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報勃興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
第十九本報設談瀛零拾一門,凡世界之奇聞瑣記,足以新我輩之耳目者,亦間錄焉。
第二十本報于京鈔及官私專件,取材務博,另裁務精,要者不遺,蔓者不錄。
第二十一本報編排,務求秩序。
如論說、谕旨、電報及緊要新聞,皆有一定之位置,使讀者開卷即見,不勞探索。
其紀載本國新聞,以地别之;外國新聞,以國别之。
第二十二本報編排,務求顯醒。
故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字模及各種圈點符号,俱行置備。
其最緊要之事則用大字,次者中字,尋常新聞用小字。
用大字者,所以醒目也;用小字者,求内容之豐富也。
論說批評中之主眼,新聞中之标題,皆加圈點以為識别。
凡以省讀者之目力而已。
第二十三本報遇有緊要新聞特别電報,當發傳單,以期敏速。
第二十四本報别類務多,取材最富。
既用各小号字排入,尚慮限于篇幅,不能全錄,特于每日排印洋紙兩大張,不惜工資以求贍博,而定價格外從廉。
第二十五本館廣聘通人留局坐辦外,尚有特約寄稿主筆數十人,俱屬海内外名士,議論文章,務足發揚祖國之光榮。
第五節 鼓吹革命之健者 報紙之主張革命者,以光緒二十五年在香港出版之《中國日報》為始。
其最驚人之文字,為《民主主義與中國政治革命之前途》一篇。
繼之者有《蘇報》《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廣東報》《有所謂報》《少年報》《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天铎報》《複報》《民報》《二十世紀之新支那》等,皆提倡民族主義,鼓吹排滿。
其釀成文字之禍者,則以上海之蘇報案為最著。
《蘇報》創于光緒二十三年之夏,為胡璋(鐵梅)所經營,但由其妻日本女子生駒悅出名,在駐滬日本總領事館注冊。
後由陳範(夢坡)出資購得。
陳系江西知縣,以教案落職,憤官場之腐敗,思以清議救天下;其主張始屬保皇,後變為革命。
延吳敬恒(稚晖)等為主筆。
先是,有所謂光複會者,為吳及章炳麟(太炎)、蔡元培(孑民)等所組織,為革命運動中之理想的指導者。
其會員有徐錫麟、馬忠漢、陳伯平、秋瑾女士等之實行家,當時即借《蘇報》以鼓吹革命。
光緒二十九年五月,蜀人鄒容組織愛國學社,發行《革命軍》一書,章為之序,報中亦為文以張之。
又于新書介紹欄,說明此書内容。
[1]清廷大怒,密電兩江總督及蘇撫,轉饬上海道,令會審公堂立出牌票,謂:“奉道憲密劄,奉蘇撫憲劄,欽奉電旨,查有上海創立愛國學社,招集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諸邪說,形同叛逆,着嚴密查拿等因欽此。
劄道拿辦。
并先奉南洋大臣谕,滬上各報内,《蘇報》近更狂吠,愈無忌憚,着即拿辦。
轉饬密派幹役,将單開各要犯分别嚴拿,務獲禀辦,毋稍洩漏疏虞,緻被兔脫。
一面簽差協捕,立将蘇報館嚴行封閉等因奉此。
除另單發封蘇報館外,合饬密拿,仰即協捕立提後開人等,限即日解候訊究:錢允生、陳吉甫、陳叔疇,以上蘇報館主筆;章炳麟、鄒容、龍積之,以上僞作《革命軍》匪人;陳範即陳夢坡,蘇報館主。
以上七名,該差不動聲色即行按名拿獲,解究毋延。
”陳範時适赴日本,僅其子仲彜及章、鄒等先後被獲。
清廷要求引渡,外交團以此案系國事性質,不允。
[2]結果,乃組織額外公堂,派上海縣會審,并延律師聲述案由。
謂:“陳範住三馬路二十号門牌,登報大逆不道,污蔑今上。
閏月初五,登論說界,《康有為與覺羅氏之關系》;五月二十三,登《滿人九世深仇》;五月初八,登《客民篇》;五月十四,登《讀〈革命軍〉,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老降小不降,總之驅逐滿人,匡輔真主》;五月初五,登《章炳麟駁康有為書》,交通外人,能得歡心,可使中外子民輕蔑皇上;五月七日,登《殺人主義即複仇主義,以四萬萬人殺一人,能不快心》;五月初十,登特别要聞,東京留學生捏造上谕。
總之,《蘇報》污蔑皇上事多,未能一一指出。
中國政府饬拿章炳麟、鄒容,因其大逆不道,謀為不軌。
其《革命軍》第一章,叙披毛戴角之滿洲人應予殺盡,可比登三十六天堂,升七十二地獄,巍巍哉革命,皇皇哉革命。
第二章,革命革命,人心不平,戴滿人而為君;滿人約五萬人,目不識丁者系親王大臣,唱京調二簧者系将軍都統等語。
其餘五人,做《康有為論》,做《革命軍》,應是一起,内有龍積之,他系二十六年分富有票案要犯,犯事在漢口,俟後歸另案訊辦。
”被告亦延律師出而辯護。
[3]先後會審四次,乃由上海縣下谕:“本縣奉南洋大臣委派,會同公廨委員,暨英副領事,審訊蘇報館一案。
今審得錢允生陳吉甫,一為報館夥友,一為司賬,既非館主,又非主筆,已管押四月,應行開釋。
陳仲彜系館主陳範之子,姑準交保,尋交伊父到案。
龍積之于蘇報案内雖無證據,惟奉鄂督饬拿之人,仍押候鄂督示谕,再行辦理。
至章炳麟作《訄書》,并《革命軍序》,又有《駁康有為》之一書,污蔑朝廷,形同悖逆;鄒容作《革命軍》一書,謀為不軌,更為大逆不道。
彼二人者,同惡相濟,厥罪惟均,實為本國律法所不容,亦為各國公法所不恕。
查律載不利于國謀危社稷為反,不利于君謀危宗廟為大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
又律載謀背本國潛從他國為叛;共謀者不分首從皆斬。
又律載妄布邪言,書寫張貼,煽惑人心;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絞監候。
如鄒容、章炳麟照律治罪,皆當處決。
今逢萬壽開科,廣布皇仁,援照拟減,定為永遠監禁,以杜亂萌而靖人心。
俾租界一群不逞之徒,知所警惕,而不敢為匪,中外幸甚。
仍禀請憲示遵行。
”時民氣激昂,領事團對此谕亦持異議,相持不能決。
乃移京交涉,至次年三月,始改判鄒容監禁二年;章炳麟監禁三年罰作苦工,限滿開釋,驅逐出境;龍積之省釋。
《國民日日報》[4]創刊于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為《蘇報》中人所發起,由外人高茂爾(A.Somoll)出面。
