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報創始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петеньКВжд(《中東路經濟周刊》)為中東路職員所編輯,偏重學術方面。
▲上海 ШанхайскаяЗаря(譯意《上海霞報》)為哈爾濱《霞報》之分支,亦以反對該國政府為事。
Россия(譯意《俄國》)為前皇族尼可來公等所組織,專事鼓吹複辟。
執筆者多武人,持論頗激。
有以張宗昌及張作霖之收容白黨要人,故推崇備至。
▲上海 ChinaObserver(譯意《中國觀察報》)。
日文報紙 ▲北京 《新支那》(一九一三年)、《支那問題》(一九二二年)、《極東新信》(一九二三年)、《北京新聞》(一九二三年)。
▲天津 《天津日報》(一九一一年)、《京津日日新聞》(一九一八年)、《天津經濟新報》(一九二〇年)。
▲奉天 《奉天新報》(一九一七年)、《奉天每日新聞》(一九二〇年)、《奉天商工周報》(一九二二年)、《大陸日日新聞》(一九二二年)、《滿蒙經濟新報》(一九二三年)半月刊。
▲營口 《滿洲新報》(一九〇九年)、《營口經濟日報》(一九二二年)。
▲鐵嶺 《鐵嶺時報》(一九〇九年)。
▲開原 《開原時報》(一九一九年)、《開原實業新報》(一九二三年)。
▲吉林 《吉林時報》(一九一二年)周刊、《松江新聞》(一九二三年)。
▲長春 《長春日報》(一九一〇年)、《長春商業時報》(一九一五年)、《長春實業新聞》(一九二〇年)。
▲安東 《安東新報》(一九〇六年)、《滿鮮縱橫評論》(一九二〇年)月刊、《滿鮮時報》(一九二〇年)。
▲大連 《遼東新報》(一九〇六年)、《滿洲日日新聞》(一九〇九年)、《滿洲商業新報》(一九一七年)、《大連新聞》(一九二〇年)、《關東新報》(一九二〇年)、《極東》(一九二四年)周刊。
▲撫順 《撫順新聞》(一九二二年)。
▲本溪湖 《安東新聞》(一九一二年)。
▲哈爾濱 《哈爾濱日日新聞》(一九二二年)、《哈爾濱時報》(一九二三年)。
▲公主嶺 《公主嶺商報》(一九二〇年)。
▲遼陽 《遼陽每日新聞》(一九〇九年)。
▲間島 《間島新報》(一九一八年)。
▲四平街 《四洮新聞》(一九二〇年)。
▲濟南 《山東新聞》(一九一六年)、《山東商報》(一九二三年)、《膠濟時事新報》(一九二三年)。
▲青島 《青島新報》(一九二五年)。
▲上海 《上海日報》(一九〇四年)、《上海》(一九一三年)周刊、《上海日日新聞》(一九一四年)、《上海每日新聞》(一九一八年)、《上海時論》(一九二六年)月刊。
▲漢口 《漢口日報》(一九〇八年)、《漢口日日新聞》(一九一八年)、《漢口公論》(一九二二年)周刊。
▲福州 《福州時報》(一九二四年)半周刊。
▲廈門 《南支那》(一九二二年)周刊。
▲廣州 《廣州日報》(一九二三年)。
▲香港 《香港日報》(一九一〇年)。
此外尚有發刊于其本國之外國文雜志,而以研究東方政治、宗教、社會、文學、美術為事者,其文字之關于中國者極多,今舉其知名者如下:此種雜志中最先之數種,系在東方編輯,因當時在東方不能得外國鉛字,故不得不寄往其本國印刷雲。
倫敦TransactionofRoyalAsiaticSociety. JournalofRoyalAsiaticSociety. AsiaticResearches. ChineseandJapaneseRepository. BulletinoftheSchoolofOrientalStudents,LondonInstitution.巴黎TheAsiaticQuarterlyReview. JournalAsiatiqueouRecueil. AnnalesdeI'ExtremeOrient. RevuedeI'ExtremeOrient. AnnalesduMusseeGuimet. T'oungPao.(華名《通報》)。
