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概。
我國與友邦之間的不平等條約現在取消了,戰事結束之後,上海由我國收回,再不容什麼冒險家把它認作樂園了;但是就記載的材料跟寫作的技術看,這本書還是值得讀的。
這篇序文是作者自己寫的,當然也是阿雪先生的譯筆。
咱們不談翻譯的技巧如何,隻就譯文來研讀。
請先把全篇通體讀一遍,要好好地讀,依照它聲調的抑揚、節拍的緩急來讀。
這并不是什麼難事,隻要了解它的意義,辨明每句句子每個詞兒的分量,自然會知道抑揚緩急。
譬如“事情在他人的眼光中為行險,為妄動;而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則為快舉,為樂事”一句,對于這一節的前面三句來說,這一句是斷案,聲調應該揚一點,為加重斷案的力量起見,節拍應該緩一點。
從這一句來說,前半句是賓,後半句是主,前半句不過是這麼說說而已,後半句才是作者着力說的,所以後半句又該比前半句揚一點,緩一點。
又如“二十世紀的冒險家不向荒原絕域中去讨生活,也不在真理正道間找材料,而專在人海中施展他的絕技”一句,是承接前一節而來的。
前一節是這篇文章的一個轉捩點(以上說真正的冒險,從這一節起才說現代的冒險,就是另一意義的冒險),但是隻開了個端,沒有加說明;這一句緊接着給“二十世紀的冒險家”的性質來個說明,所以讀起來聲調應該揚一點,才能顯出這一句的重要;節拍應該急一點,才能顯出這一句和前一節的關系的緊湊。
好好地讀過一遍之後,該會覺得這篇文字氣勢很旺盛,力量很充沛,跟平平靜靜的說理文字不同。
又會覺得這篇文字透露出作者的一腔情感,也可以說他憤憤不平,也可以說他悲天憫人。
關于後一點,自然由于作者的生活經驗以及他的正義感;正義感遇到不正義的形形色色,就憤憤起來,悲憫起來。
至于咱們怎麼會覺得文字中蘊蓄着氣勢和力量,透露出情感,這些效果從何而來,正是咱們所要探求的。
作者說明真正的冒險用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先說真正的冒險進行的境域在哪兒,在哪兒,連用一串排語。
次說真正的冒險家是怎麼樣的,連舉一些實例,卻不用“例如”的說法,而用“是”字句作判斷的形式,這就增強了語勢。
說實例的話在大體上看也是排語,而又逐節變化,不取形式上的絕對一緻。
次又提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跟“人不知其可而獨己知其可而獨力以成之”兩層,點明真正的冒險的精神;也舉實例,卻連“是”字句都不用了,更見得健勁。
次說真正的冒險家何以能有這種精神,為的是他認為真正的冒險是快舉,是樂事。
末了才歸結到冒險的本義,說明其中所包含的種種,又是一串“是”字的排語。
如果作者取了講義似的方式,何為真正的冒險啊,何為真正的冒險家啊,一一加以注疏和解釋,又“例如”啊,“好像”啊,附帶舉些實例;那讀者大概隻能理解他的意義,不會感到他話裡的氣勢與力量。
可是作者不然,他單刀直入,将論斷代替注疏解釋,一個緊一個地提出來;将實例包在論斷之中,一個接一個地給人強烈的印象;又多用排語,使人有滔滔滾滾之感:于是咱們讀下去,就覺得他的話氣勢旺盛,力量充沛了。
再說,作者說明真正的冒險,為什麼不用平平靜靜的說法?這可以這樣回答:因為他對于真正的冒險不但明白其意義,并且強烈地推崇;推崇之情是内容,決定了文字的形式。
就全篇看,這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的背後仿佛隐藏着一句話:“我推崇這樣的冒險。
”反過來,自然見得對于下文所說的“二十世紀的冒險家”,他是怎樣的鄙薄,怎樣的憤憤,怎樣的為受他們欺淩的人抱同情。
試看,如“‘人瘠則我肥’是他的信條,他的宗教,他的全部人生哲學”;如“他不創造而隻是毀壞;不為社會努力而唯社會的利益是侵;不做人們的良友而做大衆的公敵”;如:“上海,這華洋雜處的大都會,這政出多頭的城市,這紙醉金迷的冶遊場,這遍地黃金的好處所,不正是一個最好的冒險的地點嗎?”如“大家到上海去啊,那裡的水渾,有魚可摸”;都是氣勢很盛力量很足的話。
在這氣勢和力量之中,激動的情感也就透露出來。
單說“‘人瘠則我肥’是他的信條”,也未嘗不可;可是加說“他的宗教,他的全部人生哲學”,意義越來越沉重,更傳出深惡痛絕的心情。
“那裡的水渾,有魚可摸”,戛然而止,語句簡單而凝重,把那些冒險家的心事揭露出來;而在這揭露的背後,就是一顆不憚口誅筆伐的正義的心。
