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五代宋初摩尼消息

關燈
中國内地摩尼,自會昌三年、貞明六年,兩度摧殘後,其勢少挫,然殘留徒衆,尚蒙政府優容。《冊府元龜》卷九七六雲:後唐天成四年(西九二九)八月癸亥,北京奏葬摩尼和尚。摩尼,回鹘之佛師也,先自本國來太原。少尹李彥圖者,武宗時懷化郡王李思忠之孫也,思忠本回鹘王子嗢沒斯也,歸國錫姓名。關中大亂之後,彥圖挈其族歸。太祖賜宅一區,宅邊置摩尼院以居之。至是卒。

    北京者,太原也。後唐以太原為北京。太原本有摩尼寺三所,此又有摩尼院,可見回鹘王公邸第,可以任便别置摩尼院以居摩尼。惟摩尼卒葬,既須奏報,則其所以檢點之者亦嚴密也。

    至于西域各國,五代時摩尼猶盛。五代末,北宋初,猶有至者。

    《冊府元龜》卷九七六:後唐闵帝應順元年正月,賜回鹘入朝摩尼八人物有差。

    《舊五代史》卷一三八《回鹘傳》:周廣順元年(西九五一)二月,遣使并摩尼貢玉團白貂皮等。(并見《新史》卷十一《周本紀》)

    《宋史》卷四九○《外國傳》:于阗國建隆二年(西九六一)十二月,本國摩尼師貢琉璃瓶二,胡錦一段。

    宋王明清《揮麈前錄》卷四:太平興國六年(西九八一)诏遣王延德、白勳使高昌。延德等叙其行程,言高昌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複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宋史·高昌傳》即采此)

    五代時回鹘退保甘州,與于阗、高昌等,皆為今甘肅、新疆地,固當日摩尼教流行之地也。比年來歐人深入流沙,發見古代回鹘文書及摩尼教經、壁畫等不少。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史學雜志》第二十編第八号,載獨逸人魯哥克《土耳其斯坦紀行》,其所言有足與《揮麈前錄》相印證者。曰:高昌遺址,有宏大佛殿三處。佛殿之北,又發見有壁畫。畫以淡藍色為之,中間繪一摩尼教高僧,衆僧環侍。像長短與生人無異。高僧衣白法衣,胸前有繡紋,左肩綴闊繡帶,帽施金繡,頸間系黑紐,面長圓,鼻作鹫形,目小而歪,酷肖中國人描寫歐人之手筆。其背光為新月及太陽,新月作黃金色,太陽作淡紅色。環列衆僧,則各于胸間以回鹘及摩尼凱亞文字署名。審其貌,确一亞細亞人也。左端繪有摩尼教尼僧,及土人數輩,惜所繪土人面目已剝落。摩尼教之壁畫,為今人所及見者僅此雲。

    是當為唐代摩尼寺壁畫,即北宋初王延德等使高昌時所見之摩尼寺等也。自元并西域,回教徒立功者衆,回教勢力,随之東徙,而摩尼遂爾式微,新疆漸變為回地。然有一事,頗滋疑問者,即《宋史》載鹹平六年(西一○O三)大食國遣摩尼等來朝是也。《宋史》卷四九○《大食國傳》雲:大食國鹹平六年,又遣使婆羅欽三摩尼等來貢方物。摩尼等對于崇政殿,持真珠以進,自雲離國日誠願得瞻威顔即獻此,乞不給回賜。真宗不欲違其意,俟其還,優加恩赉。

    所謂摩尼,果摩尼教僧乎?時大食為回教國,何至遣使摩尼?是摩尼者,大食國使者人名,其音譯偶與摩尼二字相同耳。趙汝适《諸蕃志》卷上“大食國”之條,言“鹹平六年又遣麻尼等貢真珠,乞不給回賜”。《宋史》雲雲,當本于此。摩尼二字,《諸蕃志》原作麻尼也。

    諸史中又有未明著為摩尼,而但稱為僧者,未知其為佛教徒乎,抑摩尼教徒乎。特舉其例以供參考。

    《舊五代史》卷一三八《回鹘傳》:梁乾化元年(西九一一)賜其入朝僧凝盧宜李思宜延篯等紫衣。

    《冊府元龜》卷九七六:晉天福三年(西九三八)回鹘朝貢使都督翟全福,并肅州、甘州專使僧等歸本國,賜鞍馬、銀器、缯帛有差。

    《遼史》卷十四《聖宗紀》:統和十九年(西一OO一)正月,回鹘進梵僧名醫。(并見卷七十(屬國表》)

    所謂僧,何等僧?《九姓回鹘可汗碑》言“睿思等四僧入國”,吾人嘗認定為摩尼。則此所謂僧,謂之摩尼,有何不可?《新唐書》卷一五○《常衮傳》:“回纥有戰功者,得留京師,創邸第佛祠。”所謂佛祠,摩尼寺也。《通鑒》卷二三七胡三省注:回鹘之摩尼,猶中國之僧也。其教與天竺又異。按《唐書會要》十九,“回鹘可汗王,令明教僧進法入唐”。

    右所引不見今本《唐會要》,然胡三省已認定回鹘之僧為摩尼,而又明知其教與天竺異也;則《遼史·表》之回鹘梵僧,當然可認為摩尼,并可見北宋初摩尼與遼之關系。

    明教為摩尼教異名,猶基督教之名景教也。《九姓回鹘可汗碑》已有是名,南唐徐铉《稽神錄》卷三雲:清源人楊某,有大第在西郭,鬼出沒四隅,杖莫能中,乃召巫立壇治之,鬼亦立壇作法,愈盛于巫,巫懼而去。後有善作魔法者,名曰明教,請為持經一宿,鬼遂絕。

    據此則摩尼教五代時亦名明教;曆宋迄明,其名猶在。福建明教最盛。清源郡者泉州也。泉州之有摩尼,遠在唐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