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全真篇下
關燈
小
中
大
功也。
一傳而為長春,函夏陽九,适遭其時,哀斯民将膏砧锧,大辟玄門,為趨生之途,實拯億兆于滄海橫流之下。
於戲!事不要其終,徒始之究者,殆不得而見天之所以昌斯教者,其用以就斯乎。
宜羽服琳宮,日新月盛乎金之世,星羅纏分于我有元之坤輿也。
”牧庵言全真之勢似火,逾撲逾熾,吾言全真實似水,水至柔弱,故天下莫比其堅強也。
此《碑》為《四庫》本《牧庵集》所未收,輯佚者當注意,然《仙源錄》載姚撰王處一、高道寬兩《道行碑》,《牧庵集》亦未收也。
《元文類》廿二有元貞元年姚撰《長春宮碑銘》,則見今《牧庵集》矣。
曰:“長春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
而河之北南已殘,首鼠未平,鼎魚方急,乃大辟玄門,遣人招求俘殺于戰伐之際,或一戴黃冠,而持其暑牒,奴者必民,死賴以生者,無慮二三钜萬人。
匹夫一言,鄉人信之,赴訟其門,聽直其家,為有司者猶罪以豪傑以武自斷,而渙其群。
以二三钜萬之人,散處九州,統馭其手,帝不疑之,斯必有以,豈屈子所謂名不可以虛作者耶。
”其言似謂全真之勢,宜為有司所忌,而帝竟不疑之,則有未盡然者。
元初兩次焚毀《道藏》,戊午之役,勒令道士落發者十七人,不可謂非大辱,下章詳之。
《元史》一五三《石天麟傳》,言:“江南道觀偶藏宋主遺像,有僧素與道士交惡,發其事,将置之極刑,帝以問天麟,對曰:‘遼國主後銅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聞有禁令也。
’事遂寝。
”西京今大同,道院藏故君遺像且有罪,猜疑極矣,幸天麟識大體,不然,将興大獄,道流尚有瞧類耶。
又《元史》一四九《郭侃傳》:“至元四年徙高唐令,五年邑人吳乞兒、道士胡王反,讨平之。
”然則元初道士未必皆順民也,其受猜忌固宜。
焚經之厄運第十 焚毀《道藏》之事,道家諱言,《釋藏》有專書載之,祥邁《至元辯僞錄》是也,《明藏》五卷,《清藏》分六卷。
何謂僞?謂《老子化胡》等經也。
《化胡經》本寓言,自東晉以來,屢有損益,人知其僞久矣,何待于辯,即辯亦何與全真?曰全真雖不屬以前道教,然自宋披雲重刊《道藏》後,隐然缵承道教統緒,已詳前章。
《元史》本紀三:“憲宗元年,以僧海雲掌釋教,李真常掌道教。
”是政府亦明認全真為道教正宗也,既屍其名,應受其咎。
且其時全真遺民集,每以丘公之感化時主,為應化胡之谶,遂造《老子八十一化圖》,以相慰藉。
祥邁《辯僞錄自序》,謂:“丘處機妄言谄上,李志常矯飾媚時,萃通役之罪徒,集排釋之僞典,令狐璋首編妄說,史志經又廣邪文。
”即其事也。
然此特其副因耳,其主因在恢複侵地,不在辯論《化胡》也。
何謂侵地?自金南渡後,名藍精刹,半就荒蕪,全真代興,辄改為觀,張伯淳《辯僞錄序》謂有四百八十二所,此元太祖末年及太宗初年事,耶律楚材與丘公之隙末,亦緣此也。
張伯淳序,乙卯二字凡二見,其第一乙卯當為乙西,謂元太祖二十年,時丘公尚在,越三十年乙卯,為憲宗五年,釋家聲勢漸複,萬松弟子少林福裕曾被召,乃訟其事于憲宗,西僧那摩大師等複為之播拄,遂有戊午辯論上都之役,大敗全真。
