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
關燈
小
中
大
敗的筆墨。
你雖然用着引号,表明這些言語出于文中人物之口,但是沒有用,讀者隻覺得是你作者在那裡說話。
文中記錄人物的言語往往不限于一個人物的。
或是一個人問一個人答,或是許多人在一起讨論,這才用得到言語。
一個人自言自語的時候到底是很少的。
因此,除用作者口氣轉述的方式不算,我們把直接記錄文中人物的口氣的方式稱為“對話”。
意思是說,請文中的一些人物自己上場,對面談話,讓讀者聽他們的。
咱們有這麼一種經驗:單聽人家轉述一件事情,不如聽事情中人物自己的聲調口音來得有趣,來得親切。
講故事的人常常要描摹故事中人物的口吻,或老或少,或文或野,都求惟妙惟肖,使聽衆宛如親自遇見那些人物。
叙事文章中間常常要插入一部分對話,也是同樣道理。
這一回讀一節話劇。
話劇是純粹用對話來構成的。
作者自己不說一句話,故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進展,都在作者所創造的人物的對話中表達出來。
而且,話劇不比普通的叙事文章,它受着時間的限制。
一幕話劇或占一點鐘,或占半點鐘,就是這一場對話必須連續發生于某一天的一點鐘或半點鐘之内,而故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進展卻要非常自然地在這一場對話中表達出來,要求又非常嚴格。
因此,話劇中的對話非絕對經濟不可。
經濟并非一味吝惜的意思,必要的具有作用的絕不吝惜,無關緊要的閑筆墨絕不浪費,這才是真的經濟。
話劇中的對話又得傳達出各個人物隐藏在心底的情意。
我們從日常的經驗中可以知道:我們心底隐藏着某種情意,待挂到嘴上,卻變為另外一句言語了。
所說在此,所思在彼,原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兒。
話劇作者要他的作品見得真切,就不能不在這種地方下功夫。
他站在劇中人物的地位,設想他們當着此情此境,心底應該怎樣想,挂到嘴上的言語應該是什麼,然後寫下他們的對話來。
這些對話必須能使讀者體會得出某一句言語的背後隐藏着劇中人物的某一種情意,這才是不凡的作品。
—總之,好的話劇的對話可作為對話的模範。
依理想說,即使是普通叙事文章的對話,也得像話劇中的對話那樣經濟,那樣能夠傳達出人物心底的情意。
丁先生這篇話劇篇幅比較長,不能全部刊載。
我把這篇話劇的故事簡略地叙述一遍,好讓讀者諸君有個頭緒。
男客人來租房子,房東太太的女兒收了他定錢。
房東太太聞知他沒有家眷,因為自己家裡沒有一個男人,覺得不方便,決意還他定錢。
這篇話劇開幕的時候,就是男客人預備來住他的新房子的當兒。
他等了一會兒,房東太太回來了,向他表明她的意思。
兩個人就争執起來:一個定要租她的,理由是已經付了定錢;一個定不肯租,理由是他沒有家眷。
争執不得解決,房東太太把男客人丢在屋子裡,派老媽子去叫巡警。
這時候女客人推門進來,她也是想來租房子的。
兩個人談過一陣之後,女客人明白了事情的經過。
她對男客人起了同情心,想出一個奇妙的主意來幫助他解決租房子的問題。
就是由她冒充他的太太,算是夫妻失和,他一個人從家溜走,而她是追蹤他來的。
等一會兒,巡警來了,他見房客既然有了太太,連聲說着“再見”“打攪”而去。
房東太太也無話可說。
到這裡話劇就此完畢。
丁先生所寫的對話非常幹淨,句句是口語,而且是傳神的口語。
我不再想多說什麼,願讀者諸君仔細地讀它,同時留心兩點,就是故事的進展怎樣在對話中表達出來,以及對話的背後隐藏着劇中人物怎樣的情意。
你雖然用着引号,表明這些言語出于文中人物之口,但是沒有用,讀者隻覺得是你作者在那裡說話。
文中記錄人物的言語往往不限于一個人物的。
或是一個人問一個人答,或是許多人在一起讨論,這才用得到言語。
一個人自言自語的時候到底是很少的。
因此,除用作者口氣轉述的方式不算,我們把直接記錄文中人物的口氣的方式稱為“對話”。
意思是說,請文中的一些人物自己上場,對面談話,讓讀者聽他們的。
咱們有這麼一種經驗:單聽人家轉述一件事情,不如聽事情中人物自己的聲調口音來得有趣,來得親切。
講故事的人常常要描摹故事中人物的口吻,或老或少,或文或野,都求惟妙惟肖,使聽衆宛如親自遇見那些人物。
叙事文章中間常常要插入一部分對話,也是同樣道理。
這一回讀一節話劇。
話劇是純粹用對話來構成的。
作者自己不說一句話,故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進展,都在作者所創造的人物的對話中表達出來。
而且,話劇不比普通的叙事文章,它受着時間的限制。
一幕話劇或占一點鐘,或占半點鐘,就是這一場對話必須連續發生于某一天的一點鐘或半點鐘之内,而故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進展卻要非常自然地在這一場對話中表達出來,要求又非常嚴格。
因此,話劇中的對話非絕對經濟不可。
經濟并非一味吝惜的意思,必要的具有作用的絕不吝惜,無關緊要的閑筆墨絕不浪費,這才是真的經濟。
話劇中的對話又得傳達出各個人物隐藏在心底的情意。
我們從日常的經驗中可以知道:我們心底隐藏着某種情意,待挂到嘴上,卻變為另外一句言語了。
所說在此,所思在彼,原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兒。
話劇作者要他的作品見得真切,就不能不在這種地方下功夫。
他站在劇中人物的地位,設想他們當着此情此境,心底應該怎樣想,挂到嘴上的言語應該是什麼,然後寫下他們的對話來。
這些對話必須能使讀者體會得出某一句言語的背後隐藏着劇中人物的某一種情意,這才是不凡的作品。
—總之,好的話劇的對話可作為對話的模範。
依理想說,即使是普通叙事文章的對話,也得像話劇中的對話那樣經濟,那樣能夠傳達出人物心底的情意。
丁先生這篇話劇篇幅比較長,不能全部刊載。
我把這篇話劇的故事簡略地叙述一遍,好讓讀者諸君有個頭緒。
男客人來租房子,房東太太的女兒收了他定錢。
房東太太聞知他沒有家眷,因為自己家裡沒有一個男人,覺得不方便,決意還他定錢。
這篇話劇開幕的時候,就是男客人預備來住他的新房子的當兒。
他等了一會兒,房東太太回來了,向他表明她的意思。
兩個人就争執起來:一個定要租她的,理由是已經付了定錢;一個定不肯租,理由是他沒有家眷。
争執不得解決,房東太太把男客人丢在屋子裡,派老媽子去叫巡警。
這時候女客人推門進來,她也是想來租房子的。
兩個人談過一陣之後,女客人明白了事情的經過。
她對男客人起了同情心,想出一個奇妙的主意來幫助他解決租房子的問題。
就是由她冒充他的太太,算是夫妻失和,他一個人從家溜走,而她是追蹤他來的。
等一會兒,巡警來了,他見房客既然有了太太,連聲說着“再見”“打攪”而去。
房東太太也無話可說。
到這裡話劇就此完畢。
丁先生所寫的對話非常幹淨,句句是口語,而且是傳神的口語。
我不再想多說什麼,願讀者諸君仔細地讀它,同時留心兩點,就是故事的進展怎樣在對話中表達出來,以及對話的背後隐藏着劇中人物怎樣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