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全真篇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史》一七五《張珪傳》:“泰定元年,以災異诏百官集議,珪奏二十餘事,其中有曰:僧道出家,屏絕妻孥,蓋欲超出世表,是以國家優視,無所徭役,且處之官寺,宜清淨絕俗為心,誦經祝壽。
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無異常人,如蔡道泰、班講主之徒,傷人逞欲,壞教幹刑者,何可勝數,俾奉祠典,豈不亵天渎神,臣等議僧道之畜妻子者,宜罪以舊制,罷遣為民。
”此即泰定三年诏所本也。
珪奏僧道并舉,而诏特罪道士,僧有妻者不禁欤,何優僧而劣道也。
蔡道泰是否全真不可知,而藍道元之為全真,及曾為掌教,則無疑義。
故吾謂繼孫德或者當為藍道元,藍道元之後,方為孫履道。
《吳草廬集》四四有《封孫真人制》,當撰于泰定元年,曰:“大道先天地而混成,至德正性命而順受,其能凝神守一,則可保身全生。
我家啟運之初,異人乘時而出,素行上孚于睿鑒,元功下濟于寰區,繼繼逮今,繩繩嗣教。
以爾泰定虛白文逸真人孫履道,恬淡抱樸,謙沖葆光,方外從遊,早逍遙于冀北,環中善應,晚楷式于豫南。
屬長春之席虛,幸太古之傳未泯,遠尋支派,丕闡宗風。
可特授神仙玄門演道大宗師,泰定虛白文逸明德真人,掌管諸路道教所,知集賢院道教事。
於戲,心齋而有吉祥,爾懋明于甯極,年熟而無疵疠,朕永賴于蕃。
宜令孫履道,準此。
”孫履道之貴盛,不亞于孫德彧也。
三、繼孫履道者複為苗道一,繼苗道一者為完顔德明。
夫苗道一至大三年既掌教矣,何以越二十年複為掌教,則須知全真掌教,習慣與大道、太一不同,大道、太一有第幾代第幾祖之稱,全真自王利用撰《馬丹陽碑》稱為第二代,弋彀撰《尹志平碑》稱為六世,高鳴撰《王志坦碑》則又以元數之,稱為五代,馀鮮稱某代某祖也。
大道、大一嗣教,如祖宗傳世,昭穆森然,全真掌教,如宰執任免,時可複命。
明乎此,則苗道一之再任,藍道元之罷黜,不足奇矣。
《元史》三三《文宗紀》:“天曆二年十月癸卯,命道士苗道一建醮于長春宮。
”未明著為掌教也。
三四《文宗紀》:“至順元年閏七月,鑄黃金神仙符命印,賜掌全真教道士苗道一。
”則明著為掌教矣。
《道教源流》六所引《續文獻通考》,即本于此。
《中州名賢文表》二九學術魯翀《奉元明道宮碑》,言:“元統元年,特進神仙掌教凝和大真人苗宗師,召太清提點趙道真來京。
”是元統元年全真掌教猶為苗道一。
元統三年九月,建孫德或道行碑時,掌教則為完顔德明矣,其結銜稱“特進神仙玄門演道大宗師,重玄蘊奧宏仁廣義大真人,掌管諸路道教所,知集賢院道教事”,其貴盛亦與孫德或等。
邵亨青《野處集》三,有《潘煉師松庵序》,言:“五祖七真之緒,其學盛于北方久矣,國朝混一區宇,特設全真掌教宗師以領袖之,而天下學者無問其源所自出,靡不以得承七真先緒,逮事當今宗師為足也。
維揚潘煉師仲華,自幼為儀真瞿老師門人,掌教大宗師完顔公,嘉其能循道誡,翛翛修然有古高士風,期可與入老子之道,号之曰通真明義靜德大師玄中子,命主領益都路峄陽山碧雲宮香火。