今将此事始末,分四節叙述如後: 一、初次辯論及焚經,在憲宗八年戊午,時掌道教李志常已先二年卒,掌釋教海雲亦先一年卒。
僧人為頭者福裕,道士為頭者張志敬,《道教源流》八謂海雲即福裕,誤也。
海雲名印簡,燕京慶壽寺僧,即今西長安街雙塔寺僧也,屬臨濟。
福裕号雪庭,嵩山少林寺僧,屬曹洞。
《程雪樓集》六有《海雲碑》,八又有《雪庭碑》,是也。
海雲乃号非名,史例稱名,而《元史·憲宗紀》稱海雲者,不知其為号也,稱李志常為李真常,亦不知真常為号耳。
辯論僧道各十七人,結果,勒令道士落發,恢複侵寺二百餘所,《化胡》等僞經及雕闆,盡令焚毀。
事并見《道園學古錄》四八《至溫禅師塔銘》。
此一役也,道士受罵為驢馬,為畜類,均不之校也。
二、二次焚經在至元十八年辛巳,時張志敬已于至元七年卒,雪庭亦于至元十二年卒,南宋新亡,西僧氣焰更盛。
會有言保定、真定、太原、平陽、河中府、關西等處《道藏》經闆尚存者,複命僧錄司教禅諸僧及文臣詣長春宮,偕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誠,大道掌教李德和等考證真僞,于十八年十月,百官集憫忠寺,即今法源寺,盡焚《道藏》僞經雜書,并遣使徇行諸路。
此一役也,江南既平,道教加入正一天師派,又加入大道派,然勢力仍遠遜西僧,故又遭大敗。
《元史》十一《世祖紀》:至元“十七年二月丙申,诏谕真人析志誠焚毀《道藏》僞妄經文及闆。
”又:至元“十八年十月己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系老子親著,馀皆後人僞撰,宜悉焚毀,從之。
”即此事也。
祁志誠,各本《元史》本紀皆作析志誠,字誤耳。
十七年令自行選擇焚毀,十八年乃強制執行,令《道德經》以外,馀悉焚毀,殊無理由。
諸臣仰西僧鼻息,不為一言,祁志誠等則知榮守辱,任其所為而已,此楊琏真加所以敢發宋會稽諸陵,且截頂骨以為供器也。
而張伯淳序《辯僞錄》,猶盛誇“楊大師琏真佳大弘聖化,自至元廿二春至廿四春,恢複佛寺三十餘所”雲雲,豈不異哉。
伯淳見《元史》一七八,杭州人,宋進士,《雪樓集》十七有《伯淳墓志銘》。
三、撰《焚毀僞道藏經碑》在至元二十一年甲申,诏相哥谕翰林院撰文,記兩次焚經始末,布清路刻石。
相哥即桑哥,《元史》入《奸臣傳》。
奉敕撰文,例一人署名,此《碑》署名者九人,《辯僞錄》作七人,最末王磐,文稱“臣磐等”,則執筆者磐也,茲事體大,一人不敢專其責耳。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八有此《碑》跋、蓋據刻石泰安者,曰:“佛老之行于中國久矣,道經固多僞托,佛書亦華人所譯,往往竊取老莊之旨,而其徒常互相訾答,人主又因一時之好尚而左右焉。
魏太武信寇謙之而焚佛經,元世祖崇帝師而焚《道藏》,皆非卓然不惑者也。
釋祥邁撰《至元辯僞錄》,侈陳其事,意在排擯全真,适足供士君子之噱爾。
” 四、祥邁撰《辯僞錄》,在至元二十八年辛卯,戊午之役,祥邁曾參與辯論,至元二年已撰有辯論之文,至是奉敕,始将前稿合十八年辛已之事,彙為一編,而以《焚毀僞經碑》殿其末。