此外不再多說,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
就譯文看,這不能算是純粹的口語,因為其中很有一些文言的字眼兒跟文言的句式。
單看一個字,咱們沒法斷定它是文言的還是口語的字眼兒,得就整個句子看。
譬如“為”字,在“你以為怎麼樣”一類話裡是慣用的,明明是口語的字眼;可是在“事情在他人的眼光中為行險,為妄動;而在他自己的心中則為快舉,為樂事”這句話裡,四個“為”字卻是文言的字眼兒,在這些地方,文言慣用“為”字,口語就用“是”字。
(注意這句話裡的“則”字,是不是口語的字眼兒?)讀者讀過全篇之後,不妨把那些用在口語裡不慣的字眼兒摘出來,給換上口語的字眼兒。
又如“他遙估他人錢囊的重量”這句話,如果說“估計”,說“估量”,都是口語;現在在“估”字上加個副詞“遙”字,說成“遙估”,跟“遙望”“遙念”同例,這個“遙”字明明是文言的字眼兒。
文言的字眼兒摻雜在語體文裡,往往要看了才明白說的什麼,念給人家聽人家就糊塗;試把“他遙估他人錢囊的重量”念給人家聽,人家一定會問:“什麼叫遙估?”語體明白,并且在聲情意态之間更多領會;不然的話,咱們寫文言就是了,何必要什麼語體文? 文言的句式用在語體文裡,比文言的字眼兒更不适宜。
說到句式,口語跟文言一緻的原來很多;可是有些句式,即使通文的人平常說話也絕對不用,隻有作文的時候才用,那就是文言的句式,如果摻雜在語體文裡,就隻能看不能聽,聽起來會莫名其妙。
索性聽念文言,預先做了文言的準備,還可以大體明白;唯有語體文裡摻雜些文言的句式,大部分是口語,中間幾句卻不像個話,尤其叫人迷惘。
試聽“人不知其可而獨己知其可而獨力以成之也是真正的冒險”這句話,你一下子能明白嗎?想了一想才知道這兒來了文言的句式,改用文言的習慣去了解它,你才明白。
你總覺得這樣的句式在這兒出現有些别扭,引起你一種不快之感。
這就可見摻雜文言的句式是要不得了。
又如“不為社會努力而唯社會的利益是侵”“唯×是×”也是文言的句式。
人家不先做文言的準備,看到這兒一定稍稍發愣;如果聽人念,“唯”字、“是”字、“侵”字到底是哪幾個字,一定辨不真切。
這不能比照“唯利是圖”跟“唯餘馬首是瞻”,“唯利是圖”跟“唯
我國與友邦之間的不平等條約現在取消了,戰事結束之後,上海由我國收回,再不容什麼冒險家把它認作樂園了;但是就記載的材料跟寫作的技術看,這本書還是值得讀的。
這篇序文是作者自己寫的,當然也是阿雪先生的譯筆。
咱們不談翻譯的技巧如何,隻就譯文來研讀。
請先把全篇通體讀一遍,要好好地讀,依照它聲調的抑揚、節拍的緩急來讀。
這并不是什麼難事,隻要了解它的意義,辨明每句句子每個詞兒的分量,自然會知道抑揚緩急。
譬如“事情在他人的眼光中為行險,為妄動;而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則為快舉,為樂事”一句,對于這一節的前面三句來說,這一句是斷案,聲調應該揚一點,為加重斷案的力量起見,節拍應該緩一點。
從這一句來說,前半句是賓,後半句是主,前半句不過是這麼說說而已,後半句才是作者着力說的,所以後半句又該比前半句揚一點,緩一點。
又如“二十世紀的冒險家不向荒原絕域中去讨生活,也不在真理正道間找材料,而專在人海中施展他的絕技”一句,是承接前一節而來的。
前一節是這篇文章的一個轉捩點(以上說真正的冒險,從這一節起才說現代的冒險,就是另一意義的冒險),但是隻開了個端,沒有加說明;這一句緊接着給“二十世紀的冒險家”的性質來個說明,所以讀起來聲調應該揚一點,才能顯出這一句的重要;節拍應該急一點,才能顯出這一句和前一節的關系的緊湊。
好好地讀過一遍之後,該會覺得這篇文字氣勢很旺盛,力量很充沛,跟平平靜靜的說理文字不同。
又會覺得這篇文字透露出作者的一腔情感,也可以說他憤憤不平,也可以說他悲天憫人。
關于後一點,自然由于作者的生活經驗以及他的正義感;正義感遇到不正義的形形色色,就憤憤起來,悲憫起來。
至于咱們怎麼會覺得文字中蘊蓄着氣勢和力量,透露出情感,這些效果從何而來,正是咱們所要探求的。
作者說明真正的冒險用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先說真正的冒險進行的境域在哪兒,在哪兒,連用一串排語。
次說真正的冒險家是怎麼樣的,連舉一些實例,卻不用“例如”的說法,而用“是”字句作判斷的形式,這就增強了語勢。
說實例的話在大體上看也是排語,而又逐節變化,不取形式上的絕對一緻。