LeProgres,JournaldeI'ExtremeOrient. 柏林MitteilungdesSeminarsfurOrientalischeSprachen. OstasiatischeZeitschrift. 東京GesellschaftfurNaturundVolkerkundOstasiens. 維也納MonatsschriftfurdenOrient. 羅馬SocietaAsiaticaItaliana. L'Oriente. 紐約Asia. 新加坡JournalofRoyalAsiaticSocietyStraitsBranch. 海防BulletindeI’EcoleFrancaisd’ExtremeOrient. (四)譯報 鴉片之役,兩廣總督林則徐延通西文者翻譯外報,故于英人動靜,了如指掌。
嘗将外報所論中國、茶葉、軍事、鴉片四端,附奏進呈。
又編成《華事夷言錄要》一書,見兩江總督裕謙奏折中。
時客林幕者為魏源(默深),倡議譯報最力。
其所著《聖武記》及《海國圖志》,頗采外報之說。
其《答奕山将軍防禦粵省書》,至以譯報為其一端。
[1] 兵志有之,“知彼知此,百戰百勝”;以言譯報之功,魏氏實開其先也。
光緒初,上海機器制造局延美人金理楷、林樂知等翻譯外報,每日或數日擇要聞十餘條,印送官紳閱看,其式如手折。
其刊印成冊者,名曰《西國近事彙編》,至光緒二十四年始止。
此乃譯報之大觀。
惟時過境遷,不免明日黃花之诮耳[2],後此,部臣疆吏多有以譯報為言者,如安徽巡撫王笃棠奏請設立譯報館,謂“今中國貧弱至此,危殆至此,臣敢以一言括之,曰不明彼己而已。
何也?我所日與争者,地球各國也。
然各國人才如何,國勢如何,學校何如,我不知也。
我之人才,我之國勢,我之學校,較各國如何,我亦不知也。
各國議論我國人才國勢學校如何,我更不知也。
若此,豈特不知彼哉?直不知己耳。
語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果不知也,其能勝乎?為今日計,拟請旨設一譯洋報處,派翰林部員數人,率同翻譯數人,專司其事。
凡所得東西洋報,有關中國政事者,逐日譯成,進呈禦覽。
京外大小臣工,一并發觀。
其言本國政事,亦一律譯呈。
于是可以知彼,并可以知己矣。
或雲洋報壞人心術,惑人耳目,此誤國之言,欲以塞我皇太後皇上之聰明,不複求所以禦侮之策也。
前兩廣督臣林則徐在任日,多方求外國新聞紙閱之,遂知洋情。
林則徐精忠大節,中外所敬,豈亦為壞人心術惑人耳目之事乎?”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内,亦視分譯西報為要圖。
謂“知今而不知古,則為俗士,知古而不知今則為腐儒。
欲博古者莫若讀書,欲通今者莫如閱報,二者相需而成,缺一不可。
泰西各國,報館多至數百所,每館每日出報多至數萬張。
凡時局、政要、商務、兵機、新藝、奇技,五洲所有事故,靡所不言。
閱報之人,上自君後,下至婦孺,皆足不出戶而于天下事了然也。
故在上者能措辦庶政而無壅蔽,在下者能通達政體以待上之用;富強之原,厥由于是。
今中國邸抄之外,其報館僅有上海、漢口、廣州、香港十餘所;主筆之人不學無術,所言率皆淺陋不足省覽。
總署海關近譯西報,然所譯甚少,又未經印行,外間未有得見。
今請于京師及各省會并通商口岸繁盛鎮埠,鹹立大報館,擇購西報之尤善者,分而譯之。
除恭繕進呈禦覽并咨送京外大小衙門外,即廣印廉售,布之海内。
其各省政俗土宜,亦由各報館派人查驗,随時報聞。
則識時之俊日多,幹國之材日出矣”。
嗣總署議覆,謂“西人報例有專談時務者,有專談藝學者。
