物也。
民國十四年七月,改為周刊,在北京發行。
《大中華》,于民國四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由梁任公主撰,每月一冊。
以養成國民世界知識,增進國民人格,研究事理真相,以為朝野上下之南針為宗旨。
其特色注重社會教育,論述世界大勢戰争之因果及吾國将來之地位,與夫國民之天職,為歐戰後之重要出版物。
《太平洋》,于民國六年三月發刊于上海,為《甲寅》分出之英法派人所編輯,每月一冊。
分論說、海外大事、評林、譯述、國内大事等欄。
考證學理,斟酌國情,以求真是真非;于财政經濟各問題,尤多所論列。
《建設》,于民國八年八月發刊于上海,為國民黨之言論機關,每月一冊。
孫中山作發刊詞,有雲:“鼓吹建設之思潮,闡明建設之原理,冀廣傳吾黨建設之主義,成為國民之常識,使人人知建設為今日之需要,知建設為今日易行之事功。
由是萬衆一心,而建設一世界最富強最快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
”為有顯明主張之唯一出版物。
《解放與改造》,于民國八年九月發刊于上海,為北京新學會之言論機關,每月二冊。
主張解放精神物質兩方面一切不自然不合理之狀态,同時介紹世界新潮,以為改造地步。
分評壇、論說、讀書錄、世界觀、思潮、社會實況、譯述諸欄,與研究系有關系。
出至二卷,改組為《改造》月刊。
《星期評論》,于民國八年,發刊于上海,為戴季陶所編輯,而沈玄廬孫棣三助之,志在提倡經濟改革。
《法政學報》,于民國十一年一月出版于北京,為法政大學之言論機關,每年十冊。
分論著、雜感二大部。
關于政治、經濟、
近自研究院成立,王國維梁啟超等為講師,中文季刊大見精彩。
《民铎》,于民國五年六月發刊于日本東京,為中華學術研究會之言論機關,由李石岑編輯。
初每季一冊,後改每二月一冊,現改每月一冊。
以促進民智,培養民德,發揚民力為宗旨,立說務求平近而切世用,力去艱澀之弊。
《新教育》,于民國八年二月,發刊于上海,為新教育共進社之言論機關,由蔣夢麟等編輯。
其主旨在以教育為方法,養成健全之個人,使國人能思能言能行,能擔重大之責任,創造進化的社會。
現歸中華教育改進社主持。
又增刊《新教育評論》,由陶行知等編輯,每周一冊。
《學藝》,于民國八年四月發刊于日本東京,為中華學藝社之言論機關。
志在介紹科學及藝術,從兩方面發闡自然及人生諸問題。
初為季刊,後改為月刊。
分文科、理科、小說、雜文、通信諸欄。
《史地學報》,于民國十年十一月發刊于上海,為國立東南大學史地學會之言論機關。
初每季一冊,現改每年八冊。
分通論、專著、研究、世界新聞等欄。
《北京大學月刊》,于民國八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職員學生共同研究學術,發揮思想,發表心得之言論機關。
每期由校長及各系主任輪流編輯。
每年十冊,材料多則出增刊。
其印法旁行上左,與《科學雜志》同。
《學林》,于民國十年九月發刊于北京,每月一冊。
以研究學術,批評世界思潮為宗旨。
分哲學文學組、社會經濟組、政治法律組,與交通系有關系。
《學衡》,于民國十一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為劉伯明、吳宓等所編輯,每月一冊。
以昌明國學、融化新知為宗旨。
蓋提倡文學革命之反響也。
《社會學雜志》,于民國十一年二月發刊于上海,為中國社會學會之言論機關,由餘天休編輯。
每年六冊,用中英文合刊。
《社會科學季刊》,于民國十一年十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教授顧孟馀等所編輯,每季一冊。
泛論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倫理、史地,分其他社會科學,從學理上立言。
《國學叢刊》,于民國十二年夏季發刊于上海,為國立東南大學高師國學研究會之言論機關,由顧實編輯。
以整理國學,增進文化為宗旨。
每季一冊。
曾特刊《小學》《經學》《史學》《文學》《諸子學》等專号。
《華國》,于民國十二年十月發刊于上海,為章太炎所編輯。
