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大道篇
關燈
小
中
大
大道教之起源及戒目第一
《元史·釋老傳》:“真大道教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
五傳至郦希誠,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
”《元史》此傳,大抵取材于吳草廬撰《天寶宮碑》,及虞道園撰《嶽德文碑》。
今須先辨者二事:一所謂金季也,金據河北凡百年,以吾所考,劉德仁生宋宣和,卒金大定,其畢生在金之前半,不得雲金季。
二所謂元憲宗時始名其教曰真大道者,非其先無名,至是始名真大道也。
耶律楚材《西遊錄序》作于元太宗元年己醜,即金正大六年,而排斥全真、大道、混元、太一,以為皆老氏之邪,則大道之名早已有之,不過先名大道,至元憲宗時始稱真大道耳,豈有創教百年,而無名稱者乎。
第一事自《元史類編》以來,皆襲謬沿訛,未為辨正。
第二事則因各家皆同是說,未能于元憲宗以前尋出大道教之名,故每以為其先無名,至是始名真大道也。
《吳草廬集》廿六《天寶宮碑》雲:“泰定二年春,予以養疾,寓天寶宮之别館,其宮之道士合辭言曰:吾教之興,自金人得中土時,有劉祖師,避俗出家,絕去嗜欲,屏棄酒肉,勤力耕種,自給衣食,耐艱難辛苦,樸儉慈闵,志在利物,戒行嚴潔,一時翕然宗之。
繼劉而陳,陳而張,張而毛,毛而郦,郦始居天寶宮,際遇國朝,名吾教曰真大道,自為一支,不屬在前道教所掌。
郦之後有孫,有李,有嶽,而吾之師嗣焉。
”草廬此《碑》為大道教九祖張清志作,所謂吾師,即張清志也。
宮在大都南城,而碑則不獨大都有之,吾嘗見許州《天寶宮碑》,《金石萃編補正》卷三著錄,文與此同,而頗有誤字,如泰定二年誤三年,不知二年八月吳已出都也。
《碑》言劉祖師出家于金人得中土時,又言自為一支,不屬在前道教所掌,其說至明,《元史》金季之說,可不攻自破。
《道園學古錄》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公碑》,于大道教起源,尤能道出真髓。
曰:“國家禱祠桧禳之事,有屬諸道家者,其别數宗,而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己,庶幾以徇世誇俗為不敢者。
金有中原,豪傑奇偉之士,往往不肯嬰世故,蹈亂離,辄草衣木食,或徉狂獨往,各立名号,以自放于山澤之間。
當是時師友道喪,聖賢之學,泯滅澌盡,惟是為道家者,多能自異于流俗,而又以去惡複善之說勸諸人,一時州裡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
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于郡縣,皆能力耕作,治廬舍,聯絡表樹,以相保守,久而未之變也。
國朝之制,凡為其教之師者,必得在禁近,号其人口真人,給以印章,得行文書視官府。
而真大道教者,則制封無憂普濟開微洞明真君劉德仁之所立也,以弟子嗣守其業,治大都南城天寶宮,又嘗得郡置道官一人,領其徒屬,與全真、正一之流參立矣。
”正一為道教舊派,全真與大道為宋南渡後新教。
觀其所謂不肯嬰世故,蹈亂離,徉狂獨往于山澤之間力耕作,治廬舍,聯絡表樹,自相保守,非遺民生活而何,然自來錄宋遺民者多忽之,抑又何也。
《宋學士文集》五五有《書劉真人書》一篇,條其戒目有九,皆遺民柔巽之人生觀也。
曰:“劉真入德仁,滄州樂陵人。
始生有光照室,及長,讀書通大義。
會宋靖康之亂,徙居鹽山太平鄉。
一日晨起,有老叟乘犢車相過,摭《道德經》要言授之,曰:‘善識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
”仍投筆一枝而去。
自是玄學頓進,從遊者衆,真人乃取所授書,敷繹其義以示人。
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
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绮語,口無惡聲。
三曰除邪淫,守清靜。
四曰遠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
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
六日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
七日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
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
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
金大定初,诏居京城天長觀,賜号東嶽真人,傳其道者幾遍國中。
且善于劾召之術,趙氏為狐所祟,真人劾之,裡中茔兆自焚,狐數百鳴嘯赴火死,人尤神之。
然其養母如禮,及亡,喪祭一遵世教,無愆度者。
史官曰,道喪千載,諸子之言人人殊,德仁在宋金之間,髣髴老子遺意以化人,人亦多從之者。
蓋其清修寡欲,謙卑自守,力作而食,無求于人,實與天理合也,天理人心所同,固足以感召欤。