”序未知作于何年,然邵亨青為至正間南士,其所雲當今掌教大宗師完顔公,即完顔德明也。
完顔為金國姓,全真至是始有女直人掌教。
今為《全真曆任掌教表》冠于卷首,以補《道教源流》未備焉。
元遺山之批評第十二 《遺山集》全真碑銘最多,與《秋澗集》之太一碑銘等,顧秋澗于太一,多可而少怪,遺山于全真,則與者半不與者半,大略散見前章,茲複列為專章者,欲推究遺山何以不滿于全真也。
遺山有宗人明道,為濟源奉仙觀道士,屢見于集,不知其是否全真也。
遺山次女嚴為女冠,号浯溪真隐,見碑本墓銘。
遺山年四十五,撰《南冠錄引》,曾手寫《幹秋錄》一篇付女嚴,時子幼,長女已嫁,嚴在盧氏縣,故以付之也。
《廣元遺山年譜》所據本作文嚴,遂不知文嚴為何人,集十一有《寄女嚴詩》,雲“聞道全家解禅理,拟從香火問無生”,即指其學道也。
嚴是否為全真亦不可知,然遺山固不反對其學道。
遺山有小功兄寂然為全真,則明著于集卅五《太古觀記》。
全真名士如範圓曦、孫伯英、秦志安等,皆遺山至契,遺民不仕元而入全真者,遺山所識尤多,故當日文人中,了解全真者,宜莫遺山若。
然遺山言論每不喜全真,反全真者每借其言以為重,《至元辯僞錄》三,謂:“元裕之曾作《重陽真人碑》,曲成其美,全真輩謂不光,故好問之文,立而複毀。
”遺山《紫微觀記》,為趙天錫太夫人作,見《官府猜疑》章,與釋家何涉,而《佛祖通載》特載之,亦因其中有不滿全真之言耳。
《遺山集》不滿全真之言,尚不止此,卅五《通仙觀記》雲:“玄學之廢久矣,惟玄學廢,故人以學仙為疑。
今夫居山林,棄妻子,而以黃冠自名者,宜若可望也,然叩其中,則世間事人所共知者,且不能知,況出世間乎。
伥伥之與遊,愦愦之為曹,未嘗學而曰絕學;不知所以言而曰忘言;囚首喪面,敗絮自裹,而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嗚呼!靈都真境,自昔闳衍博大真人之所往來,乃今求自拔于流俗者而不可得,于此可以觀世變矣。
因并及之,以為素隐行怪,欺世盜名者勸。
”卅八《太古堂銘》雲“廣甯全道太古真人甯海郝君,初入道,習所謂以苦為樂者,塊坐趙州南石梁下六年。
羽化之後,高弟範煉師,複來趙州,築環堵而居之,官吏士民請住州之天甯觀,後十年,起堂于天甯,名之曰太古。
真人平生笃于大《易》之學,以古道自期,蓋天性然。
餘嘗讀《太古集》,見其論超詣,非今日披裘擁絮、囚首喪面者之所可萬一”雲。
凡厭惡其人者,辄形容其言貌,故墨子之非儒也,曰“高拱下視,會噎為深”。
荀子之非子遊氏也,曰“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
今遺山之非全真,“囚首喪面,披裘擁絮”之言,屢見不一見,果何所指耶。
又曰“叩以世間事,人所共知者,且不能知,況出世間乎”。
則全真修士中不谙世故者必多,豈能得人敬仰,遺山之言,何其沉痛也。
雖然,全真既為當時顯學,惰窳之徒,溷入其中,以謀衣食,亦奚能免者。
《金史》一一九《烏古論鎬傳》雲:“烏古論先生者,本貴人家奴,為全真師,裸颠露足,綴麻為衣,人謂之麻帔先生。
宣宗嘗召入宮,問以秘術,因出入大長主家,有穢迹,上敕有司掩捕,已逃去。
