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至現在的考古
關燈
小
中
大
的《雙虞壸齋印存》八卷,吳大澂的《十六金符齋印存》三十冊,高慶齡的《齊魯古印攈》及續五卷,郭裕之的續十六卷,瞿中溶的《集古官印考》十七卷,桂馥的《缪篆分韻》及補十卷。
民國以陳寶琛的《澂秋館藏印》十冊,陳漢第的《伏廬藏印》十二卷,續十冊,附印榘二冊,羅振玉的《貞松堂唐宋以來官印集存》一卷,《西夏官印集存》一卷,羅福頤的《印譜考》四卷。
泥封在清以吳式芬的《封泥考略》十卷,民國周明泰有續十卷,羅振玉有《齊魯封泥集存》一卷,陳寶琛有《秋館藏古封泥》五冊。
六 木簡及絹紙 古人寫字,除占蔔因神秘的關系寫刻在龜甲獸骨,因流傳久遠而鑄刻在銅石外,大半寫在木簡上,在殷時已然。
後因文字冗繁,長篇大著則寫在絹上,造紙發明,将貴重的絹笨重簡棄而不用,但邊地因造紙不易,至六朝時尚有沿用的。
木簡的發現,第一次為晉太康二年西曆二八〇年在汲郡魏襄王墓中,發現木簡書多種,如《穆天子傳》、《紀年》等,見于《晉書·束晳傳》、《荀勗傳》、《衛恒傳》、《王接傳》等。
第二次亦于晉時在嵩山下發現漢明帝時木簡一枚,見于《文選》任昉《薦士表注》。
第三次于齊建元元年,在襄陽楚王墓中得木簡,見于《齊書·文惠太子傳》。
第四次于宋政和中在陝西發現漢永初二年木簡,見于《東觀餘論》《困學紀聞》。
清光緒三十四年,英人斯坦因(M.AuralStein)在新疆甘肅得木簡數百枚,羅振玉據以印為《流沙墜簡》四卷,法人在新疆所得,張鳳據以印為《漢晉西陲木簡彙編》二編。
敦煌石室中,多魏晉至唐用絹及紙寫繪的書三萬餘卷,惜多被外人所有!而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得木簡及絹紙甚多,但至今尚未印出! 字畫的著錄,宋有《宣和書畫譜》,清有康熙時敕撰的《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考》六十卷,方濬頤的《夢園書畫錄》二十四卷,現在以餘紹宋的《書畫書目解題》六卷為重要。
除紙絹而外,尚六朝至唐宋的壁畫,新疆、甘肅、山西古廟中多有。
有金石等雜有的重要著作,不列于上列各類,如宋的《金石錄》,《金石略》,《集古錄跋尾》,《東觀餘論》,《廣川書跋》。
清以吳式芬的《攈古錄》二十卷,缪荃孫的《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十八卷,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王昶的《金石萃編》百六十卷,陸耀遹的《金石續編》二十一卷,陸增祥的《八瓊室金石補正》等一百三十九卷,顧炎武的《金石文字記》六卷,江潘來的《金石文字記補遺》一卷,朱彜尊的《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六卷,武億的《金石跋》二十四卷,錢大昕的《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及續二十八卷,嚴可均的《鐵橋金石跋》四卷,張廷濟的《清儀閣金石題識》四卷,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十五卷,鄭業的《獨笑齋金石文考》十三卷。
以地域分類的,清則嚴觀的《江甯金石待訪目》二卷,程祖慶的《吳郡金石目》一卷,孫星衍的《京畿金石考》二卷,楊铎的《中州金石目錄》八卷,段松苓的《山左碑目》四卷,《益都金石記》六卷,法偉堂的《山左訪碑錄》十三卷,夏寶晉的《山右金石錄》二卷,胡聘之的《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阮元的《兩浙金石志》十八卷,杜春山的《越中金石記》十二卷,黃瑞的《台州金石錄》等二十二卷,戴鹹弼的《東瓯金石志》十二卷,李遇孫的《括倉金石志》十六卷,鄒柏森補四卷,趙紹祖的《安徽金石略》十卷,馮登府的《閩中金石志》十四卷,翁方綱的《粵東金石略》等十二卷,謝啟昆的《粵西金石略》十五卷,陳詩的《湖北金石存佚考》二十二卷,沈濤的《常山貞石志》二十四卷,畢沅的《中州金石記》五卷,《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武億的《安陽縣金石錄》十二卷,《偃師金石遺文補錄》十六卷,熊象階的《濬縣金石錄》二卷,馮雲鹓的《濟南金石志》四卷,徐宗幹的《濟州金石志》八卷,毛鳳枝的《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十二卷,段嘉谟的《金石一隅錄》一卷,王森文的《石門碑釋》一卷,蔣光煦補一卷,李文田的《和林金石錄》一卷,劉喜海的《海東金石苑》八卷。
