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唐道家依托摩尼教
關燈
小
中
大
佛法盛時,道家依托于佛,于是有《老子化胡經》之作。時在西晉惠帝間,著者為道士王浮,欲以此與佛家争勝也。顧《老子化胡經》,屢遭禁斷,禁不一次,僞作亦不止一次。自元至元十八年(西一二八一)奉旨燒毀《道藏》僞經後,王浮原本《化胡經》,固不可得見,即王浮以後諸僞本,亦不可得見。清光緒末法人伯希和在敦煌發見唐寫本《化胡經》,羅振玉影入《石室祕寶》乙集,存《第一》《第十》。《第一》前題為《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第十》後題為《老子化胡經卷第十》。第一所述西域八十馀國中,多隋以後始至國。更有大食國者,唐永徽二年(西六五一)始見于史,唐以前未聞有此國名。可斷定此本為唐永徽以後僞作,實非王浮之舊。《佛祖統紀》卷三十六,言“王浮文本一卷,其徒增為十一卷,第一卷說化賓胡王”雲雲,此本卷一,并非化賓胡王,則亦非其徒所增之本。唐總章元年(西六六八)神龍元年(西七○五)兩度禁毀《化胡經》,則此本殆作自開元天寶而後。其時摩尼教正盛,二宗三際之說,流播一時。此本《第一》有雲:我乘自然光明道氣,從真寂境飛入西那玉界,蘇鄰國中,降誕王室,出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轉大法輪,說經誡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二宗門,教化天人,令知本際。上至明界,下及幽塗,所有衆生,皆由此度。摩尼之後,年垂五九,金氣将興,我法當盛,西方聖象,衣彩自然,來入中洲,是效也。當此之時,黃白氣合,三教混齊,同歸于我。
此唐朝道家依托摩尼教也。晉時佛法盛,故《化胡經》托于佛。唐時摩尼教盛,故《化胡經》複托于摩尼。曰“三教混齊,同歸于我”者,道、佛、摩尼也。在當時道家之意,以能涵蓋三教為榮。在今日考證家觀之,則當時摩尼必有可慕之勢,而後道家乃依倚之也。或認此為王浮原本,以其中有依托摩尼語,遂謂西晉時摩尼已流行,失考之甚。須知摩尼之卒,亦在西晉初年,其教斷不能流行中國如是之速也。
右所引《化胡經》,《佛祖統紀》卷四十八曾引之。《佛祖統紀》撰于南宋景定間,可見此本景定時猶在。然《至元辯僞錄》所載《(道藏>僞經目錄》,《化胡經》下注王浮撰,此外又有《西升經》,與此本前題所标《老子西升化胡經》不合。《至元辯僞錄》卷二,又引其“三十四化”有雲,“道成類佛佗,衆号末牟尼”;“四十二化”有雲,“老子入摩竭國,立浮圖教,名清淨佛,号末摩尼”。牟尼與摩尼,混亂不清,任意附會,與此當又為一本。至元與景定,朝代雖易,然相隔不過十餘年。乃《辯僞錄》所載,與《佛祖統紀》所引,已有不同。僞本之流傳,殆非一本矣。
此唐朝道家依托摩尼教也。晉時佛法盛,故《化胡經》托于佛。唐時摩尼教盛,故《化胡經》複托于摩尼。曰“三教混齊,同歸于我”者,道、佛、摩尼也。在當時道家之意,以能涵蓋三教為榮。在今日考證家觀之,則當時摩尼必有可慕之勢,而後道家乃依倚之也。或認此為王浮原本,以其中有依托摩尼語,遂謂西晉時摩尼已流行,失考之甚。須知摩尼之卒,亦在西晉初年,其教斷不能流行中國如是之速也。
右所引《化胡經》,《佛祖統紀》卷四十八曾引之。《佛祖統紀》撰于南宋景定間,可見此本景定時猶在。然《至元辯僞錄》所載《(道藏>僞經目錄》,《化胡經》下注王浮撰,此外又有《西升經》,與此本前題所标《老子西升化胡經》不合。《至元辯僞錄》卷二,又引其“三十四化”有雲,“道成類佛佗,衆号末牟尼”;“四十二化”有雲,“老子入摩竭國,立浮圖教,名清淨佛,号末摩尼”。牟尼與摩尼,混亂不清,任意附會,與此當又為一本。至元與景定,朝代雖易,然相隔不過十餘年。乃《辯僞錄》所載,與《佛祖統紀》所引,已有不同。僞本之流傳,殆非一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