以甄明學術,發揚國光為宗旨。
每月一冊,分通論、學術、文苑、記事諸欄。
《國學季刊》,于民國十二年一月發刊于北京,為北大教授胡适等所編輯,以發表國内及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學之結果為宗旨。
其方法:(一)用曆史的眼光,來擴大國學研究的範圍;(二)用系統的整理,來部勒國學研究的材料;(三)用比較的研究,來幫助國學材料的整理與解釋。
現因材料甚富,又附出周刊。
其博大精深,為國内外學術界所推重。
《工程》,于民國十四年一月創刊于上海,為中國工程學會所編輯,每季出一冊,其宗旨為發展工程學識引起社會對于工程之興趣。
《自然界》,于民國十五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為杜亞泉、周建人等所編輯。
每年十冊,志在提倡中國的科學化,而以考訂名詞、調查、納非科學的環境于科學中三者為工具。
以政治為主體者 《獨立周報》,于民國元年九月發刊于上海,為章士钊所編輯。
分紀事、社論、專論、投函、評論之評論、别報、文藝諸欄。
蓋章出《民立報》後而别主調和之說者。
《庸言》,于民國元年十二月發刊于天津,由梁任公主撰,系繼《國風報》而發行者。
意在利用袁世凱。
每月二冊,分建言、譯述、藝林、佥載四大部。
《不忍》,于民國二年二月出版于上海,由康南海主撰。
志在以孔教為國教。
每月一冊,分政論、說教、瀛談、藝林等欄。
是年十一月,南海丁母艱,停刊。
至民國六年十二月,曾續出,但未幾亦廢。
《國民》,于民國二年五月發刊于上海,為國民黨之言論機關。
孫中山黃興作出世辭。
每月一冊,分言論、專載、紀事、叢錄四類。
勉黨員以“進步思想,樂觀精神,準公理,據政綱,以達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之目的”。
《雅言》,于民國二年十二月發刊于上海,為康宭所編輯。
每月二冊,分論說、紀事、文藝諸欄。
蓋康出《甲寅》後而别主贊助袁世凱之論者。
《正誼》,于民國三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為谷鐘秀、楊永泰、丁世峄、孫潤宇、盧信等所組織。
每月一冊,分論說、紀載、譯述、文藝諸欄。
為失望于袁世凱而作。
《甲寅》,于民國三年五月發刊于日本東京,為章士钊所編輯。
每月一冊,分時評、評論、論評、通信、文藝諸欄。
以條陳時弊,樸實說理為宗旨。
蓋反對袁世凱而有學理之出版物也。
民國十四年七月,改為周刊,在北京發行。
《大中華》,于民國四年一月發刊于上海,由梁任公主撰,每月一冊。
以養成國民世界知識,增進國民人格,研究事理真相,以為朝野上下之南針為宗旨。
其特色注重社會教育,論述世界大勢戰争之因果及吾國将來之地位,與夫國民之天職,為歐戰後之重要出版物。
《太平洋》,于民國六年三月發刊于上海,為《甲寅》分出之英法派人所編輯,每月一冊。
分論說、海外大事、評林、譯述、國内大事等欄。
考證學理,斟酌國情,以求真是真非;于财政經濟各問題,尤多所論列。
《建設》,于民國八年八月發刊于上海,為國民黨之言論機關,每月一冊。
孫中山作發刊詞,有雲:“鼓吹建設之思潮,闡明建設之原理,冀廣傳吾黨建設之主義,成為國民之常識,使人人知建設為今日之需要,知建設為今日易行之事功。
由是萬衆一心,而建設一世界最富強最快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
”為有顯明主張之唯一出版物。
《解放與改造》,于民國八年九月發刊于上海,為北京新學會之言論機關,每月二冊。
主張解放精神物質兩方面一切不自然不合理之狀态,同時介紹世界新潮,以為改造地步。
分評壇、論說、讀書錄、世界觀、思潮、社會實況、譯述諸欄,與研究系有關系。
出至二卷,改組為《改造》月刊。
《星期評論》,于民國八年,發刊于上海,為戴季陶所編輯,而沈玄廬孫棣三助之,志在提倡經濟改革。
《法政學報》,于民國十一年一月出版于北京,為法政大學之言論機關,每年十冊。
分論著、雜感二大部。
關于政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