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太一篇
關燈
小
中
大
太一教之起源第一
《元史·釋老傳》:“太一教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箓之術,因名其教曰太一。
”太一之祠,自古有之,然以太一名教,則自蕭抱珍始。
史不言抱珍為何許人,抱珍汲郡人也。
金元之交,汲郡文人無過王秋澗,秋澗祖母韓,為太一第二代祖師蕭道熙侄女,故秋澗知太一教掌故特詳,今《秋澗集》有關太一教詩文凡二十通,考太一教者舍是莫屬矣。
前篇言全真因有李道謙撰《甘水仙源錄》、《祖庭内傳》,而全真曆史獨顯,今太一有《秋澗集》,其文獻亦賴以不亡,秋澗不啻太一之太史也。
太史公曰:“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岩穴之士若此類,名堙滅面不稱者衆矣,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言史之重要也。
毗盧、糠禅、混元等教,亦盛于金元,今皆無考,非其明驗欤!< 秋澗之先,有滹南遺老撰《一悟真人傳》,即太一初祖蕭真人傳也,然今《滹南集》不載其文,僅卷四二有《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及《清虛大師侯公墓碣》而已。
侯名元仙,趙州人,其大父澄為抱珍初期弟子,閱之略可見太一教之起源。
曰:“澄以胥史起身,至河北西路漕司掾,才幹既優,行已無玷,尤以孝友著稱,議者謂不見用于時,則必有得于道。
母殁,慨然曰:‘所以區區塵土間者,為親故也,今不侍養,複何為哉!’聞淇上蕭真人立太一大教,因往參為門弟子,真人一見愛之,授名道淨,傳太一三元法,得以便宜行化,乃即本州及真定之第,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藥濟人。
大定二年,凡釋道之居,無名額者,許進輸賜之,公遂投牒,以在州道院為太清觀,而在府者為迎祥。
真人每批經箓,必先授公而後傳,前後幹品,公曰:‘天寶下降,要當永劫流行,一日去世,誰其保之。
’密禱上真,願于私屬生繼嗣,其後男琳得子,相貌殊常,即師也。
” 師謂侯元仙,見下《人物》章。
大定二年,凡釋道之居,無名額者,許進輸賜之,此河北新興三教得推行其道之一因也。
《金史》五十《食貨志》,“入粟鬻度牒”條,言:“大定五年,上謂宰臣曰:頃以邊事未定,财用阙乏,自東南兩京外,命民進納補官,及賣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師号,寺觀名額。
今邊鄙已甯,其悉罷之。
”知五年以前,可以進輸得觀額也。
故侯澄以趙州之第為太清觀,真定府之第為迎祥觀,是為衛州以外太一有教堂之始,其始固名太一堂也。
太一與全真、大道殊異者,全真、大道不尚符箓,而太一特以符箓名,蓋以老氏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禦世者也。
今汲縣有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極稱太一之神靈,至拟為天神下降,則其術有異人者。
碑高八尺,廣三尺五寸,三十二行,行八十六字,撰書人篆額姓名均剝落矣,惟文中有“臣鹗”字,知為王百一鹗撰,固衛州最早之太一觀也。
碑立于五祖李居壽嗣教之時,記太一教授受源流頗悉。
《鲒埼亭集》卅八有此《碑》跋,惟其文未經著錄,特為介紹如後。
