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世紀科學環境中求生存!
考古
考古應分五個步驟,是調查、發掘、整理、報告、陳列,茲為說明于下:
(甲)調查
一、有目的的調查
(1)書籍載某地有古迹古物,前往調查的;
(2)書籍所載互有異同,無法證實,因而前往調查的。
二、無目的的調查 (1)因監督修路等掘土工作而遇見的; (2)旅行其地見地面露出的。
三、調查的目标 (1)建築物遺址 新石器時代人類,尚是穴居而不知建築房屋的。
他的穴是在小土嶺斜坡上靠近溝澗水邊向地下鑿個洞,樣子是上小下寬平底如桃形,出入的門是距穴底三尺高處一個斜橫穴,沿階而至地面。
這個在北方階形地層的崖壁上可以看見的時有為宗教的巨石建築物,如樹石(Monolith)用一塊巨石直豎在地上如石柱,卓石(Dolmen)用一塊大的做蓋石,用三塊以上的石支住,列石(Alignement)将石一塊一塊地排列,環石(Cromlech)将石排列成環形,在中央另置三塊大石。
不過這種巨建築在中國,僅遼甯等省有之。
古城遺址其棱角雖不存在,甚至壁面已無,成為尖角如小土嶺,但繼續環列而方的情形尚可看得見。
堡壘則在形勢險要,廟宇則在形勢雄壯之處找尋,是可以找得到的。
大規模的造像,在石山懸崖的石洞中。
(2)墳墓遺址 人死了處置的方法為燒火葬、沉水葬、棄棄于野、曬挂在樹上,而中國大部分是用埋葬的。
人埋在土中,除非修路等掘土,或被大水沖出,或地震陷落偶然遇見外,地面上是不露痕迹的。
不過在雨後他處地面均已幹了,而此一塊地面尚濕着;或是他處地面尚濕着,此處已經幹了;或是落雪時,他處已白此處尚無雪;或他處尚未着雪雪已融化了,此處因着雪未融而白;或是此處草較他處茂盛或衰落;或在其處用足踏地有回聲,皆可證明其處有古墓在。
此外,對于風水懂得一點,看某地可以葬人,由其處掘下去,就可遇見古墓。
又如洛陽掘古物法,每隔五尺鑿一小圓洞探試看是死土天然地層活土已翻過的地層斷其古墓的有無。
(3)特别物 始石器時代(Eolithic)人類大半居于石山下天然的洞穴中,其石器雖有尖角,但與天然的石片少異,故難認識,惟人骨及動物骨已成化石,而有的動物已非現在所有。
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其石器打得很鋒刃,而且薄厚有度,左右對稱,其遺址處有灰土,有獸骨。
沿湖海濱則有貝殼堆積如小丘,中國古名為貝丘,日本名為貝冢。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石器已磨光了,石器上有的鑽有圓孔,其形狀有斧、刀、、锛、鏟、鐮、镞、鑿、環、紡織輪等,并有骨磨制的針錐鑽等。
陶器質薄而堅,上面有的印為繩紋、席紋、筐紋,繩紋中又有各種用布印成的花紋;有刻紋的。
有淺紅底,上繪以黑色或深紅色或白色花紋,其中以黑色為多,花紋為直線、三角、圓點、格子形、螺旋形等,這種陶器名為彩陶(PaintedPottery)。
此外時代稍晚的一點的,有白色如石膏做成的白陶,有如有釉黑色發光的黑陶而質極薄。
有用貝鑽一個洞或磨平其背面而為貨币的。
殷代有于龜甲獸骨上刻有古代象形文字,反面有鑽的洞,洞旁有火烤焦的痕迹。
殷、周又有銅鑄的鐘、鼎、鬲、角、觚、壺、匜、盤、刀、劍、戈、矛、斧、钺、镞,有的上鑄花紋,有的上鑄古文字。
又有刀布環錢及貝形的貨币,有的亦有文字。
秦、漢、魏、晉有木簡,上寫草書或楷書的文字,或絹或紙抄寫的書,這種因氣候的關系,蒙古、新疆多此物。
漢壺多虎首銜環形。
漢至唐宋又有殉葬的陶偶。
六朝至唐宋的壁畫,石灰内含有麻絲的。
現在用石灰塗牆,石灰内用棉花,棉花是宋朝才到中國的,故在無棉花時用麻絲。
造像有石刻的有銅鑄的,墓志有石的有磚的有刻的有寫的。
宋瓷質薄,而色澤有如雨後天青,瓷内有雕刻的花紋及文字。
(4)普通物 石器質重,被水沖出又易陷于泥中,故人多看不見。
銅鐵之物,其完整的固看作皿器,而破碎的因銅鐵本身可用,故又多熔化作為别種物。
甲骨限于殷墟,木簡則在西北,惟陶片、瓷片遍地皆是。
這些陶瓷碎片,除最近大都市建築利用其物為三合土外,在各地多露布在地面。
由陶器與瓷器的碎片上,可以知其年代的大概。
新石器時代始有陶器,彩陶及筐印紋、席印紋大半為新石器時代物上海一帶的大水甕,紹興酒壇除外,繩印紋由新石器時代至六朝尚有,棉花的織物興而繩印物始無。
而殷周以後陶質已粗而厚。
房上的瓦為繩印紋在春秋時已有,磚亦為繩印紋,漢初磚質甚薄,而印有花紋及文字。
磚之用途,如現在琉璃磚作裝潢牆壁的。
東漢至唐磚,除有繩印紋外,多有花紋及紀年月的字。
瓷在漢代已有,不過其質為陶,上塗一極薄的釉。
