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事實。
不過其間不能不加以分别,即報紙與輿論生成有關系之事實,其程度如何,其意思如何,應加以研究耳。
輿論為社會之意識,其成立之過程,為消極意思之潛力欤?抑為積極意思之顯力欤?為二者之一欤?抑二義俱兼欤?此種詳密研究,惜尚無人為之。
夫上述意見之發表,若作為報紙之原質,則有積極意思之諸問題,如政治、經濟、社會等一般時事,報紙以社會之眼光,用指導之意思,發表一己之意見,似可如斯解釋。
試以曆史上事實證之,如十七世紀英國之所謂大報,在長期議會時,批評政治時事,以論說為主要材料。
又如現在報館之内部組織,有所謂以主筆為領袖之論說記者團,在編制上誠為一種事實也。
但報紙之内容,由發生及發達上加以考查,則中世紀之手寫報紙,僅為事實之報告,或與此相類之新聞,至積極發表意見,可謂決無。
關于時事之各種通信,由各方面搜集而來,在登載以前,不能無去取。
對于一般事實,初未嘗不思用客觀态度;但至最後,依然入于主觀态度。
且報紙既已成為商業化,因上述編輯上之便利,記者之主觀化,亦系當然之結果。
同時報紙不斷地處置此種通信,有特别之權能,使報紙對于時事問題,有先覺者或專門家之優越地位。
此種現象,使報紙不僅報告事實,對于重要問題,且獨立加以評論,且其評論乃以個人之豐富知識為根據,有時可以超越普通僅由事實觀察者之意見,甚且超越一報紙之意見因而成為一般公衆之意見,是即謂之輿論。
此種可能性,适為社會所要求;其最顯明可見者,乃十七世紀英國報紙之特色也。
報紙之此種特色,從一般事物之發展過程上觀之,日久漸成規律。
在法國大革命時代,報紙積極活動,方有所謂輿論之建議(initiative)。
今日之報紙,一方受資本家之蹂躏,一方因平民教育之普及,此種榮譽,漸次減色而日趨退化。
不過從報紙之全體言,此種評論之重要,依然存在,其特色終不變也。
由上所述,從報紙發達史上研究,發表意見,決非報紙原質之特色,乃附帶而生者也。
若統觀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一般性之特色,即可知前二者為報紙外觀方面之特色,後二者為報紙内容方面之特色,即報紙具體成立之特色,及從外觀的及内容的兩種特色而成。
若外觀上或内容上之特色而缺少其一,則報紙之形體不完;形體不完,當然無原質之可言。
故吾人不可不腳踏實地,從報紙外觀與内容之形體上而求其特色也。
外觀的原質吾人研究報紙外觀之特色時,究竟公告性與定期性二者之間,何者為原質,何者為根本?夫所謂定期性,在報紙形體成立上,關系頗重。
但定期性之存在,常受交通機關及其他情形之影響,不能作為原質,至于公告性,隻須社會存在一日,彼亦存在一日也。
且初期報紙,當造成報紙形體之時,即手寫報紙,由私人書信蛻化而來,不過将有公告性之客觀内容,搜集而描寫之。
故由此種事實加以觀察,公告性乃報紙不可缺之要素,固甚明顯也。
且古代報紙之發行,常在公衆最易知之地方,與公衆最密集之時季,更可證明公告性為報紙之原質。
即在今日,報紙之公告性,依然為其重要之特色也。
不過報紙外觀之原質的公告性,漸由消極的性質而成為積極的性質,在今日社會上,占廣告的動力(advertisingfactor)之重要地位;一方面從單純性質的公告而帶宣傳色彩,一方面報紙之内容上加入附屬事項,是即所謂廣告欄是也。
内容的原質時宜性與一般性,二者孰為重要?若純從價值上判斷,當然别有見解。
若以新聞内容為目的而限定其範圍,則二者不應分離讨論。
如普通私人通信可以缺少時宜性及一般性,若其通信而作為報紙上材料之時,即不能成立。
據向來報學家所言,均以時宜性為新聞内容之楔子,即報紙自身之生命。
不過此種見解,乃從常識上着想,若用科學眼光研究,吾人與報紙上之新聞接觸之時,其知新聞之時宜性必較一般性為早。
因時宜性僅由個人之認識而即可知,至一般性之認識,卻間接有待于社會。
而社會之意識,常隐匿而不易見也。
故從主觀之認識作用上,使一般性之承認,比較陷于不利,而從客觀上研究,一般性依然為新聞内容不可缺少之要素。
即所謂公告性之報紙外觀的原質,對于新聞内容,必須加入如何之限制乎?即如何性質之内容,方與公告性之外觀相配乎?知此,則一般性在内容上之特色,可了然矣。
總之,時宜性與一般性,二者不能分離而存在,且互相維系而成報紙之特殊形體,故不能不以此特殊形體之自身,作為報紙内容之原質。
此特殊形體,可名之曰新聞,即新聞為報紙内容之原質。
因此為報紙自身問題,雖作新聞的問題觀,亦無不可。