曰: 至元三年二月乙醜,皇帝遣中書左丞張文謙,傳旨翰林學士院,衛州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成,當有文以識諸石。
臣鹗聞命,謹按故金待制王若虛所著《一悟真人傳》:初真人既得道,即以仙聖所授秘箓濟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驗,天眷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蓋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也。
尋以所居湫隘,不可以竭香火齋潔之虔,乃于州東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
皇統八年,熙宗聞其名,遣禦帶李琮驿召赴阙,悼後尤加禮敬,賞赉不赀,共為奏乞觀額,敕以太一萬壽賜之。
真人既厭世,傳之重明,重明傳之虛寂,虛寂傳之中和,中和實為教門四代祖。
貞祐被兵南遷,觀亦随毀,後二十年來歸,恻然傷之。
乃涓日庀工,為大殿者三,為壇殿者五,離壇之東隅,有法水井,清冷甘潔,療人疾辄愈,迄今号太一泉。
歲丙午,今上皇帝居潛邸,欽挹真風,以安車見征。
既至,雍容問答,精神會合,雖葛稚川之于晉,陶通之于齊,司馬子微之于唐,未能遠過也。
錫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仍升觀為宮,加廣福二字。
始祖諱元昇,二祖諱道熙,三祖諱志沖,四祖諱輔道,李居壽者今為五祖雲。
臣嘗考之書,天佑下民,作之師,有人焉,出萬物之表,建非常之事,卓然自成一家,使人崇奉而厭服之,決非偶然者。
必上天明神,降生下土,藉名以救世,不然,何神通靈應,恍惚變化,如雷霆,如風雨,而不可測也。
皇帝清心省事,諱兵哀刑,所以漫育百姓之道甚備,然猶推尊道家之教。
意若曰,解人之厄,蠲人之疫,福人之善良,求諸冥冥中,舍方外法門,将何所據依,此始終信敬而不息者也。
曰丙午者,元定宗貴由元年,今上者,元世祖忽必烈也。
汲縣萬壽宮尚存有《忽必烈大王令旨碑》,末書壬子年九月,又有蒙古字一行,壬子者元憲宗蒙哥二年也。
《碑》漫漶不盡可辨,惟順治《衛輝府志》十五仙釋類,曾括其文入《蕭抱珍傳》,以校拓本,尚可得其髣髴,今錄之。
曰:“長生天底氣力裡,蒙哥皇帝福蔭裡,忽必烈大王令旨,衛州太一萬壽觀,羽升微妙大師蕭抱珍,道成一悟,箓闡三元,創興太一之門,密毗治化,潛衛邦家,雖漢張道陵,魏寇謙之,無以過也。
宜追贈太一一悟傳教真人,及改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
”此即鹗《碑》所謂“升觀為宮,加廣福二字”也。
然《令旨》明言大師為蕭抱珍,何以鹗《碑》雲“始祖諱元昇”,豈本名抱珍,道名元昇耶?不可解也。
汲縣又有《萬壽宮方丈記》,碑凡二十八行,剝蝕已甚,幸其文見《秋澗集》三十八,《集》本無年月,可以拓本補之。
曰:“天下事得人則興,否則萎東而不振,此必然理也。
維太一教興于金初,始祖垂創,植根豐末,浚源衍派,傳無窮于後者,惟恐其不弘且博也。
逮重明嗣法,至創靈章,峻仙品,有充類至極者,大定一水,漂泛無幾。
再傳而得虛寂,堂宇齋壇,刻期而複,貞祐之兵,燼為飛煙。
四代中和仁靖真人,披荊榛,掇瓦礫,成難於易,不十年略皆完具。
貞常師持守成業,光揚恢廓之志未竟,而奪之遽。
今六代純一師,感其如此,思有以大慰先志,八年之間,一新而改觀,誠可謂善繼善述者矣。
然道修為教,有體有用,體雖具而用不彰,其為道也亦以微矣。
