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唐宋人對火襖之識别
關燈
小
中
大
韋述《兩京新記》,于波斯寺與胡襖祠,分别甚明。胡襖祠已見前,西京波斯寺亦有二:
《兩京新記》卷三:西京醴泉坊,十字街南之東,波斯胡寺。注:儀鳳二年(西六七七),波斯王畢路斯奏請于此置波斯寺
醴泉坊有襖祠,亦有波斯寺;在襖則稱祠,在波斯則稱寺,而均谥以胡名,明其非中國之教也。
同卷:普甯坊,街東之北,波斯胡寺。
此據佚存叢書本,若據《景教碑》及《長安志》,則義甯坊有波斯寺,普甯坊無波斯寺,此普字當為義字之誤。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西京城郭圖》,普甯坊南即義甯坊。
宋敏求《長安志》卷十,記載尤詳,曰:醴泉坊街南之東、舊波斯胡寺。注:景龍中(西七○八)幸臣宗楚客築此寺地入其宅:遂移寺于布政坊之西南隅襖祠之西。
韋述《記》,布政坊有祆祠,無波斯寺。宋敏求《志》,則布政坊襖祠之西,亦有波斯寺,此寺由醴泉坊遷入,而醴泉坊舊寺則圈入宗楚客宅中。據《唐兩京城坊考·西京城郭圖》,醴泉坊東即布政坊。
同卷:義甯坊,街東之北,波斯胡寺。注:貞觀十二年(西六三八)太宗為大秦國胡僧阿羅斯立。
據《景教碑》,阿羅斯應作阿羅本,寺名波斯,僧曰大秦,可知大秦與波斯,地雖不同,然其所指,則實為一事。宋敏求于火襖、波斯、大秦,分别甚細也。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都修善坊,波斯胡寺。
東都襖祠已見前,此亦引宋敏求《河南志》者;襖祠與波斯寺,絕不相混也。《唐文粹》卷六五,有長慶間舒元輿撰《鄂州永興縣重岩寺碑銘》,于火襖、大秦、摩尼三者,分别甚為明了。曰:十族之鄉,百家之闾,必有浮圖為其粉黛。國朝沿近古而加焉,亦容雜夷而來者,有摩尼焉,大秦焉,襖神焉(襖或訛為秋);合天下三夷寺,不足當吾釋寺一小邑之數;其所以知西人之教,能蹴踏中土而内視諸夷也。
據此,則火襖與摩尼,亦絕不能相混。《唐會要》卷四九,于大秦寺、摩尼寺,分條記載,并足為大秦、摩尼不同之證。
《兩京新記》卷三:西京醴泉坊,十字街南之東,波斯胡寺。注:儀鳳二年(西六七七),波斯王畢路斯奏請于此置波斯寺
醴泉坊有襖祠,亦有波斯寺;在襖則稱祠,在波斯則稱寺,而均谥以胡名,明其非中國之教也。
同卷:普甯坊,街東之北,波斯胡寺。
此據佚存叢書本,若據《景教碑》及《長安志》,則義甯坊有波斯寺,普甯坊無波斯寺,此普字當為義字之誤。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西京城郭圖》,普甯坊南即義甯坊。
宋敏求《長安志》卷十,記載尤詳,曰:醴泉坊街南之東、舊波斯胡寺。注:景龍中(西七○八)幸臣宗楚客築此寺地入其宅:遂移寺于布政坊之西南隅襖祠之西。
韋述《記》,布政坊有祆祠,無波斯寺。宋敏求《志》,則布政坊襖祠之西,亦有波斯寺,此寺由醴泉坊遷入,而醴泉坊舊寺則圈入宗楚客宅中。據《唐兩京城坊考·西京城郭圖》,醴泉坊東即布政坊。
同卷:義甯坊,街東之北,波斯胡寺。注:貞觀十二年(西六三八)太宗為大秦國胡僧阿羅斯立。
據《景教碑》,阿羅斯應作阿羅本,寺名波斯,僧曰大秦,可知大秦與波斯,地雖不同,然其所指,則實為一事。宋敏求于火襖、波斯、大秦,分别甚細也。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都修善坊,波斯胡寺。
東都襖祠已見前,此亦引宋敏求《河南志》者;襖祠與波斯寺,絕不相混也。《唐文粹》卷六五,有長慶間舒元輿撰《鄂州永興縣重岩寺碑銘》,于火襖、大秦、摩尼三者,分别甚為明了。曰:十族之鄉,百家之闾,必有浮圖為其粉黛。國朝沿近古而加焉,亦容雜夷而來者,有摩尼焉,大秦焉,襖神焉(襖或訛為秋);合天下三夷寺,不足當吾釋寺一小邑之數;其所以知西人之教,能蹴踏中土而内視諸夷也。
據此,則火襖與摩尼,亦絕不能相混。《唐會要》卷四九,于大秦寺、摩尼寺,分條記載,并足為大秦、摩尼不同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