附刊《黑暗世界》,由連橫(慕秦)編輯,攻擊官僚,不遺餘力。
所載《南渡錄演義》,尤足喚起種族之觀念。
清廷鑒于《蘇報》交涉困難,乃通令長江一帶,嚴禁售閱。
謂:“上海逆黨著書刊報,煽惑人心,大逆不法。
業将蘇報館辦事人等按名拿辦,并将報館封閉在案。
乃又有人創辦《國民日日報》,依然妄肆蜚語,昌言無忌,實屬執迷不悟,可恨已極。
仰各屬府州廳縣,将《國民日日報》荒謬悖逆情形,示知地方商民,不準買看。
如有寄售《國民報》者,提究。
”一面又由外務部行文總稅務司,謂:“八月初九日,接準南洋大臣谘稱,據蘇松太道袁樹勳禀稱,查上海蘇報館著書刊報,煽惑人心,業将報館封閉在案。
現又有人創設《國民日日報》,依然放肆蜚語,昌言無忌。
該報執事人等,半多寒酸出身,甘于為非,擾害大局,慫人觀聽,借廣銷場。
但使無人閱其報紙,彼必支持不住,不難立即閉歇。
除分谘沿江各省,通饬一體示禁,不準商民買看該報外,應請剀行總稅務司轉知郵政局,毋得代寄《國民日日報》,杜其銷路,絕其來源。
”旋總稅務司複外交部文:“查郵政局接政寄件,均以信字為主。
随到随寄。
雖有時因特别之故,有開看之權,然其大緻,總以如何接收,如何轉寄為本。
現奉前因,除抄錄來往文件,通饬各口郵局。
遇有皮面書明《國民日日報》交局,概不準其收寄外,理合申複。
惟查如此禁寄,防不勝防,實屬不妥。
查此項日報系在中國印行,前數月蘇報館既由中國官憲封閉,《國民日日報》似可一律由官憲查封,方為清源之法。
”時郵局初興,報多由信局遞寄,故各報亦多譏此法為徒勞而無益也。
《警鐘日報》,為《俄事警聞》之後身,始名《警鐘》,系蔡元培等所組織,與《蘇報》《國民日日報》同一宗旨。
清廷介德領事函緻會審公堂,出票拘究主筆金少甫、劉師培。
經理李春波事先離滬。
結果:戴普鶴以發報出售,監禁一年半;胡少卿系校對,監禁年半;代印該報之機器充公。
此光緒三十一年三月事也。
《複報》與《民報》[5],同刊于光緒三十一二年間,每月發行于東京。
其文字之激烈,旗幟之鮮明,較以上各日報為尤甚。
《複報》由劉師培(光漢)編輯。
《民報》始由張繼(溥泉)編輯。
執筆者有汪精衛、胡漢民等,其主義以中英文刊于該志最顯明之處:(一)颠覆現今之惡劣政府;(二)土地國有;(三)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四)建設共和政府;(五)主張中日國民的連合;(六)要求各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其傳誦人口者,有《民族的國民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與小說《獅子吼》等篇。
逮章炳麟出獄東渡,改以章為編輯。
一時有紙貴洛陽不胫而走之慨。
光複會之别派,有于伯循(右任)者,以著書排滿,不容于清吏,由陝遁而至滬,與汪瘦岑、汪秉忠等組織《神州日報》。
嗣于同盟會成立之後,先囑其鄉人李季直創刊《須彌日報》。
繼乃經營《民呼日報》《民籲日報》與《民立報》[6],執筆者均民黨之中堅人物。
而宋教仁在《民立報》署名漁父,發表光焰逼人之文,努力鼓吹革命主義。
凡所議論,一本學理,能于根本上反複詳言清政府之腐敗;喚起國民擔負國事之責任心,尤受國内外知識階級之歡迎。
學校之内,市肆之間,争相傳覽。
故是時《民立報》于上海遂有革命黨本部之觀。
清廷雖加嚴禁,亦未如之何也。
《民呼報》創于宣統元年春,專以攻擊官場為事。
當道誣于吞沒陝甘赈款,拘捕房四十餘日,并判于驅逐出境。
斯報凡曆九十三日而殇。
于走日本,于斯年秋,延談善吾續辦《民籲報》,改變論調,專事攻擊日本。
駐滬日領請上海道封禁。
出版僅四十二日。
于乃于次年九月九日,又辦《民立報》。
執筆者宋教仁外,有呂志伊、王印川、章行嚴、覃壽堃等,主張雖屬急進,而無叫嚣之習。
日銷多至二萬份,晝夜印機不停。
入民國後,乃有“豎三民橫三民”之稱。
豎三民者,《民呼》《民籲》《民立》也;橫三民者,戴天仇所創之《民權》、呂志伊所創之《國民新聞》、鄧家彥所創之《中華民報》也。
橫三民言詞激烈,感情用事,強于從同。
于不可,以脫黨相拒。
後于以奔走政治,報事完全托之範光熙。
迨論調改變,銷數遂一落千丈。
二次革命後,隻餘千份。
未幾,遂以經濟缺乏停刊,民黨與非民黨俱為惜之。
《民立》廢後,而《神州》銷路又稍增矣。
注釋 [1]《蘇報》新書介紹雲:“《革命軍》,凡七篇:首緒論,次革命之原因,次革命之教育,次革命剖清人種,次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次革命獨立之大義,次結論,約二萬言。
章炳麟為之序。
其宗旨專在驅除滿清,光複中國,筆極銳利,文極沉痛。
稍有種族思想者,讀之當無不拔劍起舞,發沖眉豎。
若能以此書普及于四萬萬人之腦海,中國當興也勃焉。
是所望于讀《革命軍》者。
” [2]慈禧太後以雷霆萬鈞之力,嚴令江督,轉饬上海道,向領事團交涉,将蘇報案諸人引渡。
領事已有同意者。
幸西報一緻反對,故英使薩道首先倡議,謂:“《蘇報》諸人,當在租界鞫訊,斷不可交與華官。
使果有罪可據,則加以應獲之罪,亦不能出租界一步。
”英政府藍斯庚侯爵在上議院答施賓塞伯爵之問雲:“此次諸人,因刊登激烈之詞于報紙,以緻逮捕。
予嘗一讀其譯文,亦不能不稱其為最激烈最勇猛之議論。
按彼等所以為上海工部局所拘獲者,因工部局受上海當道之促迫,不得已而出此。
故與華官訂定,諸人當在上海租界之會審公堂審判受罪。
迨其中二人既經公堂辯明之罪,則吾等亦不能不照華官所定之約實行之。
乃清政府忽有将諸人交出之要求,吾等惟有堅持方針,不為所移。
并須寄語吾國之審判此事者,亦當力拒其要求也。
上海各領事之意見,雖屬可疑,但吾等自知其決不緻孤立。
夫華人之正法于北京者,受慘酷之刑罰,其野蠻之情狀,貴爵當亦知之熟矣。
由此觀之,目前所論之案,雖有一派人主張交諸人于華官之手,吾等決不當附和之也。
然黨于此派之領事官,吾亦不敢謂其必居多數也。
”美外部亦令其領事,不得将《蘇報》諸人交與華官,并将主張引渡之上海總領事古納調任。
[3]蘇報案供詞:陳仲彜供:“那陳範是父親,事前到東洋去了。
蘇報館總主筆是吳稚晖。
這陳吉甫是賬房,錢允生不認識。
報館是共同開設,歸父親經理。
小的僅止在館内讀書,于主筆事務,不相過問。