嗚呼!嗣音而來者,固當惴惴焉以思道生之本。
至元廿五年戊子秋八月,秋澗老人王恽記。
”秋澗與五祖李居壽,六祖李全祐為方外友,上及見四祖,下及見七祖,記中貞常,即五祖也。
将于下章詳之。
二祖蕭道熙三祖蕭志沖之道行第二 《二祖行狀》,王秋澗撰,《三祖墓表》,王滹南撰,其文尚存,故始末獨備。
《狀》見今《秋澗集》四七,其詞曰:“師諱道熙,字光遠,本姓韓氏,其先汴州人。
五代祖銀青榮祿大夫,自唐季來隸于衛,曾祖奕山舉茂材,祖渤,進士第,父矩,隐德不仕,度師其仲子也。
師為人英偉,豐下,美須髯,三歲識字,六歲能書,栖心教法,俨然注蕭門二葉之望。
金正隆間,始祖一悟真人,以神道設教,所在翕然從風。
韓氏舉族清修,師母閻,尤極信心,深入法海,既孕苦病,父請禱于真人,真人曰:‘汝韓氏素植善根,當産異人,且昭陽報,将來必佐吾法門,可服吾丹書,以安胎息。
’久之,母感異夢,既寤,師生,果禀奇相,充闾之氣肅如。
才免懷,留養道宮,受度為道士,再命而受清虛大德之号。
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羽化于萬壽丈室,師缭經哀戚,如喪考妣,于是相宅兆,具葬儀,及殡,整整有法,時師甫滿十祀耳。
既定,乃陳寶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衆,有門弟子芊道省,劉道固等,思有以大厭衆心,稽首求頌,且問師,它生雲何賢聖?師即走筆批曰:‘明月清風大德,頗訝愚人未識,詢吾為誰,隻是從來太一。
衆遂服歸心焉。
九年,朝廷歆其行異,敕立萬壽額碑于本觀,是後聲教大振,門徒增盛,東漸于海矣。
門人钜鹿李悟真者,造請:‘何為仙道?”師曰:‘做仙佛不難,隻依一弱字便是,曰弱者道之用也。
’廿六年秋,師忽思栖真岩壑,因密謂蕭道宗曰:‘吾門衆萬數,試經具戒者,完顔志甯、王志沖而已,然志沖特純精廉潔,可屬後事。
’遂設大醮,告祢廟,畀之傳代秘箓,曰:‘君太一第三祖也。
’又銘所付法具雲:‘有德輔德,天孰可欺,慎之敬之,永保教基。
’居無何,棄幾席謝去,或問安所之?曰:‘吾将遍禮名山,與心君作天遊耳。
’遂去,後不知所終。
師風儀潇爽,德宇沖粹,博學善文辭,動辄數百言,樂與四方賢大夫遊,談玄論道,造極精妙,書畫矯矯,有魏晉間風格。
嘗自題畫像雲:‘來自無中來,去複空中去。
來去總一般,要識其間路。
’其明達如此。
生平好振施,養老恤孤近百人,人月給镪伍千為率,死乃已,貧者喪不能舉,衣被棺椁,為俱具之。
至于持行法箓,捕逐鬼物,風聲肅肅,除治戶庭間,殆古之能吏然。
精一之誠,貫達幽顯,降度之功,洋溢一世矣。
師之玄孫某,以貞常溫裕,為五代人天之師,服膺先訓,追遠盛德,心藏不忘,越乙卯春,具大招之禮,葬衣冠于祖茔之側。
今皇帝登極之三祀,光崇玄化,貞常師以祖德範圍,請谥于朝,追贈嗣教重明真人。
” 道熙五代祖韓,今乾隆《汲縣志》九有傳,疑亦本于秋澗,蓋秋澗曾撰《汲郡志》十五卷,見《元史》一六七本傳。
道熙父矩,《秋潤集》有墓碣,為太一教早期信徒,見下《人物》章。
初祖蕭抱珍,何年卒,前此未詳,據《二祖行狀》,則初祖大定六年卒,先于全真王重陽者四年,雖不知其壽數,假定為六十,當生宋徽宗大觀初。
河北之亡,抱珍已二十,複經僞齊之戲,抱珍殆三十,當劉豫傀儡登場之日,正抱珍醞釀新教之時,此可補前此未及者。
道熙稚年嗣教,殆如天授,其學以老氏為宗,故曰“弱者道之用”;其治事有申韓遺法,故又似“古之能吏”;道人而“樂與賢大夫遊”,知其好學;遁世而莫知其所往,見其不争。
遊心翰墨,有魏晉間風格,或與書符有關,此陳寅恪先生天師道與書法關系之說也。
