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至現在的考古
關燈
小
中
大
《抱樸子》以蟻鼻義為小。
新石器時代以石鏟為農具,後為交換物,銅鏟用時亦然,後用銅仿銅鏟鑄成空首布,後變為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
殷人用銅鑄之刀名削,用以刻甲骨,周人用以刮削木簡,秦漢時名為刀筆,士人用以交換,齊趙等地鑄為貨币名為刀。
新石器時代已發明紡織,用石或陶為紡織輪,後用銅為之,婦女以之交換,名為環錢,因内外皆圓。
至戰國時,因環錢易轉,互為磨擦,減輕其量,故為孔方,塞以木柱,以一百或五十為一铤。
這些古币,币面先鑄鑄地的地名,如“晉陽”,後加法定價值,如“安邑化一金”,即值一金。
至秦統一乃廢刀、布、蟻鼻而用環錢王莽雖曾複用,但不久又廢,隻鑄法定價值,為“半兩”,漢至隋多用“五铢”,六朝時已用紀年,唐以後為盛,宋以後每代必鑄錢,清末則有無孔的當十銅元。
金在戰國時已為貨币,約為圓餅,上蓋有印,如“郢爰”之類。
爰同選,而選同萬,是一爰等于一萬,而梁正币當爰與安邑貨一金,均當一金之用,因鑄有地名,尚可作兌現金之用。
以至蟻鼻錢上鑄有“十化”字,當作十金,則為法币了。
漢以後稱為金餅,唐以後使用漸少。
銀在漢已為貨币,後稱銀餅,元時鑄成大塊名為錠,後名為元寶。
明清以銀為本位,銅錢為輔币。
清康熙及乾隆征服新疆,因其地已與歐人通商,鑄成重一兩如大洋形之貨币,上有回漢二種文字。
道光時各地行墨西哥大洋,因鑄七錢二分之銀币,并鑄兩角之銀輔币。
去年實行法币,現銀歸為國有。
輔币有用鎳鑄二角,一角五分,銅鑄一分半分的。
此外則有用鐵或鉛鑄錢的,但為數不多。
軟币在周至西漢用皮币,東漢用布币,唐宋用紙币,元金明幾舍銅錢而全用紙币,清除順治及鹹豐外,未發行紙币,但各處商人仍發行其兌換券。
清末設立銀行,乃發行紙币,去年實行法币,則紙币通行。
關于研究貨币之書,梁有顧烜《錢譜》一卷,唐有封演《續錢譜》六卷。
今存者為宋洪遵的《泉志》十五卷,明有《錢通》三十二卷,清則以金嘉采的《泉志校誤》四卷,朱楓的《吉金待問錄》四卷,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十六卷,倪模的《古今錢略》三十四卷,戴熙的《古泉叢話》三卷,馬昂的《貨布文字考》四卷,唐與昆的《制錢通考》四卷,李佐賢的《古泉彙》及續補九十六卷,《續泉說》一卷,鮑康的《大錢圖錄》一卷,《觀古閣泉說》一卷。
民國以來,以方若的《藥雨古化雜詠》二冊,宗惟恭的《癖泉室所藏泉币書目》一卷,羅振玉的《四朝鈔币圖錄》一卷,張家骧的《中華币制史》一冊為重要。
研究中國附近各民族的錢,《史記》《漢書》已言西域的錢為鑄王面,《泉志》等已附錄各外國品,隻清陳其镳譯述英文本而為《蒙古西域諸國錢譜》四卷。
而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得西域古錢甚多,但未公布! 中國現藏古錢最富的,北方為方若,南方為張乃骥,本年二月上海有古泉學會的成立,以丁福保、張乃骥為正副會長,吳稚晖、葉玉甫、衛聚賢等為評議,有《古泉學》刊物出版,現出至第四期。
五 印玺 氏族社會是團體的舉動,到了封建社會,因将一部分封于邊地,彼此之間遣使往來,執符節以為信。
但彼此有秘密事件而不能面議時,用書信往還,中途恐有洩露,乃将木簡捆在一起,于結繩處,用含膠質地泥封住,泥上由封者簽名,輕輕以火使硬如現在的火漆。
但簽名者的字迹此次與彼次的大小不能相同,受者常有所疑,封者乃将簽字刻為印章,蓋在泥封上,使每次簽名的字迹相同,彼此為信。
迨紙發明,公文信件可用紙的封套,封口用朱泥蓋印,公文之公布亦蓋印章以取信。
六朝至隋唐舍泥封而用蠟封,公文用印,金大定二年已有。
是印章在未有紙以前為封泥用,有紙以後泥封廢而印章用途遂廣。
今者重在簽字,将來恐多用指紋。
印質有銅有石有玉有木的不同。
印的著錄,據羅福頤的《印譜考》,列宋人如《宣和印譜》等四種,元人如《印史》等七種,明人如《集古印譜》等二十一種。
清除由政府敕撰的《金薤留珍》二十五冊,毓慶宮藏《漢銅印譜》一冊外,私人著作在順治時一種,康熙時二種,乾隆時十五種,嘉慶時十九種,道光時十六種,鹹豐時一種,同治時六種,光緒時十八種,宣統時三十四種,清共一百一十二種,依《金石書目錄》民國二十五種,共一百六十九種。
其重要的著作,如明《集古印譜》六卷,清以程從龍的《程荔江印譜》二冊,陳介祺的《十鐘山房印舉》十二冊,吳式芬
