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摩尼教開教回鹘
關燈
小
中
大
天寶以前,傳摩尼教至中國者為波斯、吐火羅。至德以後,傳摩尼教至中國者為回鹘。今欲言回鹘傳摩尼教至中國,應先言摩尼教之傳至回鹘。摩尼教之入回鹘,與入中國,其時代相去不遠。惟中國謂摩尼為邪見,嚴加禁斷;回鹘則君臣上下,一緻尊崇,故摩尼教在回鹘能風靡一時,并随回鹘入唐,傳其教于大江南北。當其入回鹘也,有漢文《九姓回鹘可汗碑》紀其事。碑在今外蒙古,晚清始發見,已斷為五片矣。兩片文理相屬,存二十四行;餘三片存行數不等,不能得其叙次。李文田《和林金石錄》載之。今錄其第七至第十行殘句于下,亦可證明摩尼開教于回鹘之大概情形也。(第七行)使,币重言甘,乞師并力,欲滅唐社。可汗忿彼孤恩,竊弄神器,親率骁雄,與王師犄角,合勢齊,克複京洛。皇帝(下阙)
(第八行)帥将睿思等四僧入國,闡揚二祀,洞徹三際。況法師妙達明門,精研七部,才高海嶽,辨若懸河,故能開政教于回鹘。(下阙)
(第九行)今悔前非,願歸正教。奉旨宣示,此法微妙,難可受持。再三懇□,往者無識,謂鬼為佛,今已誤真,不可複事。特望(下阙)
(第十行)受明教。薰血異俗,化為茹飯之鄉;宰殺邦家,變為勸善之國。故□□之在人,上行下效,法王聞受正教,深贊虔(下國)
此外殘石三片。中有一片,存字八行,莫知所屬。餘假定為前片第六至第十三行之下截。中間尚有殘阙。今錄如左:(接第六行)帝蒙塵。史思明,
(接第七行)乃頓軍東都,因觀風
(接第八行)傒悉德,于時都督刺史,内外宰相,
(接第九行)應有刻畫魔形,悉令焚燕,祈神拜鬼,并(接第十行)後慕阇徒衆,東西循環,往來教化,
原碑标題為《九姓回鹘□登裡啰汨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餘據《冊府元龜·冊封篇》,定此為保義可汗。保義可汗元和三年(西八O八)立,長慶元年(西八二一)卒。《冊府元龜》卷九六五:元和三年五月,命使冊九姓回鹘可汗為愛登裡啰汨沒密施合毗伽保義可汗。(并見《舊唐書》卷十四)正與此碑封号合。此碑之立,當在長慶間,時中國摩尼正盛。《碑》題“聖文”雲者,謂睿思等四僧入國,開政教于回鹘也。“神武”雲者,謂佐唐克複京洛,讨史思明等有功也。昭禮及彰信可汗,亦與此碑封号合。然不以此為昭禮及彰信可汗者,則以昭禮、彰信時回鹘已衰亂,不足與言此《碑》之盛也。何以知此《碑》所言之教為摩尼教?因《唐史》屢言摩尼與回鹘之關系,及《碑》中有二祀、三際、明門、明教等詞,又有“慕阇徒衆,東西循環,往來教化”之語,知其為摩尼也。慕阇為摩尼教僧侶職名,據京師圖書館摩尼教經可證。觀此斷片,雖極殘阙,然摩尼僧之學行,摩尼教之活動,均已現于紙上,可以想見當年。舊有認此《碑》所言之教為景教或回教者,時未發見敦煌摩尼教經也。
(第八行)帥将睿思等四僧入國,闡揚二祀,洞徹三際。況法師妙達明門,精研七部,才高海嶽,辨若懸河,故能開政教于回鹘。(下阙)
(第九行)今悔前非,願歸正教。奉旨宣示,此法微妙,難可受持。再三懇□,往者無識,謂鬼為佛,今已誤真,不可複事。特望(下阙)
(第十行)受明教。薰血異俗,化為茹飯之鄉;宰殺邦家,變為勸善之國。故□□之在人,上行下效,法王聞受正教,深贊虔(下國)
此外殘石三片。中有一片,存字八行,莫知所屬。餘假定為前片第六至第十三行之下截。中間尚有殘阙。今錄如左:(接第六行)帝蒙塵。史思明,
(接第七行)乃頓軍東都,因觀風
(接第八行)傒悉德,于時都督刺史,内外宰相,
(接第九行)應有刻畫魔形,悉令焚燕,祈神拜鬼,并(接第十行)後慕阇徒衆,東西循環,往來教化,
原碑标題為《九姓回鹘□登裡啰汨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餘據《冊府元龜·冊封篇》,定此為保義可汗。保義可汗元和三年(西八O八)立,長慶元年(西八二一)卒。《冊府元龜》卷九六五:元和三年五月,命使冊九姓回鹘可汗為愛登裡啰汨沒密施合毗伽保義可汗。(并見《舊唐書》卷十四)正與此碑封号合。此碑之立,當在長慶間,時中國摩尼正盛。《碑》題“聖文”雲者,謂睿思等四僧入國,開政教于回鹘也。“神武”雲者,謂佐唐克複京洛,讨史思明等有功也。昭禮及彰信可汗,亦與此碑封号合。然不以此為昭禮及彰信可汗者,則以昭禮、彰信時回鹘已衰亂,不足與言此《碑》之盛也。何以知此《碑》所言之教為摩尼教?因《唐史》屢言摩尼與回鹘之關系,及《碑》中有二祀、三際、明門、明教等詞,又有“慕阇徒衆,東西循環,往來教化”之語,知其為摩尼也。慕阇為摩尼教僧侶職名,據京師圖書館摩尼教經可證。觀此斷片,雖極殘阙,然摩尼僧之學行,摩尼教之活動,均已現于紙上,可以想見當年。舊有認此《碑》所言之教為景教或回教者,時未發見敦煌摩尼教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