時務之報,譯者尚多;藝學之報,譯者寥寥,而為用甚廣,亦不妨令學堂中選擇譯之,以收知新之效。
”曾奉旨允準,亦一時之風氣也。
昔時報紙,訪稿鮮少,以譯報為大宗材料;且為規避法律責任計,亦以譯報為便利,《上海閑話》雲:“上海報紙于不受政治暴力之外,尤得有一大助力,則取材于本埠外報是也。
查本埠外報以《字林泰晤士》為最大,繼之者為《文彙報》《大陸報》,皆英文也。
此外複有法文報、德文報、日文報,皆各國殖民政策中之一手段也。
滬上華報所得消息,其始既無本報專電,即路透電亦僅代外人為喉舌;而各外報則均受各該本國政治上之委任,即各方面之消息,亦較靈通。
故十數年前華報所得緊要消息,十八九均自外報轉譯而來。
且一經登載,聲明由某外報譯錄,即有錯誤,本報可不負責。
蓋其時報紙為不正當營業之一,偶有誤聞,無所謂具函更正之手續,小而起訴,大而封閉,此更辦報者之所寒心。
故轉登外報,既得靈便之消息,又不負法律之責任,其為華報之助力者大矣。
” 注釋 [1]魏源《答奕山将軍書》:“澳門地方,華夷雜處,各國夷人所聚,聞見較多。
尤須密派精幹穩實之人,暗中坐探,則夷情虛實,自可先得。
又有夷人刊印之新聞紙,每七日一禮拜後,即行刷出,系将廣東事傳至該國,并将該國事傳至廣東,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報也。
彼本不與華人閱看,而華人不識夷字,亦即不看。
近雇有翻譯之人,因而輾轉購得新聞紙,密為譯出,其中所得夷情,實為不少。
” [2]練青軒《自強刍議》:“官書局譯西報,語涉中國,多置不錄,是棄有用而收無用。
江南制造局譯西報,除送要署數處,待數年後始刊《近事彙編》,時過境遷,何關要領,是收有用而置無用。
——故通商數十年,官吏士民,能識洋情者蓋寡——駐使随員,并令多譯西報,彙寄刊行,必較中國輾轉譯者尤多翔實。
” 第二節 當時報界之情形 吾前不雲乎:“我國人民所辦之報紙,在同治末已有之,特當時隻視為商業之一種,姑試為之,固無明顯之主張也。
其形式既不脫外報窠臼,其發行亦多假名外人。
”故由鴉片戰争以迄戊戌政變,其時期俱為外報所占有,而《申報》《新聞報》又為此中翹楚。
茲節所述,雖以外報為中心,然此時期之一切報紙情形,可由此推而知也。
(一)編輯之形式自同治末年,以迄光緒中葉,日報編輯之形式,大率首論說,次上谕,或宮門鈔,次為各省各埠要聞,末為本埠新聞。
論說則有若制義。
新聞必重要者始有題目;瑣屑者則各就其地冠以總名。
如北京則“上林春色”“禁苑秋聲”;江甯則“白門柳色”;鎮江則“鐵甕濤聲”;蘇州則“屧廊豔影”;松江則“峰泖閑雲”;杭州則“西湖棹歌”;嘉興則“鴛湖漁唱”;武昌則“鶴樓留韻”;九江則“湓湖潮聲”;安慶則“皖公山色”;廣州則“羊城夕照”之類。
颠倒變換,應用不窮。
本埠則稱某界公堂瑣案,或某界捕房瑣案而已。
其時尚無專電之名詞,除電傳上谕外,如各省大員出缺,或兵變、大火災,間由訪員發電報告,然亦非常見之事。
故斯時報務至簡單,午後着手,上燈時已一律竣事矣。
《最近五十年之中國》雲:“彼時報紙所摭拾,大率裡巷瑣聞,無關宏旨。
國家大政事大計劃,微論無從探訪,即得之亦決不敢形諸筆墨。
故報紙資料,大半模糊而瑣細。
核其門目,約分數端:一為谕旨、奏折、宮門抄、轅門抄等,備官場中人浏覽,借知升遷降調等情形與送往迎來之事迹;蓋宦海之珍聞也。
一為各省各埠瑣錄,如試場文字、書院題目與夫命盜災異,以及談狐說鬼等,備普通社會閱之,借為酒後茶餘之談助;蓋稗官之别派也。
一為詩詞,彼唱此和,喋喋不休,或描寫豔情,或流連景物,互矜風雅,高據詞壇,無量數鬥方名士,鹹以姓名得綴報尾為榮,累牍連篇,閱者生厭;蓋詩社之變相也。
此外如商家市價、輪船行期、戲館劇目等等,皆屬于廣告性質,借便一般人士之檢查;是又遊客之指南針,旅人之消遣品也。