正大末,從鎬來官汝南,鎬為營道宇使居之,車駕将至蔡,生欲遁,無所往,因自言能使軍士服氣,不費糧,右丞完顔仲德知其妄,乃奏欲如田單假神師退敵意,授以真人之号,旋出奇計,北兵信巫,必駭異之,或可有功,參政張天綱以為不可,遂止。
複求入見,長揖不拜,且多大言,欲出說太師噴盞為脫身計。
時郎中移刺克忠,員外郎王鹗具以向者麻帔為言,上怒,殺之。
”此一事也,《金史》蓋本之《汝南遺事》四,王百一鹗則目擊其事,書之以備史館采擇者,此全真敗類也。
《辯僞錄》四言:“金朝末代,有烏骨先生,常披麻被,咄空罵衆,詐号神仙,哀帝惑之,頗信鄙術。
”即此人。
《焚毀(道藏)碑》亦言:“金末年,複有麻被先生、鐵笠李二人,以奸謀秘計,出入時貴之門,肆為淫污之行。
”則此事在當時殆無人不知者,遺山自必知之。
其後又有孝義某生之事,見藕香本《敬齋古今黈》十,雲:“孝義有某生者,宗丘劉學,主太原城西一民家,塊坐環堵者兒十年,主氏翁媪奉事勤笃。
庚子春正月望,翁與生坐久,倒寝其傍、丙夜生遽取案上菜刀亂斫翁死,媪駭愕,起救,生又斫殺之,有婢竊視,噤不敢動。
生複瞑目端坐,鄰者縛生詣有司,府掾範貞之謂曰:“汝善人,甯有害物心,恐鄰者殺翁媪,而以汝當之,可實語我。
’生曰:‘我固殺翁媪,雖夢中不知所為,尚能記其仿佛,此殆宿債,豈可濫及無辜,其亟刑我。
’竟棄市。
”此則癡坐成頑,學全真而誤入魔道者,亦足贻人口實也。
遺山所謂“敗絮自裹,愦愦為曹”者,其斯人之流欤。
然億萬信徒中,僅有三數惰窳之徒,見于記載,抑亦微矣。
全真立觀度人,所收過濫,王百一撰《栖雲王志謹道行碑》,曾發為疑問,文見《仙源錄》四。
曰:“予于師鄉裡也,同宗也。
昔予待罪翰林,稔師之名,限以南北,未之獲見,北渡後始識,予不知宗屬近遠,以年長一紀拜之,師亦答拜。
比年數數會晤,時辱見臨,情話終日,予乘間問之曰:‘師年八十,宜深居簡出,坐以傳教,使問道之人香火來,不亦重乎。
顧區區普受人請,車無停轍,人無甯迹,毋乃涉于輕易耶。
”師應之曰:“凡在交際,宜有分别,我全真者流,不敢失前輩遺躅,富貴者召之往,貧賤者召之亦往,一日十請亦往,千裡來請亦往,急欲利人,不敢少安以自便耳。
’又問:‘師所至,日書法名,不知其數,不詢其人,不考其素,其中豈無惡少博徒為累乎?’師曰:‘全真化導,正在此耳,使朝為盜跖,暮為伯益,則又何求,雖千百一人,亦化導之力也。
’予聞之喜甚,知師之心,天地父母之心也”雲雲。
嗚呼!上宮來竊屦之譏,互鄉負難言之目,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唯何甚。
王百一之于栖雲,深諒之矣,然遺山之于全真,終未釋然也。
山東長清有五峰山《重修洞真觀記》,遺山為全真王志深撰,今集未收,《山左金石志》廿一跋雲:“史稱好問為文有繩尺,備衆體,今觀此碑,平衍無出色處,或托名者為之。
”而未錄全文,吾得其拓本,亦忠告全真者。
曰:“吾友東光句龍英孺,盛談洞真幽寂古澹,欲予一到其處,予以客遊未暇也。
丙午春二月,志深之法兄張志偉,以洞真始末谒予以記請,且言志深昆仲,皆出于廣川真靜大師崔道演。
