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至明的考古
關燈
小
中
大
(27)邺郡窦氏
(28)河南王氏康功師文
(29)鄱陽法相院按卷四《龍文三耳卣》雲“今法相院僧傳摹其器以示人”,是法相院為一寺院。
(30)河南李氏 (31)東平王氏禹玉 (32)京兆母氏沅清臣 (33)京兆李氏庠彭 (34)東明劉氏槩仲平 (35)京兆陳氏 (36)華陰宋氏子安道卿 (37)京兆孫氏默 (38)成都大慈寺僧 (39)廬江高氏 (40)淮陽趙氏 《續考古圖》所列有: (1)範忠獻 (2)河南李善初 (3)東明王氏 (4)鹹陽張詢殿直 (5)楊與權 (6)廬江李伯時此即《考古圖》所列第十李辟 (7)張才元婿 (8)王師文康功此即《考古圖》所列第二十八王康功 (9)王晉玉玠 (10)新平張氏此不知是否《考古圖》所列第九張舜民 (11)睢陽王氏此不知是否《考古圖》所列第八王仲至 (12)祖孟廣博 (13)張伯均 (14)京兆呂氏此不知是否《考古圖》第十四所列京兆呂氏 (15)李元均宰 (16)呂子功侄 (17)克中 (18)榮詢之咨道大夫以“榮氏所收古器最盛,凡百餘種……取二十六種續編于此”。
(19)趙承規茂曾 (20)松島吳氏衍 (21)丁伯容 (22)楚氏朝宗 (23)姚義夫雄 (24)趙仲忽周臣 (25)邢和叔恕 (26)臧仲修大年 (27)李仲明試 (28)程之奇 (29)克一姪 (30)張伯均侄 此外如《遊宦紀聞》言:“慶元間單路分炜字丙文……居黔陽,好古博雅,所蓄奇玩甚富,仍精于辨别。
” 以上共計七十處,除重複五處外,尚有六十五處,除政府及寺院五處外,私人收藏者有六十家。
但《續考古圖》系“在紹興三十三年之後”《四庫總目》,與《考古圖》相差約百年,舊收藏之家隻有五人,其原因是: “宣和間内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隐者,悉獻于上。
”《石林避暑錄話》卷三。
政府及士大夫搜羅古物的情形是: “宣和間内府尚古器。
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隐者,悉獻于上。
而好事者複争尋求,不較重價,一器有值千缗者,利之所趨,人競搜剔山澤,發掘冢墓,無所不至,往往數千載之藏,一旦皆見,不可勝數矣。
吳珏為光州固始令,先申伯之國而楚之故封也,間有異物,而以避遠人未之知,乃令民有罪皆入古器自贖。
既而罷官,幾得五六十器。
與餘遇汴上,出以相示,其間數十器尚三代物。
後餘中表繼為守,聞之微用其法,亦得其十餘器。
乃知此類在世間未見者尚多也。
範之才為湖北察訪,為绐言澤中有鼎,不知其大小,而耳見于外,其間可過六七歲小兒。
亟以上聞,诏本部使者發民掘之,凡境内波澤悉幹之,掘數十丈訖未有,之才尋見谪。
”《石林避暑錄話》卷三。
政府貯藏情形是: “而宣和殿後,又創立保和殿,左右有稽古、尚古、博古等閣以貯之。
”《鐵圍山叢談》。
政府及士大夫所得的古物,多為玩賞: “尊彜鼎敦之器,猶出于山岩屋壁隴畝墟墓之間,形制文字且非世所能知,況能知所用乎?當天下無事時,好事者畜之,徒為耳目奇異玩好之具而已。
”呂大臨《考古圖序》。
但有幾部關于考古書出版,茲略為介紹于下: (1)呂大臨的《考古圖》十卷自序于元祐七年即西曆一〇九二年,所收銅器為二百十一,玉器十三,每物繪其圖并摹其文,釋文列在下面,将出土地收藏者,并器的高深容的尺寸,複加考證。
(2)《博古圖錄》亦稱《宣和博古圖》三十卷,有謂王黼或宋徽宗所作,其書成于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年以後。
所收器為二十類,八百三十九器。
每類各有總說,亦系繪圖摹之,釋文列在下面,後列其器的高深口徑闊的尺寸,容若幹升,重若幹兩,加考證于後。
(3)《續考古圖》五卷,作者已佚,書成在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之後,所收共百器,亦繪圖摹文,他是依《考古圖》而作的。
