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報紙上之新聞與事件之發生,其中究有若幹距離,誠一有興味之問題,但絕不似中世紀事件與新聞,為交通所限制,完全分而為二。
且事件即新聞,新聞即事件,其時期當已不遠。
蓋因無線電與無線電話之進步無已,将使報紙之現實性,有極可驚異之發展。
英國報紙協會會長唐乃爾(RobertDonald)嘗在年會席上演說報紙之将來,謂“吾人現時家中已有電燈、自來水等種種供給,不久将裝置新發明類似留音機器之物,可以随時聽新聞”。
故現實性與時宜性之發展,當然與各時代之交通機關并行。
如驿傳、輪船、鐵路、電報、電話、無線電話、無線電報、飛行機等之種種進步,均極影響于報紙之新聞,此固盡人而知之矣。
不過報紙之新聞,所以有現在程度之現實性,不僅賴交通機關之能力,報紙自身之努力亦未可輕視,如報館自設電報房以求新聞之迅速是也。
當一九〇三年英國修改關稅會議于伯明罕(Birmingham)舉行時,其地距倫敦百七十基羅米達,而殖民大臣張伯倫(G.Chamberlain)演說後,相隔隻十五分鐘,其詞已傳布于倫敦全市;此為極有名之一事。
各報館之通信網,其範圍日以擴大,昔隻臨時裝置,今且每日為新聞之搜集矣。
不特此也,印刷等方面技藝上之改良,亦于現實性之發展大有貢獻。
此非本處所注意之事,姑存而弗論。
總之,現在報紙之最大特色為現實性,則固可承認而無疑也。
現實性既為報紙之最大特色,則報紙之搜集材料,對于一分一秒之迅速,努力競争,亦系自然之趨勢。
因此而報紙之現實性對于社會上,其結果不能有功而無過。
何以言之?所應承認為功者,為世界之縮小,将人類之種種意識及活動,在同一時間内,可以互相交換而響應。
如勞韋爾(Lowell)所言,人類生活之過程,在極小極速之進化内發展,至不許有時間之停留,此均報紙之功。
吾人不必乞憐于“時間之門”,可于報紙上得新觀念之供給。
至所應承認為過者,當分自然的與人為的二種。
自然之過,為新聞之機械化。
據班祿客所言,報告一事件時,吾人若直接從某人訪得,必須将對方人格及自己對于該事件之見解有充分之預備,但此頗費時間與金錢,故隻有将新聞照所得者報告,并不加以思索。
倘吾人能取多數人之材料,加以長時間之研究,所得印象,方為有機的,若今日報紙之印象,則為無機的。
[15]人為之過,則捏造事實,今日非常流行。
此為報學家所谉知。
尤以美國黃色報紙為甚,幾視為當然之事。
報館中常備名人之小影與署名,随時可以取用。
如關于馮國璋與馮玉祥之事迹,美報常誤為一人而登載之。
奚羅弗(Sherover)為攻擊美國資本家之報紙,計搜集之捏造新聞,竟成一厚冊。
[16]故兩者之過,有積極與消極之殊。
積極之過,當然讀者不能不負一部分之責任,此乃所謂社會問題。
因人類之複雜心理,而引起報紙感覺主義之發展,由現實性而趨向時宜性,即現在人類對于“最新之事”“未聞之事”有異常之要求,故僅以機械方法依樣供給,斷不能使現在人類滿足。
于以知此種滿足,非僅現在發生之事件所可博得,而在尋求讀者之感覺,及一般心理所構成現實之狀态。
但現實性終為報紙之要素,不能加以輕視。
且在此觀念之适用範圍内比較廣義之時宜性,可作為吾人所要求報紙之特色也。
一般性報紙之一般性,指普通報紙之内容有一般興味而言。
此與時宜性相似,為報紙與雜志最易區别之一點。
但報紙欲有一般興味,其内容非關系于多方面不可。
故薩羅門、勞韋爾與布潤和波,均以内容的多方面性(VielseitigkeitdesInhaltes)作為報紙内容之特色。
其實所謂内容的多方面性,即不似雜志有專門性質。
内容為一般的,則興味亦為一般的,此為自然之結果,固不必強為分别也。
且報紙之内容,如政治、經濟、文藝等一般社會紀事,種類甚多,當然數量一方面須有一般興味。
同時每一紀事,其性質亦須有一般興味也。
關于此點,即如初期報紙,雖編制與今日稍有參差,而大緻不甚相遠。
故恺撒大帝(JuliusCasar)之《每日紀聞》(DailyActsorActaDiurna),報告每日發生之事件,包含祭祀、羅馬遠征軍之勝利、冒險、社會或文學等多種。
[17]十六世紀後半葉,在德國發行之報紙,不但歐洲及近東方面有定期之通信,且有波斯、中國、日本與美洲之通信。
此外文藝批評、新書介紹、劇場紀載、商業農業市價等之經濟紀事,亦均加網羅。
[18]此尤足以承認其性質之有一般興味之一端。
于是一般性與時宜性,充塞于報紙之内容;報紙之所以能獨立存在,其基礎在此,其所以根本鞏固之原因亦在此。
