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由科學的眼光以決定新聞之形體者,即為(三)之見解,即哈潤登與弗潤開寶之性質說(QualityTheory)。

    由此見解而言,性質與具體的事實乃同一體,其結果可以避免謬誤,不緻以新聞事實之自身為新聞與否之區别,隻須包含上述性質之事實,均可作為新聞,而廣告一物為新聞與否之問題,亦即易于解決。

    蓋新聞既作為一般抽象的性質而加以承認,同時又将新聞作為一種具體的特别性質帶有所謂報紙之背景。

    詳言之,即報紙内容之一般發生事件,當然含有時宜性及一般性。

    此二者非對立而存在,乃以聯合而互相維系之狀态,作為新聞之要件。

    新聞既為一種性質,故由感覺力而采取以後,其時乃發生主觀的外形。

    例如有“紅”之性質,對于生理構造不同之二人,不能成為同一之“紅”的感覺。

    所以新聞之價值,若求範圍廣泛,則不能不對多數之人即有主觀的多數之人使之發生興味。

     大凡一種事物之存在,必有外觀與内容之二者。

    若加以分析,則外觀常确定,内容時有改變,故觀察報紙之原質,其外觀之公告性毫不變更,隻其内容之新聞有變更。

    即在公告性形式的限制之下,新聞之變化,使原質亦起變化。

    由此一種變化,在報紙發達之過程中,造成種種形式之變化,即所謂内容的新聞之變化,不外求适合于社會而已。

    當然,新聞之變化并無原型消滅之意,僅其外貌改變耳。

    總之,報紙之變态,無非對于各特别事情求其适合,因而造成種種報紙。

    今日之日刊報紙,殊可稱為過去各種報紙形式之結晶。

    若細加觀察,除少數之論說、小說、學術論文、雜記及廣告以外,其他各種紀事,決非純粹的新聞之原型,毫不加以雕琢,即因新聞對于社會有一種順應性也。

    且新聞之變型,為要求适合于公告性的形式,故在一定範圍以内,受有限制,而決非無限制。

    即因新聞之一般性,乃公告性之裡子。

    若用社會學之眼光,解釋公告性之意義,所謂公告性者,即對于多數民衆或者至少對于某特别關系範圍,用認識行為,借交通之媒介,如言語文字之類,行價值的決定及意志決定之精神公開是也。

    所謂新聞之一般性,雖受主觀的限制,然既為社會之認識行為價值決定及意志決定,承認由特别的多數人而代表,故即得作為一般的而加以公告。

     由此觀之,公告性之一物,可以解釋為由新聞一般性之特色而來。

    故報紙之原質,直可謂為新聞。

    若用科學眼光,欲使報紙之研究,能概括而明确,則上述之分析方法,似較适當。

    此處所以舉出新聞之公告性,而不僅言新聞,其原因在此。

    畢修謂“報紙乃新聞公布之方法”猶是意也。

     以上所述,頗取日人藤原勘治之說,對于報紙原質之研究,用概括的态度,可謂推求盡力。

    但既以社會學的眼光,注意報紙之社會作用方面,姑且假定如此,不能謂已無讨論之餘地也。

     注釋 [1]Given:MakingaNewspaper,p.4. [2]Bücher:DieEntstehungderVolkwirtschaft. [3]Belloc:TheFreePress,p.4. [4]建部:《教政學》第一一九九頁。

     [5]Salomon:AllgemeineGeschichtedesZeitungswesens,S.i. [6]Brunhuber:DasModerneZeitungswesens,S.15. [7]Jone:FleetStreetandDowningStreet,p.10. [8]Bücher:DieEntstehungderVolkswirtschaft. [9]Brunhuber:DasModerneZeitungswesens,S.23. [10]Salomon:AllgemeineGeschichtedesZeitungswesens. [11]Lee:HistoryofAmericanJournalism. [12]朝倉:《日本新聞史》。

     [13]Bücher:DieEntstehungderVolkswirtschaft. [14]Bücher:DieEntstehungderVolkswirtschaft. [15]Belloc:TheFreePress,p.96. [16]Sherover:FakesinAmericanJournalism. [17]Salomon:AllgemeineGeschichtedesZeitungswesens. [18]Bücher:DieEntstehungderVolkswirtschaft. [19]Belloc:TheFreePress,p.60. [20]Bleyer:NewspaperWritingandEditing. HarringtonandFrankemberg:EssentialsofJournalism. Sch覿ffle:BauundLebendesSozialeuK觟rpers. 第三節 本書編輯之方法 報紙之定義既明,吾因進而一述本書編輯之方法。

     凡稍研究報紙之共通曆史者,必知有所謂口頭報紙(spokennewspaper)、手寫報紙、木版印刷報紙與活版印刷報紙之四類。

    我國報紙之進化,當然亦循此階級。

    惟口頭報紙,頗不易得明确之材料,吾故存而勿論。

     我國報紙為便利研究計,可分四時期如下: 第一,官報獨占時期自漢唐以迄清末,以邸報為中心。

    在此時期内,因全國統于一尊,言禁綦嚴,無人民論政之機會,清末雖有外報民報甚多,但為時極短,故稱之為獨占時期。

     第二,外報創始時期自基督教新教東來,米憐(WilliamMilne)創《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其内容有言論,有新聞之紀載,是為我國有現代報紙之始,故稱之為創始時期。

    在此時期内,報紙之目的,有傳教與經商之殊,其文字有華文與外國文之别,吾為便利計,并一述外報今日在我國之狀況。

     第三,民報勃興時期我國人民所辦之報紙,在同治末已有之,特當時隻視為商業之一種,姑試為之,固無明顯之主張也。

    其形式既不脫外報窠臼,其發行亦多假名外人。

    迨中日戰争之後,強學會之《中外紀聞》出,始聞人民論政之端。

    此後上海、香港與日本,乃成民報産生之三大區域。

    其性質又有君憲、民主、國粹及迎合時好之多種,故稱之為勃興時期;而辛亥革命之成功,實基于此。

     第四,報紙營業時期民國成立以後,黨争歲不絕書,凡不欲牽入政治漩渦之報紙,遂漸趨向于營業方面。

    物質上之改良日有進步,商業色彩大見濃厚,故謂之為營業時期。

    分民國以後之報紙及報界之現狀二節詳述之。

    夫自常理言之,報館經濟不獨立,則言論罕難公而無私。

    但近觀此種商業化之報紙則不然,依違兩可,毫無生氣,其指導輿論之精神,殆浸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