”《元史》出宋景濂手,今此文明謂德仁會靖康之亂,在宋金之間,則《元史》金季道士之言,為一時失檢可知矣。
草廬、道園、景濂皆著作名家,其言已可信據。
然吾于大道教書本史料之外,尚有實物史料,作者之名雖不著,其文又繁冗無法,然其所載事迹,往往質實如簿記,猶是史氏之遺,不得以文家法度繩之也。
今河南偃師有大道教碑,高尋丈,寬四五尺,三十九行,行百餘字,名《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宮記》,元至元十五年立,蓋本名賓天觀,至是改為先天宮,而俗又名為升仙宮也。
撰人杜成寬,書者張瑜,成寬銜稱真大道門人,崇道廣演大師,休庵老人,前進士。
文凡三千餘言,字畫完整,予所知現存大道教碑,以此為最古。
《碑》于大道教七祖以前之授受源流,及行教年歲,詳載無阙。
卷首《大道教祖師傳授表》,其年壽及行教年,即據此《碑》而作。
今節其文如下: “我祖師東嶽真人劉君,生居滄州樂陵縣之北界,首以愛敬事母,清靜處身,由正念之克存,感聖師之臨禦,複駕青犢,來抵其家,授以宗乘,傳以經筆,俾興大道正教,以度末世黎民。
其教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虛心實腹,守氣養神。
及乎德盛功成,濟生度死,以無為保正性命,以無相驅役鬼神。
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載,以法傳付二祖大通真人陳君。
二祖既掌天權,弘宣祖道,度人罔極,設化無方,闡教一十五年,法壽莫得而識,以法傳付三祖純陽真人張君。
三祖禀質不凡,行法好古,敷宣聖教,克肖先師,處世五十五年,闡教二十五載,以法傳付四祖元陽真人毛君。
四祖見性達聰,罔愆成法,心厭塵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歲,以法遜與五祖太玄真人郦君。
五祖當教之日,值大元立國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亂起,始終一十五載,遭逢十七大魔,以五祖道德崇高,威靈顯赫,魔不勝道,尋乃自平。
自戊戌以來,化因以洽,南通河嶽,北極燕齊,立觀度人,莫知其數。
真人尊太玄之号,教門得真假之分,闡教三十六年,享壽七十八歲,将法傳付六祖通玄大師孫君。
六祖得法之後,德感宸旒,名聞朝野,君王眷顧,卿相主持,秉統轄諸路之權,受通玄真人之号,嗣承宗教,轉見輝光,敷化一十五年,享壽五十六歲,于至元癸酉四月念,以微疾而終。
雖與曆代同示坐亡,其應現威儀有異,于預先七日,将法傳付七祖頤真大師李君,其傳受事意,又極昭彰,道俗官民,鹹稱殊異。
” 此文可注意者,前有“俾興大道正教”,後有“教門得真假之分”二語,足
五傳至郦希誠,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
”《元史》此傳,大抵取材于吳草廬撰《天寶宮碑》,及虞道園撰《嶽德文碑》。
今須先辨者二事:一所謂金季也,金據河北凡百年,以吾所考,劉德仁生宋宣和,卒金大定,其畢生在金之前半,不得雲金季。
二所謂元憲宗時始名其教曰真大道者,非其先無名,至是始名真大道也。
耶律楚材《西遊錄序》作于元太宗元年己醜,即金正大六年,而排斥全真、大道、混元、太一,以為皆老氏之邪,則大道之名早已有之,不過先名大道,至元憲宗時始稱真大道耳,豈有創教百年,而無名稱者乎。
第一事自《元史類編》以來,皆襲謬沿訛,未為辨正。
第二事則因各家皆同是說,未能于元憲宗以前尋出大道教之名,故每以為其先無名,至是始名真大道也。
《吳草廬集》廿六《天寶宮碑》雲:“泰定二年春,予以養疾,寓天寶宮之别館,其宮之道士合辭言曰:吾教之興,自金人得中土時,有劉祖師,避俗出家,絕去嗜欲,屏棄酒肉,勤力耕種,自給衣食,耐艱難辛苦,樸儉慈闵,志在利物,戒行嚴潔,一時翕然宗之。
繼劉而陳,陳而張,張而毛,毛而郦,郦始居天寶宮,際遇國朝,名吾教曰真大道,自為一支,不屬在前道教所掌。
郦之後有孫,有李,有嶽,而吾之師嗣焉。
”草廬此《碑》為大道教九祖張清志作,所謂吾師,即張清志也。
宮在大都南城,而碑則不獨大都有之,吾嘗見許州《天寶宮碑》,《金石萃編補正》卷三著錄,文與此同,而頗有誤字,如泰定二年誤三年,不知二年八月吳已出都也。
《碑》言劉祖師出家于金人得中土時,又言自為一支,不屬在前道教所掌,其說至明,《元史》金季之說,可不攻自破。
《道園學古錄》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公碑》,于大道教起源,尤能道出真髓。
曰:“國家禱祠桧禳之事,有屬諸道家者,其别數宗,而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己,庶幾以徇世誇俗為不敢者。
金有中原,豪傑奇偉之士,往往不肯嬰世故,蹈亂離,辄草衣木食,或徉狂獨往,各立名号,以自放于山澤之間。
當是時師友道喪,聖賢之學,泯滅澌盡,惟是為道家者,多能自異于流俗,而又以去惡複善之說勸諸人,一時州裡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
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于郡縣,皆能力耕作,治廬舍,聯絡表樹,以相保守,久而未之變也。