新石器時代以石鏟為農具,後為交換物,銅鏟用時亦然,後用銅仿銅鏟鑄成空首布,後變為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
殷人用銅鑄之刀名削,用以刻甲骨,周人用以刮削木簡,秦漢時名為刀筆,士人用以交換,齊趙等地鑄為貨币名為刀。
新石器時代已發明紡織,用石或陶為紡織輪,後用銅為之,婦女以之交換,名為環錢,因内外皆圓。
至戰國時,因環錢易轉,互為磨擦,減輕其量,故為孔方,塞以木柱,以一百或五十為一铤。
這些古币,币面先鑄鑄地的地名,如“晉陽”,後加法定價值,如“安邑化一金”,即值一金。
至秦統一乃廢刀、布、蟻鼻而用環錢王莽雖曾複用,但不久又廢,隻鑄法定價值,為“半兩”,漢至隋多用“五铢”,六朝時已用紀年,唐以後為盛,宋以後每代必鑄錢,清末則有無孔的當十銅元。
金在戰國時已為貨币,約為圓餅,上蓋有印,如“郢爰”之類。
爰同選,而選同萬,是一爰等于一萬,而梁正币當爰與安邑貨一金,均當一金之用,因鑄有地名,尚可作兌現金之用。
以至蟻鼻錢上鑄有“十化”字,當作十金,則為法币了。
漢以後稱為金餅,唐以後使用漸少。
銀在漢已為貨币,後稱銀餅,元時鑄成大塊名為錠,後名為元寶。
明清以銀為本位,銅錢為輔币。
清康熙及乾隆征服新疆,因其地已與歐人通商,鑄成重一兩如大洋形之貨币,上有回漢二種文字。
道光時各地行墨西哥大洋,因鑄七錢二分之銀币,并鑄兩角之銀輔币。
去年實行法币,現銀歸為國有。
輔币有用鎳鑄二角,一角五分,銅鑄一分半分的。
此外則有用鐵或鉛鑄錢的,但為數不多。
軟币在周至西漢用皮币,東漢用布币,唐宋用紙币,元金明幾舍銅錢而全用紙币,清除順治及鹹豐外,未發行紙币,但各處商人仍發行其兌換券。
清末設立銀行,乃發行紙币,去年實行法币,則紙币通行。
關于研究貨币之書,梁有顧烜《錢譜》一卷,唐有封演《續錢譜》六卷。
今存者為宋洪遵的《泉志》十五卷,明有《錢通》三十二卷,清則以金嘉采的《泉志校誤》四卷,朱楓的《吉金待問錄》四卷,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十六卷,倪模的《古今錢略》三十四卷,戴熙的《古泉叢話》三卷,馬昂的《貨布文字考》四卷,唐與昆的《制錢通考》四卷,李佐賢的《古泉彙》及續補九十六卷,《續泉說》一卷,鮑康的《大錢圖錄》一卷,《觀古閣泉說》一卷。
民國以來,以方若的《藥雨古化雜詠》二冊,宗惟恭的《癖泉室所藏泉币書目》一卷,羅振玉的《四朝鈔币圖錄》一卷,張家骧的《中華币制史》一冊為重要。
研究中國附近各民族的錢,《史記》《漢書》已言西域的錢為鑄王面,《泉志》等已附錄各外國品,隻清陳其镳譯述英文本而為《蒙古西域諸國錢譜》四卷。
而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得西域古錢甚多,但未公布! 中國現藏古錢最富的,北方為方若,南方為張乃骥,本年二月上海有古泉學會的成立,以丁福保、張乃骥為正副會長,吳稚晖、葉玉甫、衛聚賢等為評議,有《古泉學》刊物出版,現出至第四期。
五 印玺 氏族社會是團體的舉動,到了封建社會,因将一部分封于邊地,彼此之間遣使往來,執符節以為信。
但彼此有秘密事件而不能面議時,用書信往還,中途恐有洩露,乃将木簡捆在一起,于結繩處,用含膠質地泥封住,泥上由封者簽名,輕輕以火使硬如現在的火漆。
但簽名者的字迹此次與彼次的大小不能相同,受者常有所疑,封者乃将簽字刻為印章,蓋在泥封上,使每次簽名的字迹相同,彼此為信。
迨紙發明,公文信件可用紙的封套,封口用朱泥蓋印,公文之公布亦蓋印章以取信。
六朝至隋唐舍泥封而用蠟封,公文用印,金大定二年已有。
是印章在未有紙以前為封泥用,有紙以後泥封廢而印章用途遂廣。
今者重在簽字,将來恐多用指紋。
印質有銅有石有玉有木的不同。
印的著錄,據羅福頤的《印譜考》,列宋人如《宣和印譜》等四種,元人如《印史》等七種,明人如《集古印譜》等二十一種。
清除由政府敕撰的《金薤留珍》二十五冊,毓慶宮藏《漢銅印譜》一冊外,私人著作在順治時一種,康熙時二種,乾隆時十五種,嘉慶時十九種,道光時十六種,鹹豐時一種,同治時六種,光緒時十八種,宣統時三十四種,清共一百一十二種,依《金石書目錄》民國二十五種,共一百六十九種。
其重要的著作,如明《集古印譜》六卷,清以程從龍的《程荔江印譜》二冊,陳介祺的《十鐘山房印舉》十二冊,吳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