要而言之,其時開報館者,惟以牟利為目标;任筆政者,惟以省事為要訣。
而其總原因,由于全國上下皆無政治思想,無世界眼光,以為報紙不過洋商一種營業,與吾侪初無若何之關系。
”言之可謂深切。
吾嘗縱覽昔日之報紙,覺其材料之簡陋,與編輯之闆滞,視今日報紙之副張,猶有遜色。
但此亦時勢使然,非果昔人之才智不如今人也。
(二)記者之地位記者之職業,譽之者至謂為“無冕之王”,而在昔則不敢以此自鳴于世也。
《上海閑話》雲:“昔左文襄在新疆,由胡雪岩介紹,向洋商借款一千二百萬,滬上報紙頗有非難。
夫兵事借債,最為非計,特彼時朝野上下,知此者鮮;無論借者不明斯義,即反對者亦隻知以中朝向外國貸款為有失體面,直不過無的之矢,雙方均屬蒙昧而已。
然文襄聞有反對者,即大怒不止,故與其友人書,有雲:‘江浙無賴文人,以報館主筆為之末路’之語。
其輕視報界為何如!惟當時并不以左氏之诋斥為非者。
蓋社會普通心理,認報館為朝報之變相,發行報紙為賣朝報之一類(賣朝報為塘驿雜役之專業,就邸鈔另印以出售于人,售時必以鑼随行,其舉動頗猥鄙,而所傳消息,亦不盡可信,故社會輕之,今鄉僻尚有此等人)。
故一報社之主筆訪員,均為不名譽之職業。
不僅官場仇視之,即社會亦以搬弄是非輕薄之。
宜文襄之因事大施譏評也。
”夫左之言誠過矣;然當時社會所謂優秀份子,大都醉心科舉,無人肯從事于新聞事業,惟落拓文人,疏狂學子,或借此以發抒其抑郁無聊之意思。
各埠訪員人格,猶鮮高貴,則亦事實之不可為諱者。
迨梁啟超等以學者出而辦報,聲光炳然,社會對于記者之眼光乃稍稍變矣。
社會之觀察記者既如此,自報館以觀察記者又如何?《最近五十年之中國》雲:“當時報館房屋,均甚敝舊,起居辦事之室,方廣不逾尋丈,光線甚暗,而寝處飲食便溺,悉在其中。
冬則寒風砭骨,夏則熾熱如爐。
最難堪者,臭蟲生殖之繁,到處蠕蠕而動,大堪驚異。
往往終夜被擾,不能睡眠。
館中例不供膳,每日三餐,或就食小肆,或令仆人購餐于市肆,攜回房中食之。
所謂仆人者,實即館中司阍而兼充主筆房同人差遣奔走,并非專司其事之館役。
薪水按西曆發給,至豐者月不過銀币四十元,餘則以次遞降,最低之數,隻有十餘元,而飯食、茗點、茶水、洗衣、剃發與夫筆墨等等無不取給于中。
生涯之落寞,蓋無有甚于此者。
”此種情形,雖未必館盡如是,然設備上之簡陋,經濟上之節省,概可知矣。
(三)營業之狀況當時報館必延一華人為買辦,與洋行制度無異。
而所謂買辦者,其職權不啻賬房。
又賣報之人,即招攬廣告之人,外埠且兼任訪員,以訪員與賬房接近,偶有訪稿,亦即附緻賬房信中,故無形中賬房隐有支配主筆之力焉。
每日印報不過數百紙,每紙取費八文,預定六文,賣報者得增取二文。
廣告每五十字起碼,每日取費二百五十文,每加十字加費五十文。
報費每月一結,未賣去者可以退還。
然閱報者與登廣告者,仍以洋商或與洋商有關系之人為多。
報館經濟之維持,惟賴此耳。
《上海閑話》雲:“昔日每日發行之報,無過數百份。
每份僅一紙,其事務之簡單可知。
而偏有一種雇用之人,為今日之所無須,乃為昔日之所必有。
其人惟何?則每日挨門送報之人是也。
緣今日各日報,其發行本埠之報紙,均由販報者先時訂定或由一人承包,已為今日滬上一種專業,若彼時則無有也。
而社會間又不知報紙為何物,父老且有以不閱報紙為子弟勖者。
故每日出報,外埠則托信局分寄;而本埠則必雇有專人,于分送長年定閱各家者外,其剩餘之報,則挨門分送于各商店。
然各商店并不歡迎,且有厲聲色以饷之者。
而此分送之人,則唯唯承受惟謹。
及屆月終,複多方善言,乞取報資,多少即亦不論,幾與沿門求乞無異。
惟其中有一事,至可為吾人紀念者。
報館每日所出之報,其總數無過于數百份,而社會之不歡迎又如上述,則所謂長年定閱之各家,究系何人?蓋大率洋商開設之洋行公司,及與洋商有關系之商店為多。
噫!中西人知識之不侔,于此可見矣。