次又提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跟“人不知其可而獨己知其可而獨力以成之”兩層,點明真正的冒險的精神;也舉實例,卻連“是”字句都不用了,更見得健勁。
次說真正的冒險家何以能有這種精神,為的是他認為真正的冒險是快舉,是樂事。
末了才歸結到冒險的本義,說明其中所包含的種種,又是一串“是”字的排語。
如果作者取了講義似的方式,何為真正的冒險啊,何為真正的冒險家啊,一一加以注疏和解釋,又“例如”啊,“好像”啊,附帶舉些實例;那讀者大概隻能理解他的意義,不會感到他話裡的氣勢與力量。
可是作者不然,他單刀直入,将論斷代替注疏解釋,一個緊一個地提出來;将實例包在論斷之中,一個接一個地給人強烈的印象;又多用排語,使人有滔滔滾滾之感:于是咱們讀下去,就覺得他的話氣勢旺盛,力量充沛了。
再說,作者說明真正的冒險,為什麼不用平平靜靜的說法?這可以這樣回答:因為他對于真正的冒險不但明白其意義,并且強烈地推崇;推崇之情是内容,決定了文字的形式。
就全篇看,這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的背後仿佛隐藏着一句話:“我推崇這樣的冒險。
”反過來,自然見得對于下文所說的“二十世紀的冒險家”,他是怎樣的鄙薄,怎樣的憤憤,怎樣的為受他們欺淩的人抱同情。
試看,如“‘人瘠則我肥’是他的信條,他的宗教,他的全部人生哲學”;如“他不創造而隻是毀壞;不為社會努力而唯社會的利益是侵;不做人們的良友而做大衆的公敵”;如:“上海,這華洋雜處的大都會,這政出多頭的城市,這紙醉金迷的冶遊場,這遍地黃金的好處所,不正是一個最好的冒險的地點嗎?”如“大家到上海去啊,那裡的水渾,有魚可摸”;都是氣勢很盛力量很足的話。
在這氣勢和力量之中,激動的情感也就透露出來。
單說“‘人瘠則我肥’是他的信條”,也未嘗不可;可是加說“他的宗教,他的全部人生哲學”,意義越來越沉重,更傳出深惡痛絕的心情。
“那裡的水渾,有魚可摸”,戛然而止,語句簡單而凝重,把那些冒險家的心事揭露出來;而在這揭露的背後,就是一顆不憚口誅筆伐的正義的心。
此外不再多說,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
就譯文看,這不能算是純粹的口語,因為其中很有一些文言的字眼兒跟文言的句式。
單看一個字,咱們沒法斷定它是文言的還是口語的字眼兒,得就整個句子看。
譬如“為”字,在“你以為怎麼樣”一類話裡是慣用的,明明是口語的字眼;可是在“事情在他人的眼光中為行險,為妄動;而在他自己的心中則為快舉,為樂事”這句話裡,四個“為”字卻是文言的字眼兒,在這些地方,文言慣用“為”字,口語就用“是”字。
(注意這句話裡的“則”字,是不是口語的字眼兒?)讀者讀過全篇之後,不妨把那些用在口語裡不慣的字眼兒摘出來,給換上口語的字眼兒。
又如“他遙估他人錢囊的重量”這句話,如果說“估計”,說“估量”,都是口語;現在在“估”字上加個副詞“遙”字,說成“遙估”,跟“遙望”“遙念”同例,這個“遙”字明明是文言的字眼兒。
文言的字眼兒摻雜在語體文裡,往往要看了才明白說的什麼,念給人家聽人家就糊塗;試把“他遙估他人錢囊的重量”念給人家聽,人家一定會問:“什麼叫遙估?”語體明白,并且在聲情意态之間更多領會;不然的話,咱們寫文言就是了,何必要什麼語體文? 文言的句式用在語體文裡,比文言的字眼兒更不适宜。
說到句式,口語跟文言一緻的原來很多;可是有些句式,即使通文的人平常說話也絕對不用,隻有作文的時候才用,那就是文言的句式,如果摻雜在語體文裡,就隻能看不能聽,聽起來會莫名其妙。
索性聽念文言,預先做了文言的準備,還可以大體明白;唯有語體文裡摻雜些文言的句式,大部分是口語,中間幾句卻不像個話,尤其叫人迷惘。
試聽“人不知其可而獨己知其可而獨力以成之也是真正的冒險”這句話,你一下子能明白嗎?想了一想才知道這兒來了文言的句式,改用文言的習慣去了解它,你才明白。
你總覺得這樣的句式在這兒出現有些别扭,引起你一種不快之感。
這就可見摻雜文言的句式是要不得了。
又如“不為社會努力而唯社會的利益是侵”“唯×是×”也是文言的句式。
人家不先做文言的準備,看到這兒一定稍稍發愣;如果聽人念,“唯”字、“是”字、“侵”字到底是哪幾個字,一定辨不真切。
這不能比照“唯利是圖”跟“唯餘馬首是瞻”,“唯利是圖”跟“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