于報館事務,概不料理。
館中共有四個賬房,經理原是父親,如不在館,歸賬房代理。
小的隻是專心讀書,不管館中事務。
那吳稚晖是專管主筆。
是實。
”錢允生供:“小的實名錢寶仁,并不是錢允生,前堂也曾提及的。
系鎮江人,暫寓客棧。
蘇報館事,并沒知道。
因辦九江礦務來滬,在新馬路跑馬廳女學堂内被拿,不是在蘇報館中拿來的。
是實。
”陳吉甫供:“系蘇報館告白賬房,即二賬房,不管館中别事。
如遇經理人陳範有事他出,系三賬房李志園代為料理。
況小的于前年十二月辭去,去年三月又進去,所以銀錢一切都不管的。
有舊報告白,呈求明鑒。
是實。
”章炳麟供:“浙江餘杭人,年三十六歲,不應滿洲考試。
《革命軍序》是我所作,《蘇報》論說與我無涉。
是實。
”龍積之供:“廣西臨桂縣人,年四十四歲。
由優貢選四川知縣,到過省的。
庚子年,唐才常京卿于富有票事,職貢因母喪停柩在滬,雖到漢口,單上并無名字。
次年赴廣東,單上又無名字,今唐京卿已死,隻求明鑒。
是實。
”鄒容供:“《革命軍》是小人所作”,餘無别供,不錄。
堂谕:“此案會商英副領事,着将陳仲彜等六人,暫行還押捕房,即提供出之蘇報館主筆吳稚晖,代理經手賬房李志園到案須訊核辦。
陳範是否避往東瀛,未可輕信,仍饬差嚴緝解究,毋延。
” [4]《國民日日報》發刊詞:“‘國民’二字之名義與範圍,東方民族之所不解也;今若易言之曰‘蟻民’,則其所順受者也;更易言之曰‘鄉民’,則其所屍祝者也。
何也?馴伏專制政體之下之既久,一切橫斂慘殺之毒,亦已司空見慣,以為吾侪小人,僥幸寝饋于黑甜之鄉,而老死于黃馘槁項,不見兵戎,亦即了此一生,安問所謂國民,安問國之屬于誰氏。
咄!國何物,而顧以民支配之?豈不以國者,民之集合體也?大凡機體之能集合者,中以含有無數膠粘之質點;即以無意識非官品之金一類,亦豈各原質之不相愛而能化合者?況龐然機體絕大之一國,而以若幹不相聯屬蠕蠕蜴蜴之動物阗骈于其内,如豕之圈于笠,如馬之系于檻,而謂豕視笠,馬視檻,有若何密切之感情,豈可以訓?毋亦視牧兒之惡作劇而已!今以蟻民之名義,定鄉民之範圍,則國一笠也,一檻也,無怪乎三千年來,獨夫民賊,以國為牧場,以民為畜類,其所以圈之系之之術,任憑作弄,而不見有一毫之反動!嘻!東方民族之曆史,可以此兩端盡之者(蟻民與鄉民)。
世界陸沉,人道泯棼,即循此兩端舊由之軌道,亦足以經行于小天地之内。
何哉?近世紀之間,有随歐風美雨,新發現于東大陸之名詞,曰國民,曰國民雲雲者。
今之自命為先導者,其發議疇不曰國民哉?而吾強聒之為國民者,彼且不解國民為何物。
則欲以吾理想之國民,組織國民之事業,是不啻無椎輪而求大辂也。
雖然,有果也,必有因。
有良果也,必有良因。
輿論者,造因之無上乘也,一切事業之母也。
故将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造國民之輿論。
輿論誰屍之?此亦不難解決之問題也。
夫貴族輿平民之界既分,則不在貴族而在平民無疑。
然平民之質點甚淆亂,言龐而論駁無當也。
蓋輿論者,必具有轉移社會,左右世界之力者也。
大凡一國家之成立,當無不有一種無名之輿論,隐據于工規師谏之巅,而政治之發見,亦間受其影響。
不過公理之未著明,民黨之無勢力,凡文明上之事業,皆甚幼稚,則此稱輿論,亦遂旁皇而無所著。
自十九世紀歐洲有所謂第四種族之新産兒出世,而輿論乃大定。
第四種族者,以對于貴族、教徒、平民三大種族之外,而另成一絕大種族者也。
此種族者何物也?乃為一切言論之出發地,所放于社會之影光,所占于社會之位置,至于如是。
蓋即由平民之趨勢,迤逦而來;以平民之志望,組織而成;對待貴族而為其監督,專以代表平民為職志,所為新聞記者是也。
新聞學之與國民之關切為何如,故記者既據最高之地位,代表國民,國民而亦即承認為其代表者。
一紙之出,可以收全國之觀聽;一議之發,可以挽全國之傾勢。
如林肯為記者,而後有釋黑奴之戰争;格蘭斯頓為記者,而後有愛爾蘭自治案之通過。
言論為一切事實之母,是豈不然。
雖然,言論者必立于民黨之一點而發者也。
有足為事實之母之言論,必先有為言論之母之觀念。
所為民族之觀念是也。
故歐洲之有第四種族,必平民得與于三大種族之列,而後以平民多數之志望,并合發表而為第四種族,乃足以抵抗貴族教會而立于平等之地位。
嘻!尚已!哀哀我同胞,誰非民族,而吾民族之觀念何在? 中國民族之曆史,言之實可醜也。
其上有僭竊盜賊之習慣;其下有奴隸牛馬之習慣。
兩點相并,其僭竊盜賊也,不可思議;其奴隸牛馬也,愈不可思議。
至于今日,羁勒于非種人之下,内奴外奴之重重膠結而不可解。
國展轉其已亡;人嬉遊以待死。
号稱數萬萬,甯可當歐洲第三種族之一指趾哉?第三種族于沉淪,至于此極;而望第四種族之間起而勃興,胡可也!然第三種族之沉淪,至于此極,而不升高以望第四種族之間起而勃興,又胡可也! 中國之業新聞者,亦既三十年;其于社會有一毫之影響與否,此可驗之今日而知之者也。
有取媚權貴焉者;有求悅市人焉者;甚有混淆種界,折辱同胞焉者。
求一注定宗旨,大聲疾呼,必達其目的地而後已者,概乎無聞。
有之,則又玉碎而不能瓦全也。
嗚呼!中國報業之沿革如是,國民之程度如是。
而欲蔚成一種族,吸取民族之暗潮,改造全國之現勢,其殆不能乎?其殆不能乎?故以吾《國民日日報》區區之組織,詹詹之小言,而謂将解說‘國民’二字,以饷我同胞,則非能如裁判官,能如救世主(松本君平之所頌新聞記者),誠未之敢望。
亦以當今狼豕縱橫,主人失其故居,竊願作彼公仆,為警鐘木铎,日聒于我主人之側,敢以附諸無忘越人之殺而父之義。
更發狂呓,以此報出世之期,為國民重生之日。
哀哀吾同胞,傥願聞之!” [5]孫文《民報》發刊詞:“近時雜志之作者亦夥矣。
姱詞以為美,嚣聽而無所終,摘埴索塗不獲,則反複其詞而自惑。
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宏識遠矚将來者乎?夫繕群之道,與群俱進;而擇别取舍,惟其最宜。
此群之曆史,既與彼群殊,則所以掖而進之之階級,不無後先進止之别,由之不貳,此所以為輿論之母也。
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
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興。
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撲而立憲政體殖焉。
