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魏了翁的《古今考》。
而宋葉大慶的《考古質疑》,呂大臨的《考古圖》,始将考古二字連文。
發掘二字,如《三國志·魏志·董卓傳》雲:“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後漢書·謝夷吾傳》雲:“漢末當亂,必有發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
”《石林避暑錄話》雲:“宣和間内府尚古器……利之所趨,人競搜剔山澤,發掘冢墓。
” 考古俗所謂古董亦即骨董,如韓駒詩雲:“莫言衲子籃無底,盛取江南骨董歸。
”古董當即古懂,言其對于古物懂得。
有以古董即古銅之音轉,恐非是,古董不隻限于古銅。
懂的古物也可叫作考古,不能目為考古學,因考古所以成學,是要親自發掘,以觀其在地内保存的情形,并與其他物共存的關系,都要詳為記錄,并繪圖照相。
不是在古玩商店買到幾件古物,陳列在家内,就算是考古,因古玩店的古物,何地出土不可知;即使知其出土地,而古物在地中情形如何,則不能明。
故本書不注重考古而注重考古學。
二 玩古與考古 玩古 玩古物的人,俗稱為“骨董”,如宋韓駒詩雲:“莫言衲子籃無底,盛取江南骨董歸。
”按骨董,當即古董。
古董有兩個意義:一為管理古物者,因董為管理,如董事等。
二為明白古物者,因董為古懂字,即懂得古物。
資本家收藏若幹,但自己對于古物沒有時間或沒有學識去研究,則為第一意義的古董。
若名收藏家及博物館古物陳列所的人員,對于古物的真僞鑒别得很清楚,則為第二意義的古董。
若金石家,用古物的本身或書本子與古物比較研究的,這隻能算是考古。
若能做調查、發掘、整理、研究、陳列五種工作的,方可成為考古者。
但能成為考古學的,在中國目前則未有。
玩古物的人,将古物裝潢起來,陳列客廳,美其名曰古色古香。
但古物時為目睹,在不知不覺中,生了複古的觀念,有礙思想進步;又因收藏而出重價收買,人民無智,貪圖小利,到處盜掘,緻使毀壞古物不少。
又收藏家大半是富有之家,一般欲依古物研究某一問題時,非與收藏家有特殊關系,不容易看到;若收藏家能将其古物捐送或寄存博物館中,在人可以看見多數古物,在己可與其他古物比較出好壞與真僞。
而博物館以限于重複及陳列地位的關系,少為收買;海關禁止出口,使人民無利可圖,自然就不盜掘了。
玩古物的人于其家将古物陳列,使人看了發生一種古物比今物好的感想,殊不知古物之所以好,有三個原因: (甲)古物就本身言過了某時代為退化,但有他物為之替代,就替代物觀則為進化。
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質地很堅,其花紋不論是畫的刻的印的,均極美觀;到殷周時代,陶器上花紋有的不如從前精緻,有的成光面而無花紋;到秦漢以後,陶器的質地也不如從前了。
就陶器本身言固為退步;殊不知殷周時銅器發明了,注意到銅器上的花紋,就把陶器丢開了;秦漢以後瓷器發明,陶器用途太狹,故陶器的質地也無事努力了。
就陶器銅器瓷器三者比較觀,器物何常不是進化而是退化的。
(乙)社會的制度及經濟情形不同,物的美劣不一。
在氏族社會時,将别的部落人俘虜來,作為殺了祭神,燒了求雨,埋人殉葬之用。
在未到殺燒埋的時候,則囚在土牢内,但不是白給他吃飯的,要他做工,其工作以制陶造酒為大宗。
如果工作好的人可以免其死,故俘虜努力工作,如一個陶器上的花紋,一天畫不好十天,不限時日隻要美觀。
現在瓷器上花紋大半是印的,有畫的也是論件計值,畫一個一角錢,一天總想多畫幾個多賺些錢,要圖快自然不精。
以資本主義社會與氏族社會産物比較,當然是不同的。
(丙)因特種用途而制造精美,玩古物的人所得到的均是精美的,故認為古物都是精美的。
陶器銅器瓷器漆器玉器石刻木刻等精品,不是為宗教上用,便是為貴族用,故盡心竭力地做。
“玩好之物,以古為貴,惟今代則不然,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爐,成化之窯器,其價遂與古敵,先是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蓋兩朝天縱留意曲藝,宜其精工如此。
花椽皆作八吉祥,五供養,一串金,西番蓮,以至鬥雞百鳥及人物故事。
至嘉靖窯則又仿宣、成二種而稍勝之,惟崔公窯加貴,然其值,亦第宣、成之什一耳。
”明沈氏《敝帚齋錄談》。
又如袁世凱的洪憲瓷價值甚昂,原因系袁世凱欲為皇帝,特别燒了幾窯很講究的瓷器,用寶石做顔料,用名人畫寫,不論件計值,是以就特别地好,而同在洪憲那時各地的瓷器并不見得好,猶如用北平故宮的宮殿代表中國在明清時代一般的建築物,是不可能的。
玩古物的人當然要精美的完整的,而古代遺址及古代墳墓中出土的古物,将精美完整的出售,将精美而不完整的及粗劣的,不同時售出,玩古物的人隻看見古物中的精彩的,沒有看見古物中的粗劣的,故說古物比今物好,今人不如古人,中國的黃金時代已在過去,欲治理中國隻有複古,這種開倒車的思想,如何适于二十
