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至明的考古
關燈
小
中
大
(4)薛尚功的《曆代鐘鼎彜器款識法帖》二十卷,其書以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年刻,所收夏器二,商器二百零九,周器二百五十三,秦器五,漢器四十二,共五百十一器,除夏器為吳越器誤認外,而商器亦多系周器。
未繪圖,隻摹銘文,下列釋文,旁加考證。
(5)王俅《嘯堂集古錄》二卷,序于淳熙丙申一一七六年共三百四十五器,但自洗以下二十八器排列失序,恐為補作。
上摹其文,下列釋文,未有考證。
(6)王厚之《鐘鼎款識》一卷,紹興時人,款識五十九種,系将秦熺、朱敦儒等所藏之物,輯其拓本而成是書。
(7)張掄《紹興内府古器評》二卷,《四庫提要》以為明人所作。
按此書共七十器,而有五十器已見于《博古圖錄》,這當是其器被金人所擄,僅餘于此,非明人僞作。
由此書可以看出南宋對于考古已衰落了。
(8)歐陽修的《集古錄跋尾》十卷,其書成于嘉祐六年一〇六一年。
專為考證銅器及石碑的。
歐陽修所以編《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就是根據他所得的碑帖材料。
(9)趙明誠的《金石錄》三十卷,其書成于紹興中,與《集古錄跋尾》大緻相同。
但較歐陽書材料多。
(10)洪适的《隸釋》二十七卷,自序于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自卷一至卷十九,共列碑一百九十二,卷二十錄《水經注》中碑,卷二十一至二十三錄《集古錄》中碑,卷二十四至二十六錄《金石錄》中碑,卷二十七錄《天下碑錄》中碑。
(11)洪遵的《泉志》十五卷,分為正用品,不知年代品,外國品,壓勝品四類,原書無圖,明徐象梅加入圖形,但圖并不照實際的古錢繪畫,是依《泉志》之文,用想象之圖。
書為今存最古之錢譜,而圖則不能用。
(12)王象之的《輿地記勝》四卷,自序作嘉定辛巳一〇四一年,他上承《水經注》的遺法,下開後世分地研究古物之風,将各地的碑目及石刻的所在,詳為列出。
(13)聶崇義的《三禮圖》《四庫總目》稱宋太祖時诏頒行于世。
其書專将古代的器物、衣服、宮室等,繪成圖形,當亦有依照古物原形而摹繪的。
(14)李誠的《營造法式》卷,自序作于元符三年一〇九二年,對于古代宮殿的建築詳為考證的。
其他如陳思的《寶刻叢編》二十卷,婁機的《漢隸字源》五卷,曾宏父的《石刻鋪叙》二卷,曾鞏的《元豐》題跋一卷,黃伯思的《東觀餘論》二卷,董逌的《廣川書跋》十卷,翟耆年的《籀史》一卷,鄭樵《通志》中的《金石略》三卷,及逸名的《考古圖釋文》一卷,《寶刻類編》八卷,均為考古上重要之書。
《鐵園山叢談》雲“政和間尚方所貯至六千餘數百器……數至萬餘”,餘據《考古圖》二二四器,《博古圖錄》八九三器,《續博古圖》一〇〇器,《嘯堂集古錄》三四二器,《曆代鐘鼎彜器款識法帖》五二器,《鐘鼎款識》六〇器,《紹興内府古器評》七〇器,合計共二千二百器。
其中當有重複者在,而與政和間較,不及三分之一。
王靜安先生又加入《集古錄》、《金石錄》、《東觀餘論》、《廣川書跋》共十一種書,将其有文字的著為《宋代金文著錄表》,共得六百四十三器。
北宋哲宗、徽宗時,對于古物搜集的甚多,但大部分被金人擄去: “靖康北徙,器亦并遷”。
元馮子振序楊《增廣鐘鼎篆韻》。
“平遼宋所得古器”。
《大金國志》。
是以在政和時内府有六千餘器,至《紹興内府古器評》隻有七十器,所存不過百分之一。
又将所有盡為銷毀,鑄成貨币: 紹興六年“斂民間銅器”,紹興十三年“至為發冢墓”,紹興二十八年“出禦府銅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間銅二百餘萬斤”《宋史·食貨志》。
是以在紹興三十二年以後作的《續考古圖》列收藏家三十人,而無“秘閣”“太常”“内藏”,是内府所藏盡毀,私人所藏僅餘百器,是南宋對于考古有些中衰的樣子。
