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回鹘為摩尼護法
關燈
小
中
大
摩尼與回鹘之關系,上章言之。摩尼未與回鹘生關系之前,摩尼之入中國者,尚無說教之所。吐火羅王雖嘗為摩尼請置法堂,然未聞朝議許之。開元二十年敕,言“西胡自行,不須科罰”,然則非西胡行之,即須科罰,明矣。當時既未許其布教,自不許其建置法堂。摩尼之有法堂,自大曆三年始。
《僧史略》卷下:大曆三年(西七六八)六月敕:回纥置寺,宜賜額“大雲光明之寺”。
《佛祖統紀》卷四一:大曆三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并見卷五十四)
據《僧史略》,知寺為回纥所置;據《佛祖統紀》,知回纥建寺以奉末尼,回纥實為摩尼護法也。大曆三年,距拂多誕始至之年,已七十四年。至是始有摩尼寺。韋述撰《兩京新記》,備載西京各坊襖祠波斯寺,而于摩尼寺獨無聞。韋述卒于至德二年(西七五七),可見天寶以前,西京尚未有摩尼寺。或以《長安志》卷十有“大雲經寺,本名光明寺”,大雲、光明二名,偶與摩尼寺合,遂謂隋時中土已有摩尼寺;此則望文生義,一覽《續高僧傳》卷八《縣延傳》,即知其謬矣。縣延著《涅槃義疏》等佛經多種,何與于摩尼?摩尼之有寺,韋述卒後十餘年回纥為之請建者也。李肇《國史補》(學津本)卷下雲:回鹘常與摩尼議政,故京師為之立寺。其法日晚乃食,敬水而茹葷,不飲乳酪。其大摩尼數年一易,往來中國,小者年轉江嶺,西市商胡橐其源,生于回鹘有功也。
回鹘于唐有功,摩尼于回鹘有功,故京師為之立寺。大摩尼即大慕阇,小摩尼即拂多誕,皆傳教士也。摩尼齋食,不茹葷。曰茹葷者,非訛字,即脫字。《新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元和初再朝獻,始以摩尼至。其法日晏食,飲水茹葷,屏酪,可汗常與共國者也。摩尼至京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
《新書》此條,明采自《國史補》,而稍易其詞句。元和初“始以摩尼至”,始字殊誤。《通鑒》卷二三七其誤亦同。元和元年(西八O六)距拂多誕始至之年,已百十二年,即距大雲光明建寺之年,亦已四十年,何所雲始?《佛祖統紀》卷四一雲:元和元年,回纥遣使同摩尼僞人來朝。
據此,則謂元和初再朝獻,又以摩尼至,猶可。謂始以摩尼至,則謬甚矣。摩尼不茹葷,茹葷雲雲,亦沿《國史補》之誤。曰商賈頗與囊橐為奸者,置詞也。《國史補》無此句,歐《史》特厚誣之。大曆間回纥恃功而驕,橫行坊市,人吏不能禁,見于舊《書》《代宗紀》及《回纥傳》者,史不絕書。然未聞一次涉及摩尼,摩尼之安分傳教,不滋生事端可知也。回鹘雖為摩尼護法,摩尼實未嘗藉回鹘之勢以淩人。
今有一事,足證明回鹘為摩尼護法者。當會昌初元回鹘失敗之時,與唐商議退兵事件,“安存摩尼”為重要條件之一。《會昌一品集》卷五,《賜回鹘書意》有雲:将相大臣,累陳公議,以可汗逗留塞上,逼近邊城,百姓不安,人心疑惑,可汗亦須深見事體,早務歸還。所求種糧,及安存摩尼,尋勘退渾黨項劫掠等事,并當應接處置,必遣得宜。
此為會昌元年事。計所請求者三事:一種糧,二即安存摩尼,三尋勘退渾黨項劫掠。足見當時保護摩尼之責,實回鹘任之,如近世條約所謂保護教士者焉。更有一事,足資反證者。唐室對于摩尼,若有騷擾苛待等事,回鹘必不許可。觀《會昌一品集》卷四,《論回鹘石誡直狀》有雲:石誡直是一卑微首領,豈能有所感悟?況自今夏(會昌二年)以來,兩度檢點摩尼回鹘,又寵待唱沒斯至厚,恐誡直之徒,必懷疑怨。此去豈止于無益,實慮生。
