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關燈
小
中
大
,教育部亦無法過問。
因政治不統一緻使教育淩亂,因教育淩亂反足以影響于将來政治的破裂,這是教育政策上最大的錯誤。
(三)教育制度的錯誤十七年的戊辰學制是因襲十一年的壬戌學制而來的,壬戌學制是抄襲美國的。
美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教育政策自然是以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為宗旨,它們的教育制度自然切合于這種社會的需要。
以最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制度,搬來施行在農村社會的中國,不僅不合脾胃,且有藥不對症的危險。
且資本主義在現在已到了末路,美國盡量表現資本主義色彩的教育制度漸不合時宜,而我猶照樣抄襲,未免過于盲目,且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理想社會太背謬了。
我們批評壬戌、戊辰兩學制與中國社會及世界潮流不相宜的,計有七點:(1)初等教育雖屬單軌,而中等教育則分普通、師範及職業三系,且把普通中學列為直系,師範與職業列做旁系。
這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制,非驢非馬;如此制而有力量,勢必制造矛盾的社會。
(2)此制在初級中學,差不多完全屬于普通科;在高級中學,雖規定有農、工、商、農事及師範等科,而仍以普通科所占分量多,所居地位重。
再照現有學校而論,各省除省會裡面的中學分設有農、工、商等科外,所有四鄉的中學差不多十分之九屬于普通科。
普通科中學是升學預備的教育,是培養治術人才的教育;即屬于農、工、商的高中,仍為升入專門大學的預備科。
以中國現在教育之不普及,而十分之九專在培養治術人才,對于技術的教育列在最次要,試問社會産業怎樣會發展?國家貧窮問題到何時才能解決?(3)美國以國民富力甚高,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已由七年延長到九年;因為義務教育延長,故将舊日八四制改為六三三制。
此制小學教育者雖隻六年,而義務教育既然延長,初中三年在事實上所處的就是初等教育地位,是初等教育不啻九年了。
且他們由小學畢業了差不多均能升入中學,即小學年限縮短,也與兒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妨害。
中國國民經濟力一般皆窮,由小學升中學的不到二十分之一,壬戌、戊辰兩學制把小學教育七年改為六年,是無形中把一般兒童受教育的機會剝奪了一年。
且此制規定滿十二歲的兒童,即可畢業小學而升入中學。
中學與小學性質絕然不同,照中國社會程度而論,一般兒童在十二歲時孩氣未脫,驟然升入中學,于身心兩方均不相宜。
(4)六年的中等教育,雖分初高兩級,其實等于不分。
初級中學三年的課程,為公民、國語、英語、算學、曆史、地理、物理、化學、動物、植物、體育、衛生、勞作、圖畫及音樂十五科,是照美國抄來的,把人生的知識件件列入,而無一實用。
且英語每周規定五小時,強人人以必學,尤背實際需要,徒足以消耗兒童有用之時光。
三年期滿之後,不僅無一職業技能,且習氣養壞,連原有之生産習慣亦被失掉,除了升入高中以外絕無出路。
高級中學既以普通科為多,而普通科的課程差不多與初中的完全相同,不僅無一實用,且各科教材盡采圓周式,教育既感重複,學者尤不經濟。
三年期滿之後,除了升入大學外,仍無辦法。
教育期限規定六年,既為一般國民子弟感覺過長,即勉強修滿六年,而所學無一實用,此三三制之在中國為最大的損失。
(5)職業學校因屬培養技術人才的,應有相當的實用。
但現在各省隻是都市方面設立一二年,百分之八十的農村社會無一職業學校,已經是緩急倒置。
且内中課程有兩種毛病:一則科目繁多,如機械、電氣之類多屬工業國家的教材,不合農村社會,于中國目前很少實用;二則辦學者随意加增普通科目,對于技術教育仍缺乏充實的訓練,畢業後仍無用處。