但餘風尚存,如史祁于淳熙“癸卯知棉州……博采近郊石刻置之集古堂”。
《蜀中名勝記》。
兩宋人關于考古的著作,容媛女士的《金石書錄目》列王
未繪圖,隻摹銘文,下列釋文,旁加考證。
(5)王俅《嘯堂集古錄》二卷,序于淳熙丙申一一七六年共三百四十五器,但自洗以下二十八器排列失序,恐為補作。
上摹其文,下列釋文,未有考證。
(6)王厚之《鐘鼎款識》一卷,紹興時人,款識五十九種,系将秦熺、朱敦儒等所藏之物,輯其拓本而成是書。
(7)張掄《紹興内府古器評》二卷,《四庫提要》以為明人所作。
按此書共七十器,而有五十器已見于《博古圖錄》,這當是其器被金人所擄,僅餘于此,非明人僞作。
由此書可以看出南宋對于考古已衰落了。
(8)歐陽修的《集古錄跋尾》十卷,其書成于嘉祐六年一〇六一年。
專為考證銅器及石碑的。
歐陽修所以編《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就是根據他所得的碑帖材料。
(9)趙明誠的《金石錄》三十卷,其書成于紹興中,與《集古錄跋尾》大緻相同。
但較歐陽書材料多。
(10)洪适的《隸釋》二十七卷,自序于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自卷一至卷十九,共列碑一百九十二,卷二十錄《水經注》中碑,卷二十一至二十三錄《集古錄》中碑,卷二十四至二十六錄《金石錄》中碑,卷二十七錄《天下碑錄》中碑。
(11)洪遵的《泉志》十五卷,分為正用品,不知年代品,外國品,壓勝品四類,原書無圖,明徐象梅加入圖形,但圖并不照實際的古錢繪畫,是依《泉志》之文,用想象之圖。
書為今存最古之錢譜,而圖則不能用。
(12)王象之的《輿地記勝》四卷,自序作嘉定辛巳一〇四一年,他上承《水經注》的遺法,下開後世分地研究古物之風,将各地的碑目及石刻的所在,詳為列出。
(13)聶崇義的《三禮圖》《四庫總目》稱宋太祖時诏頒行于世。
其書專将古代的器物、衣服、宮室等,繪成圖形,當亦有依照古物原形而摹繪的。
(14)李誠的《營造法式》卷,自序作于元符三年一〇九二年,對于古代宮殿的建築詳為考證的。
其他如陳思的《寶刻叢編》二十卷,婁機的《漢隸字源》五卷,曾宏父的《石刻鋪叙》二卷,曾鞏的《元豐》題跋一卷,黃伯思的《東觀餘論》二卷,董逌的《廣川書跋》十卷,翟耆年的《籀史》一卷,鄭樵《通志》中的《金石略》三卷,及逸名的《考古圖釋文》一卷,《寶刻類編》八卷,均為考古上重要之書。
《鐵園山叢談》雲“政和間尚方所貯至六千餘數百器……數至萬餘”,餘據《考古圖》二二四器,《博古圖錄》八九三器,《續博古圖》一〇〇器,《嘯堂集古錄》三四二器,《曆代鐘鼎彜器款識法帖》五二器,《鐘鼎款識》六〇器,《紹興内府古器評》七〇器,合計共二千二百器。
其中當有重複者在,而與政和間較,不及三分之一。
王靜安先生又加入《集古錄》、《金石錄》、《東觀餘論》、《廣川書跋》共十一種書,将其有文字的著為《宋代金文著錄表》,共得六百四十三器。
北宋哲宗、徽宗時,對于古物搜集的甚多,但大部分被金人擄去: “靖康北徙,器亦并遷”。
元馮子振序楊《增廣鐘鼎篆韻》。
“平遼宋所得古器”。
《大金國志》。
是以在政和時内府有六千餘器,至《紹興内府古器評》隻有七十器,所存不過百分之一。
又将所有盡為銷毀,鑄成貨币: 紹興六年“斂民間銅器”,紹興十三年“至為發冢墓”,紹興二十八年“出禦府銅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間銅二百餘萬斤”《宋史·食貨志》。
是以在紹興三十二年以後作的《續考古圖》列收藏家三十人,而無“秘閣”“太常”“内藏”,是内府所藏盡毀,私人所藏僅餘百器,是南宋對于考古有些中衰的樣子。
但餘風尚存,如史祁于淳熙“癸卯知棉州……博采近郊石刻置之集古堂”。
《蜀中名勝記》。
兩宋人關于考古的著作,容媛女士的《金石書錄目》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