” 至于各報之間,既無公會,且少聯絡,當時并有一種風氣,各報喜于筆戰,誇己之長,蹈人
▲上海 ШанхайскаяЗаря(譯意《上海霞報》)為哈爾濱《霞報》之分支,亦以反對該國政府為事。
Россия(譯意《俄國》)為前皇族尼可來公等所組織,專事鼓吹複辟。
執筆者多武人,持論頗激。
有以張宗昌及張作霖之收容白黨要人,故推崇備至。
▲上海 ChinaObserver(譯意《中國觀察報》)。
日文報紙 ▲北京 《新支那》(一九一三年)、《支那問題》(一九二二年)、《極東新信》(一九二三年)、《北京新聞》(一九二三年)。
▲天津 《天津日報》(一九一一年)、《京津日日新聞》(一九一八年)、《天津經濟新報》(一九二〇年)。
▲奉天 《奉天新報》(一九一七年)、《奉天每日新聞》(一九二〇年)、《奉天商工周報》(一九二二年)、《大陸日日新聞》(一九二二年)、《滿蒙經濟新報》(一九二三年)半月刊。
▲營口 《滿洲新報》(一九〇九年)、《營口經濟日報》(一九二二年)。
▲鐵嶺 《鐵嶺時報》(一九〇九年)。
▲開原 《開原時報》(一九一九年)、《開原實業新報》(一九二三年)。
▲吉林 《吉林時報》(一九一二年)周刊、《松江新聞》(一九二三年)。
▲長春 《長春日報》(一九一〇年)、《長春商業時報》(一九一五年)、《長春實業新聞》(一九二〇年)。
▲安東 《安東新報》(一九〇六年)、《滿鮮縱橫評論》(一九二〇年)月刊、《滿鮮時報》(一九二〇年)。
▲大連 《遼東新報》(一九〇六年)、《滿洲日日新聞》(一九〇九年)、《滿洲商業新報》(一九一七年)、《大連新聞》(一九二〇年)、《關東新報》(一九二〇年)、《極東》(一九二四年)周刊。
▲撫順 《撫順新聞》(一九二二年)。
▲本溪湖 《安東新聞》(一九一二年)。
▲哈爾濱 《哈爾濱日日新聞》(一九二二年)、《哈爾濱時報》(一九二三年)。
▲公主嶺 《公主嶺商報》(一九二〇年)。
▲遼陽 《遼陽每日新聞》(一九〇九年)。
▲間島 《間島新報》(一九一八年)。
▲四平街 《四洮新聞》(一九二〇年)。
▲濟南 《山東新聞》(一九一六年)、《山東商報》(一九二三年)、《膠濟時事新報》(一九二三年)。
▲青島 《青島新報》(一九二五年)。
▲上海 《上海日報》(一九〇四年)、《上海》(一九一三年)周刊、《上海日日新聞》(一九一四年)、《上海每日新聞》(一九一八年)、《上海時論》(一九二六年)月刊。
▲漢口 《漢口日報》(一九〇八年)、《漢口日日新聞》(一九一八年)、《漢口公論》(一九二二年)周刊。
▲福州 《福州時報》(一九二四年)半周刊。
▲廈門 《南支那》(一九二二年)周刊。
▲廣州 《廣州日報》(一九二三年)。
▲香港 《香港日報》(一九一〇年)。
此外尚有發刊于其本國之外國文雜志,而以研究東方政治、宗教、社會、文學、美術為事者,其文字之關于中國者極多,今舉其知名者如下:此種雜志中最先之數種,系在東方編輯,因當時在東方不能得外國鉛字,故不得不寄往其本國印刷雲。
倫敦TransactionofRoyalAsiaticSociety. JournalofRoyalAsiaticSociety. AsiaticResearches. ChineseandJapaneseRepository. BulletinoftheSchoolofOrientalStudents,LondonInstitution.巴黎TheAsiaticQuarterlyReview. JournalAsiatiqueouRecueil. AnnalesdeI'ExtremeOrient. RevuedeI'ExtremeOrient. AnnalesduMusseeGuimet. T'oungPao.(華名《通報》)。