三國至唐的瓷,質已白色而堅,上有淺綠色釉,而釉塗抹的不均,釉由年久而龜裂,觸之可脫落。
宋瓷粗的多為白底黑花,或純深黑色的,細的有極薄而白的,有如雨
二、無目的的調查 (1)因監督修路等掘土工作而遇見的; (2)旅行其地見地面露出的。
三、調查的目标 (1)建築物遺址 新石器時代人類,尚是穴居而不知建築房屋的。
他的穴是在小土嶺斜坡上靠近溝澗水邊向地下鑿個洞,樣子是上小下寬平底如桃形,出入的門是距穴底三尺高處一個斜橫穴,沿階而至地面。
這個在北方階形地層的崖壁上可以看見的時有為宗教的巨石建築物,如樹石(Monolith)用一塊巨石直豎在地上如石柱,卓石(Dolmen)用一塊大的做蓋石,用三塊以上的石支住,列石(Alignement)将石一塊一塊地排列,環石(Cromlech)将石排列成環形,在中央另置三塊大石。
不過這種巨建築在中國,僅遼甯等省有之。
古城遺址其棱角雖不存在,甚至壁面已無,成為尖角如小土嶺,但繼續環列而方的情形尚可看得見。
堡壘則在形勢險要,廟宇則在形勢雄壯之處找尋,是可以找得到的。
大規模的造像,在石山懸崖的石洞中。
(2)墳墓遺址 人死了處置的方法為燒火葬、沉水葬、棄棄于野、曬挂在樹上,而中國大部分是用埋葬的。
人埋在土中,除非修路等掘土,或被大水沖出,或地震陷落偶然遇見外,地面上是不露痕迹的。
不過在雨後他處地面均已幹了,而此一塊地面尚濕着;或是他處地面尚濕着,此處已經幹了;或是落雪時,他處已白此處尚無雪;或他處尚未着雪雪已融化了,此處因着雪未融而白;或是此處草較他處茂盛或衰落;或在其處用足踏地有回聲,皆可證明其處有古墓在。
此外,對于風水懂得一點,看某地可以葬人,由其處掘下去,就可遇見古墓。
又如洛陽掘古物法,每隔五尺鑿一小圓洞探試看是死土天然地層活土已翻過的地層斷其古墓的有無。
(3)特别物 始石器時代(Eolithic)人類大半居于石山下天然的洞穴中,其石器雖有尖角,但與天然的石片少異,故難認識,惟人骨及動物骨已成化石,而有的動物已非現在所有。
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其石器打得很鋒刃,而且薄厚有度,左右對稱,其遺址處有灰土,有獸骨。
沿湖海濱則有貝殼堆積如小丘,中國古名為貝丘,日本名為貝冢。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石器已磨光了,石器上有的鑽有圓孔,其形狀有斧、刀、、锛、鏟、鐮、镞、鑿、環、紡織輪等,并有骨磨制的針錐鑽等。
陶器質薄而堅,上面有的印為繩紋、席紋、筐紋,繩紋中又有各種用布印成的花紋;有刻紋的。
有淺紅底,上繪以黑色或深紅色或白色花紋,其中以黑色為多,花紋為直線、三角、圓點、格子形、螺旋形等,這種陶器名為彩陶(PaintedPottery)。
此外時代稍晚的一點的,有白色如石膏做成的白陶,有如有釉黑色發光的黑陶而質極薄。
有用貝鑽一個洞或磨平其背面而為貨币的。
殷代有于龜甲獸骨上刻有古代象形文字,反面有鑽的洞,洞旁有火烤焦的痕迹。
殷、周又有銅鑄的鐘、鼎、鬲、角、觚、壺、匜、盤、刀、劍、戈、矛、斧、钺、镞,有的上鑄花紋,有的上鑄古文字。
又有刀布環錢及貝形的貨币,有的亦有文字。
秦、漢、魏、晉有木簡,上寫草書或楷書的文字,或絹或紙抄寫的書,這種因氣候的關系,蒙古、新疆多此物。
漢壺多虎首銜環形。
漢至唐宋又有殉葬的陶偶。
六朝至唐宋的壁畫,石灰内含有麻絲的。
現在用石灰塗牆,石灰内用棉花,棉花是宋朝才到中國的,故在無棉花時用麻絲。
造像有石刻的有銅鑄的,墓志有石的有磚的有刻的有寫的。
宋瓷質薄,而色澤有如雨後天青,瓷内有雕刻的花紋及文字。
(4)普通物 石器質重,被水沖出又易陷于泥中,故人多看不見。
銅鐵之物,其完整的固看作皿器,而破碎的因銅鐵本身可用,故又多熔化作為别種物。
甲骨限于殷墟,木簡則在西北,惟陶片、瓷片遍地皆是。
這些陶瓷碎片,除最近大都市建築利用其物為三合土外,在各地多露布在地面。
由陶器與瓷器的碎片上,可以知其年代的大概。
新石器時代始有陶器,彩陶及筐印紋、席印紋大半為新石器時代物上海一帶的大水甕,紹興酒壇除外,繩印紋由新石器時代至六朝尚有,棉花的織物興而繩印物始無。
而殷周以後陶質已粗而厚。
房上的瓦為繩印紋在春秋時已有,磚亦為繩印紋,漢初磚質甚薄,而印有花紋及文字。
磚之用途,如現在琉璃磚作裝潢牆壁的。
東漢至唐磚,除有繩印紋外,多有花紋及紀年月的字。
瓷在漢代已有,不過其質為陶,上塗一極薄的釉。
三國至唐的瓷,質已白色而堅,上有淺綠色釉,而釉塗抹的不均,釉由年久而龜裂,觸之可脫落。
宋瓷粗的多為白底黑花,或純深黑色的,細的有極薄而白的,有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