道演道行孤峻,嘯座林間,于世無所與合,昆嵛普照範煉師特慎許可,每一見必留語彌日。
志深外質而内敏,苦己利物,往時避兵布山,鄉人被重創者狼藉道路,志深扶傷救死,親饋粥藥,側然有骨肉之愛。
祭酒以來,連起茇舍,凡有徒老,與夫環處無供者,皆厚為調護之,是不獨于營運為有勞,其人亦可記也。
予因為張言:承天以寇謙之顯,華陽以陶貞白顯,草堂以盧征君鴻顯,中岩以司馬子微顯,境用人勝,良不虛語。
雖然,吾何敢望于今之人,必也自拔于流俗,居山林,木食澗飲,甘足枯槁,無為此山之羞,斯可矣,若崔與王,是無為此山羞者非耶。
他日飄然而東,當以吾言扣之。
九日己已記。
” 句龍英孺名瀛,為遺山寄耶律書所舉五十四人之一。
句龍河北姓也,在南宋則避高宗嫌名,去句存龍矣,然紹興十八年《進士題名錄》尚有姓句龍者三人。
丙午元定宗元年,二月辛西朔,故九日己也。
崔道演,劉長生弟子,五峰山有杜仁傑撰《真靜崔先生碑》,文見《仙源錄》五。
張志偉即張志純,号天倪子,崔道演弟子,詳見《仙源錄》八杜仁傑撰《泰安阜上張氏先茔記》,固山左著名道士也。
王奕《玉鬥山人集》二有《和遺山呈泰山倪布山真人詩》,《元詩選》癸之壬以為即此人。
而《山左金石志》跋徐世隆《贈天倪子詩刻》,竟不知天倪子何名,是惡足為人志山左金石乎,且惡足以辨遺山文之真僞也。
夫辨遺山文真僞,應據《遺山集》,豈能據史稱“遺山文有繩尺,備衆體”,遂斷此《碑》為不類耶!且集中《全真碑》多矣,持論皆與此《碑》合,果托名者,應盛誇《碑》中主人,今乃期碑主“自拔于流俗,無為此山羞”,非遺山安得此直諒之言,遺山蓋始終為全真诤友也。
《秋澗集》十三《題甘河遇仙詩卷》雲:“崞山文最雅,略不見谀詞。
”不為谀詞,必為直詞,是遺山尚有題甘河遇仙詩文,惜今集未載,而《仙源錄》亦未收也。
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無異常人,如蔡道泰、班講主之徒,傷人逞欲,壞教幹刑者,何可勝數,俾奉祠典,豈不亵天渎神,臣等議僧道之畜妻子者,宜罪以舊制,罷遣為民。
”此即泰定三年诏所本也。
珪奏僧道并舉,而诏特罪道士,僧有妻者不禁欤,何優僧而劣道也。
蔡道泰是否全真不可知,而藍道元之為全真,及曾為掌教,則無疑義。
故吾謂繼孫德或者當為藍道元,藍道元之後,方為孫履道。
《吳草廬集》四四有《封孫真人制》,當撰于泰定元年,曰:“大道先天地而混成,至德正性命而順受,其能凝神守一,則可保身全生。
我家啟運之初,異人乘時而出,素行上孚于睿鑒,元功下濟于寰區,繼繼逮今,繩繩嗣教。
以爾泰定虛白文逸真人孫履道,恬淡抱樸,謙沖葆光,方外從遊,早逍遙于冀北,環中善應,晚楷式于豫南。
屬長春之席虛,幸太古之傳未泯,遠尋支派,丕闡宗風。
可特授神仙玄門演道大宗師,泰定虛白文逸明德真人,掌管諸路道教所,知集賢院道教事。
於戲,心齋而有吉祥,爾懋明于甯極,年熟而無疵疠,朕永賴于蕃。
宜令孫履道,準此。
”孫履道之貴盛,不亞于孫德彧也。
三、繼孫履道者複為苗道一,繼苗道一者為完顔德明。
夫苗道一至大三年既掌教矣,何以越二十年複為掌教,則須知全真掌教,習慣與大道、太一不同,大道、太一有第幾代第幾祖之稱,全真自王利用撰《馬丹陽碑》稱為第二代,弋彀撰《尹志平碑》稱為六世,高鳴撰《王志坦碑》則又以元數之,稱為五代,馀鮮稱某代某祖也。