LeProgres,JournaldeI'ExtremeOrient. 柏林MitteilungdesSeminarsfurOrientalischeSprachen. OstasiatischeZeitschrift. 東京GesellschaftfurNaturundVolkerkundOstasiens. 維也納MonatsschriftfurdenOrient. 羅馬SocietaAsiaticaItaliana. L'Oriente. 紐約Asia. 新加坡JournalofRoyalAsiaticSocietyStraitsBranch. 海防BulletindeI’EcoleFrancaisd’ExtremeOrient. (四)譯報 鴉片之役,兩廣總督林則徐延通西文者翻譯外報,故于英人動靜,了如指掌。
嘗将外報所論中國、茶葉、軍事、鴉片四端,附奏進呈。
又編成《華事夷言錄要》一書,見兩江總督裕謙奏折中。
時客林幕者為魏源(默深),倡議譯報最力。
其所著《聖武記》及《海國圖志》,頗采外報之說。
其《答奕山将軍防禦粵省書》,至以譯報為其一端。
[1] 兵志有之,“知彼知此,百戰百勝”;以言譯報之功,魏氏實開其先也。
光緒初,上海機器制造局延美人金理楷、林樂知等翻譯外報,每日或數日擇要聞十餘條,印送官紳閱看,其式如手折。
其刊印成冊者,名曰《西國近事彙編》,至光緒二十四年始止。
此乃譯報之大觀。
惟時過境遷,不免明日黃花之诮耳[2],後此,部臣疆吏多有以譯報為言者,如安徽巡撫王笃棠奏請設立譯報館,謂“今中國貧弱至此,危殆至此,臣敢以一言括之,曰不明彼己而已。
何也?我所日與争者,地球各國也。
然各國人才如何,國勢如何,學校何如,我不知也。
我之人才,我之國勢,我之學校,較各國如何,我亦不知也。
各國議論我國人才國勢學校如何,我更不知也。
若此,豈特不知彼哉?直不知己耳。
語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果不知也,其能勝乎?為今日計,拟請旨設一譯洋報處,派翰林部員數人,率同翻譯數人,專司其事。
凡所得東西洋報,有關中國政事者,逐日譯成,進呈禦覽。
京外大小臣工,一并發觀。
其言本國政事,亦一律譯呈。
于是可以知彼,并可以知己矣。
或雲洋報壞人心術,惑人耳目,此誤國之言,欲以塞我皇太後皇上之聰明,不複求所以禦侮之策也。
前兩廣督臣林則徐在任日,多方求外國新聞紙閱之,遂知洋情。
林則徐精忠大節,中外所敬,豈亦為壞人心術惑人耳目之事乎?”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内,亦視分譯西報為要圖。
謂“知今而不知古,則為俗士,知古而不知今則為腐儒。
欲博古者莫若讀書,欲通今者莫如閱報,二者相需而成,缺一不可。
泰西各國,報館多至數百所,每館每日出報多至數萬張。
凡時局、政要、商務、兵機、新藝、奇技,五洲所有事故,靡所不言。
閱報之人,上自君後,下至婦孺,皆足不出戶而于天下事了然也。
故在上者能措辦庶政而無壅蔽,在下者能通達政體以待上之用;富強之原,厥由于是。
今中國邸抄之外,其報館僅有上海、漢口、廣州、香港十餘所;主筆之人不學無術,所言率皆淺陋不足省覽。
總署海關近譯西報,然所譯甚少,又未經印行,外間未有得見。
今請于京師及各省會并通商口岸繁盛鎮埠,鹹立大報館,擇購西報之尤善者,分而譯之。
除恭繕進呈禦覽并咨送京外大小衙門外,即廣印廉售,布之海内。
其各省政俗土宜,亦由各報館派人查驗,随時報聞。
則識時之俊日多,幹國之材日出矣”。
嗣總署議覆,謂“西人報例有專談時務者,有專談藝學者。
時務之報,譯者尚多;藝學之報,譯者寥寥,而為用甚廣,亦不妨令學堂中選擇譯之,以收知新之效。
”曾奉旨允準,亦一時之風氣也。