張伯淳、貴吉祥序,皆不著年月,張序蓋撰于至元末,貴序稱世祖為先帝,則撰于世祖後矣。
《佛祖通載》卅三載《焚毀僞經碑》于至元廿二年乙酉,蓋據立石之年也。
然何以将《辯僞錄》張、貴二序,及辯僞諸論,接連兩卷,并載于廿二年,又将十八年焚經下火文,及戊午焚經目錄,對道士辯論僧人,皆載于廿二年,雜亂無章若是。
夫《辯僞錄》為記事體,已有節目不清之弊,《通載》改為編年,自應年分件系,乃将前後相距三十餘年之事,混載于一年,其中複自颠倒錯亂,編年之謂何!僧人不谙著書體例,本無足怪,惟是書既入藏,又頗通行,清初費隐容撰《五燈嚴統》,且據之以與洞上諸人鬥,故不得不稍加彈射,俾後生知其不盡足據耳。
然道家史料載此事者殊寡,不能專據僧人一面之詞也。
且其所述兩次辯論失敗者,張志敬、祁志誠皆全真傑出之士,志誠尤有高行。
又其所載戊午道士落發者,樊志應、申志貞、李志全等三人,晚節彰彰可考,以是知落發事系一時受辱,不久即複。
申見《仙源錄》八張好古撰《墓志銘》,李見前《藏經刊行》章,今從略,張志敬有王鹿庵撰《道行碑》,鹿庵即撰《焚經碑》之王磐也。
樊志應有王秋澗撰《真常觀記》,祁志誠有虞道園撰《白雲觀記》,皆可考見其生平,今次第述之。
王撰《誠明真人道行碑》,見《仙源錄》五,曰“師姓張氏,諱志敬,字義卿,燕京安次人。
幼清,寡言笑,不喜葷茹,見道士辄歡喜迎接,聞讀道經則谛聽不忍去。
父母相謂曰:‘此兒其有方外宿緣乎!’八歲送入長春宮,禮真常李真人為師,給使左右。
真常本儒者,喜文學,師性悟敏,善誦習,工書翰,又謹饬如成人,故真常愛之特異。
恕齋王先生以詩名當世,而清高絕俗,栖止道宮,真常命師從之學。
方丈西有堂曰萃玄,側有小樓,積書萬卷,人莫能到,真常以鎖鑰付師,恣所窺覽。
師資禀既異,所以涵養成就之者又有本源,宜其所造超詣不凡也。
至元七年冬十一月化,京師士大夫,遠方道俗,奉香火緻莫者填塞街陌,累月不已。
噫!全真之教,以識心見性為宗,損己利物為行,不資參學,不立文字,自重陽王真人至李真常,凡三傳,學者漸知讀書,不以文字為障蔽。
及師掌教,大暢玄旨,然後學者皆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為真實入門。
當嗣法之初,先輩師德存者尚多,師以晚進,躐出其上,中心不能無少望焉,師德度深厚,頹然處順,強悍者服其謙恭,驕矜者慚其退讓,故初雖少咈,久乃怙然。
加以持身精謹,遇物通方,京師賢士大夫,及四方賓客,所與遊者,靡不得其歡心”雲。
恕齋王先生,名元粹,後止名粹,平州人,亦遺民入全真者,見《中州集》七,《金史》見《文藝·王郁傳》。
《秋澗集》四十《真常觀記》雲“重玄子樊君,晚節退休,與時消息,至元二十二載,易張侯故第為幽栖所,榜曰真常觀。
灑掃涓潔,廣植花木,境趣靖深,日端俨丈室,炷香撫琴,客至問何為,曰:‘吾方凝神坐忘,與造物者遊。
”凡往來者皆一時名公,如李敬齋、趙虎岩、翰林王慎獨、左轄姚雪齋、鹿庵王承旨、少傅窦公、冀國王公,愛其風度才識,締方外交。
太史公曰,視友知人,亶其然乎。
元貞元祀正月五日晨興,召門弟子齊道亨、劉道安付以後事,怡然而逝,閱世四百五十六甲子,甯神于五華山仙茔。
道亨純直有持守,祗承遺緒,朝夕惴惴,惟恐失墜,掌教玄逸真人與其進署宗門提點。