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于千載。
經濟問題,繼政法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
是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治化焉。
其他施維于小己大群之間,而成為故說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是故或于人為既往之陳迹,或于我為方來之大患,要為繕吾群所有事。
則不可不并時而弛張之。
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視不遠。
遊五都之市,見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不稱也。
又但以當前者為至美。
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
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将不遠。
吾國縱能媲美于歐美,猶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見之,又不能使之遽去。
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還視歐美,彼且瞠目我後也。
翳我祖國,以最大之民族,聰明強力,超等絕倫,而沉夢不起,萬事堕壞; 幸為風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間,舊發振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良非誇嫚。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數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進之,使最宜之治法,适應于吾群,吾群之進步,适應于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民報》所為作也。
抑非常革新之學說,其理想輸灌于人心,而化為常識,則其去實行也近。
吾于《民報》之出世觇之。
” [6]于右任《民立報》發刊詞:“秋深矣!鳴蟬寂矣!草木漸搖落矣!萬籁無聲,時聞寒蛩,似斷似續,如訴如泣矣!此佳節乎?而有心人當之,頓生無窮之感。
悲天欤?憫人欤?噫!如此乾坤,吾何獨為此佳節賀,吾亦悲憫中人也!而孰意萬卉将零之時,獨有植立于風霜之表,經秋而彌茂者,此何物?吾愛其色,吾慕其香,吾特敬其有超出凡卉之氣概。
此花耶?此名花耶?此豈非世人之所謂晚節黃花也耶?噫嘻!噫嘻!晚節黃花!噫嘻!噫嘻!晚節黃花!‘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未能忘。
’當物而思,其思深矣。
香草美人,今昔不遠。
當此名花照耀東大陸之際,而更有其色其香其氣概堅于彼壽于彼璀璨于彼者,是何物?非國香乎?萬花環繞,《民立》現矣!是為《民立》發祥之日!是為《民立》出世之瑞!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此非昔人之所自命也耶?《民立》之際此時會,此佳節之中而産《民立》,天之厚《民立》,《民立》敢不自重。
大凡一傑物之出現此社會,與此社會即有際地蟠天之關系;否則新事業無異乎陳死人。
倘其适宜于此社會也,雖百劫而不磨,而其精光浩氣,時來時往于兩大之間,時隐時現于世人耳目之表,待時而出,自足風靡乎一世;而社會寶愛之,而國家更須珍惜之。
夫然後始能自立于四面楚歌之中,以造福于國民。
是以有獨立之民族,始有獨立之國家;有獨立之國家,始能發生獨立之言論。
再推而言之,有獨立之言論,始産獨立之民族;有獨立之民族,始能衛其獨立之國家。
言論也,民族也,國家也,相依為命;此傷則彼虧,彼傾則此不能獨立者也。
嗚呼!豈不重欤! 秋高馬肥,記者當整頓全神,以為國民效馳驅。
使吾國民之義聲,馳于列國;使吾國民之愁聲,達于政府;使吾國民之親愛聲,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團體日固;使吾國民之歎息聲,日消日滅于恐慌之市面,而實業日昌。
并修吾先聖先賢、聞人巨子自立之學說,以提倡吾國民自立之精神;搜吾軍事實業、辟地殖民、英雄豪傑獨立之曆史,以培植吾國民獨立之思想。
重以世界之智識,世界之事業,世界之學理,以輔助吾國民進立于世界之眼光。
此則記者之所深賴,而願為同胞盡力馳驅于無已者也。
雖然,未已也。
内憂外患,相逼而來。
東海愁雲,浸及滿洲原野。
歃血之約,恐又使馬首欲東者,轉而西圖。
新亡國民之臭名,豈獨戴高帽子之族含無窮之痛乎?嗟嗟!将不遠矣!迎秋一葉,已先零矣,恐此後切切凄凄之聲難斷也。
在館同人之生此時,自痛其智之僅能知此,自信其政見之亦足以濟此,所補助于國民者,則此後對外當如何有一定之方針,對内當如何有一定之改革,對經濟恐慌當如何有一定之補救法,對人心卑下當如何有一定之救濟法,容他日分析言之。
不敢以訛言亂國是;不敢以浮言傷國交;不敢以妄言愚弄國民。
所自期者,力求為正确之言論機關而已。
力雖不逮,不敢不勉。
夫前數年吾國之言論界,其氣魄之雄建何如,其議論之慷慨何如,其精神之發越何如,而今日者,則何如?或者曰:此皆冥頑不仁之政府所緻也,而又何言?記者曰:吾思此,吾欲哭,吾哭此,吾欲吊,吾吊此,吾欲作《招魂》篇。
吾特名之曰《騷心》。
夫《離騷》,非愛國者之所作乎?其生也,誰知之;其死也,誰憐之;而其忠愛之心,則自信之。
記者讀而泣,泣而又讀,則請誦其辭于同胞之前曰:‘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 第六節 留學界之出版物 清末留學之風盛行,在日本者最多,美國次之,皆青年銳氣之士也。
誦習之餘,常編輯書報,以灌輸新思想新知識于國内為己任。