民國則以葉昌熾的《邠州石室錄》三卷,羅振玉的《昭陵碑錄》四卷,關百益的《河南金石志圖》第一集一冊,顧燮光的《河朔新碑目》三卷為重要。
民國以陳寶琛的《澂秋館藏印》十冊,陳漢第的《伏廬藏印》十二卷,續十冊,附印榘二冊,羅振玉的《貞松堂唐宋以來官印集存》一卷,《西夏官印集存》一卷,羅福頤的《印譜考》四卷。
泥封在清以吳式芬的《封泥考略》十卷,民國周明泰有續十卷,羅振玉有《齊魯封泥集存》一卷,陳寶琛有《秋館藏古封泥》五冊。
六 木簡及絹紙 古人寫字,除占蔔因神秘的關系寫刻在龜甲獸骨,因流傳久遠而鑄刻在銅石外,大半寫在木簡上,在殷時已然。
後因文字冗繁,長篇大著則寫在絹上,造紙發明,将貴重的絹笨重簡棄而不用,但邊地因造紙不易,至六朝時尚有沿用的。
木簡的發現,第一次為晉太康二年西曆二八〇年在汲郡魏襄王墓中,發現木簡書多種,如《穆天子傳》、《紀年》等,見于《晉書·束晳傳》、《荀勗傳》、《衛恒傳》、《王接傳》等。
第二次亦于晉時在嵩山下發現漢明帝時木簡一枚,見于《文選》任昉《薦士表注》。
第三次于齊建元元年,在襄陽楚王墓中得木簡,見于《齊書·文惠太子傳》。
第四次于宋政和中在陝西發現漢永初二年木簡,見于《東觀餘論》《困學紀聞》。
清光緒三十四年,英人斯坦因(M.AuralStein)在新疆甘肅得木簡數百枚,羅振玉據以印為《流沙墜簡》四卷,法人在新疆所得,張鳳據以印為《漢晉西陲木簡彙編》二編。
敦煌石室中,多魏晉至唐用絹及紙寫繪的書三萬餘卷,惜多被外人所有!而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得木簡及絹紙甚多,但至今尚未印出! 字畫的著錄,宋有《宣和書畫譜》,清有康熙時敕撰的《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考》六十卷,方濬頤的《夢園書畫錄》二十四卷,現在以餘紹宋的《書畫書目解題》六卷為重要。
除紙絹而外,尚六朝至唐宋的壁畫,新疆、甘肅、山西古廟中多有。
有金石等雜有的重要著作,不列于上列各類,如宋的《金石錄》,《金石略》,《集古錄跋尾》,《東觀餘論》,《廣川書跋》。
清以吳式芬的《攈古錄》二十卷,缪荃孫的《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十八卷,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王昶的《金石萃編》百六十卷,陸耀遹的《金石續編》二十一卷,陸增祥的《八瓊室金石補正》等一百三十九卷,顧炎武的《金石文字記》六卷,江潘來的《金石文字記補遺》一卷,朱彜尊的《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六卷,武億的《金石跋》二十四卷,錢大昕的《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及續二十八卷,嚴可均的《鐵橋金石跋》四卷,張廷濟的《清儀閣金石題識》四卷,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十五卷,鄭業的《獨笑齋金石文考》十三卷。
以地域分類的,清則嚴觀的《江甯金石待訪目》二卷,程祖慶的《吳郡金石目》一卷,孫星衍的《京畿金石考》二卷,楊铎的《中州金石目錄》八卷,段松苓的《山左碑目》四卷,《益都金石記》六卷,法偉堂的《山左訪碑錄》十三卷,夏寶晉的《山右金石錄》二卷,胡聘之的《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阮元的《兩浙金石志》十八卷,杜春山的《越中金石記》十二卷,黃瑞的《台州金石錄》等二十二卷,戴鹹弼的《東瓯金石志》十二卷,李遇孫的《括倉金石志》十六卷,鄒柏森補四卷,趙紹祖的《安徽金石略》十卷,馮登府的《閩中金石志》十四卷,翁方綱的《粵東金石略》等十二卷,謝啟昆的《粵西金石略》十五卷,陳詩的《湖北金石存佚考》二十二卷,沈濤的《常山貞石志》二十四卷,畢沅的《中州金石記》五卷,《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武億的《安陽縣金石錄》十二卷,《偃師金石遺文補錄》十六卷,熊象階的《濬縣金石錄》二卷,馮雲鹓的《濟南金石志》四卷,徐宗幹的《濟州金石志》八卷,毛鳳枝的《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十二卷,段嘉谟的《金石一隅錄》一卷,王森文的《石門碑釋》一卷,蔣光煦補一卷,李文田的《和林金石錄》一卷,劉喜海的《海東金石苑》八卷。
民國則以葉昌熾的《邠州石室錄》三卷,羅振玉的《昭陵碑錄》四卷,關百益的《河南金石志圖》第一集一冊,顧燮光的《河朔新碑目》三卷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