大道、大一嗣教,如祖宗傳世,昭穆森然,全真掌教,如宰執任免,時可複命。
明乎此,則苗道一之再任,藍道元之罷黜,不足奇矣。
《元史》三三《文宗紀》:“天曆二年十月癸卯,命道士苗道一建醮于長春宮。
”未明著為掌教也。
三四《文宗紀》:“至順元年閏七月,鑄黃金神仙符命印,賜掌全真教道士苗道一。
”則明著為掌教矣。
《道教源流》六所引《續文獻通考》,即本于此。
《中州名賢文表》二九學術魯翀《奉元明道宮碑》,言:“元統元年,特進神仙掌教凝和大真人苗宗師,召太清提點趙道真來京。
”是元統元年全真掌教猶為苗道一。
元統三年九月,建孫德或道行碑時,掌教則為完顔德明矣,其結銜稱“特進神仙玄門演道大宗師,重玄蘊奧宏仁廣義大真人,掌管諸路道教所,知集賢院道教事”,其貴盛亦與孫德或等。
邵亨青《野處集》三,有《潘煉師松庵序》,言:“五祖七真之緒,其學盛于北方久矣,國朝混一區宇,特設全真掌教宗師以領袖之,而天下學者無問其源所自出,靡不以得承七真先緒,逮事當今宗師為足也。
維揚潘煉師仲華,自幼為儀真瞿老師門人,掌教大宗師完顔公,嘉其能循道誡,翛翛修然有古高士風,期可與入老子之道,号之曰通真明義靜德大師玄中子,命主領益都路峄陽山碧雲宮香火。
”序未知作于何年,然邵亨青為至正間南士,其所雲當今掌教大宗師完顔公,即完顔德明也。
完顔為金國姓,全真至是始有女直人掌教。
今為《全真曆任掌教表》冠于卷首,以補《道教源流》未備焉。
元遺山之批評第十二 《遺山集》全真碑銘最多,與《秋澗集》之太一碑銘等,顧秋澗于太一,多可而少怪,遺山于全真,則與者半不與者半,大略散見前章,茲複列為專章者,欲推究遺山何以不滿于全真也。
遺山有宗人明道,為濟源奉仙觀道士,屢見于集,不知其是否全真也。
遺山次女嚴為女冠,号浯溪真隐,見碑本墓銘。
遺山年四十五,撰《南冠錄引》,曾手寫《幹秋錄》一篇付女嚴,時子幼,長女已嫁,嚴在盧氏縣,故以付之也。
《廣元遺山年譜》所據本作文嚴,遂不知文嚴為何人,集十一有《寄女嚴詩》,雲“聞道全家解禅理,拟從香火問無生”,即指其學道也。
嚴是否為全真亦不可知,然遺山固不反對其學道。
遺山有小功兄寂然為全真,則明著于集卅五《太古觀記》。
全真名士如範圓曦、孫伯英、秦志安等,皆遺山至契,遺民不仕元而入全真者,遺山所識尤多,故當日文人中,了解全真者,宜莫遺山若。
然遺山言論每不喜全真,反全真者每借其言以為重,《至元辯僞錄》三,謂:“元裕之曾作《重陽真人碑》,曲成其美,全真輩謂不光,故好問之文,立而複毀。
”遺山《紫微觀記》,為趙天錫太夫人作,見《官府猜疑》章,與釋家何涉,而《佛祖通載》特載之,亦因其中有不滿全真之言耳。
《遺山集》不滿全真之言,尚不止此,卅五《通仙觀記》雲:“玄學之廢久矣,惟玄學廢,故人以學仙為疑。
今夫居山林,棄妻子,而以黃冠自名者,宜若可望也,然叩其中,則世間事人所共知者,且不能知,況出世間乎。
伥伥之與遊,愦愦之為曹,未嘗學而曰絕學;不知所以言而曰忘言;囚首喪面,敗絮自裹,而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嗚呼!靈都真境,自昔闳衍博大真人之所往來,乃今求自拔于流俗者而不可得,于此可以觀世變矣。