一日介劉道錄文甫請述觀記,予僚契雷若齋,與師昔同鄉校,夤緣有一日之雅,且重劉請,勉為件右,竊有所感焉。
乃為之說曰:二氣氤氲,五行儲精,長材秀民,無世無之。
當金季俶擾,綱常文物,蕩無孑遺,其時設教者,獨全真家,士之慕高遠,欲脫世網者,舍是将安往乎。
嘗究其說,不過絕利欲而笃勞苦,推有馀而貴不争,要歸清淨無為而已。
如重玄子扶翊道紀,綜核玄務,公材吏用,藹然見于脫穎遊刃之外,不謂之長材秀民可乎。
向使率性以明當然之理,務學以廣通變之方,列周行,握事樞,以投功名之會,樹立巉絕,恐不如是而止也,撫卷懷人,為一慨惜。
師諱志應,字順甫,出平陽汾西官族”雲。
敬齋李治,虎岩趙著,慎獨王鹗,雪齋姚樞,鹿庵王磐,少傅窦默,冀國王善,大半《元史》有傳。
玄逸真人張志仙,元貞初繼祁志誠掌教,亦見《元史》本紀。
窦默、姚樞,戊午僧道辯論時,曾共證義,見《辯僞錄》三。
王磐則《焚經碑》執筆者,已見前。
志應卒于元貞元年,閱世四百五十六甲子,當為七十五歲,初次焚經時,當三十八歲,其卒在《辯僞錄》撰成之後,未嘗終身落發為僧,《辯僞錄》一面之詞不盡足據。
秋澗之意,深惜志應之才,不奮志功名,而甘心隐遁。
夫士各有志,不能強同,亦各行其是而已,豈非做官不可哉!《秋澗集》廿一又有《挽樊君道箓詩》:“每歎玄門道有綱,樊君扶翊冠簪裳,公材絕似張嵩嶽,術異初非費長房。
樽酒笑談才宿昔,玉棺飛堕便蒼茫,仙遊久厭人間世,華表歸來意未量。
” 《道園學古錄》四六《白雲觀記》雲“雲州之西,有山曰金閣,洞明祁真人擇勝修真,得地于山之谷中,谷口在州南十餘裡官道傍,
一傳而為長春,函夏陽九,适遭其時,哀斯民将膏砧锧,大辟玄門,為趨生之途,實拯億兆于滄海橫流之下。
於戲!事不要其終,徒始之究者,殆不得而見天之所以昌斯教者,其用以就斯乎。
宜羽服琳宮,日新月盛乎金之世,星羅纏分于我有元之坤輿也。
”牧庵言全真之勢似火,逾撲逾熾,吾言全真實似水,水至柔弱,故天下莫比其堅強也。
此《碑》為《四庫》本《牧庵集》所未收,輯佚者當注意,然《仙源錄》載姚撰王處一、高道寬兩《道行碑》,《牧庵集》亦未收也。
《元文類》廿二有元貞元年姚撰《長春宮碑銘》,則見今《牧庵集》矣。
曰:“長春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
而河之北南已殘,首鼠未平,鼎魚方急,乃大辟玄門,遣人招求俘殺于戰伐之際,或一戴黃冠,而持其暑牒,奴者必民,死賴以生者,無慮二三钜萬人。
匹夫一言,鄉人信之,赴訟其門,聽直其家,為有司者猶罪以豪傑以武自斷,而渙其群。
以二三钜萬之人,散處九州,統馭其手,帝不疑之,斯必有以,豈屈子所謂名不可以虛作者耶。
”其言似謂全真之勢,宜為有司所忌,而帝竟不疑之,則有未盡然者。
元初兩次焚毀《道藏》,戊午之役,勒令道士落發者十七人,不可謂非大辱,下章詳之。
《元史》一五三《石天麟傳》,言:“江南道觀偶藏宋主遺像,有僧素與道士交惡,發其事,将置之極刑,帝以問天麟,對曰:‘遼國主後銅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聞有禁令也。
’事遂寝。
