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全真篇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言也。
士流之結納第四 古之治方術者多矣,然或傳或不傳,其故不一端,而有無士類為之推毂,亦其一因也。
語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欲其教廣傳,而不先羅緻智識分子,人幾何不疑為愚民之術,不足登大雅之堂耶!全真王重陽本士流,其弟子譚、馬、丘、劉、王、郝,又皆讀書種子,故能結納士類,而士類亦樂就之。
況其創教在靖康之後,河北之士正欲避金,不數十年又遭貞祐之變,燕都亡覆,河北之士又欲避元,全真遂為遺老之逋逃薮。
王鹗撰《真常真人李志常道行碑》,見《仙源錄》三,言:“公以儒家學道,主宮門二十年,方其與同舍張君敏之之訣也,各言其志,敏之卒中詞賦高第,而公競掌道教長春。
别幾二紀,敏之以使北見留,隐為黃冠,公兄事如昔,并其屬給養之。
時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寓于燕者,往往竄名道籍,公委曲招延,飯于齋堂者數十人,或厭其煩,公不愧也,其待士之誠類如此。
” 元遺山雖不喜全真,然其為《離峰子于道顯墓碑》,見《集》三一,以張敏之、孫伯英為保證,謂敏之、伯英,皆佩服離峰,予又何疑者,則全真之結納士流,誠有以也。
曰:“有為全真之言者衛緻夷,狀其師離峰子之行,請予為墓碑。
予在三鄉時,蓋嘗望見離峰子于衆人之中,及官東南,離峰子亦嘗寓書求予為錄章封事,予雅知若人樂與吾屬遊,思欲叩其所知而未果也。
且緻夷求予文有年矣,今年複自聊城走數百裡,及予于濟上,待之者又累月。
予病,懶于筆墨,若謂有疑于其師者,然予于離峰子何疑哉。
予聞之,全真道有取于佛老之間,故其憔悴寒餓,痛自黥劓,若枯寂頭陀然。
及其有得也,樹林水鳥、竹木瓦石之所感觸,則能事穎脫,戒律自解,心光烨然,亦與頭陀得道者無異。
故嘗論之,夫事與理偕,有是理則有是事;然無是理而有是事,載于書,接見于耳目,往往有之。
予撰《夷堅志》,有平居未嘗知點畫,一旦作偈頌,肆口成文,深入理窟者三數人,黥卒販夫且然,況念念在道者乎。
張内翰敏之,離峰子舊也,叙其歌詩曰:師自以其言為道之棄物,今所以傳者,欲知此老林下百視塵中兒蛻耳。
’又曰:‘悠然而風鳴,泛然而谷應,彼區區者或以律度求我,是按天籁以宮商,而責渾沌之鮮丹青也。
’吾友孫伯英,河洛名士,在太學日,出高河南獻臣之門,若雷希顔淵、辛敬之願、劉景玄昂霄,其人皆天下選,伯英與之遊,頭角嶄然,不甘落其後,一見師即北面事之,競為黃冠以殁。
張予所敬,而孫予所愛也,二君子且然,予于離峰子何疑哉!” 張敏之名本,與雷淵、劉昂霄,皆見《中州集》。
《孫伯英墓銘》亦遺山作,見《集》三一,曰:“伯英在太學時,所與遊皆一時名士。
貞祐初,中原受兵,朝廷隔絕,府治中高庭玉獻臣,接納奇士,号為衣冠龍門,大尹複興基之,會有為蜚語者,雲治中結客,将據河以反,遂為尹所構。
凡所與往來者,如雷淵希顔、王之奇士衡、辛願敬之,俱陷大獄,危有一網之禍。
伯英出入府寺,得先事遁去,變姓名,從外家稱道人王守素,會赦乃歸。
貞祐丙子,予自太原南渡,故人劉昂霄景玄愛伯英,介予與之交,因得過其家,登壽樂堂,飲酒賦詩,談笑有味,使人久而不厭。
伯英時年四十許,困名場已久,重為世故之所摧折,稍取莊周、列禦寇之書讀之,視世味蓋漠然矣。