因并及之,以為素隐行怪,欺世盜名者勸。
”卅八《太古堂銘》雲“廣甯全道太古真人甯海郝君,初入道,習所謂以苦為樂者,塊坐趙州南石梁下六年。
羽化之後,高弟範煉師,複來趙州,築環堵而居之,官吏士民請住州之天甯觀,後十年,起堂于天甯,名之曰太古。
真人平生笃于大《易》之學,以古道自期,蓋天性然。
餘嘗讀《太古集》,見其論超詣,非今日披裘擁絮、囚首喪面者之所可萬一”雲。
凡厭惡其人者,辄形容其言貌,故墨子之非儒也,曰“高拱下視,會噎為深”。
荀子之非子遊氏也,曰“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
今遺山之非全真,“囚首喪面,披裘擁絮”之言,屢見不一見,果何所指耶。
又曰“叩以世間事,人所共知者,且不能知,況出世間乎”。
則全真修士中不谙世故者必多,豈能得人敬仰,遺山之言,何其沉痛也。
雖然,全真既為當時顯學,惰窳之徒,溷入其中,以謀衣食,亦奚能免者。
《金史》一一九《烏古論鎬傳》雲:“烏古論先生者,本貴人家奴,為全真師,裸颠露足,綴麻為衣,人謂之麻帔先生。
宣宗嘗召入宮,問以秘術,因出入大長主家,有穢迹,上敕有司掩捕,已逃去。
正大末,從鎬來官汝南,鎬為營道宇使居之,車駕将至蔡,生欲遁,無所往,因自言能使軍士服氣,不費糧,右丞完顔仲德知其妄,乃奏欲如田單假神師退敵意,授以真人之号,旋出奇計,北兵信巫,必駭異之,或可有功,參政張天綱以為不可,遂止。
複求入見,長揖不拜,且多大言,欲出說太師噴盞為脫身計。
時郎中移刺克忠,員外郎王鹗具以向者麻帔為言,上怒,殺之。
”此一事也,《金史》蓋本之《汝南遺事》四,王百一鹗則目擊其事,書之以備史館采擇者,此全真敗類也。
《辯僞錄》四言:“金朝末代,有烏骨先生,常披麻被,咄空罵衆,詐号神仙,哀帝惑之,頗信鄙術。
”即此人。
《焚毀(道藏)碑》亦言:“金末年,複有麻被先生、鐵笠李二人,以奸謀秘計,出入時貴之門,肆為淫污之行。
”則此事在當時殆無人不知者,遺山自必知之。
其後又有孝義某生之事,見藕香本《敬齋古今黈》十,雲:“孝義有某生者,宗丘劉學,主太原城西一民家,塊坐環堵者兒十年,主氏翁媪奉事勤笃。
庚子春正月望,翁與生坐久,倒寝其傍、丙夜生遽取案上菜刀亂斫翁死,媪駭愕,起救,生又斫殺之,有婢竊視,噤不敢動。
生複瞑目端坐,鄰者縛生詣有司,府掾範貞之謂曰:“汝善人,甯有害物心,恐鄰者殺翁媪,而以汝當之,可實語我。
’生曰:‘我固殺翁媪,雖夢中不知所為,尚能記其仿佛,此殆宿債,豈可濫及無辜,其亟刑我。
’竟棄市。
”此則癡坐成頑,學全真而誤入魔道者,亦足贻人口實也。
遺山所謂“敗絮自裹,愦愦為曹”者,其斯人之流欤。
然億萬信徒中,僅有三數惰窳之徒,見于記載,抑亦微矣。
全真立觀度人,所收過濫,王百一撰《栖雲王志謹道行碑》,曾發為疑問,文見《仙源錄》四。
曰:“予于師鄉裡也,同宗也。
昔予待罪翰林,稔師之名,限以南北,未之獲見,北渡後始識,予不知宗屬近遠,以年長一紀拜之,師亦答拜。
