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太一篇

關燈
先志為切,始克丕建,實至元廿三年丙戌歲冬十一月也。

    ” 《記》撰于至元,石立于大德二年五月,劉您書,王複篆。

    輔道憲宗二年壬子卒,已未憲宗九年,世祖至衛州,輔道卒已七年矣。

    居壽至元十七年庚辰卒,大德二年戊戌立石時,居壽亦卒十八年矣。

    文中侈言輔道知遇,詞臣應制之體應爾,固不足為輔道榮,輔道之重望,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有嚴光、周黨之風,為天下士林所傾仰,不在新朝區區之尊崇也。

    王滹南撰《三祖墓表》,稱“輔道為一世偉人,所交皆天下之士,竊幸而與之遊”,推挹極矣。

     《元遺山集》三有《贈蕭煉師公弼》七古雲:“吾家阿京愛公弼,吾家澤兄敬公弼,半生夢與公弼遊,豈意相逢在今日。

    春風和氣在眉宇,玉壺冰鑒藏胸臆,人間萬事君自知,未必君材人盡識。

    蘇門水木無纖埃,聞君家近公和台,仙家近日多官府,黃帽青鞋歸去來。

    ”注:“時汰佛老家甚急,故雲。

    ”遺山此詩,作于元大宗九年丁酉,時在衛州。

    輔道未經新朝禮遇,且汰僧道甚急,而時人之傾仰輔道已如此,可知輔道之重望,不在政府之尊崇也。

    澤兄謂王渥仲澤,太宗四年殁。

    阿京謂冀禹錫京父,太宗五年殁。

    施北研箋遺山詩,謂阿京為劉京叔,非也,遺山詩阿京二字凡三見,卷一《贈答劉禦史》,“阿京吾所畏”,此指京叔也,卷三《贈蕭煉師》及卷五《南冠行》,“阿京風調阿欽才”,皆指京父。