而書史上無道熙名。
其所著頌銘像贊,詞理可觀,錄金文者又未之及也。
今濟源縣有《蕭真人碑》
”太一之祠,自古有之,然以太一名教,則自蕭抱珍始。
史不言抱珍為何許人,抱珍汲郡人也。
金元之交,汲郡文人無過王秋澗,秋澗祖母韓,為太一第二代祖師蕭道熙侄女,故秋澗知太一教掌故特詳,今《秋澗集》有關太一教詩文凡二十通,考太一教者舍是莫屬矣。
前篇言全真因有李道謙撰《甘水仙源錄》、《祖庭内傳》,而全真曆史獨顯,今太一有《秋澗集》,其文獻亦賴以不亡,秋澗不啻太一之太史也。
太史公曰:“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岩穴之士若此類,名堙滅面不稱者衆矣,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言史之重要也。
毗盧、糠禅、混元等教,亦盛于金元,今皆無考,非其明驗欤!< 秋澗之先,有滹南遺老撰《一悟真人傳》,即太一初祖蕭真人傳也,然今《滹南集》不載其文,僅卷四二有《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及《清虛大師侯公墓碣》而已。
侯名元仙,趙州人,其大父澄為抱珍初期弟子,閱之略可見太一教之起源。
曰:“澄以胥史起身,至河北西路漕司掾,才幹既優,行已無玷,尤以孝友著稱,議者謂不見用于時,則必有得于道。
母殁,慨然曰:‘所以區區塵土間者,為親故也,今不侍養,複何為哉!’聞淇上蕭真人立太一大教,因往參為門弟子,真人一見愛之,授名道淨,傳太一三元法,得以便宜行化,乃即本州及真定之第,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藥濟人。
大定二年,凡釋道之居,無名額者,許進輸賜之,公遂投牒,以在州道院為太清觀,而在府者為迎祥。
真人每批經箓,必先授公而後傳,前後幹品,公曰:‘天寶下降,要當永劫流行,一日去世,誰其保之。
’密禱上真,願于私屬生繼嗣,其後男琳得子,相貌殊常,即師也。
” 師謂侯元仙,見下《人物》章。
大定二年,凡釋道之居,無名額者,許進輸賜之,此河北新興三教得推行其道之一因也。
《金史》五十《食貨志》,“入粟鬻度牒”條,言:“大定五年,上謂宰臣曰:頃以邊事未定,财用阙乏,自東南兩京外,命民進納補官,及賣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師号,寺觀名額。
今邊鄙已甯,其悉罷之。
”知五年以前,可以進輸得觀額也。
故侯澄以趙州之第為太清觀,真定府之第為迎祥觀,是為衛州以外太一有教堂之始,其始固名太一堂也。
太一與全真、大道殊異者,全真、大道不尚符箓,而太一特以符箓名,蓋以老氏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禦世者也。
今汲縣有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極稱太一之神靈,至拟為天神下降,則其術有異人者。
碑高八尺,廣三尺五寸,三十二行,行八十六字,撰書人篆額姓名均剝落矣,惟文中有“臣鹗”字,知為王百一鹗撰,固衛州最早之太一觀也。
碑立于五祖李居壽嗣教之時,記太一教授受源流頗悉。
《鲒埼亭集》卅八有此《碑》跋,惟其文未經著錄,特為介紹如後。
曰: 至元三年二月乙醜,皇帝遣中書左丞張文謙,傳旨翰林學士院,衛州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成,當有文以識諸石。