”西京今大同,道院藏故君遺像且有罪,猜疑極矣,幸天麟識大體,不然,将興大獄,道流尚有瞧類耶。
又《元史》一四九《郭侃傳》:“至元四年徙高唐令,五年邑人吳乞兒、道士胡王反,讨平之。
”然則元初道士未必皆順民也,其受猜忌固宜。
焚經之厄運第十 焚毀《道藏》之事,道家諱言,《釋藏》有專書載之,祥邁《至元辯僞錄》是也,《明藏》五卷,《清藏》分六卷。
何謂僞?謂《老子化胡》等經也。
《化胡經》本寓言,自東晉以來,屢有損益,人知其僞久矣,何待于辯,即辯亦何與全真?曰全真雖不屬以前道教,然自宋披雲重刊《道藏》後,隐然缵承道教統緒,已詳前章。
《元史》本紀三:“憲宗元年,以僧海雲掌釋教,李真常掌道教。
”是政府亦明認全真為道教正宗也,既屍其名,應受其咎。
且其時全真遺民集,每以丘公之感化時主,為應化胡之谶,遂造《老子八十一化圖》,以相慰藉。
祥邁《辯僞錄自序》,謂:“丘處機妄言谄上,李志常矯飾媚時,萃通役之罪徒,集排釋之僞典,令狐璋首編妄說,史志經又廣邪文。
”即其事也。
然此特其副因耳,其主因在恢複侵地,不在辯論《化胡》也。
何謂侵地?自金南渡後,名藍精刹,半就荒蕪,全真代興,辄改為觀,張伯淳《辯僞錄序》謂有四百八十二所,此元太祖末年及太宗初年事,耶律楚材與丘公之隙末,亦緣此也。
張伯淳序,乙卯二字凡二見,其第一乙卯當為乙西,謂元太祖二十年,時丘公尚在,越三十年乙卯,為憲宗五年,釋家聲勢漸複,萬松弟子少林福裕曾被召,乃訟其事于憲宗,西僧那摩大師等複為之播拄,遂有戊午辯論上都之役,大敗全真。
今将此事始末,分四節叙述如後: 一、初次辯論及焚經,在憲宗八年戊午,時掌道教李志常已先二年卒,掌釋教海雲亦先一年卒。
僧人為頭者福裕,道士為頭者張志敬,《道教源流》八謂海雲即福裕,誤也。
海雲名印簡,燕京慶壽寺僧,即今西長安街雙塔寺僧也,屬臨濟。
福裕号雪庭,嵩山少林寺僧,屬曹洞。
《程雪樓集》六有《海雲碑》,八又有《雪庭碑》,是也。
海雲乃号非名,史例稱名,而《元史·憲宗紀》稱海雲者,不知其為号也,稱李志常為李真常,亦不知真常為号耳。
辯論僧道各十七人,結果,勒令道士落發,恢複侵寺二百餘所,《化胡》等僞經及雕闆,盡令焚毀。
事并見《道園學古錄》四八《至溫禅師塔銘》。
此一役也,道士受罵為驢馬,為畜類,均不之校也。
二、二次焚經在至元十八年辛巳,時張志敬已于至元七年卒,雪庭亦于至元十二年卒,南宋新亡,西僧氣焰更盛。
會有言保定、真定、太原、平陽、河中府、關西等處《道藏》經闆尚存者,複命僧錄司教禅諸僧及文臣詣長春宮,偕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誠,大道掌教李德和等考證真僞,于十八年十月,百官集憫忠寺,即今法源寺,盡焚《道藏》僞經雜書,并遣使徇行諸路。
此一役也,江南既平,道教加入正一天師派,又加入大道派,然勢力仍遠遜西僧,故又遭大敗。
《元史》十一《世祖紀》:至元“十七年二月丙申,诏谕真人析志誠焚毀《道藏》僞妄經文及闆。
”又:至元“十八年十月己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系老子親著,馀皆後人僞撰,宜悉焚毀,從之。
”即此事也。