新聞(news)果為何物?此一極有興味之問題也。
美國各大學自設立報學科以來,對于新聞之科學研究,方開其端。
其中較得要領者,以布乃雅(Bleyer)、哈潤登(Harrington)與弗潤開寶(Frankemberg)為最。
據布乃雅所紹介者,計有十種之多。
[20]各種研究之中,其簡而赅者,如(一)新聞者,讀者所欲知之事物也;(二)新聞者,使人人引起興味之發生事件也;稍加詳細之解釋,如(三)新聞者,對于讀者引起興味與影響之事件發見意見等正确而得時之報告也;(四)新聞者,有人類之興味,與人類生活上及幸福上能發生影響之一切事件及觀念等相關之原質的事實也。
上述四者之中,(一)與(二)說明過于簡單,頗難得明确之概念。
但于人類所欲知及引起興味之事物雲雲,已有一種暗示。
至于(三)(四)将上述暗示充分表明,即(三)所謂正确而得時之報告,表明何種事項以何種性質狀态使讀者引起興味。
(四)說明對于人類生活之影響,以表示其性質,但遺其狀态之所謂得時的條件;此雖為其所短,但與(三)之報告雲雲相反,主張原質的事實而研究新聞之題目如何,此點極可注意。
總之,此四者均暗示新聞應以何種性質而規定。
于是可知新聞之性質,不可不令一般人引起興味,不可不得時,此二條件極為易知。
是即布乃雅所謂新聞者,使多數之人有興味而得時之一切事物也。
使多數之人有興味雲雲,是即所謂一般性之意;所謂得時雲雲,是即所謂時宜性之意。
所謂時宜性,即新的、現在的、得時的一切條件,若均能包括,方可謂為完全。
但如布乃雅之定義,對于報紙之形體如何,似未注意。
由上述四者之見解,或雲發生之事件,或雲發生之事件及發見、意見等諸事項之報告,或更雲此等事件之原質的事實,已有追求明确觀念之傾向。
關于新聞之形體之見解則有三:(一)主張為發生事件之自身;(二)主張為發生事件之報告;(三)不雲發生事件,不雲其報告,直接主張為時宜性及一般性之自身。
(一)與(二)根本為同一旨趣,但若求适合于報紙内容所限定之标準,則(二)較(一)之見解為适當。
但若以(一)與(二)為同一旨趣,根據布乃雅之見解而推闡之,則易陷于謬誤,以為發生事件之自身(即固定事物)即為新聞。
所以取此見解者,由新聞之具體的事項以求新聞與否之甄别,此于實際上雖若便宜,但于報學之處置上,有散漫而不明顯之憾。
不過其間不能不加以分别,即報紙與輿論生成有關系之事實,其程度如何,其意思如何,應加以研究耳。
輿論為社會之意識,其成立之過程,為消極意思之潛力欤?抑為積極意思之顯力欤?為二者之一欤?抑二義俱兼欤?此種詳密研究,惜尚無人為之。
夫上述意見之發表,若作為報紙之原質,則有積極意思之諸問題,如政治、經濟、社會等一般時事,報紙以社會之眼光,用指導之意思,發表一己之意見,似可如斯解釋。
試以曆史上事實證之,如十七世紀英國之所謂大報,在長期議會時,批評政治時事,以論說為主要材料。
又如現在報館之内部組織,有所謂以主筆為領袖之論說記者團,在編制上誠為一種事實也。
但報紙之内容,由發生及發達上加以考查,則中世紀之手寫報紙,僅為事實之報告,或與此相類之新聞,至積極發表意見,可謂決無。
關于時事之各種通信,由各方面搜集而來,在登載以前,不能無去取。
對于一般事實,初未嘗不思用客觀态度;但至最後,依然入于主觀态度。
且報紙既已成為商業化,因上述編輯上之便利,記者之主觀化,亦系當然之結果。
同時報紙不斷地處置此種通信,有特别之權能,使報紙對于時事問題,有先覺者或專門家之優越地位。
此種現象,使報紙不僅報告事實,對于重要問題,且獨立加以評論,且其評論乃以個人之豐富知識為根據,有時可以超越普通僅由事實觀察者之意見,甚且超越一報紙之意見因而成為一般公衆之意見,是即謂之輿論。
此種可能性,适為社會所要求;其最顯明可見者,乃十七世紀英國報紙之特色也。
報紙之此種特色,從一般事物之發展過程上觀之,日久漸成規律。
在法國大革命時代,報紙積極活動,方有所謂輿論之建議(initiative)。
今日之報紙,一方受資本家之蹂躏,一方因平民教育之普及,此種榮譽,漸次減色而日趨退化。
不過從報紙之全體言,此種評論之重要,依然存在,其特色終不變也。
由上所述,從報紙發達史上研究,發表意見,決非報紙原質之特色,乃附帶而生者也。
若統觀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一般性之特色,即可知前二者為報紙外觀方面之特色,後二者為報紙内容方面之特色,即報紙具體成立之特色,及從外觀的及内容的兩種特色而成。
若外觀上或内容上之特色而缺少其一,則報紙之形體不完;形體不完,當然無原質之可言。