國朝之制,凡為其教之師者,必得在禁近,号其人口真人,給以印章,得行文書視官府。
而真大道教者,則制封無憂普濟開微洞明真君劉德仁之所立也,以弟子嗣守其業,治大都南城天寶宮,又嘗得郡置道官一人,領其徒屬,與全真、正一之流參立矣。
”正一為道教舊派,全真與大道為宋南渡後新教。
觀其所謂不肯嬰世故,蹈亂離,徉狂獨往于山澤之間力耕作,治廬舍,聯絡表樹,自相保守,非遺民生活而何,然自來錄宋遺民者多忽之,抑又何也。
《宋學士文集》五五有《書劉真人書》一篇,條其戒目有九,皆遺民柔巽之人生觀也。
曰:“劉真入德仁,滄州樂陵人。
始生有光照室,及長,讀書通大義。
會宋靖康之亂,徙居鹽山太平鄉。
一日晨起,有老叟乘犢車相過,摭《道德經》要言授之,曰:‘善識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
”仍投筆一枝而去。
自是玄學頓進,從遊者衆,真人乃取所授書,敷繹其義以示人。
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
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绮語,口無惡聲。
三曰除邪淫,守清靜。
四曰遠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
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
六日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
七日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
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
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
金大定初,诏居京城天長觀,賜号東嶽真人,傳其道者幾遍國中。
且善于劾召之術,趙氏為狐所祟,真人劾之,裡中茔兆自焚,狐數百鳴嘯赴火死,人尤神之。
然其養母如禮,及亡,喪祭一遵世教,無愆度者。
史官曰,道喪千載,諸子之言人人殊,德仁在宋金之間,髣髴老子遺意以化人,人亦多從之者。
蓋其清修寡欲,謙卑自守,力作而食,無求于人,實與天理合也,天理人心所同,固足以感召欤。
”《元史》出宋景濂手,今此文明謂德仁會靖康之亂,在宋金之間,則《元史》金季道士之言,為一時失檢可知矣。
草廬、道園、景濂皆著作名家,其言已可信據。
然吾于大道教書本史料之外,尚有實物史料,作者之名雖不著,其文又繁冗無法,然其所載事迹,往往質實如簿記,猶是史氏之遺,不得以文家法度繩之也。
今河南偃師有大道教碑,高尋丈,寬四五尺,三十九行,行百餘字,名《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宮記》,元至元十五年立,蓋本名賓天觀,至是改為先天宮,而俗又名為升仙宮也。
撰人杜成寬,書者張瑜,成寬銜稱真大道門人,崇道廣演大師,休庵老人,前進士。
文凡三千餘言,字畫完整,予所知現存大道教碑,以此為最古。
《碑》于大道教七祖以前之授受源流,及行教年歲,詳載無阙。
卷首《大道教祖師傳授表》,其年壽及行教年,即據此《碑》而作。
今節其文如下: “我祖師東嶽真人劉君,生居滄州樂陵縣之北界,首以愛敬事母,清靜處身,由正念之克存,感聖師之臨禦,複駕青犢,來抵其家,授以宗乘,傳以經筆,俾興大道正教,以度末世黎民。
其教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虛心實腹,守氣養神。
及乎德盛功成,濟生度死,以無為保正性命,以無相驅役鬼神。
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載,以法傳付二祖大通真人陳君。
二祖既掌天權,弘宣祖道,度人罔極,設化無方,闡教一十五年,法壽莫得而識,以法傳付三祖純陽真人張君。
三祖禀質不凡,行法好古,敷宣聖教,克肖先師,處世五十五年,闡教二十五載,以法傳付四祖元陽真人毛君。
四祖見性達聰,罔愆成法,心厭塵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歲,以法遜與五祖太玄真人郦君。
五祖當教之日,值大元立國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亂起,始終一十五載,遭逢十七大魔,以五祖道德崇高,威靈顯赫,魔不勝道,尋乃自平。
自戊戌以來,化因以洽,南通河嶽,北極燕齊,立觀度人,莫知其數。
真人尊太玄之号,教門得真假之分,闡教三十六年,享壽七十八歲,将法傳付六祖通玄大師孫君。
六祖得法之後,德感宸旒,名聞朝野,君王眷顧,卿相主持,秉統轄諸路之權,受通玄真人之号,嗣承宗教,轉見輝光,敷化一十五年,享壽五十六歲,于至元癸酉四月念,以微疾而終。
雖與曆代同示坐亡,其應現威儀有異,于預先七日,将法傳付七祖頤真大師李君,其傳受事意,又極昭彰,道俗官民,鹹稱殊異。
” 此文可注意者,前有“俾興大道正教”,後有“教門得真假之分”二語,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