報紙之内容,一般性若何重要,至今日而更明顯。
故政黨之報紙,宗教之報紙及特殊之報紙,均不易發展。
如一九一一年在芝加哥(Chicago)創刊之DayBook,完全不載廣告,緻家庭之主婦,不能于此報覓得日用品之價目,因而遂于一九一六年停刊。
又如一九一二年在加利福尼(California)所創刊之MunicipalNews,完全送閱不取費,但因缺少電報、社論及關于政治之意見,不久亦即停刊。
又如一九〇一年在剛薩司(Kansas)創刊之DailyCapital,将星期日之宗教演說,每日在報上發表,但不久亦廢。
現存之宗教報紙,僅有一九〇八年在波士頓(Boston)創刊之ChristianScienceMonitor,因此報與普通宗教報紙不同,關于藝術、教育、海外貿易諸方面,均極注意。
又如勞動團體之報紙,由今日情形而言,似應有勢力,其實不然。
英國雖有勞動會員三百萬人,而周刊不過四種。
且此種報紙,僅準勞動黨之DailyHerald銷數稍多,然亦不能過會員全體十分之一。
以上所述,雖原因甚為複雜,而各種特殊報紙,因缺乏一般性,故終于不能存在,似可承認而無疑。
班祿客嘗排斥資本家經營之報紙,而提倡所謂報紙自由運動,然彼亦将特殊性(particularity)作為自由報紙難以持久之一原因[19],是以今日之報紙,吾人稱為社會自身之縮影或反映者,實已不啻确定其社會作用之基礎矣。
以上四者,已将報紙之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一般性構成之要素,加以簡單之說明。
然大都以諸家學說為根據,而不免綜合上之缺點。
今再從根本上讨論報紙之原質。
報紙之原質,質言之,即新聞公布之謂也。
大凡事物之原質,其特色必具恒存性;尤以事物之發生,經過一切發達之過程,即在任何時代,該事物之形式上有發展之特色,方可謂之原質。
否則無稱原質之價值也,但一切事物,其最初所定之目的,未必完全不變,有時且發生預期以外之結果;且其作用之特色著明時,往往誤認為原質之特色。
不過作用之特色,并非永遠不變,乃附帶而生者。
故恒存之特色,不能不加以承認。
報紙之原質如何,向無專門之研究。
若将各種主張歸納,則多認為發表意見。
此種觀念之根據,以報紙為輿論之機關。
吾人由報紙發達史及現在情形而言,報紙與輿論之生成有關系,确為當然之
且事件即新聞,新聞即事件,其時期當已不遠。
蓋因無線電與無線電話之進步無已,将使報紙之現實性,有極可驚異之發展。
英國報紙協會會長唐乃爾(RobertDonald)嘗在年會席上演說報紙之将來,謂“吾人現時家中已有電燈、自來水等種種供給,不久将裝置新發明類似留音機器之物,可以随時聽新聞”。
故現實性與時宜性之發展,當然與各時代之交通機關并行。
如驿傳、輪船、鐵路、電報、電話、無線電話、無線電報、飛行機等之種種進步,均極影響于報紙之新聞,此固盡人而知之矣。
不過報紙之新聞,所以有現在程度之現實性,不僅賴交通機關之能力,報紙自身之努力亦未可輕視,如報館自設電報房以求新聞之迅速是也。
當一九〇三年英國修改關稅會議于伯明罕(Birmingham)舉行時,其地距倫敦百七十基羅米達,而殖民大臣張伯倫(G.Chamberlain)演說後,相隔隻十五分鐘,其詞已傳布于倫敦全市;此為極有名之一事。
各報館之通信網,其範圍日以擴大,昔隻臨時裝置,今且每日為新聞之搜集矣。
不特此也,印刷等方面技藝上之改良,亦于現實性之發展大有貢獻。
此非本處所注意之事,姑存而弗論。
總之,現在報紙之最大特色為現實性,則固可承認而無疑也。
現實性既為報紙之最大特色,則報紙之搜集材料,對于一分一秒之迅速,努力競争,亦系自然之趨勢。
因此而報紙之現實性對于社會上,其結果不能有功而無過。
何以言之?所應承認為功者,為世界之縮小,将人類之種種意識及活動,在同一時間内,可以互相交換而響應。
如勞韋爾(Lowell)所言,人類生活之過程,在極小極速之進化内發展,至不許有時間之停留,此均報紙之功。
吾人不必乞憐于“時間之門”,可于報紙上得新觀念之供給。
至所應承認為過者,當分自然的與人為的二種。
自然之過,為新聞之機械化。
據班祿客所言,報告一事件時,吾人若直接從某人訪得,必須将對方人格及自己對于該事件之見解有充分之預備,但此頗費時間與金錢,故隻有将新聞照所得者報告,并不加以思索。
倘吾人能取多數人之材料,加以長時間之研究,所得印象,方為有機的,若今日報紙之印象,則為無機的。
[15]人為之過,則捏造事實,今日非常流行。