昔時報紙,訪稿鮮少,以譯報為大宗材料;且為規避法律責任計,亦以譯報為便利,《上海閑話》雲:“上海報紙于不受政治暴力之外,尤得有一大助力,則取材于本埠外報是也。
查本埠外報以《字林泰晤士》為最大,繼之者為《文彙報》《大陸報》,皆英文也。
此外複有法文報、德文報、日文報,皆各國殖民政策中之一手段也。
滬上華報所得消息,其始既無本報專電,即路透電亦僅代外人為喉舌;而各外報則均受各該本國政治上之委任,即各方面之消息,亦較靈通。
故十數年前華報所得緊要消息,十八九均自外報轉譯而來。
且一經登載,聲明由某外報譯錄,即有錯誤,本報可不負責。
蓋其時報紙為不正當營業之一,偶有誤聞,無所謂具函更正之手續,小而起訴,大而封閉,此更辦報者之所寒心。
故轉登外報,既得靈便之消息,又不負法律之責任,其為華報之助力者大矣。
” 注釋 [1]魏源《答奕山将軍書》:“澳門地方,華夷雜處,各國夷人所聚,聞見較多。
尤須密派精幹穩實之人,暗中坐探,則夷情虛實,自可先得。
又有夷人刊印之新聞紙,每七日一禮拜後,即行刷出,系将廣東事傳至該國,并将該國事傳至廣東,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報也。
彼本不與華人閱看,而華人不識夷字,亦即不看。
近雇有翻譯之人,因而輾轉購得新聞紙,密為譯出,其中所得夷情,實為不少。
” [2]練青軒《自強刍議》:“官書局譯西報,語涉中國,多置不錄,是棄有用而收無用。
江南制造局譯西報,除送要署數處,待數年後始刊《近事彙編》,時過境遷,何關要領,是收有用而置無用。
——故通商數十年,官吏士民,能識洋情者蓋寡——駐使随員,并令多譯西報,彙寄刊行,必較中國輾轉譯者尤多翔實。
” 第二節 當時報界之情形 吾前不雲乎:“我國人民所辦之報紙,在同治末已有之,特當時隻視為商業之一種,姑試為之,固無明顯之主張也。
其形式既不脫外報窠臼,其發行亦多假名外人。
”故由鴉片戰争以迄戊戌政變,其時期俱為外報所占有,而《申報》《新聞報》又為此中翹楚。
茲節所述,雖以外報為中心,然此時期之一切報紙情形,可由此推而知也。
(一)編輯之形式自同治末年,以迄光緒中葉,日報編輯之形式,大率首論說,次上谕,或宮門鈔,次為各省各埠要聞,末為本埠新聞。
論說則有若制義。
新聞必重要者始有題目;瑣屑者則各就其地冠以總名。
如北京則“上林春色”“禁苑秋聲”;江甯則“白門柳色”;鎮江則“鐵甕濤聲”;蘇州則“屧廊豔影”;松江則“峰泖閑雲”;杭州則“西湖棹歌”;嘉興則“鴛湖漁唱”;武昌則“鶴樓留韻”;九江則“湓湖潮聲”;安慶則“皖公山色”;廣州則“羊城夕照”之類。
颠倒變換,應用不窮。
本埠則稱某界公堂瑣案,或某界捕房瑣案而已。
其時尚無專電之名詞,除電傳上谕外,如各省大員出缺,或兵變、大火災,間由訪員發電報告,然亦非常見之事。
故斯時報務至簡單,午後着手,上燈時已一律竣事矣。
《最近五十年之中國》雲:“彼時報紙所摭拾,大率裡巷瑣聞,無關宏旨。
國家大政事大計劃,微論無從探訪,即得之亦決不敢形諸筆墨。
故報紙資料,大半模糊而瑣細。
核其門目,約分數端:一為谕旨、奏折、宮門抄、轅門抄等,備官場中人浏覽,借知升遷降調等情形與送往迎來之事迹;蓋宦海之珍聞也。
一為各省各埠瑣錄,如試場文字、書院題目與夫命盜災異,以及談狐說鬼等,備普通社會閱之,借為酒後茶餘之談助;蓋稗官之别派也。
一為詩詞,彼唱此和,喋喋不休,或描寫豔情,或流連景物,互矜風雅,高據詞壇,無量數鬥方名士,鹹以姓名得綴報尾為榮,累牍連篇,閱者生厭;蓋詩社之變相也。
此外如商家市價、輪船行期、戲館劇目等等,皆屬于廣告性質,借便一般人士之檢查;是又遊客之指南針,旅人之消遣品也。
要而言之,其時開報館者,惟以牟利為目标;任筆政者,惟以省事為要訣。
而其總原因,由于全國上下皆無政治思想,無世界眼光,以為報紙不過洋商一種營業,與吾侪初無若何之關系。
”言之可謂深切。