世已亂,天下事無可為,思得毀裂冠冕,投竄山海,以高蹇自便,日暮途遠,倒行而逆施之。
古人或為抱關,或仕執,或妄從博徒賣漿者遊,皆出于無聊賴之至耳,非本志也。
又明年,客有來崧山者,雲伯英為黃冠師矣。
正大庚寅十月,殁于毫之太清宮,春秋五十有一,因即其地葬之。
伯英初名邦傑,後改天和,孫氏,雄州容城人,居雒陽四世矣。
” 高庭玉見《中州集》五,《金史》一二七《隐逸辛願傳》雲:“願為河南府治中高廷玉客,廷玉為府尹溫迪罕福興所誣。
”福興即複興,廷玉即庭玉也。
金時統治者與被治者之間,意見甚深,防制亦甚嚴。
庭玉為中國人,因好結納,卒為複興所誣,至于瘐死。
《中州集》選其《飛山怨》一首,蓋獄中作也。
曰:“漢家自有飛将軍,軍中駭歎箭有神,一朝乃與獄吏對,惜無千金書牍背。
手把屬镂口銜須,号天者三我何辜,伊吾壯志長已矣,不得提攜玉龍死,可憐休唱白浮鸠,至今秦人悲杜郵。
”其不平之慨可想,此孫伯英所以掉頭不顧,遁而之全真者也。
伯英詩,《中州集》九僅錄一首,《道藏·離峰老人集》上有《繼孫伯英韻》雲:“孤身到處便投栖,踏碎煙霞路不迷,翠鳥天邊誰信息,白雲風外自東西。
玄霜搗出蟾中兔,真火驅來日内雞,收向玄中成久視,一靈真性與天齊。
”又有《贈孫伯英》四首,其一雲:“高人久已厭京華,卻憶仙山卧彩霞,竹杖芒鞋為伴侶,藥爐經卷作生涯。
饑餐橡實和山芋,渴飲松黃與石茶,彼是此非都不校,隻知身屬大方家。
”離峰詩吾終嫌其有香火氣,宜張敬之謂不可以律度求,惜乎未見伯英原韻也。
劉靜修為伯英鄉人,《集》八有《道士孫伯英容城故居詩》,雲:“政教才氣敵希夷,冠帔翻然亦未宜,誰辨胡寅論鴻客,隻除坡老識安期。
可憐喬木空秋色,惟有青山似舊時,欲傳先賢問遺事,故園猿鶴不勝悲。
”徐洪客,隋末道士,反對隋炀者也。
時金社已屋,河北又屬于元,故靜修之言如此。
當金未亡時,終南另有一于真人,名志道,與離峰子齊名,亦喜與士流接納。
楊奂《還山遺稿》上《洞真于真人碑》,列舉其所與遊之士夫,凡二十人,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者也。
曰:“師諱善慶,字伯祥,甯海人,得道後易名志道。
常謂學仙者存乎積累,赴人之急,當如己之急。
泰和八年,南征凱還,憫其俘累,必盡力購援而後已。
元光二年,隴山亂,中太一宮李沖虛聞之,舉以自代,不起。
正大改元,上悼西軍戰殁,遣禮部尚書趙公秉文祭于平涼,充濟度師,秉文高其節,圖像薦諸朝,召之,又不起。
二年饑荒,或言:‘路直秦岐之咽,過客無别,歲計奈何?’師曰:‘吾門一見其難,而遽如許,不廣甚矣。
’言者悚愧。
未幾遷五姓洞真觀,環居弗,出逼中使絡繹不絕,鎮陽馮侍郎璧,傳其事甚悉。
在汴,則尚書左丞張公行信、平章政事侯公摯、司谏許公古、禮部尚書楊公雲翼、王府司馬李守節、修撰雷源、應奉翰林文字宋九嘉。
在燕則陳溜長時可、吳大卿章、張侍讀本。
在關中則參省王輔臣、郎中邳邦用、講議來獻臣同德、寺丞楊天德、員外郎張徽、中書掾裴憲、經籍官孟攀鱗、署丞張琚,蓋當世景慕者也。
” 碑在今終南祖庭,《陽述古編》下載之,有長跋,碑中人名,大半已考出,《金、元史》有傳者外,馀見《中州集》、《遺山集》,或《還山遺稿》,《長春道教源流》四亦考之,今從略。
夫全真家之好與士流接者,必其兼通儒學者也,即不通儒學,而于士流末務,如文字之屬,必有一長,方足與世接。
畿輔本《劉靜修集》一論為學之序,口:“志道,據德,依仁,藝亦不可不遊也。