其銷行較多者,類如下: (一)以改良桑梓促國人之醒覺為務者 《浙江潮》,創刊于光緒二十九年正月,每月發行于東京,為浙江同鄉會所編輯。
每冊六十餘頁,所載分社說、論說、
第十九本報設談瀛零拾一門,凡世界之奇聞瑣記,足以新我輩之耳目者,亦間錄焉。
第二十本報于京鈔及官私專件,取材務博,另裁務精,要者不遺,蔓者不錄。
第二十一本報編排,務求秩序。
如論說、谕旨、電報及緊要新聞,皆有一定之位置,使讀者開卷即見,不勞探索。
其紀載本國新聞,以地别之;外國新聞,以國别之。
第二十二本報編排,務求顯醒。
故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字模及各種圈點符号,俱行置備。
其最緊要之事則用大字,次者中字,尋常新聞用小字。
用大字者,所以醒目也;用小字者,求内容之豐富也。
論說批評中之主眼,新聞中之标題,皆加圈點以為識别。
凡以省讀者之目力而已。
第二十三本報遇有緊要新聞特别電報,當發傳單,以期敏速。
第二十四本報别類務多,取材最富。
既用各小号字排入,尚慮限于篇幅,不能全錄,特于每日排印洋紙兩大張,不惜工資以求贍博,而定價格外從廉。
第二十五本館廣聘通人留局坐辦外,尚有特約寄稿主筆數十人,俱屬海内外名士,議論文章,務足發揚祖國之光榮。
第五節 鼓吹革命之健者 報紙之主張革命者,以光緒二十五年在香港出版之《中國日報》為始。
其最驚人之文字,為《民主主義與中國政治革命之前途》一篇。
繼之者有《蘇報》《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廣東報》《有所謂報》《少年報》《民呼報》《民籲報》《民立報》《天铎報》《複報》《民報》《二十世紀之新支那》等,皆提倡民族主義,鼓吹排滿。
其釀成文字之禍者,則以上海之蘇報案為最著。
《蘇報》創于光緒二十三年之夏,為胡璋(鐵梅)所經營,但由其妻日本女子生駒悅出名,在駐滬日本總領事館注冊。
後由陳範(夢坡)出資購得。
陳系江西知縣,以教案落職,憤官場之腐敗,思以清議救天下;其主張始屬保皇,後變為革命。
延吳敬恒(稚晖)等為主筆。
先是,有所謂光複會者,為吳及章炳麟(太炎)、蔡元培(孑民)等所組織,為革命運動中之理想的指導者。
其會員有徐錫麟、馬忠漢、陳伯平、秋瑾女士等之實行家,當時即借《蘇報》以鼓吹革命。
光緒二十九年五月,蜀人鄒容組織愛國學社,發行《革命軍》一書,章為之序,報中亦為文以張之。
又于新書介紹欄,說明此書内容。
[1]清廷大怒,密電兩江總督及蘇撫,轉饬上海道,令會審公堂立出牌票,謂:“奉道憲密劄,奉蘇撫憲劄,欽奉電旨,查有上海創立愛國學社,招集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諸邪說,形同叛逆,着嚴密查拿等因欽此。
劄道拿辦。
并先奉南洋大臣谕,滬上各報内,《蘇報》近更狂吠,愈無忌憚,着即拿辦。
轉饬密派幹役,将單開各要犯分别嚴拿,務獲禀辦,毋稍洩漏疏虞,緻被兔脫。
一面簽差協捕,立将蘇報館嚴行封閉等因奉此。
除另單發封蘇報館外,合饬密拿,仰即協捕立提後開人等,限即日解候訊究:錢允生、陳吉甫、陳叔疇,以上蘇報館主筆;章炳麟、鄒容、龍積之,以上僞作《革命軍》匪人;陳範即陳夢坡,蘇報館主。
以上七名,該差不動聲色即行按名拿獲,解究毋延。
”陳範時适赴日本,僅其子仲彜及章、鄒等先後被獲。
清廷要求引渡,外交團以此案系國事性質,不允。
[2]結果,乃組織額外公堂,派上海縣會審,并延律師聲述案由。
謂:“陳範住三馬路二十号門牌,登報大逆不道,污蔑今上。
閏月初五,登論說界,《康有為與覺羅氏之關系》;五月二十三,登《滿人九世深仇》;五月初八,登《客民篇》;五月十四,登《讀〈革命軍〉,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老降小不降,總之驅逐滿人,匡輔真主》;五月初五,登《章炳麟駁康有為書》,交通外人,能得歡心,可使中外子民輕蔑皇上;五月七日,登《殺人主義即複仇主義,以四萬萬人殺一人,能不快心》;五月初十,登特别要聞,東京留學生捏造上谕。
總之,《蘇報》污蔑皇上事多,未能一一指出。
中國政府饬拿章炳麟、鄒容,因其大逆不道,謀為不軌。
其《革命軍》第一章,叙披毛戴角之滿洲人應予殺盡,可比登三十六天堂,升七十二地獄,巍巍哉革命,皇皇哉革命。
第二章,革命革命,人心不平,戴滿人而為君;滿人約五萬人,目不識丁者系親王大臣,唱京調二簧者系将軍都統等語。
其餘五人,做《康有為論》,做《革命軍》,應是一起,内有龍積之,他系二十六年分富有票案要犯,犯事在漢口,俟後歸另案訊辦。
”被告亦延律師出而辯護。
[3]先後會審四次,乃由上海縣下谕:“本縣奉南洋大臣委派,會同公廨委員,暨英副領事,審訊蘇報館一案。
今審得錢允生陳吉甫,一為報館夥友,一為司賬,既非館主,又非主筆,已管押四月,應行開釋。
陳仲彜系館主陳範之子,姑準交保,尋交伊父到案。
龍積之于蘇報案内雖無證據,惟奉鄂督饬拿之人,仍押候鄂督示谕,再行辦理。
至章炳麟作《訄書》,并《革命軍序》,又有《駁康有為》之一書,污蔑朝廷,形同悖逆;鄒容作《革命軍》一書,謀為不軌,更為大逆不道。
彼二人者,同惡相濟,厥罪惟均,實為本國律法所不容,亦為各國公法所不恕。
查律載不利于國謀危社稷為反,不利于君謀危宗廟為大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
又律載謀背本國潛從他國為叛;共謀者不分首從皆斬。
又律載妄布邪言,書寫張貼,煽惑人心;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絞監候。
如鄒容、章炳麟照律治罪,皆當處決。
今逢萬壽開科,廣布皇仁,援照拟減,定為永遠監禁,以杜亂萌而靖人心。
俾租界一群不逞之徒,知所警惕,而不敢為匪,中外幸甚。
仍禀請憲示遵行。
”時民氣激昂,領事團對此谕亦持異議,相持不能決。
乃移京交涉,至次年三月,始改判鄒容監禁二年;章炳麟監禁三年罰作苦工,限滿開釋,驅逐出境;龍積之省釋。
《國民日日報》[4]創刊于光緒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為《蘇報》中人所發起,由外人高茂爾(A.Somoll)出面。
附刊《黑暗世界》,由連橫(慕秦)編輯,攻擊官僚,不遺餘力。
所載《南渡錄演義》,尤足喚起種族之觀念。