吾嘗縱覽昔日之報紙,覺其材料之簡陋,與編輯之闆滞,視今日報紙之副張,猶有遜色。
但此亦時勢使然,非果昔人之才智不如今人也。
(二)記者之地位記者之職業,譽之者至謂為“無冕之王”,而在昔則不敢以此自鳴于世也。
《上海閑話》雲:“昔左文襄在新疆,由胡雪岩介紹,向洋商借款一千二百萬,滬上報紙頗有非難。
夫兵事借債,最為非計,特彼時朝野上下,知此者鮮;無論借者不明斯義,即反對者亦隻知以中朝向外國貸款為有失體面,直不過無的之矢,雙方均屬蒙昧而已。
然文襄聞有反對者,即大怒不止,故與其友人書,有雲:‘江浙無賴文人,以報館主筆為之末路’之語。
其輕視報界為何如!惟當時并不以左氏之诋斥為非者。
蓋社會普通心理,認報館為朝報之變相,發行報紙為賣朝報之一類(賣朝報為塘驿雜役之專業,就邸鈔另印以出售于人,售時必以鑼随行,其舉動頗猥鄙,而所傳消息,亦不盡可信,故社會輕之,今鄉僻尚有此等人)。
故一報社之主筆訪員,均為不名譽之職業。
不僅官場仇視之,即社會亦以搬弄是非輕薄之。
宜文襄之因事大施譏評也。
”夫左之言誠過矣;然當時社會所謂優秀份子,大都醉心科舉,無人肯從事于新聞事業,惟落拓文人,疏狂學子,或借此以發抒其抑郁無聊之意思。
各埠訪員人格,猶鮮高貴,則亦事實之不可為諱者。
迨梁啟超等以學者出而辦報,聲光炳然,社會對于記者之眼光乃稍稍變矣。
社會之觀察記者既如此,自報館以觀察記者又如何?《最近五十年之中國》雲:“當時報館房屋,均甚敝舊,起居辦事之室,方廣不逾尋丈,光線甚暗,而寝處飲食便溺,悉在其中。
冬則寒風砭骨,夏則熾熱如爐。
最難堪者,臭蟲生殖之繁,到處蠕蠕而動,大堪驚異。
往往終夜被擾,不能睡眠。
館中例不供膳,每日三餐,或就食小肆,或令仆人購餐于市肆,攜回房中食之。
所謂仆人者,實即館中司阍而兼充主筆房同人差遣奔走,并非專司其事之館役。
薪水按西曆發給,至豐者月不過銀币四十元,餘則以次遞降,最低之數,隻有十餘元,而飯食、茗點、茶水、洗衣、剃發與夫筆墨等等無不取給于中。
生涯之落寞,蓋無有甚于此者。
”此種情形,雖未必館盡如是,然設備上之簡陋,經濟上之節省,概可知矣。
(三)營業之狀況當時報館必延一華人為買辦,與洋行制度無異。
而所謂買辦者,其職權不啻賬房。
又賣報之人,即招攬廣告之人,外埠且兼任訪員,以訪員與賬房接近,偶有訪稿,亦即附緻賬房信中,故無形中賬房隐有支配主筆之力焉。
每日印報不過數百紙,每紙取費八文,預定六文,賣報者得增取二文。
廣告每五十字起碼,每日取費二百五十文,每加十字加費五十文。
報費每月一結,未賣去者可以退還。
然閱報者與登廣告者,仍以洋商或與洋商有關系之人為多。
報館經濟之維持,惟賴此耳。
《上海閑話》雲:“昔日每日發行之報,無過數百份。
每份僅一紙,其事務之簡單可知。
而偏有一種雇用之人,為今日之所無須,乃為昔日之所必有。
其人惟何?則每日挨門送報之人是也。
緣今日各日報,其發行本埠之報紙,均由販報者先時訂定或由一人承包,已為今日滬上一種專業,若彼時則無有也。
而社會間又不知報紙為何物,父老且有以不閱報紙為子弟勖者。
故每日出報,外埠則托信局分寄;而本埠則必雇有專人,于分送長年定閱各家者外,其剩餘之報,則挨門分送于各商店。
然各商店并不歡迎,且有厲聲色以饷之者。
而此分送之人,則唯唯承受惟謹。
及屆月終,複多方善言,乞取報資,多少即亦不論,幾與沿門求乞無異。
惟其中有一事,至可為吾人紀念者。
報館每日所出之報,其總數無過于數百份,而社會之不歡迎又如上述,則所謂長年定閱之各家,究系何人?蓋大率洋商開設之洋行公司,及與洋商有關系之商店為多。
噫!中西人知識之不侔,于此可見矣。
” 至于各報之間,既無公會,且少聯絡,當時并有一種風氣,各報喜于筆戰,誇己之長,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