(6)高等教育段,分大學、專門學校及研究院三種,既重複而又矛盾。
按大學一種,在中國古代為培養高等治術人才的機關,在歐洲中古時代雖為研究學術的團體,其後也成為封建貴族子弟的學位制造所了。
大學即為封建時代的遺迹,自不容存在于二十世紀的社會,且在高等教育段裡面,既規定有專門學校和研究院,大學更等于骈枝。
(7)整個學制系統,雖分初、中、高三段,每段并沒有顯然的意義,而大學與中學二名詞在現在亦覺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且在整個學制系統裡面所規定的,全屬于兒童青年正常的教育,對于失學成年人的教育沒有正式地位,隻在中等教育段内附載有民衆學校一條,不僅所用“民衆”二字不大妥當,而地位狹小,尤不合于中國現時社會的急切需要。
其他關于中、小學内部的組織,形同衙門,不合之處更多。
清華園 第三節今後教育之出路 我們要解決中國目前的問題,建設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而以教育為政治的最大助力時,對于已往教育的錯誤,務必根本改造。
已往教育錯誤最深的,莫如國人對于教育的心理。
但心理的改造過于空洞,我們應當先從教育政策改造起,再改造教育制度,迨這兩點改造過來了,而心理也必随着改造。
(一)教育政策。
關于教育政策的改造,應分宗旨與管理兩方面: (1)在民國十八年四月,政府已頒布了一道教育宗旨,此處我們所謂宗旨,是偏重教育方針說的,與政府所頒的宗旨是一貫的。
決定教育方針,應先決定教育立場;我們既以建設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為目的,則國家教育方針應以這個社會為立場。
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是融合人類為一個生産階級的大同社會,絕不容許有優越階級來剝削民衆,決不容許有權力階級來壓迫民衆。
如果以這個社會為立場,那麼我們今後的教育方針:在消極方面,務必滌清封建主義的血痕,鏟除資本主義的外皮;在積極方面,應以全力培養技術的勞動者,使人人皆有生産的能力和興趣。
換一句話,即革
因政治不統一緻使教育淩亂,因教育淩亂反足以影響于将來政治的破裂,這是教育政策上最大的錯誤。
(三)教育制度的錯誤十七年的戊辰學制是因襲十一年的壬戌學制而來的,壬戌學制是抄襲美國的。
美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教育政策自然是以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為宗旨,它們的教育制度自然切合于這種社會的需要。
以最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制度,搬來施行在農村社會的中國,不僅不合脾胃,且有藥不對症的危險。
且資本主義在現在已到了末路,美國盡量表現資本主義色彩的教育制度漸不合時宜,而我猶照樣抄襲,未免過于盲目,且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理想社會太背謬了。
我們批評壬戌、戊辰兩學制與中國社會及世界潮流不相宜的,計有七點:(1)初等教育雖屬單軌,而中等教育則分普通、師範及職業三系,且把普通中學列為直系,師範與職業列做旁系。
這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制,非驢非馬;如此制而有力量,勢必制造矛盾的社會。
(2)此制在初級中學,差不多完全屬于普通科;在高級中學,雖規定有農、工、商、農事及師範等科,而仍以普通科所占分量多,所居地位重。
再照現有學校而論,各省除省會裡面的中學分設有農、工、商等科外,所有四鄉的中學差不多十分之九屬于普通科。
普通科中學是升學預備的教育,是培養治術人才的教育;即屬于農、工、商的高中,仍為升入專門大學的預備科。
以中國現在教育之不普及,而十分之九專在培養治術人才,對于技術的教育列在最次要,試問社會産業怎樣會發展?國家貧窮問題到何時才能解決?(3)美國以國民富力甚高,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已由七年延長到九年;因為義務教育延長,故将舊日八四制改為六三三制。