祁志誠,各本《元史》本紀皆作析志誠,字誤耳。
十七年令自行選擇焚毀,十八年乃強制執行,令《道德經》以外,馀悉焚毀,殊無理由。
諸臣仰西僧鼻息,不為一言,祁志誠等則知榮守辱,任其所為而已,此楊琏真加所以敢發宋會稽諸陵,且截頂骨以為供器也。
而張伯淳序《辯僞錄》,猶盛誇“楊大師琏真佳大弘聖化,自至元廿二春至廿四春,恢複佛寺三十餘所”雲雲,豈不異哉。
伯淳見《元史》一七八,杭州人,宋進士,《雪樓集》十七有《伯淳墓志銘》。
三、撰《焚毀僞道藏經碑》在至元二十一年甲申,诏相哥谕翰林院撰文,記兩次焚經始末,布清路刻石。
相哥即桑哥,《元史》入《奸臣傳》。
奉敕撰文,例一人署名,此《碑》署名者九人,《辯僞錄》作七人,最末王磐,文稱“臣磐等”,則執筆者磐也,茲事體大,一人不敢專其責耳。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八有此《碑》跋、蓋據刻石泰安者,曰:“佛老之行于中國久矣,道經固多僞托,佛書亦華人所譯,往往竊取老莊之旨,而其徒常互相訾答,人主又因一時之好尚而左右焉。
魏太武信寇謙之而焚佛經,元世祖崇帝師而焚《道藏》,皆非卓然不惑者也。
釋祥邁撰《至元辯僞錄》,侈陳其事,意在排擯全真,适足供士君子之噱爾。
” 四、祥邁撰《辯僞錄》,在至元二十八年辛卯,戊午之役,祥邁曾參與辯論,至元二年已撰有辯論之文,至是奉敕,始将前稿合十八年辛已之事,彙為一編,而以《焚毀僞經碑》殿其末。
張伯淳、貴吉祥序,皆不著年月,張序蓋撰于至元末,貴序稱世祖為先帝,則撰于世祖後矣。
《佛祖通載》卅三載《焚毀僞經碑》于至元廿二年乙酉,蓋據立石之年也。
然何以将《辯僞錄》張、貴二序,及辯僞諸論,接連兩卷,并載于廿二年,又将十八年焚經下火文,及戊午焚經目錄,對道士辯論僧人,皆載于廿二年,雜亂無章若是。
夫《辯僞錄》為記事體,已有節目不清之弊,《通載》改為編年,自應年分件系,乃将前後相距三十餘年之事,混載于一年,其中複自颠倒錯亂,編年之謂何!僧人不谙著書體例,本無足怪,惟是書既入藏,又頗通行,清初費隐容撰《五燈嚴統》,且據之以與洞上諸人鬥,故不得不稍加彈射,俾後生知其不盡足據耳。
然道家史料載此事者殊寡,不能專據僧人一面之詞也。
且其所述兩次辯論失敗者,張志敬、祁志誠皆全真傑出之士,志誠尤有高行。
又其所載戊午道士落發者,樊志應、申志貞、李志全等三人,晚節彰彰可考,以是知落發事系一時受辱,不久即複。
申見《仙源錄》八張好古撰《墓志銘》,李見前《藏經刊行》章,今從略,張志敬有王鹿庵撰《道行碑》,鹿庵即撰《焚經碑》之王磐也。
樊志應有王秋澗撰《真常觀記》,祁志誠有虞道園撰《白雲觀記》,皆可考見其生平,今次第述之。
王撰《誠明真人道行碑》,見《仙源錄》五,曰“師姓張氏,諱志敬,字義卿,燕京安次人。
幼清,寡言笑,不喜葷茹,見道士辄歡喜迎接,聞讀道經則谛聽不忍去。
父母相謂曰:‘此兒其有方外宿緣乎!’八歲送入長春宮,禮真常李真人為師,給使左右。
真常本儒者,喜文學,師性悟敏,善誦習,工書翰,又謹饬如成人,故真常愛之特異。
恕齋王先生以詩名當世,而清高絕俗,栖止道宮,真常命師從之學。
方丈西有堂曰萃玄,側有小樓,積書萬卷,人莫能到,真常以鎖鑰付師,恣所窺覽。