    《中州集》六,《冀都事禹錫小傳》雲:“禹錫字京父,龍山人。

    在京師時,希顔、仲澤、欽叔、京父,相得甚歡,升堂拜親,有昆弟之義。

    而不肖徒以文字之故,得幸諸公間,希長予六歲,澤長四歲,欽與京少予二歲。

    ”此所以有吾家之稱也。

    若京叔則少遺山十三歲,生平持論,排斥佛老,見《歸潛志》十二,未必獨愛公弼,且與遺山無昆弟之義,又因崔立碑事,與遺山有互相诿過之嫌,未合親之曰吾家也。

    遺山與公弼本為修史同志,《玉堂嘉話》八“《金史》”條,言“元裕之、蕭公弼奏用銀二千定,今即編修書寫”,是也。

     李庭《寓庵集》二有《送蕭煉師公弼赴北庭之召》二首,其一雲:“誰使蒲輪下九天,希夷政自日高眠,白雲未信能留住,青海情知也有緣。

    今代中原猶汗馬,古人遺戒若烹鮮,沖風萬裡龍沙雪,好護囊書上細氈。

    ”又有《蕭公弼煉師生朝》雲:“遊戲銅駝不記春,漆瞳閱盡世間人,詩中放浪陶彭澤,教外風流賀季真。

    九轉丹成聊應物,五噫歌罷更憂民,掀髯一笑南華老,欲向逍遙說大椿。

    ”卷三又有《蕭公弼生朝水龍吟》一首。

    庭字顯卿,華州奉先人,與麻信之、楊煥然為友。

    其集四庫未收,宣統末,《藕香零拾》始據鈔本刻入,然《甘水仙源錄》之寓庵詩文,仍未掇拾也。

     《秋澗集》廿一《和曲山題太一宮詩韻》雲:“蒼精宮阙五雲高,千劫塵緣謝世勞,太一旂常王母使,真官裘被吉光毛。

    仙家功行何多品,人物中和第一曹,近日蓬壺到清淺,獨留春色醉仙桃。

    蕭爽神庭積翠高,東瀛修複堵宮勞,法傳四葉光前後,望重層霄一羽毛。

    粉飾皇圖開治道,庇麻廣廈到吾曹,感歉太一池邊月,曾照銀觥醉露桃。

    ”注:“粉飾皇圖,謂初見今上時,首陳修國史,立台省等事。

    醉露桃,謂四十年前陪諸公?集方丈前除。

    庇庥廣廈,謂接禮士夫也。

    ”能接禮士夫,士夫又能容其結納,其非不學可知。

    所雲“四十年前陪諸公集方丈前除”者,即指輔道赴召時。

    秋澗有《送蕭四祖北上》一首,見集十四,曰:“丹鳳銜書下紫庭,秋宵光動少微星,蒲輪再起秦遺逸,天意将新漢典型。

    長策正勞黃屋夢,故山從使白雲扃,中原有幸經綸了,天外高鴻本自冥。

    ”又序雲“壬子夏六月,陪蕭微君飲方丈南榮,同會者烏大使正卿,董端卿經曆,學士徒單雲甫,張提點幾道,王秀才子初,洎家府,小子恽隅侍席末”雲。

    烏古正卿謂烏古論貞,董端卿謂董民譽,徒單雲甫即徒單公履,張幾道則太一道士張善淵也,均見《秋澗集·碑陰先友記》,所謂一時之隽也。

    是年冬蕭輔道卒,秋澗有《蕭微君哀詞》,見集廿四,序雲:“東瀛先生,有道之士也,予以裡故,獲展履綦之拜,蓋十有一年矣。

    今茲雲亡,謹摭其見聞之實,作《追懷詩》六首,姑達乎感慨雲耳。

    ”其末二首雲:“萬事生平委自然,竹風松月共清圓,衣塵才拂朝元去,忍向人間久棄捐。

    樓觀才成人已非,身前毫發恨無遺,空馀讀《易》壇邊竹,露葉青青若淚垂。

    ”集廿九又有《太一宮》四絕,前二首雲:“華表人歸鶴未來,空從雲氣望蓬萊,西南一望婆娑樹,猶記中和手自。

    露濕庭松普青,一聲幽磬隔疏棂,多應金簡朝元罷。

    自爐香讀道經。

    ”輔道雖負重名,然正式史料缺乏,隻可以詩作史:即詩而觀,所謂“人物中和第一曹”者,固可與滹南“公弼一世偉人”之語相印證,其得王仲澤、冀京父、元遺山之愛敬宣矣。

    《劉靜修集》十七《洺水李君墓表》,亦言“蕭煉師公弼有重名,所與遊皆當世名士”,其風度可想。

    表見後章。

     五祖李居壽之寵遇第四 全真孫德彧之貴盛,吾嘗目為市朝鬻道之徒,非山林樂道之士。

    三教惟大道張清志深自貶損,愈見其高,若太一李居壽亦複未能免俗,甚矣國王大臣之不可親近也。

    居壽行迹,有秋澗所為《行狀》,首尾完具,不如蕭輔道史料之鱗爪僅見。

    《元史·釋老傳》:“太一教四傳至蕭輔道,世祖在潛邸聞其名,召對稱旨,以老請授弟子李居壽掌其教。

    至元十一年,建太一宮于兩京,命居壽居之,領祠事,且裡祀六丁,以繼太保劉秉忠之術。

    十三年,賜太一掌教宗師印。

    十六年十月辛醜,月直元辰,敕居壽祠醮,奏赤章于天,凡五晝夜。

    事畢,居壽請間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參預國政。

    ’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為言,世祖喜曰:‘行将及之。

    ’其後诏太子參決朝政,庶事皆先啟後聞,居壽為之先也。

    ” 始吾尋此傳所自出,惟繼劉秉忠裡祀六丁事見《行狀》,而請太子參預朝政事,文與卷十《世祖紀》同,疑其采自《本紀》也。

    然同是一書,何至疊出,細研求之,知其與《本紀》均采自《世祖實錄》耳。

    何也,據李善長進《元史表》,《元史》本出自十三朝《實錄》,而《世祖實錄》即王秋澗等所修。

    秋澗與居壽同裡,深相知,故今《元史·世祖紀》,居壽之名屢見,卷五“至元元年十一月辛卯,召衛州太一五代度師李居素赴阙”,卷八“至元十一年十二月癸亥,賜太一真人李居素第一區,仍賜額曰太一廣福萬壽宮”,卷十“至元十六年十月辛醜,以月直元辰,命五祖真人李居壽作醮事”,以下詞與《釋老傳》同,“十二月命李居壽告祭新歲”,卷十一“至元十八年正月丁巳,制以六祖李全祐嗣五祖李居壽祭鬥”。