而宋葉大慶的《考古質疑》,呂大臨的《考古圖》,始将考古二字連文。
發掘二字,如《三國志·魏志·董卓傳》雲:“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後漢書·謝夷吾傳》雲:“漢末當亂,必有發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
”《石林避暑錄話》雲:“宣和間内府尚古器……利之所趨,人競搜剔山澤,發掘冢墓。
” 考古俗所謂古董亦即骨董,如韓駒詩雲:“莫言衲子籃無底,盛取江南骨董歸。
”古董當即古懂,言其對于古物懂得。
有以古董即古銅之音轉,恐非是,古董不隻限于古銅。
懂的古物也可叫作考古,不能目為考古學,因考古所以成學,是要親自發掘,以觀其在地内保存的情形,并與其他物共存的關系,都要詳為記錄,并繪圖照相。
不是在古玩商店買到幾件古物,陳列在家内,就算是考古,因古玩店的古物,何地出土不可知;即使知其出土地,而古物在地中情形如何,則不能明。
故本書不注重考古而注重考古學。
二 玩古與考古 玩古 玩古物的人,俗稱為“骨董”,如宋韓駒詩雲:“莫言衲子籃無底,盛取江南骨董歸。
”按骨董,當即古董。
古董有兩個意義:一為管理古物者,因董為管理,如董事等。
二為明白古物者,因董為古懂字,即懂得古物。
資本家收藏若幹,但自己對于古物沒有時間或沒有學識去研究,則為第一意義的古董。
若名收藏家及博物館古物陳列所的人員,對于古物的真僞鑒别得很清楚,則為第二意義的古董。
若金石家,用古物的本身或書本子與古物比較研究的,這隻能算是考古。
若能做調查、發掘、整理、研究、陳列五種工作的,方可成為考古者。
但能成為考古學的,在中國目前則未有。
玩古物的人,将古物裝潢起來,陳列客廳,美其名曰古色古香。
但古物時為目睹,在不知不覺中,生了複古的觀念,有礙思想進步;又因收藏而出重價收買,人民無智,貪圖小利,到處盜掘,緻使毀壞古物不少。
又收藏家大半是富有之家,一般欲依古物研究某一問題時,非與收藏家有特殊關系,不容易看到;若收藏家能将其古物捐送或寄存博物館中,在人可以看見多數古物,在己可與其他古物比較出好壞與真僞。
而博物館以限于重複及陳列地位的關系,少為收買;海關禁止出口,使人民無利可圖,自然就不盜掘了。
玩古物的人于其家将古物陳列,使人看了發生一種古物比今物好的感想,殊不知古物之所以好,有三個原因: (甲)古物就本身言過了某時代為退化,但有他物為之替代,就替代物觀則為進化。
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質地很堅,其花紋不論是畫的刻的印的,均極美觀;到殷周時代,陶器上花紋有的不如從前精緻,有的成光面而無花紋;到秦漢以後,陶器的質地也不如從前了。
就陶器本身言固為退步;殊不知殷周時銅器發明了,注意到銅器上的花紋,就把陶器丢開了;秦漢以後瓷器發明,陶器用途太狹,故陶器的質地也無事努力了。
就陶器銅器瓷器三者比較觀,器物何常不是進化而是退化的。
(乙)社會的制度及經濟情形不同,物的美劣不一。
在氏族社會時,将别的部落人俘虜來,作為殺了祭神,燒了求雨,埋人殉葬之用。
在未到殺燒埋的時候,則囚在土牢内,但不是白給他吃飯的,要他做工,其工作以制陶造酒為大宗。
如果工作好的人可以免其死,故俘虜努力工作,如一個陶器上的花紋,一天畫不好十天,不限時日隻要美觀。
現在瓷器上花紋大半是印的,有畫的也是論件計值,畫一個一角錢,一天總想多畫幾個多賺些錢,要圖快自然不精。
以資本主義社會與氏族社會産物比較,當然是不同的。
(丙)因特種用途而制造精美,玩古物的人所得到的均是精美的,故認為古物都是精美的。
陶器銅器瓷器漆器玉器石刻木刻等精品,不是為宗教上用,便是為貴族用,故盡心竭力地做。
“玩好之物,以古為貴,惟今代則不然,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爐,成化之窯器,其價遂與古敵,先是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蓋兩朝天縱留意曲藝,宜其精工如此。
花椽皆作八吉祥,五供養,一串金,西番蓮,以至鬥雞百鳥及人物故事。
至嘉靖窯則又仿宣、成二種而稍勝之,惟崔公窯加貴,然其值,亦第宣、成之什一耳。
”明沈氏《敝帚齋錄談》。
又如袁世凱的洪憲瓷價值甚昂,原因系袁世凱欲為皇帝,特别燒了幾窯很講究的瓷器,用寶石做顔料,用名人畫寫,不論件計值,是以就特别地好,而同在洪憲那時各地的瓷器并不見得好,猶如用北平故宮的宮殿代表中國在明清時代一般的建築物,是不可能的。
玩古物的人當然要精美的完整的,而古代遺址及古代墳墓中出土的古物,将精美完整的出售,将精美而不完整的及粗劣的,不同時售出,玩古物的人隻看見古物中的精彩的,沒有看見古物中的粗劣的,故說古物比今物好,今人不如古人,中國的黃金時代已在過去,欲治理中國隻有複古,這種開倒車的思想,如何适于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