臣鹗聞命,謹按故金待制王若虛所著《一悟真人傳》:初真人既得道,即以仙聖所授秘箓濟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驗,天眷初其法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蓋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也。
尋以所居湫隘,不可以竭香火齋潔之虔,乃于州東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
皇統八年,熙宗聞其名,遣禦帶李琮驿召赴阙,悼後尤加禮敬,賞赉不赀,共為奏乞觀額,敕以太一萬壽賜之。
真人既厭世,傳之重明,重明傳之虛寂,虛寂傳之中和,中和實為教門四代祖。
貞祐被兵南遷,觀亦随毀,後二十年來歸,恻然傷之。
乃涓日庀工,為大殿者三,為壇殿者五,離壇之東隅,有法水井,清冷甘潔,療人疾辄愈,迄今号太一泉。
歲丙午,今上皇帝居潛邸,欽挹真風,以安車見征。
既至,雍容問答,精神會合,雖葛稚川之于晉,陶通之于齊,司馬子微之于唐,未能遠過也。
錫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仍升觀為宮,加廣福二字。
始祖諱元昇,二祖諱道熙,三祖諱志沖,四祖諱輔道,李居壽者今為五祖雲。
臣嘗考之書,天佑下民,作之師,有人焉,出萬物之表,建非常之事,卓然自成一家,使人崇奉而厭服之,決非偶然者。
必上天明神,降生下土,藉名以救世,不然,何神通靈應,恍惚變化,如雷霆,如風雨,而不可測也。
皇帝清心省事,諱兵哀刑,所以漫育百姓之道甚備,然猶推尊道家之教。
意若曰,解人之厄,蠲人之疫,福人之善良,求諸冥冥中,舍方外法門,将何所據依,此始終信敬而不息者也。
曰丙午者,元定宗貴由元年,今上者,元世祖忽必烈也。
汲縣萬壽宮尚存有《忽必烈大王令旨碑》,末書壬子年九月,又有蒙古字一行,壬子者元憲宗蒙哥二年也。
《碑》漫漶不盡可辨,惟順治《衛輝府志》十五仙釋類,曾括其文入《蕭抱珍傳》,以校拓本,尚可得其髣髴,今錄之。
曰:“長生天底氣力裡,蒙哥皇帝福蔭裡,忽必烈大王令旨,衛州太一萬壽觀,羽升微妙大師蕭抱珍,道成一悟,箓闡三元,創興太一之門,密毗治化,潛衛邦家,雖漢張道陵,魏寇謙之,無以過也。
宜追贈太一一悟傳教真人,及改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
”此即鹗《碑》所謂“升觀為宮,加廣福二字”也。
然《令旨》明言大師為蕭抱珍,何以鹗《碑》雲“始祖諱元昇”,豈本名抱珍,道名元昇耶?不可解也。
汲縣又有《萬壽宮方丈記》,碑凡二十八行,剝蝕已甚,幸其文見《秋澗集》三十八,《集》本無年月,可以拓本補之。
曰:“天下事得人則興,否則萎東而不振,此必然理也。
維太一教興于金初,始祖垂創,植根豐末,浚源衍派,傳無窮于後者,惟恐其不弘且博也。
逮重明嗣法,至創靈章,峻仙品,有充類至極者,大定一水,漂泛無幾。
再傳而得虛寂,堂宇齋壇,刻期而複,貞祐之兵,燼為飛煙。
四代中和仁靖真人,披荊榛,掇瓦礫,成難於易,不十年略皆完具。
貞常師持守成業,光揚恢廓之志未竟,而奪之遽。
今六代純一師,感其如此,思有以大慰先志,八年之間,一新而改觀,誠可謂善繼善述者矣。
然道修為教,有體有用,體雖具而用不彰,其為道也亦以微矣。
嗚呼!嗣音而來者,固當惴惴焉以思道生之本。
至元廿五年戊子秋八月,秋澗老人王恽記。
”秋澗與五祖李居壽,六祖李全祐為方外友,上及見四祖,下及見七祖,記中貞常,即五祖也。
将于下章詳之。