清廷鑒于《蘇報》交涉困難,乃通令長江一帶,嚴禁售閱。
謂:“上海逆黨著書刊報,煽惑人心,大逆不法。
業将蘇報館辦事人等按名拿辦,并将報館封閉在案。
乃又有人創辦《國民日日報》,依然妄肆蜚語,昌言無忌,實屬執迷不悟,可恨已極。
仰各屬府州廳縣,将《國民日日報》荒謬悖逆情形,示知地方商民,不準買看。
如有寄售《國民報》者,提究。
”一面又由外務部行文總稅務司,謂:“八月初九日,接準南洋大臣谘稱,據蘇松太道袁樹勳禀稱,查上海蘇報館著書刊報,煽惑人心,業将報館封閉在案。
現又有人創設《國民日日報》,依然放肆蜚語,昌言無忌。
該報執事人等,半多寒酸出身,甘于為非,擾害大局,慫人觀聽,借廣銷場。
但使無人閱其報紙,彼必支持不住,不難立即閉歇。
除分谘沿江各省,通饬一體示禁,不準商民買看該報外,應請剀行總稅務司轉知郵政局,毋得代寄《國民日日報》,杜其銷路,絕其來源。
”旋總稅務司複外交部文:“查郵政局接政寄件,均以信字為主。
随到随寄。
雖有時因特别之故,有開看之權,然其大緻,總以如何接收,如何轉寄為本。
現奉前因,除抄錄來往文件,通饬各口郵局。
遇有皮面書明《國民日日報》交局,概不準其收寄外,理合申複。
惟查如此禁寄,防不勝防,實屬不妥。
查此項日報系在中國印行,前數月蘇報館既由中國官憲封閉,《國民日日報》似可一律由官憲查封,方為清源之法。
”時郵局初興,報多由信局遞寄,故各報亦多譏此法為徒勞而無益也。
《警鐘日報》,為《俄事警聞》之後身,始名《警鐘》,系蔡元培等所組織,與《蘇報》《國民日日報》同一宗旨。
清廷介德領事函緻會審公堂,出票拘究主筆金少甫、劉師培。
經理李春波事先離滬。
結果:戴普鶴以發報出售,監禁一年半;胡少卿系校對,監禁年半;代印該報之機器充公。
此光緒三十一年三月事也。
《複報》與《民報》[5],同刊于光緒三十一二年間,每月發行于東京。
其文字之激烈,旗幟之鮮明,較以上各日報為尤甚。
《複報》由劉師培(光漢)編輯。
《民報》始由張繼(溥泉)編輯。
執筆者有汪精衛、胡漢民等,其主義以中英文刊于該志最顯明之處:(一)颠覆現今之惡劣政府;(二)土地國有;(三)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四)建設共和政府;(五)主張中日國民的連合;(六)要求各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其傳誦人口者,有《民族的國民論》《支那立憲必先以革命》,與小說《獅子吼》等篇。
逮章炳麟出獄東渡,改以章為編輯。
一時有紙貴洛陽不胫而走之慨。
光複會之别派,有于伯循(右任)者,以著書排滿,不容于清吏,由陝遁而至滬,與汪瘦岑、汪秉忠等組織《神州日報》。
嗣于同盟會成立之後,先囑其鄉人李季直創刊《須彌日報》。
繼乃經營《民呼日報》《民籲日報》與《民立報》[6],執筆者均民黨之中堅人物。
而宋教仁在《民立報》署名漁父,發表光焰逼人之文,努力鼓吹革命主義。
凡所議論,一本學理,能于根本上反複詳言清政府之腐敗;喚起國民擔負國事之責任心,尤受國内外知識階級之歡迎。
學校之内,市肆之間,争相傳覽。
故是時《民立報》于上海遂有革命黨本部之觀。
清廷雖加嚴禁,亦未如之何也。
《民呼報》創于宣統元年春,專以攻擊官場為事。
當道誣于吞沒陝甘赈款,拘捕房四十餘日,并判于驅逐出境。
斯報凡曆九十三日而殇。
于走日本,于斯年秋,延談善吾續辦《民籲報》,改變論調,專事攻擊日本。
駐滬日領請上海道封禁。
出版僅四十二日。
于乃于次年九月九日,又辦《民立報》。
執筆者宋教仁外,有呂志伊、王印川、章行嚴、覃壽堃等,主張雖屬急進,而無叫嚣之習。
日銷多至二萬份,晝夜印機不停。
入民國後,乃有“豎三民橫三民”之稱。
豎三民者,《民呼》《民籲》《民立》也;橫三民者,戴天仇所創之《民權》、呂志伊所創之《國民新聞》、鄧家彥所創之《中華民報》也。
橫三民言詞激烈,感情用事,強于從同。
于不可,以脫黨相拒。
後于以奔走政治,報事完全托之範光熙。
迨論調改變,銷數遂一落千丈。
二次革命後,隻餘千份。
未幾,遂以經濟缺乏停刊,民黨與非民黨俱為惜之。
《民立》廢後,而《神州》銷路又稍增矣。
注釋 [1]《蘇報》新書介紹雲:“《革命軍》,凡七篇:首緒論,次革命之原因,次革命之教育,次革命剖清人種,次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次革命獨立之大義,次結論,約二萬言。
章炳麟為之序。
其宗旨專在驅除滿清,光複中國,筆極銳利,文極沉痛。
稍有種族思想者,讀之當無不拔劍起舞,發沖眉豎。
若能以此書普及于四萬萬人之腦海,中國當興也勃焉。
是所望于讀《革命軍》者。
” [2]慈禧太後以雷霆萬鈞之力,嚴令江督,轉饬上海道,向領事團交涉,将蘇報案諸人引渡。
領事已有同意者。
幸西報一緻反對,故英使薩道首先倡議,謂:“《蘇報》諸人,當在租界鞫訊,斷不可交與華官。
使果有罪可據,則加以應獲之罪,亦不能出租界一步。
”英政府藍斯庚侯爵在上議院答施賓塞伯爵之問雲:“此次諸人,因刊登激烈之詞于報紙,以緻逮捕。
予嘗一讀其譯文,亦不能不稱其為最激烈最勇猛之議論。
按彼等所以為上海工部局所拘獲者,因工部局受上海當道之促迫,不得已而出此。
故與華官訂定,諸人當在上海租界之會審公堂審判受罪。
迨其中二人既經公堂辯明之罪,則吾等亦不能不照華官所定之約實行之。
乃清政府忽有将諸人交出之要求,吾等惟有堅持方針,不為所移。
并須寄語吾國之審判此事者,亦當力拒其要求也。
上海各領事之意見,雖屬可疑,但吾等自知其決不緻孤立。
夫華人之正法于北京者,受慘酷之刑罰,其野蠻之情狀,貴爵當亦知之熟矣。
由此觀之,目前所論之案,雖有一派人主張交諸人于華官之手,吾等決不當附和之也。
然黨于此派之領事官,吾亦不敢謂其必居多數也。
”美外部亦令其領事,不得将《蘇報》諸人交與華官,并将主張引渡之上海總領事古納調任。
[3]蘇報案供詞:陳仲彜供:“那陳範是父親,事前到東洋去了。
蘇報館總主筆是吳稚晖。
這陳吉甫是賬房,錢允生不認識。
報館是共同開設,歸父親經理。
小的僅止在館内讀書,于主筆事務,不相過問。
于報館事務,概不料理。
館中共有四個賬房,經理原是父親,如不在館,歸賬房代理。
小的隻是專心讀書,不管館中事務。
那吳稚晖是專管主筆。
是實。
”錢允生供:“小的實名錢寶仁,并不是錢允生,前堂也曾提及的。
系鎮江人,暫寓客棧。