師資禀既異,所以涵養成就之者又有本源,宜其所造超詣不凡也。
至元七年冬十一月化,京師士大夫,遠方道俗,奉香火緻莫者填塞街陌,累月不已。
噫!全真之教,以識心見性為宗,損己利物為行,不資參學,不立文字,自重陽王真人至李真常,凡三傳,學者漸知讀書,不以文字為障蔽。
及師掌教,大暢玄旨,然後學者皆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為真實入門。
當嗣法之初,先輩師德存者尚多,師以晚進,躐出其上,中心不能無少望焉,師德度深厚,頹然處順,強悍者服其謙恭,驕矜者慚其退讓,故初雖少咈,久乃怙然。
加以持身精謹,遇物通方,京師賢士大夫,及四方賓客,所與遊者,靡不得其歡心”雲。
恕齋王先生,名元粹,後止名粹,平州人,亦遺民入全真者,見《中州集》七,《金史》見《文藝·王郁傳》。
《秋澗集》四十《真常觀記》雲“重玄子樊君,晚節退休,與時消息,至元二十二載,易張侯故第為幽栖所,榜曰真常觀。
灑掃涓潔,廣植花木,境趣靖深,日端俨丈室,炷香撫琴,客至問何為,曰:‘吾方凝神坐忘,與造物者遊。
”凡往來者皆一時名公,如李敬齋、趙虎岩、翰林王慎獨、左轄姚雪齋、鹿庵王承旨、少傅窦公、冀國王公,愛其風度才識,締方外交。
太史公曰,視友知人,亶其然乎。
元貞元祀正月五日晨興,召門弟子齊道亨、劉道安付以後事,怡然而逝,閱世四百五十六甲子,甯神于五華山仙茔。
道亨純直有持守,祗承遺緒,朝夕惴惴,惟恐失墜,掌教玄逸真人與其進署宗門提點。
一日介劉道錄文甫請述觀記,予僚契雷若齋,與師昔同鄉校,夤緣有一日之雅,且重劉請,勉為件右,竊有所感焉。
乃為之說曰:二氣氤氲,五行儲精,長材秀民,無世無之。
當金季俶擾,綱常文物,蕩無孑遺,其時設教者,獨全真家,士之慕高遠,欲脫世網者,舍是将安往乎。
嘗究其說,不過絕利欲而笃勞苦,推有馀而貴不争,要歸清淨無為而已。
如重玄子扶翊道紀,綜核玄務,公材吏用,藹然見于脫穎遊刃之外,不謂之長材秀民可乎。
向使率性以明當然之理,務學以廣通變之方,列周行,握事樞,以投功名之會,樹立巉絕,恐不如是而止也,撫卷懷人,為一慨惜。
師諱志應,字順甫,出平陽汾西官族”雲。
敬齋李治,虎岩趙著,慎獨王鹗,雪齋姚樞,鹿庵王磐,少傅窦默,冀國王善,大半《元史》有傳。
玄逸真人張志仙,元貞初繼祁志誠掌教,亦見《元史》本紀。
窦默、姚樞,戊午僧道辯論時,曾共證義,見《辯僞錄》三。
王磐則《焚經碑》執筆者,已見前。
志應卒于元貞元年,閱世四百五十六甲子,當為七十五歲,初次焚經時,當三十八歲,其卒在《辯僞錄》撰成之後,未嘗終身落發為僧,《辯僞錄》一面之詞不盡足據。
秋澗之意,深惜志應之才,不奮志功名,而甘心隐遁。
夫士各有志,不能強同,亦各行其是而已,豈非做官不可哉!《秋澗集》廿一又有《挽樊君道箓詩》:“每歎玄門道有綱,樊君扶翊冠簪裳,公材絕似張嵩嶽,術異初非費長房。
樽酒笑談才宿昔,玉棺飛堕便蒼茫,仙遊久厭人間世,華表歸來意未量。
” 《道園學古錄》四六《白雲觀記》雲“雲州之西,有山曰金閣,洞明祁真人擇勝修真,得地于山之谷中,谷口在州南十餘裡官道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