(30)河南李氏 (31)東平王氏禹玉 (32)京兆母氏沅清臣 (33)京兆李氏庠彭 (34)東明劉氏槩仲平 (35)京兆陳氏 (36)華陰宋氏子安道卿 (37)京兆孫氏默 (38)成都大慈寺僧 (39)廬江高氏 (40)淮陽趙氏 《續考古圖》所列有: (1)範忠獻 (2)河南李善初 (3)東明王氏 (4)鹹陽張詢殿直 (5)楊與權 (6)廬江李伯時此即《考古圖》所列第十李辟 (7)張才元婿 (8)王師文康功此即《考古圖》所列第二十八王康功 (9)王晉玉玠 (10)新平張氏此不知是否《考古圖》所列第九張舜民 (11)睢陽王氏此不知是否《考古圖》所列第八王仲至 (12)祖孟廣博 (13)張伯均 (14)京兆呂氏此不知是否《考古圖》第十四所列京兆呂氏 (15)李元均宰 (16)呂子功侄 (17)克中 (18)榮詢之咨道大夫以“榮氏所收古器最盛,凡百餘種……取二十六種續編于此”。
(19)趙承規茂曾 (20)松島吳氏衍 (21)丁伯容 (22)楚氏朝宗 (23)姚義夫雄 (24)趙仲忽周臣 (25)邢和叔恕 (26)臧仲修大年 (27)李仲明試 (28)程之奇 (29)克一姪 (30)張伯均侄 此外如《遊宦紀聞》言:“慶元間單路分炜字丙文……居黔陽,好古博雅,所蓄奇玩甚富,仍精于辨别。
” 以上共計七十處,除重複五處外,尚有六十五處,除政府及寺院五處外,私人收藏者有六十家。
但《續考古圖》系“在紹興三十三年之後”《四庫總目》,與《考古圖》相差約百年,舊收藏之家隻有五人,其原因是: “宣和間内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隐者,悉獻于上。
”《石林避暑錄話》卷三。
政府及士大夫搜羅古物的情形是: “宣和間内府尚古器。
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隐者,悉獻于上。
而好事者複争尋求,不較重價,一器有值千缗者,利之所趨,人競搜剔山澤,發掘冢墓,無所不至,往往數千載之藏,一旦皆見,不可勝數矣。
吳珏為光州固始令,先申伯之國而楚之故封也,間有異物,而以避遠人未之知,乃令民有罪皆入古器自贖。
既而罷官,幾得五六十器。
與餘遇汴上,出以相示,其間數十器尚三代物。
後餘中表繼為守,聞之微用其法,亦得其十餘器。
乃知此類在世間未見者尚多也。
範之才為湖北察訪,為绐言澤中有鼎,不知其大小,而耳見于外,其間可過六七歲小兒。
亟以上聞,诏本部使者發民掘之,凡境内波澤悉幹之,掘數十丈訖未有,之才尋見谪。
”《石林避暑錄話》卷三。
政府貯藏情形是: “而宣和殿後,又創立保和殿,左右有稽古、尚古、博古等閣以貯之。
”《鐵圍山叢談》。
政府及士大夫所得的古物,多為玩賞: “尊彜鼎敦之器,猶出于山岩屋壁隴畝墟墓之間,形制文字且非世所能知,況能知所用乎?當天下無事時,好事者畜之,徒為耳目奇異玩好之具而已。
”呂大臨《考古圖序》。
但有幾部關于考古書出版,茲略為介紹于下: (1)呂大臨的《考古圖》十卷自序于元祐七年即西曆一〇九二年,所收銅器為二百十一,玉器十三,每物繪其圖并摹其文,釋文列在下面,将出土地收藏者,并器的高深容的尺寸,複加考證。
(2)《博古圖錄》亦稱《宣和博古圖》三十卷,有謂王黼或宋徽宗所作,其書成于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年以後。
所收器為二十類,八百三十九器。
每類各有總說,亦系繪圖摹之,釋文列在下面,後列其器的高深口徑闊的尺寸,容若幹升,重若幹兩,加考證于後。
(3)《續考古圖》五卷,作者已佚,書成在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之後,所收共百器,亦繪圖摹文,他是依《考古圖》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