此制小學教育者雖隻六年,而義務教育既然延長,初中三年在事實上所處的就是初等教育地位,是初等教育不啻九年了。
且他們由小學畢業了差不多均能升入中學,即小學年限縮短,也與兒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妨害。
中國國民經濟力一般皆窮,由小學升中學的不到二十分之一,壬戌、戊辰兩學制把小學教育七年改為六年,是無形中把一般兒童受教育的機會剝奪了一年。
且此制規定滿十二歲的兒童,即可畢業小學而升入中學。
中學與小學性質絕然不同,照中國社會程度而論,一般兒童在十二歲時孩氣未脫,驟然升入中學,于身心兩方均不相宜。
(4)六年的中等教育,雖分初高兩級,其實等于不分。
初級中學三年的課程,為公民、國語、英語、算學、曆史、地理、物理、化學、動物、植物、體育、衛生、勞作、圖畫及音樂十五科,是照美國抄來的,把人生的知識件件列入,而無一實用。
且英語每周規定五小時,強人人以必學,尤背實際需要,徒足以消耗兒童有用之時光。
三年期滿之後,不僅無一職業技能,且習氣養壞,連原有之生産習慣亦被失掉,除了升入高中以外絕無出路。
高級中學既以普通科為多,而普通科的課程差不多與初中的完全相同,不僅無一實用,且各科教材盡采圓周式,教育既感重複,學者尤不經濟。
三年期滿之後,除了升入大學外,仍無辦法。
教育期限規定六年,既為一般國民子弟感覺過長,即勉強修滿六年,而所學無一實用,此三三制之在中國為最大的損失。
(5)職業學校因屬培養技術人才的,應有相當的實用。
但現在各省隻是都市方面設立一二年,百分之八十的農村社會無一職業學校,已經是緩急倒置。
且内中課程有兩種毛病:一則科目繁多,如機械、電氣之類多屬工業國家的教材,不合農村社會,于中國目前很少實用;二則辦學者随意加增普通科目,對于技術教育仍缺乏充實的訓練,畢業後仍無用處。
(6)高等教育段,分大學、專門學校及研究院三種,既重複而又矛盾。
按大學一種,在中國古代為培養高等治術人才的機關,在歐洲中古時代雖為研究學術的團體,其後也成為封建貴族子弟的學位制造所了。
大學即為封建時代的遺迹,自不容存在于二十世紀的社會,且在高等教育段裡面,既規定有專門學校和研究院,大學更等于骈枝。
(7)整個學制系統,雖分初、中、高三段,每段并沒有顯然的意義,而大學與中學二名詞在現在亦覺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且在整個學制系統裡面所規定的,全屬于兒童青年正常的教育,對于失學成年人的教育沒有正式地位,隻在中等教育段内附載有民衆學校一條,不僅所用“民衆”二字不大妥當,而地位狹小,尤不合于中國現時社會的急切需要。
其他關于中、小學内部的組織,形同衙門,不合之處更多。
清華園 第三節今後教育之出路 我們要解決中國目前的問題,建設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而以教育為政治的最大助力時,對于已往教育的錯誤,務必根本改造。
已往教育錯誤最深的,莫如國人對于教育的心理。
但心理的改造過于空洞,我們應當先從教育政策改造起,再改造教育制度,迨這兩點改造過來了,而心理也必随着改造。
(一)教育政策。
關于教育政策的改造,應分宗旨與管理兩方面: (1)在民國十八年四月,政府已頒布了一道教育宗旨,此處我們所謂宗旨,是偏重教育方針說的,與政府所頒的宗旨是一貫的。
決定教育方針,應先決定教育立場;我們既以建設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為目的,則國家教育方針應以這個社會為立場。
三民主義理想的社會,是融合人類為一個生産階級的大同社會,絕不容許有優越階級來剝削民衆,決不容許有權力階級來壓迫民衆。
如果以這個社會為立場,那麼我們今後的教育方針:在消極方面,務必滌清封建主義的血痕,鏟除資本主義的外皮;在積極方面,應以全力培養技術的勞動者,使人人皆有生産的能力和興趣。
換一句話,即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