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關燈
究此中原因,我們分着三點來說: (一)國人心理的錯誤試任意找一在學兒童,問他為什麼進學校?他一定回答:“為求資格。

    ”試任意找一将要畢業的兒童,問他畢業後之志趣如何?他一定回答:“志在升學。

    ”進小學,求得一個小學生畢業資格;畢了業力能升學,則必升入中學。

    進中學,求得一個中學生畢業資格,畢了業力能升學,則必升入大學。

    進大學,求得一個大學生畢業資格;畢了業如有力量出洋留學時,還想在海外鍍金一次,以為宗族交遊光寵。

    這種心理,不僅普通學校,就是不得已而住職業學校或師範學校,還是為求資格;如有機會時,其志仍在升學。

    學生以升學求資格為目的,父兄以此相期許,國家以此為獎勵,社會以此相看待:由是“升學主義”與“資格主義”成為國人一般的心理,成為學校内普遍的要求。

    這種心理,唯封建時代的社會才能産生,以封建時代的心理應用在現代學校教育,這是國人對于教育最大的錯誤。

    由此錯誤心理所産生的流弊,計有五點:(1)學生為求資格,平日就不肯埋頭研究,講求實用,志在升學,則目空一切,好高骛遠,畢業後對于生産事業不屑屈為。

    (2)各教員為應付學生心理,平日隻希望學生不搗亂,亦不責以實學;一旦在校肄業期滿,未有不設法讓他們畢業的。

    辦理職業學校或師範學校的人們,不問學校本身宗旨何在,但為應付學生這種心理,也必多添普通科目,讓他們畢業後有充分升學的機會。

    (3)教育界人士或政客們,利用青年的虛榮心理,你也開一大學,我也設一學院,為青年制造不兌現的大學畢業文憑,青年公然趨之若鹜,而自己則名利兼收,于是中國現在大學數目之多,占了世界第一位。

    (4)官廳考查學校成績,不問學生實際學業如何,身心的發展和修養如何,畢業後有無生産的能力和興趣,隻以畢業生能否升學為标準——即以學生升學數目之多少評定該校成績之優劣。

    由是,舉國相率而為僞,沒有一人講求實用的。

    (5)社會人士每以科舉時代看待秀才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青年學生,對學生講話,開口說“将來主人”,閉口說“國家棟梁”。

    學生中了誇大狂,橫視一切,此日在校時便以将來的主人翁或國家棟梁自許了。

    自欺欺人,自誤誤人,是再毒害沒有的。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留學生 (二)教育政策的錯誤教育政策分着兩方面:一關于宗旨的;二關于管理的。

    中國在封建時代,學校與科舉完全是培養治術人才的教育機關與方法。

    辛亥革命以後,科舉制度雖然廢除,而科舉的遺毒尚未完全洗滌幹淨。

    現今舉世皆已達于工業資本主義的階段,且有推行社會主義的,而中國仍舊施行封建時代的教育政策,凡能進學校的都是優越階級,在學校畢業以後就是士族——将來國家的棟梁。

    統計全國學校,文科大學多于理科大學者十倍,普通中學多于職業學校者數十倍,至于小學完全屬于文雅教育,不待說了。

    我們以湖北一省為例:公私立大學合計五所,五所所辦的皆是文科。

    省立中等學校不下二十餘所,而職業學校僅有兩所;其他私立中學全屬普通文科更難以比較了。

    這種教育,違反時代的需要,毋乃太遠!政府以培養治術人才為宗旨,雖日日口倡生産教育,有何用處,此所以學校愈多愈無救中國之貧窮,适以增加無業遊民的數目,此社會産業所以無法進步。

    近年政府雖通令在高等教育段須多辦理科,在中等教育段須推廣職業教育,但以整個政策與制度未變,仍是徒托空言。

     世界大戰,帝國主義時代發生的世界規模的國家集團之間的戰争。

    戰争範圍涉及衆多的國家和地區。

     關于管理方面:有取放任主義的,有取幹涉主義的,何者适宜,以各國當時的需要來規定。

    中國在民八以前,對于學生的管理,向取幹涉主義;自杜威學說輸入以來,完全采取放任主義。

    在久受國内政治壓迫的國家,對于國民教育暫時采取放任主義,當做一種解放運動,極有效力,如法國大革命之後,盧梭的自然主義所以恰合需要。

    或因國民于紀律的訓練及群性的陶冶業已成熟,他們所需要的隻是個性的發展,放任主義也合需要,此杜威學說在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提倡,非常适當。

    但法國久已采取幹涉主義,美國近亦漸趨于幹涉了。

    俄國國民在革命以前,所受國内政治的壓迫最苦,共産黨以提倡自由自動為煽惑之工具,大奏成效;但自革命成功以後,對于全國學生為有主義的訓練,仍不放棄幹涉主義。

    中國以漫無紀律過于放縱自由的國民,再投以杜威極端的個性主義之說,直如孟子所謂“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了。

    所以自“五四”以來,學潮屢起,訓練全廢,學生變作丘九,學校等于瓦崗,教育之意義于是全失。

    此種學生,在學校既不肯從事學業,在社會哪肯從事生産;在學校既無訓練,在社會哪有遵守秩序、服從團體的習慣,但由學校畢業的仍是批批不絕,此教育效率所以日益減低,此社會秩序所以日益糾紛。

    近年以來,國人已漸知放任的錯誤,政府已有整頓學風嚴加訓練的訓令,但積重難返,不從教育政策上根本改變,終無效果。

    關于管理方面,除了學生管理外,還有學校管理亦極重要。

    學校管理就是教育統制政策,對于全國各種學校要有整個計劃與适當的設置,及對于厲行國家教育宗旨要有極嚴重的監督。

    中國自施行新教育以來,隻有光緒二十九年《奏定學堂章程》,頗具教育編制的性質,至辛亥革命以後則完全放任了。

    到現在,國家需要什麼人才,關于某種人才需要多少,及全國各學校是否遵守厲行國家教育宗旨,政府全不理會,亦不知道。

    隻見教會學校仍然遍立于國中,大學多于過江之鲫,私立尤多,十分之九屬于文科,而内容腐敗,學程虛設,更不堪問。

    内政、鐵道兩部所辦的學校,自成系統