詩文字畫,今所謂藝,雖或不工,亦不可俗,技至于不俗,則亦已矣。
”故夫文字,誠末務也,然穴居野處,不與人通,則亦已矣,不然,舉世方以此為尚,吾安得不以此與之周旋,禹入倮國而從倮,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猶斯意也。
而俗師乃欲屏棄文字以掩其固陋,适形其為俗師而已。
茲更舉全真家之好與士流接者數人如後。
《遺山集》三八有《皇極道院銘》,序雲“虛白處士趙君,已入全真道,而能以服膺儒教為業,發源《語》、《孟》,漸于伊洛之學,方且探三聖書而問津焉。
計其真積之力,雖占候蔔,精詣絕出,猶為餘刃耳。
處士名素,字才卿,河中人,虛白其賜号”雲。
又《範煉師真贊雲》:“戊戌之夏,予過東平,留宿正一宮,時範煉師已東邁,門弟子王仲徽出其寫真求予為贊。
煉師初事崑嵛郝公,号之曰玄同子,後從栖霞丘公,複有玄通之目,故兼及之。
贊曰:異欲其同,介欲其通,惟天與之形,而道與之貌者不可變,故無地以受運斤之風。
三山微茫,貝阙珠宮,野服蕭然,與雲俱東,橫絕四海者,亦何慕冥冥之鴻耶。
”煉師名圓曦,《集》十四有《普照範煉師寫真詩》,《仙源錄》四有宋子貞撰《普照真人範公墓志》,言:“公為人開朗尚義,汲汲于濟物,輕财如糞土,樂從士大夫遊,汴梁既下,衣冠北渡者多往依焉。
尤邃于玄學,神怪幻惑之術,略不挂口,其嘗受戒箓稱門弟子者,不可勝計。
四方請益之士多乞為歌詩,及其手字,公布紙落筆數百幅,殊不緻思,而文彩可觀,得片言隻字,皆藏之什襲,以為秘寶。
所至之地,則候騎絡繹,幢蓋塞路,馬首不得前,自郡守縣令而下,莫不奔走緻敬,北面師事,其為時所重如此。
” 《秋澗集》五六《衛州紫極宮碑》雲:“宮為全真師沖虛子房公所創建,師諱志起,濰州昌邑人,幼業儒,既而以異夢有覺,遂入道。
為人氣貌魁奇,操行清峻,通古
士流之結納第四 古之治方術者多矣,然或傳或不傳,其故不一端,而有無士類為之推毂,亦其一因也。
語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欲其教廣傳,而不先羅緻智識分子,人幾何不疑為愚民之術,不足登大雅之堂耶!全真王重陽本士流,其弟子譚、馬、丘、劉、王、郝,又皆讀書種子,故能結納士類,而士類亦樂就之。
況其創教在靖康之後,河北之士正欲避金,不數十年又遭貞祐之變,燕都亡覆,河北之士又欲避元,全真遂為遺老之逋逃薮。
王鹗撰《真常真人李志常道行碑》,見《仙源錄》三,言:“公以儒家學道,主宮門二十年,方其與同舍張君敏之之訣也,各言其志,敏之卒中詞賦高第,而公競掌道教長春。
别幾二紀,敏之以使北見留,隐為黃冠,公兄事如昔,并其屬給養之。
時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寓于燕者,往往竄名道籍,公委曲招延,飯于齋堂者數十人,或厭其煩,公不愧也,其待士之誠類如此。
” 元遺山雖不喜全真,然其為《離峰子于道顯墓碑》,見《集》三一,以張敏之、孫伯英為保證,謂敏之、伯英,皆佩服離峰,予又何疑者,則全真之結納士流,誠有以也。
曰:“有為全真之言者衛緻夷,狀其師離峰子之行,請予為墓碑。
予在三鄉時,蓋嘗望見離峰子于衆人之中,及官東南,離峰子亦嘗寓書求予為錄章封事,予雅知若人樂與吾屬遊,思欲叩其所知而未果也。
且緻夷求予文有年矣,今年複自聊城走數百裡,及予于濟上,待之者又累月。
予病,懶于筆墨,若謂有疑于其師者,然予于離峰子何疑哉。
予聞之,全真道有取于佛老之間,故其憔悴寒餓,痛自黥劓,若枯寂頭陀然。