二祖蕭道熙三祖蕭志沖之道行第二 《二祖行狀》,王秋澗撰,《三祖墓表》,王滹南撰,其文尚存,故始末獨備。
《狀》見今《秋澗集》四七,其詞曰:“師諱道熙,字光遠,本姓韓氏,其先汴州人。
五代祖銀青榮祿大夫,自唐季來隸于衛,曾祖奕山舉茂材,祖渤,進士第,父矩,隐德不仕,度師其仲子也。
師為人英偉,豐下,美須髯,三歲識字,六歲能書,栖心教法,俨然注蕭門二葉之望。
金正隆間,始祖一悟真人,以神道設教,所在翕然從風。
韓氏舉族清修,師母閻,尤極信心,深入法海,既孕苦病,父請禱于真人,真人曰:‘汝韓氏素植善根,當産異人,且昭陽報,将來必佐吾法門,可服吾丹書,以安胎息。
’久之,母感異夢,既寤,師生,果禀奇相,充闾之氣肅如。
才免懷,留養道宮,受度為道士,再命而受清虛大德之号。
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羽化于萬壽丈室,師缭經哀戚,如喪考妣,于是相宅兆,具葬儀,及殡,整整有法,時師甫滿十祀耳。
既定,乃陳寶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衆,有門弟子芊道省,劉道固等,思有以大厭衆心,稽首求頌,且問師,它生雲何賢聖?師即走筆批曰:‘明月清風大德,頗訝愚人未識,詢吾為誰,隻是從來太一。
衆遂服歸心焉。
九年,朝廷歆其行異,敕立萬壽額碑于本觀,是後聲教大振,門徒增盛,東漸于海矣。
門人钜鹿李悟真者,造請:‘何為仙道?”師曰:‘做仙佛不難,隻依一弱字便是,曰弱者道之用也。
’廿六年秋,師忽思栖真岩壑,因密謂蕭道宗曰:‘吾門衆萬數,試經具戒者,完顔志甯、王志沖而已,然志沖特純精廉潔,可屬後事。
’遂設大醮,告祢廟,畀之傳代秘箓,曰:‘君太一第三祖也。
’又銘所付法具雲:‘有德輔德,天孰可欺,慎之敬之,永保教基。
’居無何,棄幾席謝去,或問安所之?曰:‘吾将遍禮名山,與心君作天遊耳。
’遂去,後不知所終。
師風儀潇爽,德宇沖粹,博學善文辭,動辄數百言,樂與四方賢大夫遊,談玄論道,造極精妙,書畫矯矯,有魏晉間風格。
嘗自題畫像雲:‘來自無中來,去複空中去。
來去總一般,要識其間路。
’其明達如此。
生平好振施,養老恤孤近百人,人月給镪伍千為率,死乃已,貧者喪不能舉,衣被棺椁,為俱具之。
至于持行法箓,捕逐鬼物,風聲肅肅,除治戶庭間,殆古之能吏然。
精一之誠,貫達幽顯,降度之功,洋溢一世矣。
師之玄孫某,以貞常溫裕,為五代人天之師,服膺先訓,追遠盛德,心藏不忘,越乙卯春,具大招之禮,葬衣冠于祖茔之側。
今皇帝登極之三祀,光崇玄化,貞常師以祖德範圍,請谥于朝,追贈嗣教重明真人。
” 道熙五代祖韓,今乾隆《汲縣志》九有傳,疑亦本于秋澗,蓋秋澗曾撰《汲郡志》十五卷,見《元史》一六七本傳。
道熙父矩,《秋潤集》有墓碣,為太一教早期信徒,見下《人物》章。
初祖蕭抱珍,何年卒,前此未詳,據《二祖行狀》,則初祖大定六年卒,先于全真王重陽者四年,雖不知其壽數,假定為六十,當生宋徽宗大觀初。
河北之亡,抱珍已二十,複經僞齊之戲,抱珍殆三十,當劉豫傀儡登場之日,正抱珍醞釀新教之時,此可補前此未及者。
道熙稚年嗣教,殆如天授,其學以老氏為宗,故曰“弱者道之用”;其治事有申韓遺法,故又似“古之能吏”;道人而“樂與賢大夫遊”,知其好學;遁世而莫知其所往,見其不争。
遊心翰墨,有魏晉間風格,或與書符有關,此陳寅恪先生天師道與書法關系之說也。
而書史上無道熙名。
其所著頌銘像贊,詞理可觀,錄金文者又未之及也。
今濟源縣有《蕭真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