故吾人不可不腳踏實地,從報紙外觀與内容之形體上而求其特色也。
外觀的原質吾人研究報紙外觀之特色時,究竟公告性與定期性二者之間,何者為原質,何者為根本?夫所謂定期性,在報紙形體成立上,關系頗重。
但定期性之存在,常受交通機關及其他情形之影響,不能作為原質,至于公告性,隻須社會存在一日,彼亦存在一日也。
且初期報紙,當造成報紙形體之時,即手寫報紙,由私人書信蛻化而來,不過将有公告性之客觀内容,搜集而描寫之。
故由此種事實加以觀察,公告性乃報紙不可缺之要素,固甚明顯也。
且古代報紙之發行,常在公衆最易知之地方,與公衆最密集之時季,更可證明公告性為報紙之原質。
即在今日,報紙之公告性,依然為其重要之特色也。
不過報紙外觀之原質的公告性,漸由消極的性質而成為積極的性質,在今日社會上,占廣告的動力(advertisingfactor)之重要地位;一方面從單純性質的公告而帶宣傳色彩,一方面報紙之内容上加入附屬事項,是即所謂廣告欄是也。
内容的原質時宜性與一般性,二者孰為重要?若純從價值上判斷,當然别有見解。
若以新聞内容為目的而限定其範圍,則二者不應分離讨論。
如普通私人通信可以缺少時宜性及一般性,若其通信而作為報紙上材料之時,即不能成立。
據向來報學家所言,均以時宜性為新聞内容之楔子,即報紙自身之生命。
不過此種見解,乃從常識上着想,若用科學眼光研究,吾人與報紙上之新聞接觸之時,其知新聞之時宜性必較一般性為早。
因時宜性僅由個人之認識而即可知,至一般性之認識,卻間接有待于社會。
而社會之意識,常隐匿而不易見也。
故從主觀之認識作用上,使一般性之承認,比較陷于不利,而從客觀上研究,一般性依然為新聞内容不可缺少之要素。
即所謂公告性之報紙外觀的原質,對于新聞内容,必須加入如何之限制乎?即如何性質之内容,方與公告性之外觀相配乎?知此,則一般性在内容上之特色,可了然矣。
總之,時宜性與一般性,二者不能分離而存在,且互相維系而成報紙之特殊形體,故不能不以此特殊形體之自身,作為報紙内容之原質。
此特殊形體,可名之曰新聞,即新聞為報紙内容之原質。
因此為報紙自身問題,雖作新聞的問題觀,亦無不可。
新聞(news)果為何物?此一極有興味之問題也。
美國各大學自設立報學科以來,對于新聞之科學研究,方開其端。
其中較得要領者,以布乃雅(Bleyer)、哈潤登(Harrington)與弗潤開寶(Frankemberg)為最。
據布乃雅所紹介者,計有十種之多。
[20]各種研究之中,其簡而赅者,如(一)新聞者,讀者所欲知之事物也;(二)新聞者,使人人引起興味之發生事件也;稍加詳細之解釋,如(三)新聞者,對于讀者引起興味與影響之事件發見意見等正确而得時之報告也;(四)新聞者,有人類之興味,與人類生活上及幸福上能發生影響之一切事件及觀念等相關之原質的事實也。
上述四者之中,(一)與(二)說明過于簡單,頗難得明确之概念。
但于人類所欲知及引起興味之事物雲雲,已有一種暗示。
至于(三)(四)将上述暗示充分表明,即(三)所謂正确而得時之報告,表明何種事項以何種性質狀态使讀者引起興味。
(四)說明對于人類生活之影響,以表示其性質,但遺其狀态之所謂得時的條件;此雖為其所短,但與(三)之報告雲雲相反,主張原質的事實而研究新聞之題目如何,此點極可注意。
總之,此四者均暗示新聞應以何種性質而規定。
于是可知新聞之性質,不可不令一般人引起興味,不可不得時,此二條件極為易知。
是即布乃雅所謂新聞者,使多數之人有興味而得時之一切事物也。
使多數之人有興味雲雲,是即所謂一般性之意;所謂得時雲雲,是即所謂時宜性之意。
所謂時宜性,即新的、現在的、得時的一切條件,若均能包括,方可謂為完全。
但如布乃雅之定義,對于報紙之形體如何,似未注意。
由上述四者之見解,或雲發生之事件,或雲發生之事件及發見、意見等諸事項之報告,或更雲此等事件之原質的事實,已有追求明确觀念之傾向。
關于新聞之形體之見解則有三:(一)主張為發生事件之自身;(二)主張為發生事件之報告;(三)不雲發生事件,不雲其報告,直接主張為時宜性及一般性之自身。
(一)與(二)根本為同一旨趣,但若求适合于報紙内容所限定之标準,則(二)較(一)之見解為适當。
但若以(一)與(二)為同一旨趣,根據布乃雅之見解而推闡之,則易陷于謬誤,以為發生事件之自身(即固定事物)即為新聞。
所以取此見解者,由新聞之具體的事項以求新聞與否之甄别,此于實際上雖若便宜,但于報學之處置上,有散漫而不明顯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