比年數數會晤,時辱見臨,情話終日,予乘間問之曰:‘師年八十,宜深居簡出,坐以傳教,使問道之人香火來,不亦重乎。
顧區區普受人請,車無停轍,人無甯迹,毋乃涉于輕易耶。
”師應之曰:“凡在交際,宜有分别,我全真者流,不敢失前輩遺躅,富貴者召之往,貧賤者召之亦往,一日十請亦往,千裡來請亦往,急欲利人,不敢少安以自便耳。
’又問:‘師所至,日書法名,不知其數,不詢其人,不考其素,其中豈無惡少博徒為累乎?’師曰:‘全真化導,正在此耳,使朝為盜跖,暮為伯益,則又何求,雖千百一人,亦化導之力也。
’予聞之喜甚,知師之心,天地父母之心也”雲雲。
嗚呼!上宮來竊屦之譏,互鄉負難言之目,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唯何甚。
王百一之于栖雲,深諒之矣,然遺山之于全真,終未釋然也。
山東長清有五峰山《重修洞真觀記》,遺山為全真王志深撰,今集未收,《山左金石志》廿一跋雲:“史稱好問為文有繩尺,備衆體,今觀此碑,平衍無出色處,或托名者為之。
”而未錄全文,吾得其拓本,亦忠告全真者。
曰:“吾友東光句龍英孺,盛談洞真幽寂古澹,欲予一到其處,予以客遊未暇也。
丙午春二月,志深之法兄張志偉,以洞真始末谒予以記請,且言志深昆仲,皆出于廣川真靜大師崔道演。
道演道行孤峻,嘯座林間,于世無所與合,昆嵛普照範煉師特慎許可,每一見必留語彌日。
志深外質而内敏,苦己利物,往時避兵布山,鄉人被重創者狼藉道路,志深扶傷救死,親饋粥藥,側然有骨肉之愛。
祭酒以來,連起茇舍,凡有徒老,與夫環處無供者,皆厚為調護之,是不獨于營運為有勞,其人亦可記也。
予因為張言:承天以寇謙之顯,華陽以陶貞白顯,草堂以盧征君鴻顯,中岩以司馬子微顯,境用人勝,良不虛語。
雖然,吾何敢望于今之人,必也自拔于流俗,居山林,木食澗飲,甘足枯槁,無為此山之羞,斯可矣,若崔與王,是無為此山羞者非耶。
他日飄然而東,當以吾言扣之。
九日己已記。
” 句龍英孺名瀛,為遺山寄耶律書所舉五十四人之一。
句龍河北姓也,在南宋則避高宗嫌名,去句存龍矣,然紹興十八年《進士題名錄》尚有姓句龍者三人。
丙午元定宗元年,二月辛西朔,故九日己也。
崔道演,劉長生弟子,五峰山有杜仁傑撰《真靜崔先生碑》,文見《仙源錄》五。
張志偉即張志純,号天倪子,崔道演弟子,詳見《仙源錄》八杜仁傑撰《泰安阜上張氏先茔記》,固山左著名道士也。
王奕《玉鬥山人集》二有《和遺山呈泰山倪布山真人詩》,《元詩選》癸之壬以為即此人。
而《山左金石志》跋徐世隆《贈天倪子詩刻》,竟不知天倪子何名,是惡足為人志山左金石乎,且惡足以辨遺山文之真僞也。
夫辨遺山文真僞,應據《遺山集》,豈能據史稱“遺山文有繩尺,備衆體”,遂斷此《碑》為不類耶!且集中《全真碑》多矣,持論皆與此《碑》合,果托名者,應盛誇《碑》中主人,今乃期碑主“自拔于流俗,無為此山羞”,非遺山安得此直諒之言,遺山蓋始終為全真诤友也。
《秋澗集》十三《題甘河遇仙詩卷》雲:“崞山文最雅,略不見谀詞。
”不為谀詞,必為直詞,是遺山尚有題甘河遇仙詩文,惜今集未載,而《仙源錄》亦未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