檢點摩尼,猶今日調查外國教士戶口,特尋常事耳,而回鹘因此即生疑怨,其庇護之程度可您也。幸其時回鹘業已衰敗,倘值強盛,唐室對于摩尼,恐直不能過問也。
《僧史略》卷下:大曆三年(西七六八)六月敕:回纥置寺,宜賜額“大雲光明之寺”。
《佛祖統紀》卷四一:大曆三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并見卷五十四)
據《僧史略》,知寺為回纥所置;據《佛祖統紀》,知回纥建寺以奉末尼,回纥實為摩尼護法也。大曆三年,距拂多誕始至之年,已七十四年。至是始有摩尼寺。韋述撰《兩京新記》,備載西京各坊襖祠波斯寺,而于摩尼寺獨無聞。韋述卒于至德二年(西七五七),可見天寶以前,西京尚未有摩尼寺。或以《長安志》卷十有“大雲經寺,本名光明寺”,大雲、光明二名,偶與摩尼寺合,遂謂隋時中土已有摩尼寺;此則望文生義,一覽《續高僧傳》卷八《縣延傳》,即知其謬矣。縣延著《涅槃義疏》等佛經多種,何與于摩尼?摩尼之有寺,韋述卒後十餘年回纥為之請建者也。李肇《國史補》(學津本)卷下雲:回鹘常與摩尼議政,故京師為之立寺。其法日晚乃食,敬水而茹葷,不飲乳酪。其大摩尼數年一易,往來中國,小者年轉江嶺,西市商胡橐其源,生于回鹘有功也。
回鹘于唐有功,摩尼于回鹘有功,故京師為之立寺。大摩尼即大慕阇,小摩尼即拂多誕,皆傳教士也。摩尼齋食,不茹葷。曰茹葷者,非訛字,即脫字。《新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元和初再朝獻,始以摩尼至。其法日晏食,飲水茹葷,屏酪,可汗常與共國者也。摩尼至京師,歲往來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
《新書》此條,明采自《國史補》,而稍易其詞句。元和初“始以摩尼至”,始字殊誤。《通鑒》卷二三七其誤亦同。元和元年(西八O六)距拂多誕始至之年,已百十二年,即距大雲光明建寺之年,亦已四十年,何所雲始?《佛祖統紀》卷四一雲:元和元年,回纥遣使同摩尼僞人來朝。
據此,則謂元和初再朝獻,又以摩尼至,猶可。謂始以摩尼至,則謬甚矣。摩尼不茹葷,茹葷雲雲,亦沿《國史補》之誤。曰商賈頗與囊橐為奸者,置詞也。《國史補》無此句,歐《史》特厚誣之。大曆間回纥恃功而驕,橫行坊市,人吏不能禁,見于舊《書》《代宗紀》及《回纥傳》者,史不絕書。然未聞一次涉及摩尼,摩尼之安分傳教,不滋生事端可知也。回鹘雖為摩尼護法,摩尼實未嘗藉回鹘之勢以淩人。
今有一事,足證明回鹘為摩尼護法者。當會昌初元回鹘失敗之時,與唐商議退兵事件,“安存摩尼”為重要條件之一。《會昌一品集》卷五,《賜回鹘書意》有雲:将相大臣,累陳公議,以可汗逗留塞上,逼近邊城,百姓不安,人心疑惑,可汗亦須深見事體,早務歸還。所求種糧,及安存摩尼,尋勘退渾黨項劫掠等事,并當應接處置,必遣得宜。
此為會昌元年事。計所請求者三事:一種糧,二即安存摩尼,三尋勘退渾黨項劫掠。足見當時保護摩尼之責,實回鹘任之,如近世條約所謂保護教士者焉。更有一事,足資反證者。唐室對于摩尼,若有騷擾苛待等事,回鹘必不許可。觀《會昌一品集》卷四,《論回鹘石誡直狀》有雲:石誡直是一卑微首領,豈能有所感悟?況自今夏(會昌二年)以來,兩度檢點摩尼回鹘,又寵待唱沒斯至厚,恐誡直之徒,必懷疑怨。此去豈止于無益,實慮生。
檢點摩尼,猶今日調查外國教士戶口,特尋常事耳,而回鹘因此即生疑怨,其庇護之程度可您也。幸其時回鹘業已衰敗,倘值強盛,唐室對于摩尼,恐直不能過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