蘇報館事,并沒知道。
因辦九江礦務來滬,在新馬路跑馬廳女學堂内被拿,不是在蘇報館中拿來的。
是實。
”陳吉甫供:“系蘇報館告白賬房,即二賬房,不管館中别事。
如遇經理人陳範有事他出,系三賬房李志園代為料理。
況小的于前年十二月辭去,去年三月又進去,所以銀錢一切都不管的。
有舊報告白,呈求明鑒。
是實。
”章炳麟供:“浙江餘杭人,年三十六歲,不應滿洲考試。
《革命軍序》是我所作,《蘇報》論說與我無涉。
是實。
”龍積之供:“廣西臨桂縣人,年四十四歲。
由優貢選四川知縣,到過省的。
庚子年,唐才常京卿于富有票事,職貢因母喪停柩在滬,雖到漢口,單上并無名字。
次年赴廣東,單上又無名字,今唐京卿已死,隻求明鑒。
是實。
”鄒容供:“《革命軍》是小人所作”,餘無别供,不錄。
堂谕:“此案會商英副領事,着将陳仲彜等六人,暫行還押捕房,即提供出之蘇報館主筆吳稚晖,代理經手賬房李志園到案須訊核辦。
陳範是否避往東瀛,未可輕信,仍饬差嚴緝解究,毋延。
” [4]《國民日日報》發刊詞:“‘國民’二字之名義與範圍,東方民族之所不解也;今若易言之曰‘蟻民’,則其所順受者也;更易言之曰‘鄉民’,則其所屍祝者也。
何也?馴伏專制政體之下之既久,一切橫斂慘殺之毒,亦已司空見慣,以為吾侪小人,僥幸寝饋于黑甜之鄉,而老死于黃馘槁項,不見兵戎,亦即了此一生,安問所謂國民,安問國之屬于誰氏。
咄!國何物,而顧以民支配之?豈不以國者,民之集合體也?大凡機體之能集合者,中以含有無數膠粘之質點;即以無意識非官品之金一類,亦豈各原質之不相愛而能化合者?況龐然機體絕大之一國,而以若幹不相聯屬蠕蠕蜴蜴之動物阗骈于其内,如豕之圈于笠,如馬之系于檻,而謂豕視笠,馬視檻,有若何密切之感情,豈可以訓?毋亦視牧兒之惡作劇而已!今以蟻民之名義,定鄉民之範圍,則國一笠也,一檻也,無怪乎三千年來,獨夫民賊,以國為牧場,以民為畜類,其所以圈之系之之術,任憑作弄,而不見有一毫之反動!嘻!東方民族之曆史,可以此兩端盡之者(蟻民與鄉民)。
世界陸沉,人道泯棼,即循此兩端舊由之軌道,亦足以經行于小天地之内。
何哉?近世紀之間,有随歐風美雨,新發現于東大陸之名詞,曰國民,曰國民雲雲者。
今之自命為先導者,其發議疇不曰國民哉?而吾強聒之為國民者,彼且不解國民為何物。
則欲以吾理想之國民,組織國民之事業,是不啻無椎輪而求大辂也。
雖然,有果也,必有因。
有良果也,必有良因。
輿論者,造因之無上乘也,一切事業之母也。
故将圖國民之事業,不可不造國民之輿論。
輿論誰屍之?此亦不難解決之問題也。
夫貴族輿平民之界既分,則不在貴族而在平民無疑。
然平民之質點甚淆亂,言龐而論駁無當也。
蓋輿論者,必具有轉移社會,左右世界之力者也。
大凡一國家之成立,當無不有一種無名之輿論,隐據于工規師谏之巅,而政治之發見,亦間受其影響。
不過公理之未著明,民黨之無勢力,凡文明上之事業,皆甚幼稚,則此稱輿論,亦遂旁皇而無所著。
自十九世紀歐洲有所謂第四種族之新産兒出世,而輿論乃大定。
第四種族者,以對于貴族、教徒、平民三大種族之外,而另成一絕大種族者也。
此種族者何物也?乃為一切言論之出發地,所放于社會之影光,所占于社會之位置,至于如是。
蓋即由平民之趨勢,迤逦而來;以平民之志望,組織而成;對待貴族而為其監督,專以代表平民為職志,所為新聞記者是也。
新聞學之與國民之關切為何如,故記者既據最高之地位,代表國民,國民而亦即承認為其代表者。
一紙之出,可以收全國之觀聽;一議之發,可以挽全國之傾勢。
如林肯為記者,而後有釋黑奴之戰争;格蘭斯頓為記者,而後有愛爾蘭自治案之通過。
言論為一切事實之母,是豈不然。
雖然,言論者必立于民黨之一點而發者也。
有足為事實之母之言論,必先有為言論之母之觀念。
所為民族之觀念是也。
故歐洲之有第四種族,必平民得與于三大種族之列,而後以平民多數之志望,并合發表而為第四種族,乃足以抵抗貴族教會而立于平等之地位。
嘻!尚已!哀哀我同胞,誰非民族,而吾民族之觀念何在? 中國民族之曆史,言之實可醜也。
其上有僭竊盜賊之習慣;其下有奴隸牛馬之習慣。
兩點相并,其僭竊盜賊也,不可思議;其奴隸牛馬也,愈不可思議。
至于今日,羁勒于非種人之下,内奴外奴之重重膠結而不可解。
國展轉其已亡;人嬉遊以待死。
号稱數萬萬,甯可當歐洲第三種族之一指趾哉?第三種族于沉淪,至于此極;而望第四種族之間起而勃興,胡可也!然第三種族之沉淪,至于此極,而不升高以望第四種族之間起而勃興,又胡可也! 中國之業新聞者,亦既三十年;其于社會有一毫之影響與否,此可驗之今日而知之者也。
有取媚權貴焉者;有求悅市人焉者;甚有混淆種界,折辱同胞焉者。
求一注定宗旨,大聲疾呼,必達其目的地而後已者,概乎無聞。
有之,則又玉碎而不能瓦全也。
嗚呼!中國報業之沿革如是,國民之程度如是。
而欲蔚成一種族,吸取民族之暗潮,改造全國之現勢,其殆不能乎?其殆不能乎?故以吾《國民日日報》區區之組織,詹詹之小言,而謂将解說‘國民’二字,以饷我同胞,則非能如裁判官,能如救世主(松本君平之所頌新聞記者),誠未之敢望。
亦以當今狼豕縱橫,主人失其故居,竊願作彼公仆,為警鐘木铎,日聒于我主人之側,敢以附諸無忘越人之殺而父之義。
更發狂呓,以此報出世之期,為國民重生之日。
哀哀吾同胞,傥願聞之!” [5]孫文《民報》發刊詞:“近時雜志之作者亦夥矣。
姱詞以為美,嚣聽而無所終,摘埴索塗不獲,則反複其詞而自惑。
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宏識遠矚将來者乎?夫繕群之道,與群俱進;而擇别取舍,惟其最宜。
此群之曆史,既與彼群殊,則所以掖而進之之階級,不無後先進止之别,由之不貳,此所以為輿論之母也。
餘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
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
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興。
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撲而立憲政體殖焉。
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于千載。