及其有得也,樹林水鳥、竹木瓦石之所感觸,則能事穎脫,戒律自解,心光烨然,亦與頭陀得道者無異。
故嘗論之,夫事與理偕,有是理則有是事;然無是理而有是事,載于書,接見于耳目,往往有之。
予撰《夷堅志》,有平居未嘗知點畫,一旦作偈頌,肆口成文,深入理窟者三數人,黥卒販夫且然,況念念在道者乎。
張内翰敏之,離峰子舊也,叙其歌詩曰:師自以其言為道之棄物,今所以傳者,欲知此老林下百視塵中兒蛻耳。
’又曰:‘悠然而風鳴,泛然而谷應,彼區區者或以律度求我,是按天籁以宮商,而責渾沌之鮮丹青也。
’吾友孫伯英,河洛名士,在太學日,出高河南獻臣之門,若雷希顔淵、辛敬之願、劉景玄昂霄,其人皆天下選,伯英與之遊,頭角嶄然,不甘落其後,一見師即北面事之,競為黃冠以殁。
張予所敬,而孫予所愛也,二君子且然,予于離峰子何疑哉!” 張敏之名本,與雷淵、劉昂霄,皆見《中州集》。
《孫伯英墓銘》亦遺山作,見《集》三一,曰:“伯英在太學時,所與遊皆一時名士。
貞祐初,中原受兵,朝廷隔絕,府治中高庭玉獻臣,接納奇士,号為衣冠龍門,大尹複興基之,會有為蜚語者,雲治中結客,将據河以反,遂為尹所構。
凡所與往來者,如雷淵希顔、王之奇士衡、辛願敬之,俱陷大獄,危有一網之禍。
伯英出入府寺,得先事遁去,變姓名,從外家稱道人王守素,會赦乃歸。
貞祐丙子,予自太原南渡,故人劉昂霄景玄愛伯英,介予與之交,因得過其家,登壽樂堂,飲酒賦詩,談笑有味,使人久而不厭。
伯英時年四十許,困名場已久,重為世故之所摧折,稍取莊周、列禦寇之書讀之,視世味蓋漠然矣。
世已亂,天下事無可為,思得毀裂冠冕,投竄山海,以高蹇自便,日暮途遠,倒行而逆施之。
古人或為抱關,或仕執,或妄從博徒賣漿者遊,皆出于無聊賴之至耳,非本志也。
又明年,客有來崧山者,雲伯英為黃冠師矣。
正大庚寅十月,殁于毫之太清宮,春秋五十有一,因即其地葬之。
伯英初名邦傑,後改天和,孫氏,雄州容城人,居雒陽四世矣。
” 高庭玉見《中州集》五,《金史》一二七《隐逸辛願傳》雲:“願為河南府治中高廷玉客,廷玉為府尹溫迪罕福興所誣。
”福興即複興,廷玉即庭玉也。
金時統治者與被治者之間,意見甚深,防制亦甚嚴。
庭玉為中國人,因好結納,卒為複興所誣,至于瘐死。
《中州集》選其《飛山怨》一首,蓋獄中作也。
曰:“漢家自有飛将軍,軍中駭歎箭有神,一朝乃與獄吏對,惜無千金書牍背。
手把屬镂口銜須,号天者三我何辜,伊吾壯志長已矣,不得提攜玉龍死,可憐休唱白浮鸠,至今秦人悲杜郵。
”其不平之慨可想,此孫伯英所以掉頭不顧,遁而之全真者也。
伯英詩,《中州集》九僅錄一首,《道藏·離峰老人集》上有《繼孫伯英韻》雲:“孤身到處便投栖,踏碎煙霞路不迷,翠鳥天邊誰信息,白雲風外自東西。
玄霜搗出蟾中兔,真火驅來日内雞,收向玄中成久視,一靈真性與天齊。
”又有《贈孫伯英》四首,其一雲:“高人久已厭京華,卻憶仙山卧彩霞,竹杖芒鞋為伴侶,藥爐經卷作生涯。
饑餐橡實和山芋,渴飲松黃與石茶,彼是此非都不校,隻知身屬大方家。
”離峰詩吾終嫌其有香火氣,宜張敬之謂不可以律度求,惜乎未見伯英原韻也。
劉靜修為伯英鄉人,《集》八有《道士孫伯英容城故居詩》,雲:“政教才氣敵希夷,冠帔翻然亦未宜,誰辨胡寅論鴻客,隻除坡老識安期。
可憐喬木空秋色,惟有青山似舊時,欲傳先賢問遺事,故園猿鶴不勝悲。
”徐洪客,隋末道士,反對隋炀者也。
時金社已屋,河北又屬于元,故靜修之言如此。
當金未亡時,終南另有一于真人,名志道,與離峰子齊名,亦喜與士流接納。
