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五代摩尼與亂黨
關燈
小
中
大
唐季摩尼被窘逐後七十七年,河南陳州忽有末尼作亂之事,見于《佛祖統紀》管四二,此極動人興味之史料也。其言曰:梁貞明六年(西九二0)陳州末尼聚衆反,立毋乙為天子。朝廷發兵擒毋乙,斬之。其徒以不茹葷飲酒,夜聚淫穢,畫魔王踞坐,佛為洗足,雲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其上慢不法有若此。(并見卷五十四)
《佛祖統紀》著于南宋末景定、鹹淳間(西一二七○),去朱梁之世,凡三百五十餘年,何以知毋乙為末尼?《新五代史》卷三,叙此事極略,曰:梁貞明六年,秋七月,陳州妖賊毋乙自稱天子。冬十月,毋乙伏誅。
僅曰妖賊,特尋常亂黨之貶詞,未足證明其為末尼也。《舊五代史》卷十,叙此事極詳,然亦未著為末尼,曰:梁貞明六年,冬十月,陳州妖賊毋乙董乙伏誅。陳州裡俗之人,喜習左道,依浮屠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葷茹,誘化庸民,揉雜淫穢,宵聚晝散。州縣因循,遂緻滋蔓。時刺史惠王友能,恃戚藩之寵,動多不法,故奸慝之徒,望風影附。毋乙數輩,漸及千人,攻掠鄉社,長吏不能诘。是歲秋,其衆益盛,南通淮夷。朝廷屢發州兵讨捕,反為賊所敗。陳、颍、蔡三州,大被其毒。群賊乃立毋乙為天子。其餘豪首,各有樹置。至是,發禁軍及數郡兵合勢追擊,賊潰。生擒毋乙等首領八十餘人,械送阙下,并斬于都市。
據此,雖未明言為摩尼,而其徒衆實含有宗教意味。曰“喜習左道”,“自立一宗”,“不食葷茹,誘化庸民”,固明明一種宗教也。因刺史“動多不法”,起而動亂;“奸慝之徒,望風影附”,又含有政治意味也。“南通淮夷”,“陳、颍、蔡三州,大被其毒”,其聲勢亦極宏大也。曰“妖賊”,曰“奸慝”,曰“淫穢”,曰“被其毒”,皆詈詞,所謂敗則為寇耳。然究何以知為末尼?讀贊甯《僧史略》而知《佛祖統紀》之說所自出矣。《僧史略》卷下曰:梁貞明六年,陳州末尼黨類,立毋乙為夭子,累讨未平。及貞明中,誅斬方盡。後唐石晉,時複潛興,推一人為主,百事禀從;或畫一魔王踞坐,佛為其洗足。蓋影傍佛教,所謂相似道也。或有比丘為饑凍故,往往随之效利。有識者尚遠離之!此法誘人,直到地獄。慎之哉!
《僧史略》撰于北宋太平興國間(西九八),與薛《史》同時,去朱梁之世,不過六十年。其詞與薛《史》大同,當同所本。《釋門正統》謂贊甯生于梁貞明五年,是毋乙之反,在贊甯既生以後。曰“後唐石晉,時複潛興”,自石晉至北宋初,直三四十年耳。以三四十年聞見之近,謂為末尼,必有所據。即使非末尼,而佛教徒誣之為末尼,或革命黨假托于末尼,皆可見當時末尼之勢力。《僧史略》明謂比丘為饑凍故,往往有随之效利者,其魔力直能令比丘改宗,宜乎佛教徒屢下戒嚴之令也。
毋乙董乙,名不雅馴,亦官文書貶詞耳。五代時河南毋氏有聞人為吾人所不能忘者,毋昭裔也。昭裔好藏書,在成都書《文選》、《初學記》等,镂版行世,事見《宋史》卷四七九《孟蜀世家》。昭裔與毋乙同時,同為河南人;毋乙叛梁為天子,昭裔仕蜀為宰相,是否一家,不可知;然二人者,固有相提并論之價值者也。
《佛祖統紀》著于南宋末景定、鹹淳間(西一二七○),去朱梁之世,凡三百五十餘年,何以知毋乙為末尼?《新五代史》卷三,叙此事極略,曰:梁貞明六年,秋七月,陳州妖賊毋乙自稱天子。冬十月,毋乙伏誅。
僅曰妖賊,特尋常亂黨之貶詞,未足證明其為末尼也。《舊五代史》卷十,叙此事極詳,然亦未著為末尼,曰:梁貞明六年,冬十月,陳州妖賊毋乙董乙伏誅。陳州裡俗之人,喜習左道,依浮屠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葷茹,誘化庸民,揉雜淫穢,宵聚晝散。州縣因循,遂緻滋蔓。時刺史惠王友能,恃戚藩之寵,動多不法,故奸慝之徒,望風影附。毋乙數輩,漸及千人,攻掠鄉社,長吏不能诘。是歲秋,其衆益盛,南通淮夷。朝廷屢發州兵讨捕,反為賊所敗。陳、颍、蔡三州,大被其毒。群賊乃立毋乙為天子。其餘豪首,各有樹置。至是,發禁軍及數郡兵合勢追擊,賊潰。生擒毋乙等首領八十餘人,械送阙下,并斬于都市。
據此,雖未明言為摩尼,而其徒衆實含有宗教意味。曰“喜習左道”,“自立一宗”,“不食葷茹,誘化庸民”,固明明一種宗教也。因刺史“動多不法”,起而動亂;“奸慝之徒,望風影附”,又含有政治意味也。“南通淮夷”,“陳、颍、蔡三州,大被其毒”,其聲勢亦極宏大也。曰“妖賊”,曰“奸慝”,曰“淫穢”,曰“被其毒”,皆詈詞,所謂敗則為寇耳。然究何以知為末尼?讀贊甯《僧史略》而知《佛祖統紀》之說所自出矣。《僧史略》卷下曰:梁貞明六年,陳州末尼黨類,立毋乙為夭子,累讨未平。及貞明中,誅斬方盡。後唐石晉,時複潛興,推一人為主,百事禀從;或畫一魔王踞坐,佛為其洗足。蓋影傍佛教,所謂相似道也。或有比丘為饑凍故,往往随之效利。有識者尚遠離之!此法誘人,直到地獄。慎之哉!
《僧史略》撰于北宋太平興國間(西九八),與薛《史》同時,去朱梁之世,不過六十年。其詞與薛《史》大同,當同所本。《釋門正統》謂贊甯生于梁貞明五年,是毋乙之反,在贊甯既生以後。曰“後唐石晉,時複潛興”,自石晉至北宋初,直三四十年耳。以三四十年聞見之近,謂為末尼,必有所據。即使非末尼,而佛教徒誣之為末尼,或革命黨假托于末尼,皆可見當時末尼之勢力。《僧史略》明謂比丘為饑凍故,往往有随之效利者,其魔力直能令比丘改宗,宜乎佛教徒屢下戒嚴之令也。
毋乙董乙,名不雅馴,亦官文書貶詞耳。五代時河南毋氏有聞人為吾人所不能忘者,毋昭裔也。昭裔好藏書,在成都書《文選》、《初學記》等,镂版行世,事見《宋史》卷四七九《孟蜀世家》。昭裔與毋乙同時,同為河南人;毋乙叛梁為天子,昭裔仕蜀為宰相,是否一家,不可知;然二人者,固有相提并論之價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