經濟問題,繼政法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
是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治化焉。
其他施維于小己大群之間,而成為故說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是故或于人為既往之陳迹,或于我為方來之大患,要為繕吾群所有事。
則不可不并時而弛張之。
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視不遠。
遊五都之市,見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不稱也。
又但以當前者為至美。
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
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将不遠。
吾國縱能媲美于歐美,猶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見之,又不能使之遽去。
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還視歐美,彼且瞠目我後也。
翳我祖國,以最大之民族,聰明強力,超等絕倫,而沉夢不起,萬事堕壞; 幸為風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間,舊發振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良非誇嫚。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數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進之,使最宜之治法,适應于吾群,吾群之進步,适應于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民報》所為作也。
抑非常革新之學說,其理想輸灌于人心,而化為常識,則其去實行也近。
吾于《民報》之出世觇之。
” [6]于右任《民立報》發刊詞:“秋深矣!鳴蟬寂矣!草木漸搖落矣!萬籁無聲,時聞寒蛩,似斷似續,如訴如泣矣!此佳節乎?而有心人當之,頓生無窮之感。
悲天欤?憫人欤?噫!如此乾坤,吾何獨為此佳節賀,吾亦悲憫中人也!而孰意萬卉将零之時,獨有植立于風霜之表,經秋而彌茂者,此何物?吾愛其色,吾慕其香,吾特敬其有超出凡卉之氣概。
此花耶?此名花耶?此豈非世人之所謂晚節黃花也耶?噫嘻!噫嘻!晚節黃花!噫嘻!噫嘻!晚節黃花!‘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未能忘。
’當物而思,其思深矣。
香草美人,今昔不遠。
當此名花照耀東大陸之際,而更有其色其香其氣概堅于彼壽于彼璀璨于彼者,是何物?非國香乎?萬花環繞,《民立》現矣!是為《民立》發祥之日!是為《民立》出世之瑞!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此非昔人之所自命也耶?《民立》之際此時會,此佳節之中而産《民立》,天之厚《民立》,《民立》敢不自重。
大凡一傑物之出現此社會,與此社會即有際地蟠天之關系;否則新事業無異乎陳死人。
倘其适宜于此社會也,雖百劫而不磨,而其精光浩氣,時來時往于兩大之間,時隐時現于世人耳目之表,待時而出,自足風靡乎一世;而社會寶愛之,而國家更須珍惜之。
夫然後始能自立于四面楚歌之中,以造福于國民。
是以有獨立之民族,始有獨立之國家;有獨立之國家,始能發生獨立之言論。
再推而言之,有獨立之言論,始産獨立之民族;有獨立之民族,始能衛其獨立之國家。
言論也,民族也,國家也,相依為命;此傷則彼虧,彼傾則此不能獨立者也。
嗚呼!豈不重欤! 秋高馬肥,記者當整頓全神,以為國民效馳驅。
使吾國民之義聲,馳于列國;使吾國民之愁聲,達于政府;使吾國民之親愛聲,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團體日固;使吾國民之歎息聲,日消日滅于恐慌之市面,而實業日昌。
并修吾先聖先賢、聞人巨子自立之學說,以提倡吾國民自立之精神;搜吾軍事實業、辟地殖民、英雄豪傑獨立之曆史,以培植吾國民獨立之思想。
重以世界之智識,世界之事業,世界之學理,以輔助吾國民進立于世界之眼光。
此則記者之所深賴,而願為同胞盡力馳驅于無已者也。
雖然,未已也。
内憂外患,相逼而來。
東海愁雲,浸及滿洲原野。
歃血之約,恐又使馬首欲東者,轉而西圖。
新亡國民之臭名,豈獨戴高帽子之族含無窮之痛乎?嗟嗟!将不遠矣!迎秋一葉,已先零矣,恐此後切切凄凄之聲難斷也。
在館同人之生此時,自痛其智之僅能知此,自信其政見之亦足以濟此,所補助于國民者,則此後對外當如何有一定之方針,對内當如何有一定之改革,對經濟恐慌當如何有一定之補救法,對人心卑下當如何有一定之救濟法,容他日分析言之。
不敢以訛言亂國是;不敢以浮言傷國交;不敢以妄言愚弄國民。
所自期者,力求為正确之言論機關而已。
力雖不逮,不敢不勉。
夫前數年吾國之言論界,其氣魄之雄建何如,其議論之慷慨何如,其精神之發越何如,而今日者,則何如?或者曰:此皆冥頑不仁之政府所緻也,而又何言?記者曰:吾思此,吾欲哭,吾哭此,吾欲吊,吾吊此,吾欲作《招魂》篇。
吾特名之曰《騷心》。
夫《離騷》,非愛國者之所作乎?其生也,誰知之;其死也,誰憐之;而其忠愛之心,則自信之。
記者讀而泣,泣而又讀,則請誦其辭于同胞之前曰:‘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 第六節 留學界之出版物 清末留學之風盛行,在日本者最多,美國次之,皆青年銳氣之士也。
誦習之餘,常編輯書報,以灌輸新思想新知識于國内為己任。
其銷行較多者,類如下: (一)以改良桑梓促國人之醒覺為務者 《浙江潮》,創刊于光緒二十九年正月,每月發行于東京,為浙江同鄉會所編輯。
每冊六十餘頁,所載分社說、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