楊奂《還山遺稿》上《洞真于真人碑》,列舉其所與遊之士夫,凡二十人,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者也。
曰:“師諱善慶,字伯祥,甯海人,得道後易名志道。
常謂學仙者存乎積累,赴人之急,當如己之急。
泰和八年,南征凱還,憫其俘累,必盡力購援而後已。
元光二年,隴山亂,中太一宮李沖虛聞之,舉以自代,不起。
正大改元,上悼西軍戰殁,遣禮部尚書趙公秉文祭于平涼,充濟度師,秉文高其節,圖像薦諸朝,召之,又不起。
二年饑荒,或言:‘路直秦岐之咽,過客無别,歲計奈何?’師曰:‘吾門一見其難,而遽如許,不廣甚矣。
’言者悚愧。
未幾遷五姓洞真觀,環居弗,出逼中使絡繹不絕,鎮陽馮侍郎璧,傳其事甚悉。
在汴,則尚書左丞張公行信、平章政事侯公摯、司谏許公古、禮部尚書楊公雲翼、王府司馬李守節、修撰雷源、應奉翰林文字宋九嘉。
在燕則陳溜長時可、吳大卿章、張侍讀本。
在關中則參省王輔臣、郎中邳邦用、講議來獻臣同德、寺丞楊天德、員外郎張徽、中書掾裴憲、經籍官孟攀鱗、署丞張琚,蓋當世景慕者也。
” 碑在今終南祖庭,《陽述古編》下載之,有長跋,碑中人名,大半已考出,《金、元史》有傳者外,馀見《中州集》、《遺山集》,或《還山遺稿》,《長春道教源流》四亦考之,今從略。
夫全真家之好與士流接者,必其兼通儒學者也,即不通儒學,而于士流末務,如文字之屬,必有一長,方足與世接。
畿輔本《劉靜修集》一論為學之序,口:“志道,據德,依仁,藝亦不可不遊也。
詩文字畫,今所謂藝,雖或不工,亦不可俗,技至于不俗,則亦已矣。
”故夫文字,誠末務也,然穴居野處,不與人通,則亦已矣,不然,舉世方以此為尚,吾安得不以此與之周旋,禹入倮國而從倮,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猶斯意也。
而俗師乃欲屏棄文字以掩其固陋,适形其為俗師而已。
茲更舉全真家之好與士流接者數人如後。
《遺山集》三八有《皇極道院銘》,序雲“虛白處士趙君,已入全真道,而能以服膺儒教為業,發源《語》、《孟》,漸于伊洛之學,方且探三聖書而問津焉。
計其真積之力,雖占候蔔,精詣絕出,猶為餘刃耳。
處士名素,字才卿,河中人,虛白其賜号”雲。
又《範煉師真贊雲》:“戊戌之夏,予過東平,留宿正一宮,時範煉師已東邁,門弟子王仲徽出其寫真求予為贊。
煉師初事崑嵛郝公,号之曰玄同子,後從栖霞丘公,複有玄通之目,故兼及之。
贊曰:異欲其同,介欲其通,惟天與之形,而道與之貌者不可變,故無地以受運斤之風。
三山微茫,貝阙珠宮,野服蕭然,與雲俱東,橫絕四海者,亦何慕冥冥之鴻耶。
”煉師名圓曦,《集》十四有《普照範煉師寫真詩》,《仙源錄》四有宋子貞撰《普照真人範公墓志》,言:“公為人開朗尚義,汲汲于濟物,輕财如糞土,樂從士大夫遊,汴梁既下,衣冠北渡者多往依焉。
尤邃于玄學,神怪幻惑之術,略不挂口,其嘗受戒箓稱門弟子者,不可勝計。
四方請益之士多乞為歌詩,及其手字,公布紙落筆數百幅,殊不緻思,而文彩可觀,得片言隻字,皆藏之什襲,以為秘寶。
所至之地,則候騎絡繹,幢蓋塞路,馬首不得前,自郡守縣令而下,莫不奔走緻敬,北面師事,其為時所重如此。
” 《秋澗集》五六《衛州紫極宮碑》雲:“宮為全真師沖虛子房公所創建,師諱志起,濰州昌邑人,幼業儒,既而以異夢有覺,遂入道。
為人氣貌魁奇,操行清峻,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