此為報學家所谉知。
尤以美國黃色報紙為甚,幾視為當然之事。
報館中常備名人之小影與署名,随時可以取用。
如關于馮國璋與馮玉祥之事迹,美報常誤為一人而登載之。
奚羅弗(Sherover)為攻擊美國資本家之報紙,計搜集之捏造新聞,竟成一厚冊。
[16]故兩者之過,有積極與消極之殊。
積極之過,當然讀者不能不負一部分之責任,此乃所謂社會問題。
因人類之複雜心理,而引起報紙感覺主義之發展,由現實性而趨向時宜性,即現在人類對于“最新之事”“未聞之事”有異常之要求,故僅以機械方法依樣供給,斷不能使現在人類滿足。
于以知此種滿足,非僅現在發生之事件所可博得,而在尋求讀者之感覺,及一般心理所構成現實之狀态。
但現實性終為報紙之要素,不能加以輕視。
且在此觀念之适用範圍内比較廣義之時宜性,可作為吾人所要求報紙之特色也。
一般性報紙之一般性,指普通報紙之内容有一般興味而言。
此與時宜性相似,為報紙與雜志最易區别之一點。
但報紙欲有一般興味,其内容非關系于多方面不可。
故薩羅門、勞韋爾與布潤和波,均以内容的多方面性(VielseitigkeitdesInhaltes)作為報紙内容之特色。
其實所謂内容的多方面性,即不似雜志有專門性質。
内容為一般的,則興味亦為一般的,此為自然之結果,固不必強為分别也。
且報紙之内容,如政治、經濟、文藝等一般社會紀事,種類甚多,當然數量一方面須有一般興味。
同時每一紀事,其性質亦須有一般興味也。
關于此點,即如初期報紙,雖編制與今日稍有參差,而大緻不甚相遠。
故恺撒大帝(JuliusCasar)之《每日紀聞》(DailyActsorActaDiurna),報告每日發生之事件,包含祭祀、羅馬遠征軍之勝利、冒險、社會或文學等多種。
[17]十六世紀後半葉,在德國發行之報紙,不但歐洲及近東方面有定期之通信,且有波斯、中國、日本與美洲之通信。
此外文藝批評、新書介紹、劇場紀載、商業農業市價等之經濟紀事,亦均加網羅。
[18]此尤足以承認其性質之有一般興味之一端。
于是一般性與時宜性,充塞于報紙之内容;報紙之所以能獨立存在,其基礎在此,其所以根本鞏固之原因亦在此。
報紙之内容,一般性若何重要,至今日而更明顯。
故政黨之報紙,宗教之報紙及特殊之報紙,均不易發展。
如一九一一年在芝加哥(Chicago)創刊之DayBook,完全不載廣告,緻家庭之主婦,不能于此報覓得日用品之價目,因而遂于一九一六年停刊。
又如一九一二年在加利福尼(California)所創刊之MunicipalNews,完全送閱不取費,但因缺少電報、社論及關于政治之意見,不久亦即停刊。
又如一九〇一年在剛薩司(Kansas)創刊之DailyCapital,将星期日之宗教演說,每日在報上發表,但不久亦廢。
現存之宗教報紙,僅有一九〇八年在波士頓(Boston)創刊之ChristianScienceMonitor,因此報與普通宗教報紙不同,關于藝術、教育、海外貿易諸方面,均極注意。
又如勞動團體之報紙,由今日情形而言,似應有勢力,其實不然。
英國雖有勞動會員三百萬人,而周刊不過四種。
且此種報紙,僅準勞動黨之DailyHerald銷數稍多,然亦不能過會員全體十分之一。
以上所述,雖原因甚為複雜,而各種特殊報紙,因缺乏一般性,故終于不能存在,似可承認而無疑。
班祿客嘗排斥資本家經營之報紙,而提倡所謂報紙自由運動,然彼亦将特殊性(particularity)作為自由報紙難以持久之一原因[19],是以今日之報紙,吾人稱為社會自身之縮影或反映者,實已不啻确定其社會作用之基礎矣。
以上四者,已将報紙之公告性、定期性、時宜性、一般性構成之要素,加以簡單之說明。
然大都以諸家學說為根據,而不免綜合上之缺點。
今再從根本上讨論報紙之原質。
報紙之原質,質言之,即新聞公布之謂也。
大凡事物之原質,其特色必具恒存性;尤以事物之發生,經過一切發達之過程,即在任何時代,該事物之形式上有發展之特色,方可謂之原質。
否則無稱原質之價值也,但一切事物,其最初所定之目的,未必完全不變,有時且發生預期以外之結果;且其作用之特色著明時,往往誤認為原質之特色。
不過作用之特色,并非永遠不變,乃附帶而生者。
故恒存之特色,不能不加以承認。
報紙之原質如何,向無專門之研究。
若将各種主張歸納,則多認為發表意見。
此種觀念之根據,以報紙為輿論之機關。
吾人由報紙發達史及現在情形而言,報紙與輿論之生成有關系,确為當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