     元世道士衆矣,何居壽之名獨屢見于《紀》,其為《實錄》原文無疑也。

    《世祖實錄》二百十卷,纂為《世祖紀》者不過十四卷,而殘留李居壽史料已有五條,則《實錄》元文之有關居壽者當不止此。

    居壽至元十七年七月卒,故十八年正月以六祖李全祐嗣,今《世祖紀》不見其卒,而見其嗣,知其有所刊落也。

    兩作李居素者,字之訛耳。

    秋澗曾進《承華事略》于太子,居壽亦頗與東宮結納,隐然以四皓自居,道人幹預人家國事,危矣,幸而先卒,不然,不知其何極也。

     劉秉忠至元十一年卒,《危太樸文集》八《送郭真人還玉笥山序》,言:“世祖時,常山劉文正王,以沉機大略,最為親幸,且通秘術,用兵之際,役使鬼神,多著奇效。

    乃作祠宇于宛平之西山,開平之南屏山,以祠太一六丁之神,俱号曰靈應萬壽宮。

    常山王既薨,嗣居之者非操履貞白,明于道術者,不得與茲選。

    ”靈應萬壽宮,即《釋老傳》所謂太一宮,《世祖紀》所謂太一廣福萬壽宮也。

    宛平、開平,即《釋老傳》所謂兩京,一大都,一上都也。

    秉忠卒後,以居壽繼其術,然太一之祀,《泰定紀》及《文宗紀》猶間見之,至明初已不可考。

    《元史·祭祀志序》,言:“五福太乙有壇時,以道流主之,皆所未詳雲。

    ”憑時主一時之好惡,寵遇不能久而不衰,據危太樸《送郭真人序》,至順、至正間,祠太一者已非太一教人,而為正一天師派,則其時太一之法雖存,恐亦合并于正一矣。

    茲将《秋澗集》四七《居壽行狀》節錄如後: “師姓李氏,諱居壽,字伯行,道号淳然子,衛之汲縣西晉裡人。

    自幼喜道家之學,年十三,拜太一四代祖中和仁靖真人為師,旦夕給侍左右,容度詳謹,中和知其可教,甚善待之。

    戊戌歲,受戒為道士,命典符箓科式等事。

    壬子歲,聖主居潛邸,駐跸嶺上,以安車召中和于衛,既至,燕見之次,薦師才識明敏,請傳嗣為五代祖,仍從誓約,易姓為蕭,即蒙允可,賜号貞常大師,仍授紫衣。

    其年冬,中和謝世。

    中和人品道價,高視一世,師嗣挈玄綱,以簡重堅潔,持守成規,若恐失堕。

    及其張壘道紀,酬酢事宜,其應如響,由是徒衆厭服,聽約束惟謹。

    己未春,上南巡,駐驿淇右,重師之請,幸所居萬壽宮,怅真仙之倏去,喜付畀之得人,周曆殿庑,詢慰者久之。

    師敷對誠款,允協睿意,眷顧光寵,于焉伊始。

    明年庚申,中統建元,春正月,命師即本宮設黃箓靜醮,冥薦江淮戰殁一切非命者;迎奏際,陰風凄凜,若有趨赴慘泣之狀。

    秋九月,诏赴阙下,上親谕修祈祓金箓醮筵,翼日,特賜号太一演化貞常真人。

    二年冬,上命鬥于厚載門,親詣祝香,仍赉錦紋绫帔。

    四年秋,遣近侍護師頒香嶽渎等祠,仍赈濟貧乏。

    至元三年,以京師劉氏宅賜師,為齋潔待問之所。

    大内青宮肇造之初,皆诏師按太一符法禳鎮方所。

    十一年特旨于奉先坊創太一廣福萬壽宮,中建齋壇,繼太保劉秉忠禋六丁神将。

    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羽化于西堂方丈,享年六十,治命令觀妙大師李全祐嗣主法席。

    訃聞,上嗟悼久之,儲皇赙楮币三十定,仍谕中書省給威儀祖送,其年十月,遣使護喪歸葬衛州汲縣四門村祖茔之次。

    師豐儀秀偉,謙虛笃實,不事表襟,混然與物無忤,而胸中風鑒,殊皓皓也。

    與人交,誠款有蘊藉,所談率以忠信孝慈,為行身之本,未嘗露香火馀習。

    生平問學,不斯須離,如饑渴之于飲食,其《易傳》,《皇極》,《三式》等書,皆通究其理。

    晚節德量,弘衍博大,不可涯涘,宜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